第31章 高句麗來人

杜睿迎來的這個客人,同樣也是大唐的鄰居一一高句麗!

對於這些高句麗人,杜睿自然沒有半分好感,不提那些在後世冒認祖宗的高麗人,高麗和高句麗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沒有半分關係。

杜睿對高句麗沒有好感,完全是因爲隋煬帝的三次徵遼,百萬漢家男兒命喪遼東,高句麗人居然還築起了京官,彰顯武功,實在是華夏大恥。

高句麗在遼東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道公元前一世紀,主要盤踞在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之上,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

在後世,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國土橫跨後世的中國東北部及南韓、北朝鮮,結果三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爲此三國沒少因爲這些屁事兒打嘴仗。

高句麗一國雖然延續的時間跨度很長,但卻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如今高句麗的王族姓高,對此有多種說法。《晉書》載“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後,姓高氏”,《三國遺事》載“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爲姓”,後來朝鮮李朝的李承休《帝王韻記》載“朱蒙初誕,舉國高之,故姓高氏”。

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余,建立了高句麗。

一些後世的學者認爲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因爲“高句麗”作爲一個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曾出現在《漢書》中。

據後世推測,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余人組成的。“濊貊人”這一詞語最初並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而僅僅是中原古代史家對出現在東北這一特定地區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

在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余長期處於軍事對抗中。扶余與中原王朝關係十分友好,爲了扼制處於成長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麗政權,中原與扶余在軍事上常常協同打擊高句麗,相關記錄在《三國志》、《漢書》中都曾有過這樣的記載。

高句麗自創立之初,就與中原王朝不睦,時有徵戰。在前三國時代,高句麗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從早期的幾個濊貉部落國家很快擴張到漢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爲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制。56年,太祖王吞併東沃沮。後又吞併東濊一部分領土。隨後,高句麗又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發動攻勢,完全擺脫了漢朝的控制。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力衝突,在漢朝軍事壓力下,最終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

漢朝滅亡後,遼東郡被好戰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麗主動與剛剛成立的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併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結果遭到了曹魏的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又被迫逃到了沃沮。

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後以爲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僅僅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着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公元313年,高句麗美川王吞併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高句麗從東北地區進入,並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地區。開始與形成現代韓國的主體,古代韓國國家百濟與新羅處於激烈的軍事對峙之中。

朝鮮人稱這一段歷史時期爲朝鮮歷史上的“三國時代”。但是,這“三國”最初只是互相沒有民族認同感的幾個大型部落國家,與中國三國時期的三國都是從統一的漢朝分裂出來,人民也具有同一民族感的情形完全不同。

然而高句麗的擴張,也並不是一番風順的。公元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擊。百濟的近肖古王也趁機襲擊高句麗最大城市平壤,並在戰場上殺死了高句麗故國原王。

高句麗小獸林王繼位後,開始加強高句麗國內的穩定和統一。新的法律出臺,公元372年立從中原引入的佛教爲國教,並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國家教育機構“太學”。此外小獸林王還對高句麗軍隊進行了改革,使高句麗迎來了一個復興的階段。

公元5世紀末時,從高句麗好太王繼位起,高句麗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根據好太王的兒子長壽王爲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記載,好太王在一次與扶余的戰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個城池,1400個村莊。後來好太王兼併了北部的扶餘國和靺鞨部落,在軍事上對百濟形成了絕對優勢地位,並在新羅與百濟,伽倻和倭的戰爭中迫使新羅屈服。

公元413年,高句麗長壽王登基。由於百濟和新羅的對抗,長壽王遷都到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長壽王延續了其父好太王的擴張政策。到公元5世紀末,長壽王又吞併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與北魏長期交鋒,並保持了對新羅的控制。

高句麗在達到鼎盛後,開始逐漸的衰落。高句麗安藏王被刺殺後,其兄安原王繼位。在安原王時期,王室間的紛爭加劇。兩政治集團對王位繼承進行爭鬥,最後年僅8歲的陽原王登基。

不過對權力的爭奪並沒有結束,反對派的幕僚們開始建設自己的軍隊,對自己的領地進行實際上的控制,高句麗處於了內憂外患之中,此後高句麗又遭受了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擊。內部的幕僚爭奪也依然繼續。到了公元551年,百濟和新羅爲擺脫被高句麗奴役的地位而開始聯合攻打高句麗。

最終高句麗丟失了朝鮮半島中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肥沃的漢江流域,百濟新羅聯盟的主戰者百濟在對高句麗的戰爭也幾乎精疲力盡。

公元553年,新羅以幫百濟的名義出兵。但卻對百濟發動了攻勢,最後將整個漢江流域全部納入囊中。怒於新羅的背叛,百濟聖王第二年攻新羅西部以報復,但被新羅擒住,後被處死。

朝鮮半島中部的戰爭,對朝鮮半島的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羅對百濟的攻擊使百濟成了朝鮮半島的最弱者。新羅由於霸佔到了人口衆多,富裕的漢江流域,給其日後擴張打下良好基礎。

相反,高句麗卻因丟失漢江流域而國力大減。另外新羅獲得漢江流域後,疆域到達黃海,使其可以和中原王朝直接貿易和建立外交。這樣新羅就不再依賴高句麗,而是直接從中原王朝學到先進的文化與技術。

公元589年,隋滅南陳統一中國後,開始要求周邊國家爲其臣屬,並得到了其中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只有高句麗對此陽奉陰違。

同年,高句麗先發制人攻佔遼西,引發第一次高句麗與隋的戰爭。當隋文帝準備興全中原之兵問罪時,高句麗王忙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於是得到赦免。

但是高句麗仍舊四處聯結反隋勢力,當隋煬帝在突厥可汗處發現高句麗的使臣後,開始認識到高句麗是中原潛在的邊患,戰爭隨即爆發。

公元612年,隋朝的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上攻打高句麗,一路破城四五十餘座,後來由於隋軍前線將領的指揮不當,造成渡過遼河進攻的3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公元613年隋煬帝親征高句麗,但因楊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戰役取消。

公元614年隋煬帝再次親征高句麗,因爲高句麗連年戰事造成國內弊端甚多,而且兵力嚴重不足,高元聞隋大軍已突破重重防線,高元大懼,乃遣使請降謝罪,並交還叛逃的隋將斛斯政,隋煬帝許之,遂班師回朝。

公元615年隋煬帝又打算攻高句麗,但由於隋內亂加劇,攻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也因爲對高句麗的戰爭,使隋朝國力銳減,並引發民變。公元618年,隋朝滅亡。不過隋與高句麗的戰爭,也嚴重的消弱了高句麗的國力,阻止了其氾濫崛起的勢頭。

就這麼一個小小的邊塞蠻夷,居然也狂妄的向中原王朝不斷的挑釁,勝了就狂妄無邊,敗了就屈膝請降,這麼一個無恥之極的民族,居然也蹦蹦噠噠的延續了數百年,也真是歷史的諷刺。

高句麗的終結,便是在大唐年間,最早貞觀朝末期,太宗打着“爲中國報子弟之仇”的旗號,於貞觀十七年大舉討伐高句麗。

起因便是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佔其四十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與大唐的通路。太宗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的言辭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句麗。

次年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爲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爲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句麗。

十九年二月,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張亮率水軍渡海襲佔卑沙城,李績軍攻克遼東重鎮遼東城,斬俘兩萬餘人。

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高句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太宗擊敗,餘衆歸降,高句麗舉國震恐。

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太宗被迫於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徵佔高句麗的預期目的。

然此次太宗征討高句麗,攻佔遼東等十城,獲七萬餘戶,斬殺高麗兵四萬餘人,唐軍陣亡僅數千人,然戰馬損失卻十之七八。

太宗回朝後,羣臣建議對高句麗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後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太宗採取了這一建議。

以後,唐軍採取了對高句麗發動騷擾性攻擊的策略,公元647,太宗命牛進達和李績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句麗,拔石城,高句麗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

公元648年,太宗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率三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江,於泊灼城大敗高句麗軍。

公元655年,因高句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擊高麗。

公元658年,程名振攻克高句麗赤烽鎮,斬首3000級。

公元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大敗高麗軍。

公元660年,唐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

次年,高宗下令對高句麗發動大規模進攻,發三十五萬大軍,水陸分道並進。蘇定方在壩江擊敗高句麗軍,屢戰屢勝,進圍平壤。

契苾何力於鴨綠水大敗蓋蘇文之子男生,斬三萬人。時百濟舊將叛亂,而蘇定方圍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於公元662年二月命唐軍自高句麗班師。

退軍時,左驍衛將軍、沃沮道總管龐孝泰在蛇水戰敗,龐孝泰戰死。這是高句麗滅亡前的最後一次勝蹟。

由於淵蓋蘇文在世期間一直未能採取明智的外交策略,導致唐朝與新羅聯合必欲滅高句麗而後快。蓋蘇文在世時雖然尚能以高壓控制高句麗政局,但高句麗內部已經危機四伏,當他死去時,高句麗就已經離覆亡不遠了。

公元666年,在泉蓋蘇文死後,世子男生代爲莫離支,但爲二弟男建所逼,降於唐,造成高句麗內亂。高宗見狀派契毖何力、龐同善等擊高句麗,援救泉男生。

不久,高宗以李績爲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以後一年多時間,各戰場捷報頻傳。

李績攻取高麗軍事重鎮新城,並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貴在金山擊破高句麗大軍,斬首5萬餘級,攻下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李績等攻佔扶余城,斬俘萬餘人,扶余川中40餘城亦望風歸降,再戰薛賀水斬俘3萬餘人,乘勝攻佔大行城。到了公元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江。高句麗發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200餘里,攻拔辱夷城,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餘,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並多次遣兵出戰,皆敗。

到了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衝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唐平高句麗後,分其境爲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爲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

高句麗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虜,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鑑》的記載,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遼東,成爲渤海國的臣民,而其餘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羅。自此,高句麗國家不再存於世。

既然這個瘋狂的國家註定是要滅亡的,杜睿當然不介意這個滅亡的時間提前一點兒。

“既然高句麗遣使,便命其進來吧!”

馮照聞言一怔,當即明白了杜睿的意思,杜睿沒說請,而說了一個命字,很顯然是沒把高句麗放在眼裡。

這個時候的中原人,對高句麗都是痛恨有加,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戰死者無數,幾乎使得中原家家帶孝,戶戶發喪,這對一向驕傲慣了的炎黃苗裔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那個高句麗的使者被帶了進來,一身漢家衣冠,見杜睿居然高坐,絲毫沒有下來迎接的意思,心中頗爲惱怒。

杜睿冷冷的打量着這個高句麗的使者,道:“你是何人,見了本帥,因何不拜!”

高句麗使者聞言,不禁大怒,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咬着牙對杜睿拱了拱手,剛要說話,突然身後的馮照推了他一把,使者站立不穩,踉蹌着跪倒在地。

衆人見狀,皆是大笑不止,杜睿看着使者狼狽的模樣,也是一笑,道:“不必多禮,起來吧!”

那個使者知道自家被人陰了,面色一陣紅,一陣白的,咬着牙道:“我乃大高句麗莫離支派來的使者,你們這些唐人居然敢羞辱我!”

杜睿冷哼一聲道:“你既然奉命出使,自然該曉得規矩,這裡是大唐的國土,本帥受皇命,爲定襄道行軍大總管,代表的便是大唐皇帝,你見了本帥自該下拜!說吧!有什麼事?本帥沒時間浪費在你這個小國使臣的身上!”

使者氣的幾乎咬碎了滿口鋼牙,不過想起了這次的使命,也只好強忍着怒氣,道:“莫離支大人命我前來,就是爲了討要契丹族長阿迦羅奉獻給我大高句麗的遼東土地!”

“什麼?”

“放肆!”

“高句麗人無恥!”

衆將聞言,紛紛跳了起來,有的甚至都將手按在了刀柄上,就等着杜睿一聲令下,便將其立斬當場。

杜睿冷笑着擺了擺手,隨即起身走到了那個使臣的面前,道:“遼東自古變爲我華夏所有,何時又歸屬於你高句麗了!況且契丹盤踞此處,如今被本帥殲滅,遼東復歸大唐,你高句麗也敢來攪擾!”

那時辰被杜睿的氣勢所壓,卻也不肯就此干休,從懷中取出了一張羊皮,得意道:“將軍還是請先看看這個,這是契丹族長阿迦羅親自寫給莫離支大人的信,宣稱願將遼東一代獻於我高句麗高藏王,如何不是我高句麗的領土,還請將軍即刻率軍退出我高句麗的領土,不日莫離支大人就要親自率領大軍前來接收,莫要發生了誤會,有損兩國邦交!”

杜睿還沒說話,一旁先惱起了秦束,上前一腳就把使者踹倒在地,厲聲道:“你這小小偏遠蠻夷,也敢來撩撥大唐的虎鬚,莫不是瞎了你的狗眼,契丹的百萬大軍都被我大唐誅滅殆盡,如今你卻來討要遼東,好!遼東不給,本將軍這裡倒是有鋼刀一把,你要是不要!”

使者被秦束嚇得渾身戰戰,看着杜睿大聲道:“我乃大高句麗的使臣,你們居然敢毆打與我,難道就不怕挑起兩國的戰端嗎?”

杜睿冷笑一聲,看着秦束埋怨道:“秦束!你也太放肆了,他口粗狂言,對大唐無禮,是他沒有教養,你怎能和他一樣,還不快快退下!”

秦束忍着笑,退到了一旁,杜睿接着對那個使者道:“回去告訴你家莫離支,就是那個泉蓋蘇文,遼東是我大唐的領土,不單單是遼東,樂浪,玄菟兩郡也是我華夏舊土,本帥給他一月的時間,乖乖交還兩郡,不然的話,本帥便統領天兵親自去取!來人!送使者出去!”

杜睿說着對馮照使了個眼色,馮照會意,上前一把抓住了使者的胳膊,將其拖出了大帳,沒有直接趕出大營,而是望那個堆積契丹人屍體的大坑走了一圈。

看着那屍山血海,高句麗使者的魂都險些飛脫,剛剛離了大營,便飛也似的逃了。

大帳之中,衆家將軍尚自怒氣不息,紛紛叫嚷着讓杜睿下令,出兵高句麗。

杜睿也不是不想順手將高句麗也給解決了,只是沒有太宗的旨意,杜睿也不敢擅專,更何況高句麗可不像契丹,那些堅固的城池,要是沒有火器的話,可不容易攻陷。

“大軍暫時駐紮在此地,蘇麟立刻起草奏章,送往長安,將此事據實以報!”

第五十一章第4章 杜陵第五十一章第39章 富人和窮鬼第72章 歸來第58章 追求你的幸福去吧第12章 朝中來人第17章 太宗震怒第34章 全功第4章 褚公遂良第3章 勸誡第2章 良友第二十一章第3章 遠行歸來第73章 不肖子孫第41章 敵襲第7章 耿臣第50章 連雲堡第3章 遠行歸來第14章 最後一搏第42章 父與子第六十六章第四十八章第33章 應對第13章 富家翁第38章 朕挺你第七十六章第3章 大唐武裝第7章 耿臣第7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二十六章第74章 豎儒蜂起壯士死第39章 血戰七寶山第十三章第十六章第44章 平息第32章 安西軍第43章 實力決定一切第66章 的黎波利城下第36章 英倫小戰國第3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十二章第43章 定計第三章第13章 抉擇第25章 名聲鵲起第38章 繼續進兵(下)第30章 正氣歌第7章 耿臣第15章 李貓第67章 偷襲班加西第六十三章第39章 富人和窮鬼第35章 寧海小道第四十章第3章 遠行歸來第41章 敵襲第33章 應對第16章 託孤第15章 完結第56章 癡心妄想第29章 瑪雅第28章 賜婚第55章 內華夏而外夷狄第80章 日食第71章 暗戰第62章 希臘火第59章 朝議第65章 一路向西第二十七章第34章 文明古國第4章 褚公遂良第50章 連雲堡第48章 捷報頻傳第五十一章第35章 寧海小道第61章 出師表第4章 天草降臨第55章 武氏受難第11章 爭論不休第四十五章第37章 各懷心思第57章 趁機發難第4章 總論天下第四十六章第十三章第1章 濁世佳公子第十五章第1章 永徽八年第10章 侯府壽宴第93章 宴前挑釁第62章 對奏第18章 貴客來訪第26章 進兵遼河第4章 總論天下第28章 佈局第13章 拒第74章 海戰揚威第1章 貞觀二十二年
第五十一章第4章 杜陵第五十一章第39章 富人和窮鬼第72章 歸來第58章 追求你的幸福去吧第12章 朝中來人第17章 太宗震怒第34章 全功第4章 褚公遂良第3章 勸誡第2章 良友第二十一章第3章 遠行歸來第73章 不肖子孫第41章 敵襲第7章 耿臣第50章 連雲堡第3章 遠行歸來第14章 最後一搏第42章 父與子第六十六章第四十八章第33章 應對第13章 富家翁第38章 朕挺你第七十六章第3章 大唐武裝第7章 耿臣第7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二十六章第74章 豎儒蜂起壯士死第39章 血戰七寶山第十三章第十六章第44章 平息第32章 安西軍第43章 實力決定一切第66章 的黎波利城下第36章 英倫小戰國第3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十二章第43章 定計第三章第13章 抉擇第25章 名聲鵲起第38章 繼續進兵(下)第30章 正氣歌第7章 耿臣第15章 李貓第67章 偷襲班加西第六十三章第39章 富人和窮鬼第35章 寧海小道第四十章第3章 遠行歸來第41章 敵襲第33章 應對第16章 託孤第15章 完結第56章 癡心妄想第29章 瑪雅第28章 賜婚第55章 內華夏而外夷狄第80章 日食第71章 暗戰第62章 希臘火第59章 朝議第65章 一路向西第二十七章第34章 文明古國第4章 褚公遂良第50章 連雲堡第48章 捷報頻傳第五十一章第35章 寧海小道第61章 出師表第4章 天草降臨第55章 武氏受難第11章 爭論不休第四十五章第37章 各懷心思第57章 趁機發難第4章 總論天下第四十六章第十三章第1章 濁世佳公子第十五章第1章 永徽八年第10章 侯府壽宴第93章 宴前挑釁第62章 對奏第18章 貴客來訪第26章 進兵遼河第4章 總論天下第28章 佈局第13章 拒第74章 海戰揚威第1章 貞觀二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