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不仁

樑嘯知道,戰與不戰,不僅關係到他自己的生死榮辱,還涉及到很多人。他已經不是那個獨自穿越千年的孤魂,而是有家人,有朋友,還有部屬的冠軍侯。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旦失敗,身敗名滅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而是一家老小几十口,還有那些把性命託付給他的朋友、部屬。

所以,這件事不是拍拍胸袋或者胸脯就能決定的事,必須周密部署。

他之所以這麼痛快的交出茂陵產業,離開長安,就是出於這個考慮。錢財乃身外之物,丟了可以再來,人死卻不能復生,他必須將家人先遷出長安這個危險之地,解決後顧之憂,才能安心與天子周旋。

他不是天子,做不出爲了權力,連親生兒女都照殺不誤的事。家人是他的軟肋,只要他們還在天子的控制之下,他就不能有任何輕舉妄動。

“給你父王寫封信,把你名下的那幾艘樓船要回來。另外,問問他,夷洲的那一窟準備得怎麼樣了。他如果忙不過來,你就做個先鋒,先把後路準備好。”

劉陵點點頭,黛眉輕揚。

——

祭禮太一神的典禮在甘泉宮盛大舉行。

爲了這次典禮,在京的二千石以上官員及諸侯王、諸屬國使者全部趕到甘泉宮,甘泉山的離宮別院住滿了人,品級太低,沒資格住在宮院裡的人只好在山下臨時紮起帳篷。山上山下,幾乎是兩重天地。達官貴人們依然奴僕成羣,前呼後擁,而普通官吏則衣食不完,疲於奔命。

董仲舒就是這些普通官吏中的一員。他是下大夫,俸祿低,而且沒有隨員侍候,身邊只有兩個弟子。弟子可以幫他做些雜事,但舉行典禮時,他必須親自前往。與一幫年輕人擠在一起,隨時準備天子諮詢。對他這樣一個年近五旬的讀書人來說,這實在是個苦差事。

站中肅穆的祭禮隊伍中,董仲舒眼神落寞。

讓他落寞的不僅是身體上的苦。更是心理上的失落。

天子舉行祭祀大典的理論根據就是他提出的天人感應,按理說,他就算不作爲主持者,也應該是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可是如今,他和一個普通的大夫沒什麼區別。天子似乎把他忘了,連建議都沒問他一句。相反,受重視的反倒是那個自稱已經幾百歲的李仙翁。

仙翁?幾百歲?董仲舒背地裡不知道多少次表示了自己的懷疑,可是表面上,他卻不敢有任何不敬之舉。不管這個李仙翁是真的還是假的,天子和丞相相信他,他就不能隨便臧否,萬一攪黃了這次大典,天子震怒,誰知道又會發生什麼事。

剛剛平定兩越。立了大功的冠軍侯樑嘯都因爲言語不遜,被天子趕出了長安,甚至不得不將茂陵的產業送給新近受寵的王美人,他又算什麼。他可沒有錢送禮,真要犯了事,只能聽天由命。

對樑嘯的際遇,董仲舒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樑嘯離開長安,讓他暫時逃脫了被樑嘯折辱的困境,可是樑嘯的際遇又表明他想借解說天命來進諫的期望已經落空。需要他的時候。天子會降詔垂詢。他想進言的時候,卻連天子的面都見不着。樑嘯想進諫,可是他連來甘泉宮見駕的機會都沒有。他董仲舒倒是到了甘泉宮,離天子不過百步之遙。卻只能看着李仙翁以神明自居。

董仲舒站在人羣中,鬱悶不已。他像一個木偶似的,聽着指令行動,毫無自主權。

站了一天,腰痠背痛,兩腿發軟。回到住處。董仲舒一頭栽倒在牀上,臉色蒼白。他實在太累了,連會饗都不願意參加。和那些或年輕無知,或年老志弱的同僚坐在一起用餐,他覺得是一種莫大的羞辱。

他應該坐在天子身邊,以道術爲帝王師,致聖王之道。

“先生?”呂步舒推門而入,見董仲舒一動不動,嚇了一跳,連忙上前,伸出兩根手指,在董仲舒的鼻端試探了一下。見董仲舒氣息正常,呂步舒才鬆了一口氣。

“先生,醒醒。”

董仲舒睜開了朦朧的雙眼,天色已黑,眼前昏茫一片。過了好一會兒,他才認出眼前的弟子,有氣無力的問道:“什麼事?”

“陛下召先生入見。”

“陛下召我?”董仲舒瞬間精神起來,一躍而起。“趕緊爲我更衣。步舒,可知何事?”

呂步舒笑了。“先生,你的官服就穿在身上呢,不用換了。只是睡得有些皺了,得撫平才行。”說着,他轉到董仲舒身後,用手輕撫衣服後襬的褶皺。董仲舒低下頭,這才發現自己連官服都沒脫就睡了,不禁赧然,老臉發熱。

張羅了一番,董仲舒昂首闊步的走出門,隨着來傳詔的小黃門走進甘泉宮。經過那些金碧輝煌的新建亭臺時,董仲舒不由得想起山東的水災。鄭當時、汲黯已經堵了幾個月,決口卻依然沒有解決,旋堵旋決,受災的百姓四處逃難,已經有人來到了長安。

不知道這是不是天意。

董仲舒來到大殿,天子穿着一身華麗的便服,斜倚在憑几上,臉色酡紅,看樣子剛剛飲了不少酒。一羣美人圍繞在周圍,鶯鶯燕燕,嘰嘰喳喳。濃烈的胭脂味充斥大殿,讓人無法呼吸。

董仲舒頓時沉下了臉,停住了腳步,拱着手,身如磬折。

天子見了,哈哈大笑。他揮動闊大的衣袖,漫聲道:“好了,你們都退下吧。董夫子在此,不得無禮。”

“唯!”美人們笑嘻嘻的應了,起身依次退出。大殿空了,那股膩人的甜香卻還在,董仲舒不由得打了個噴嚏,強撐的肅穆頓時一掃而空。

天子擺擺手,示意董仲舒上前。董仲舒雖然不悅,卻也只得移步上前,躬身施禮。天子賜座,打量了董仲舒良久,這才說道:“董公,今天的祭祀你參加了吧?”

“臣有幸,忝列驥尾。”

天子輕輕的咳嗽了一聲。接着說道:“太一生水。山東大水,屢堵不絕,百姓處於水潦之中,朕心甚痛。你曾經說過。天降災異,是天子執政有失,這才降災警告。如今朕親祀太一神,爲百姓請命,不知上蒼可肯寬恕。解山東水患?”

董仲舒道:“陛下爲民請命,拳拳之心,誠爲可貴。不過,臣以爲尚不足以解山東水患。”

天子擡起眼皮,轉了轉眼睛。“爲何?”

“陛下,天災降異,是爲警示陛下養德修政,在內不在外。陛下雖然祭祀太一,卻未曾矯正朝政過失,災異之因未除。上蒼焉能滿意?”

天子的臉色更加陰沉。董仲舒的這個答覆和他的期望背道而馳。

“朕有什麼過失?”

董仲舒頭皮有些發麻。他再迂闊,也知道天子現在的心情不好。可是,他更清楚,他面見天子的機會太少,如果不抓住這次機會,以後還不知道哪一天才有機會當面勸諫呢。

“陛下,水者陰也。水災正是陰氣過盛之兆。陛下即位以來,撫老存孤,策問賢良,德政無數。自是天下景仰。白玉微瑕者,用兵過頻,民力耗用太甚。建元以來,討閩越。伐匈奴,如今又征討兩越,無年不戰。兵形如水,正合大河決口之意。”

天子越聽越惱火,他哼了一聲,打斷了董仲舒。“可是。朕聽說水災與用兵無關,卻與流民相契,不知董公對此有何見解?”

董仲舒語塞。聽到這裡,他已經明白了天子的意思。天子不想聽他說用兵,而是想把水災與流民相聯繫。可是,流民不就是因爲水災才引起的嗎?這因果關係怎麼能顛倒呢。

見董仲舒不說話,天子無奈,只得又提醒道:“農爲國本,民爲國基,本當專心耕種,如今卻棄地而行,流遍天下,難道不就是水災之象嗎?”

董仲舒一時怒意上涌,抗聲道:“陛下,人心重土安遷,若能安居樂業,誰願意背井離鄉,四處飄泊?臣所見流民,無非有二,一是土地被豪門兼併,衣食無着,只能流落他鄉。一是朝廷徵發,入衛出征,往返萬里。他們並非自願如此,正是朝廷爲政不當所致。上蒼降災,要警告的是陛下,而不是百姓。”

天子眼神漸冷,斜睨着董仲舒,歪了歪嘴,沉默了半天,擺了擺手。“董公累了,還是先回去休息吧。”

董仲舒見狀,暗自嘆息,有心再勸,卻沒這膽氣,只得怏怏而退。出了宮,呂步舒迎了上來,扶着董仲舒,一邊走一邊問道:“先生,陛下召見,所爲何事?”

董仲舒把剛纔的經過說了一遍,呂步舒聽了,扼腕嘆息。“先生,你怎麼能這麼說呢。”

董仲舒愣了一下。“爲什麼不能這麼說?”

“先生,你想想看,陛下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從大處說,劉氏非貴族之後,從小處說,陛下非嫡非長,他最擔心的自然是皇位合理不合理,能不能得到宗室的承認。大舉征伐,合春秋復仇之義,一是爲彰示其繼祖之義,一是彰顯武力,懾服諸侯。你說他用兵太頻,豈不是適得其反?”

董仲舒停住了腳步,扭過身子,盯着呂步舒的眼睛。“那依你之見,又當如何,這水患應在何處?”

呂步舒說得正起勁,沒看董仲舒的怒意,侃侃而談。“先生,陛下說的流民並不是真正的流民,而是遊食之民,一是指依附權貴之門的門客,一是指無所事事的遊俠兒。陛下這是要對他們下手呢,你何不順其意,以……”

“你是要我順應天子之意,胡亂解釋天意?”

呂步舒這才意識到董仲舒面色不善,連忙閉上了嘴巴,強笑道:“先生,我……”

“身爲儒者,不能以正道輔天子,卻揣摩上意,一心奉承,是爲臣之道嗎?”

呂步舒尷尬不已。

“汝爲君子儒,毋爲小人儒。”董仲舒哼了一聲,甩開呂步舒,轉身就走。“巧言令色鮮矣仁。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樂何?”

呂步舒面紅耳赤。董仲舒的這個評語實在太重了,比扇了他兩個耳光還要嚴厲。

——

祭祀大典後數日,天子召集公卿朝議,評定平定兩越之功。

丞相田蚡、御史大夫韓安國等人拿出了一份功臣名單和相應的賞賜,天子一一照準。衛青策反徵武,平定閩越,又擊敗餘善,爲首功,增邑兩千三百戶,合前共六千一百戶。郎中韓說臨陣斬殺餘善,有案道之功,封案道侯,食邑八百戶。各賜千金。韓安國、曹時、伍被等人皆有功,賜金不等。

這裡面最讓人意外是對冠軍侯樑嘯的封賞。

田蚡說,樑嘯本是使者,統兵征戰非他本職,而且南越軍主將是南越太子趙嬰齊,樑嘯只有輔助之功,不足以封賞。韓安國、竇嬰等人雖然覺得惋惜,卻也沒什麼理由反對。不料天子認爲樑嘯以使者身份統南越之兵雖然不合禮數,但是從整個戰局來看,他拖住了閩越主力,爲衛青平定閩越,並最終擊殺餘善創造了戰機,因此,增邑一千二百戶,合前共五千戶,以示嘉獎。

聽到這個消息,田蚡很失落,韓安國、竇嬰等人卻大感興奮。天子此舉不僅是對樑嘯的嘉獎,更是對戰士的厚遇。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莫大的鼓勵。

封賞之後,丞相田蚡又提出一個建議:徙各郡國豪強家財三百萬以上者至茂陵。

此言一出,衆臣譁然,竇嬰更是當場提出異議。山東大水尚未平息,這時候徙民守陵,恐怕有擾動天下之嫌。

田蚡反駁道,正是因爲各地豪強肆無忌憚地兼併土地,大量百姓失去生存之本,四處流浪,陰氣過盛,這才導致大河決口,屢次封堵無果。將豪強遷到茂陵,將他們兼併的土地收歸官府,重新分配,乃是解決流民問題的治本之策。你反對這樣的建議,是要爲那些豪強張目,還是擔心你在茂陵的田產受到影響?

竇嬰勃然大怒,立刻指責田蚡說,只怕豪強們遷出之後,那些土地不是由官府重新分配到百姓手中,而是被某些人兼併。山東大水,你田蚡之所以力主放任不管,不就是因爲你的封地不受水災影響,反而得到了大量無家可歸的貧民作爲附庸?你這是阻朝廷愛民之心,成一已私利之慾。你是何居心?

廷議立刻變成了兩人的互相指責,雙方互不相讓,最後不歡而散。

-(。)

PS:

謝書友大明厚德小明載物5月17日萬點打賞!

第453章 書生第176章 時不再來第279章 冤家路窄第617章 引而不發第610章 借兵第200章 匈奴少女第250章 指點江山第489章 不服第204章 少年荒唐第339章 弄巧成拙第380章 別來無恙第366章 寶刀第584章 調解第209章 立規矩第361章 坦白從寬第1章 猿臂少年第304章 對手第113章 狡兔三窟第170章 小試牛刀第514章 危機第97章 有始有終第41章 又來了第111章 伍被第80章 打臉第369章 桑弘羊第478章 挖坑第476章 面對第604章 混血美人第378章 冠軍侯第298章 話不投機第587章 心計第90章 臣之道第627章 令行禁止第408章 信任第14章 地形第642章 初戰第652章 以退爲進第495章 鏡子第324章 縱橫揮闔第111章 伍被第15章 中計了第508章 敵友第390章 致命失誤第474章 麻煩第52章 小心思第121章 猜謎第571章 進諫第148章 我命在我第307章 秘法第51章 借刀殺人第610章 借兵第460章 弄假成真第468章 辯日第191章 大行令第367章 司馬遷第515章 餘善第316章 李廣立功第567章 大獄第527章 水戰第599章 諍友第41章 驚喜不斷第71章 東方朔第39章 狡童第337章 利害第487章 心計第155章 機會第616章 塞人少年第644章 神兵天降第242章 烏茲刀、大宛馬第363章 賽馬第260章 機會第185章 衛青的任務第619章 撤退第237章 騎虎難下第31章 養名與避禍第104章 忠言逆耳第410章 意氣第157章 突襲第329章 封侯難第306章 小試身手第415章 張次公第320章 東方朔出馬第93章 開賭第640章 憐惜第109章 投資第422章 不孕不育第76章 李當戶第266章 歡喜第367章 司馬遷第161章 意外之喜第529章 神明第393章 暗流第579章 出征第616章 塞人少年第273章 金山第224章 富商聶壹第591章 逐射第66章 因果第226章 豪賭第325章 天山賦
第453章 書生第176章 時不再來第279章 冤家路窄第617章 引而不發第610章 借兵第200章 匈奴少女第250章 指點江山第489章 不服第204章 少年荒唐第339章 弄巧成拙第380章 別來無恙第366章 寶刀第584章 調解第209章 立規矩第361章 坦白從寬第1章 猿臂少年第304章 對手第113章 狡兔三窟第170章 小試牛刀第514章 危機第97章 有始有終第41章 又來了第111章 伍被第80章 打臉第369章 桑弘羊第478章 挖坑第476章 面對第604章 混血美人第378章 冠軍侯第298章 話不投機第587章 心計第90章 臣之道第627章 令行禁止第408章 信任第14章 地形第642章 初戰第652章 以退爲進第495章 鏡子第324章 縱橫揮闔第111章 伍被第15章 中計了第508章 敵友第390章 致命失誤第474章 麻煩第52章 小心思第121章 猜謎第571章 進諫第148章 我命在我第307章 秘法第51章 借刀殺人第610章 借兵第460章 弄假成真第468章 辯日第191章 大行令第367章 司馬遷第515章 餘善第316章 李廣立功第567章 大獄第527章 水戰第599章 諍友第41章 驚喜不斷第71章 東方朔第39章 狡童第337章 利害第487章 心計第155章 機會第616章 塞人少年第644章 神兵天降第242章 烏茲刀、大宛馬第363章 賽馬第260章 機會第185章 衛青的任務第619章 撤退第237章 騎虎難下第31章 養名與避禍第104章 忠言逆耳第410章 意氣第157章 突襲第329章 封侯難第306章 小試身手第415章 張次公第320章 東方朔出馬第93章 開賭第640章 憐惜第109章 投資第422章 不孕不育第76章 李當戶第266章 歡喜第367章 司馬遷第161章 意外之喜第529章 神明第393章 暗流第579章 出征第616章 塞人少年第273章 金山第224章 富商聶壹第591章 逐射第66章 因果第226章 豪賭第325章 天山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