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孟府的迎親隊伍一出翰林巷,就轟動了全京城。新郎孟二娶親,竟然請到了燕王趙栩、東閣蘇昉、陳元初陳太初兄弟這四位汴京四美給他做“御”。這等天大的面子和好事,早有那腿快的將消息送到範家。

原本對孟彥弼還有些心結的範家主母,忍不住親自去女兒範小娘子房裡喜滋滋地說了此事,又忍不住感嘆道:“我還當女婿是個裝瘋賣傻的粗俗軍漢,不想他是真傻。娘這就放心了,日後你只管拿捏他就是。”

那小娘子出嫁必定到場的姑母、嬸嬸、姨母們都笑了起來。屋裡的全福娘子剛喝完蓮子湯,聞言就笑起來:“娘子這是什麼話!怎麼這麼說新女婿!”

孟彥弼的丈母嘆氣道:“您不知道,我那女婿生得也算出挑,偏生竟請了汴京四美做‘御’,誰還有正眼看他?他豈不是真傻?!”

一邊陪着的兩位官媒人趕緊陪笑道:“俗語說丈母看女婿,越看越歡喜。娘子這麼說可見是真心疼女婿呢!只看看這幾位‘御’,那陳家兩位小郎都是做將軍的,又是您女婿嫡親的表哥表弟,蘇東閣又和您女婿這麼投契。最難得的是燕王殿下也不忘親戚一場,這麼捧場。今日小娘子嫁過去,以後就是殿下的表嫂,將軍們的表弟媳,一門顯貴,這汴京城裡還能有誰比小娘子的福氣更好?!”

孟彥弼的丈母笑道:“多承吉言,多謝多謝!你們二位只管舌燦蓮花,我也是不會再給紅封的!”話雖如此,身邊的女使早就笑着又送上了兩個紅封,一屋子人都笑得不行。

身穿青色大禮服,披着御賜霞帔,頭戴五鳳金釵花冠的範小娘子,也低頭笑了,因被脂粉塗得一臉雪白,兩頰豔紅,倒看不出她臉也紅得很,只有掩在金釵下的秀氣耳廓,紅了一圈。

外面的管事娘子笑着來稟報新郎官兩刻鐘後就能到大門口,郎君請主母和小娘子一同去祠堂。

屋裡範小娘子的嬸嬸、姨母、姑母仔細檢查了她的妝容首飾服飾,扶着她慢慢跨出閨門,往範家祠堂而去。

待行完諸禮,範郎君肅容訓示女兒:“敬之戒之,夙夜無違爾舅姑之命。”隨後範小娘子的母親將女兒送到西邊臺階口,牽着她的手含淚道:“勉之敬之,夙夜無違爾閨門之禮!”範小娘子含淚應諾。

衆姑嫂簇擁着範小娘子往二門而去,又爲她檢查裙衫,細細叮囑一番。

天色漸暗,孟彥弼一身緋紅新郎冠服,頭簪金紅翅花,斜佩紅綠雙色綢帶,胸口一朵紅綢大花顫巍巍,跟着前導高舉燭火的僕人,喜氣洋洋慢騰騰地策馬轉進了西角門大街,眼看着啓聖院街近在咫尺,不由得心跳加速。他禁不住回頭看看身後四匹馬上端坐着身穿緋色衣裳的兄弟們。蘇昉和趙栩都笑着對他點點頭。

趙栩這一輩的皇子們都還沒有成親,他頭一次見別人成親,從到了孟家後,就感受到全府上下闔家歡喜,此時跟着孟彥弼穿過開封城,眼前皆紅綠,耳邊盡鼓樂,沿路士庶見到迎親隊伍也都會抱拳拱手喊聲恭喜,他心裡很是替孟彥弼高興,卻又難免會想起方纔在孟府家廟外,見到阿妧一眼,她卻似乎什麼也沒發生,還微笑着對自己福了一福。想到九娘那有禮卻疏離的笑容,趙栩心中就一痛,雖然面上略帶了些笑意,桃花眼卻越發深沉似海。

趙栩不經意地回頭看了看身後不遠處,騎着一匹棕色小馬的十一郎看上去和七八歲的阿妧五官極像,也是一般的胖乎乎,正笑眯眯地搖頭晃腦。

趙栩目光在十一郎面上流連了片刻,轉回頭時,和蘇昉對視了一眼。蘇昉對他淡淡笑了一笑,雖有笑意卻如遠山般不可接近。趙栩才發現原來阿妧那樣疏離的笑容和蘇昉如出一轍。

陳元初一反常態,兩手抱着大雁,和大雁大眼瞪着小眼,心裡想着餓了它三天總不能拉屎在自己身上了吧。他目不斜視脣角微勾,看起來倒和前面的趙栩像是親兄弟。陳太初單手抱着大雁,姿態瀟灑無比,面帶微笑,如玉似珠,溫潤可親。那得知了消息的小娘子們,紛紛趕來沿途笑喊着“元初——元初——。”過往士庶不知道的,還以爲新郎是個極風流的郎君,不免用鄙夷嘆息的眼神看向孟彥弼。

他們五個後面,是參加迎親的四郎五郎和笑眯眯胖乎乎的十一郎,代表了孟府二房三房,身穿吉服,帶着二十幾位僕從,捧着花瓶、花燭,香球、洗漱妝盒、燭臺,裙箱、衣匣,還有人擡着百結青涼傘和交椅,簇擁着硃紅花轎,八名轎伕也都頭簪紅花喜形於色。

花轎後面又有禁中各班直和捧日、天武左右廂和孟彥弼相熟的禁軍將領們,浩浩蕩蕩二十幾位,都按品級穿了官服,外披紅紗,一片鬧騰。這些軍中將領後面纔是幾十位樂官們,一路鼓樂,往啓聖院街而去。

這支近百人的迎新隊伍浩浩蕩蕩到了範家大門口。範郎君已帶着三個兒子在大門外迎接孟彥弼。

迎親的樂官們上前奏起催妝樂。孟家的先生(司儀)和兩位官媒笑着走到範家門口,伴着樂聲念起催妝詩來:“高卷珠簾掛玉鉤,香車寶馬到門頭。花紅利市多多賞,富貴榮華過百秋!”

範小娘子的三個哥哥趕緊吩咐僕從賞賜迎親隊伍:“擡轎的合十八貫!先生、媒人各六貫!”那早等着的僕從們趕緊奉上紅封,又有那僕人們擡着兩個繫了紅綢帶的大籮筐,裡頭滿滿的銅錢,管事隨手一抓一把,朝看熱鬧的鄰里間撒去。一時間,範家門口一片歡呼,恭喜聲不絕。

孟彥弼趕緊上前拜見丈人。範郎君笑着等他行完大禮,扶他起來,順勢攜手迎了進去。範家三個小郎君也將趙栩等人恭迎入內。

迎親隊伍歡騰起來。兩邊鄰里百姓既驚歎範家嫁女出手大方,更羨慕孟家排場顯赫。爆竹聲大作中,迎親的衆人跟着孟彥弼進了範家大門。裡面自有茶酒招待,又一波紅封塞進迎親的衆人懷裡。

趙栩等人陪着孟彥弼進正院拜見丈人丈母。孟彥弼獻上活雁,下跪行禮。範家親戚中來吃酒送親的小娘子們,都早早就等在屏風後面,偷偷從縫隙裡看汴京四美,忍不住小聲議論,果真無人去看新郎。

十一郎幾次看到那十六扇黑漆屏風搖搖晃晃,擔心得很,又看到屏風下頭十幾雙繡鞋和裙角,忍不住搖了搖頭。連姨娘都說二哥是個實心眼,這四位“御”也實在太搶新人風頭了。他晃悠着大頭,轉頭看向趙栩幾個。不想趙栩正看着他發呆,十一郎眨眨眼,微微躬了躬身子拱了拱手,又看向前方正被丈母叮嚀的二哥。

片刻後,十一郎一側頭,見趙栩已經離開了“御”應該站的地方,站到了自己身邊,目光灼灼,正盯着自己看。

十一郎趕緊朝他露出一個燦爛的笑容。九姐說過,他露出六顆白牙,笑得最是可愛可親,還看不出旁邊少了兩顆小牙。

趙栩低聲問:“你是阿妧的弟弟?”

十一郎趕緊轉身行禮:“小民孟彥樹,排行十一,孟氏阿妧是彥樹的九姐。殿下萬福金安。”

趙栩伸手扶起他笑道:“無需多禮。”他放在木樨院的人最近都稟報九娘子一切如常,他卻不放心想再問問十一郎:“你九姐——”這時忽然外面開始鼓樂喧天,笙歌震耳,克擇官高聲報時辰。十一郎趕緊行了一禮,一溜煙地跑去了四郎五郎身邊,小心肝還在咚咚跳,娘啊,這位殿下笑起來也太好看了,再看一眼恐怕心都要跳出來,就是有點怪。

孟家的先生和官媒上前又唸了幾首詩,催促新人出門登轎。孟彥弼跟着丈人丈母到了二門處,範小娘子的姑母姨母嬸嬸們攙着她跨出二門,她母親含淚牽着她的手,爲她蓋上五尺長的銷金蓋頭。

陳元初捅了捅陳太初碎碎念:“哎,這個就是那天你陪孟二送來的蓋頭?也太長了吧?走路會不會絆倒?”

十一郎聽在耳中,默默地上前幾步,緊緊靠住了四郎,心裡嘀咕着長得太好看的人果然都有點怪怪的,一個盯着九姐,一個盯着蓋頭。

新人們和迎親的衆人辭別範家,出了大門。孟彥弼掀開轎簾,範小娘子最後拜別父母,這才登上花轎。也有兩個僕從高舉燈籠在花轎前引導。孟彥弼躍上馬,朝立在西階上的丈人丈母拱手道別,一路當先,帶着迎親隊伍浩浩蕩蕩返回孟府去。

到了孟府門口,衆人下馬,那專給新娘行走的五尺寬的青布條已經從門內一直鋪到了車馬處。一路隨行的樂官們趕緊跑上前面吹吹打打,攔住了大門不讓新人入內,當頭之人笑着念起了《攔門詩》:“仙娥縹緲下人寰,咫尺榮歸洞府間。今日門闌多喜色,花香利市不需慳。”

陳元初趕緊推蘇昉:“快,到你一顯身手了!”

蘇昉笑着上前拱手高吟起《答攔門詩》:“從來君子不懷金,此意追尋意轉深。**諸親聊闊略,勿煩介紹久勞心。”

四郎五郎趕緊讓隨從們封賞利市錢紅,樂官們才讓出通道來。克擇官接過花鬥,上前將裡面的谷、豆、銅錢和各色彩果朝着大門撒去,口中唸唸有詞,讓青羊、烏雞、青牛三位煞神遠遠避開。

孟彥弼扶着範小娘子下轎,柔聲道:“你小心一些,蓋頭略有些長。等進了大門還有個馬鞍要跨,你慢一點,我扶着你。”

範小娘子頭垂得更低了,只覺得天氣雖冷,那扶着自己的手隔着大禮服也覺得是滾燙的,她後頸微微出了汗,輕輕嗯了一聲,又答了一句:“多謝郎君。”

看着孟彥弼雙眼閃亮,額頭微汗,滿面喜意,趙栩不知爲何有些悵然,他聽到這兩人一言一和,連對方面容都見不到,言辭平淡,卻似乎有麥芽糖絲黏着,甜得發膩。他慢慢跟着衆人,看着孟彥弼細心地扶着範小娘子跨過馬鞍,進了二門,往新房而去。

十一郎走過他身邊,忍不住露出六顆小白牙:“殿下,我九姐她們都在新房裡等着二哥二嫂去坐富貴呢。您慢點走,可以在外間或者偏房休息一下的。哎——殿下——!”

這個子高腿又長的人最討厭了!十一郎看着趙栩的背影嘆氣。前面趙栩卻慢了下來,回過頭喊他:“十一郎,過來!”

十一郎眼睛一亮,歡快地應了一聲,撥開四郎五郎,快步上前。

作者有話要說:注:

本章婚禮風俗,出自《宋遼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具體的詩句,出自陳元靚 《事林廣記》前集卷10《婚禮總敘》。婚禮流程,出自《朱子家書》之昏禮、《宋史》,《宋人話本七種》。

撒豆谷習俗,出自《事物紀原》。

據記載:宋代新娘走青布條,和東漢至北朝時期新婚居青廬的舊俗有關。跨馬鞍,是北朝遊牧民族的習俗。

--閒得有話說--

到了年初二,就感覺這個年快結束了一樣。

今天中午吃了眉州東坡,燒椒皮蛋是移居澳洲的女友最愛之菜,趕緊拍照發給她:“我替你多吃一點。”酸辣粉,麻婆豆腐,豌豆尖。很奇怪,眉州東坡在上海卻沒有店,美國倒有好多家。

說起身邊的四川朋友們,每年春節前都會收到許多地方特產,四川的辣的香腸和臘肉,是做煲仔飯的好原材料,汕頭的金薯,全中國最好吃的番薯,金薯粉也是做蠔烙的必備原材料。兩三年的老母雞,幾紙箱的草雞蛋,炒出來不比蘭皇或朝一的雞蛋差,金黃金黃,極香,因爲生這樣蛋的母雞,不吃飼料,都是吃玉米。還收到兩顆能攤滿一個料理臺的蘇州青。霜打過的蘇州青,炒的時候不需要放糖,就很甜,糯香。

小年夜吃了三件子,是朋友酒店的特色菜,被《舌尖上的中國》拍過,播沒播我不太清楚,太喜歡了太好吃了。兩年的老母雞,山地黑毛豬的後蹄髈、鹹排骨、雲腿、豬肚,一定要在煤球爐上,要有能透氣會呼吸的大陶瓷鍋,從三點燉到六點。豬肚撈出來白切,其他在陶瓷鍋裡任我們打撈。

吃完眉州東坡時,戶主驚訝地問:“眉州後面爲什麼要跟着東坡兩個字?”

小公舉眨眨眼:“因爲蘇東坡是眉州眉山人。他是個大吃貨還很會燒菜,發明了東坡肉、東坡豆腐,他最喜歡吃豬肉了,還寫過詩呢!我們語文老師說的,我都知道!還有宋朝人大多吃羊肉,也愛吃海鮮,但是不愛吃豬肉。媽媽說的。”

理工男也眨眨眼:“買單。”

後來他思索了一下:“會不會宋朝人殺豬的時候,和歐美人一樣沒有先放血?所以會有腥味?不過宋朝人真會吃,羊肉和海鮮可比豬肉不知道好吃多少!”

大年初二,我們認真地討論了一下殺豬的過程,還有他看到過他的好幾位朋友的冷庫裡或屠宰場裡成千上萬的豬們.......

此話題收尾句是理工男問:“昨天那個演豬八戒的叫什麼?快查一查。”

“楊一威和汪鐸。”

“啊!!兩個人???”他不可置信地問。

我眨眨眼:“你看不出是兩個人?”

......

第296章第53章第97章第289章第三百六十五章第一百六十五章第180章第264章第122章第三百五十四章第三百二十二章第122章第三百五十四章第262章第210章第三百零二章第三百五十六章第127章第214章第三百四十三章172第一百七十二章第12章第145章第292章第三百五十七章第105章第三百四十二章第251章第三百零二章第102章第244章第146章第69章第三百二十一章383.六九黨勿買第三百六十一章第222章391.番外第140章第83章第279章第229章第192章第123章第242章第124章第三百零五章第222章第183章第148章第189章第3章第43章第12章第三百二十章第三百六十一章第三百二十五章第三百四十章第195章第一百六十三章第48章第三百四十一章第三百三十七章第三百零七章第一百五十七章第263章第21章第三百零二章第19章第三百四十五章第211章第三百五十三章第255章第149章第一百六十一章390.番外第126章第265章第129章第77章第265章第179章第一百六十七章第三百六十五章第三百四十五章第一百七十五章第252章第三百二十四章386.番外第8章第300章第230章392.番外第47章第77章第三百七十章第284章第三百四十章第11章第89章
第296章第53章第97章第289章第三百六十五章第一百六十五章第180章第264章第122章第三百五十四章第三百二十二章第122章第三百五十四章第262章第210章第三百零二章第三百五十六章第127章第214章第三百四十三章172第一百七十二章第12章第145章第292章第三百五十七章第105章第三百四十二章第251章第三百零二章第102章第244章第146章第69章第三百二十一章383.六九黨勿買第三百六十一章第222章391.番外第140章第83章第279章第229章第192章第123章第242章第124章第三百零五章第222章第183章第148章第189章第3章第43章第12章第三百二十章第三百六十一章第三百二十五章第三百四十章第195章第一百六十三章第48章第三百四十一章第三百三十七章第三百零七章第一百五十七章第263章第21章第三百零二章第19章第三百四十五章第211章第三百五十三章第255章第149章第一百六十一章390.番外第126章第265章第129章第77章第265章第179章第一百六十七章第三百六十五章第三百四十五章第一百七十五章第252章第三百二十四章386.番外第8章第300章第230章392.番外第47章第77章第三百七十章第284章第三百四十章第11章第8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