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太史慈降夏

聖元七年。九月。大夏皇太子麒大婚。也意味着夫賀唐之間建立起了姻親聯盟,而邁出這一步後,大夏已經開始緊鑼密鼓的大肆屯兵西北,準備聯合大唐,對抗屢次侵邊的蒙古忽必烈。

而在大婚之後,大夏與大唐之間的聯盟的盟約也正式畫上了句號,其內容主要如下:一,大夏與大唐互派使臣,建立使館,以互通消息加強貿易,允許雙方商人在雙方疆域範圍內建立作坊。開採礦藏。三,各自出兵五十萬,組成聯軍,四

盟約一共有十餘條,不過這個看似平等的盟約。其實內部卻有着極大的不平等性,儘管三晉大唐乃是皇國中較強的一個,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也不是吹噓出來的,但是李世民畢竟是古人,他的眼界在高也有時代侷限性,所以大唐的統治雖然也是蒸藏日上,日益繁華,但是大唐的繁榮卻遠不比大夏。

大唐雖然不禁農商,民風開放,極大的促進了繁榮,但是對於從根本上,大唐仍然帶有濃厚的封建帝國的氣息,儒家文化盛行其道。導致農商階層依舊是社會最低階層,可以說大唐的繁榮只是被動的繁榮,只不過是給予了一個寬鬆的發展環境,而大夏卻不同,大夏的國策就是重農重商的國策,對內大幅度提升工匠,商人的地位,建立嚴格的法制法令,並推動商業的發展。對外不斷的打通商路,海路,可以說大夏的發展是有目的的推進。

在烽火前期,古代的君主明顯具有優勢,因爲這些君主在歷史上都擁有極大的聲望,號召力很大,所以在前期,這些君主可以快速的招募到大批的良臣名將,百姓也會爭相依附,勢力就象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而與之相比,現代人在前期的發展卻只能用舉步維艱來形容,而且現代人無論是體質還是對冷兵器時代的適應上都遠不及古人,甚至很多人都分不清五穀,在這樣一個戰亂的大陸上,現代人存活的機率可以說很差,就更別提能混出名堂的了。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諸侯的勢力漸漸的崛起,站在古人肩膀上的現代人的知識就開始發揮出了優勢,中華大地,儒家文化一支獨大。儒家的士農工商被奉爲鐵律,導致工。商零落,不受重視,而且對於海洋領土素來都持着不屑的態度,正是這種思想。限制了中國對外的擴張,而大夏不同,從一開始,在大夏還弱小的時候,夏羽就已經開始準備征服海洋,並不斷的儲備匠人人才,十年努力。十年耕耘,纔有如今大夏縱橫海洋,貿易八方,各地的金銀源源不斷的匯聚的繁榮景象。

確定了盟約之後,大夏的戰爭機器在停息了數月之後再次的隆隆開啓,源源不斷的物資開始從各處運往到大復西北。

柳國,雜水城,這座柳國的王城如今已經是滿目瘡癮,那厚重的城牆也已經坍塌多處,城門樓上,那象徵着柳國的旗幟依舊在飄揚,而在這面旗幟的下方,柳國的士兵和大夏的將士依舊在城牆之上,城內巷子展開了最後的激戰。

桑水城之圍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然而守將太史慈卻是堅守不降,柳國境內大部分州縣都已經在地方叛軍的攻打下淪陷,而大夏幾乎兵不血刃的就奪取了柳國大片的土地,而忠義太史慈卻依舊固守着柳國這最後一塊領土,做着困獸猶鬥。

公孫康並沒有強攻桑水城,而是如同南部攻打墨門一樣,採用大批量的器械對着桑水城圍攻,桑水城外的護城河被填平,厚重的城牆面對日日不停的炮轟,石砸也漸漸的被動搖,而這長時間不間斷的打擊,對於城內守軍絕對是一個噩夢,但是太史慈卻堅持住了。

不得不說太史慈是一個名將。哪怕是在這種逆境仍然能激勵起士氣,並幾次三番的偷襲大夏營盤小如果不是公孫康將大營扎的結實,還真要被太史慈得逞了,但就算是這樣,每一次都讓太史慈的麾下將士士氣大漲,圍城足足一年,城內終於糧盡。公孫康做了最後一次勸降,太史慈依舊給予了拒絕。

大夏聖元七年八月,公孫康終於發動了對桑水城最後的一戰,五萬兵馬如洪水決堤,洶涌的撲上已經殘破的桑水城,朵水城防快速的淪陷,這個時候的柳**隊已經斷糧數日,無論是士氣還是戰鬥意志都已經降低到了最低,而城外的大夏將士卻是養精蓄銳,正是士氣高昂的時候,不過柳國的將士依舊給大夏將士造成了不小的阻撓,但大勢已定,已非是人力可以逆天。

太史慈身着蟒蛇盤龍鎧,手中一把盤龍吐珠槍,手中槍影如電,一道道的鮮血順着槍尖那毒蛇口彪射而出,圍攏在太史慈身側的大夏將士,可謂是死傷慘重,接連有七八人倒下。十數人受傷。

“刀盾手,盾陣,長槍手給我上!”一個大夏隊指揮使看着已經是氣喘吁吁,隨時都可能倒下的太史慈,終於暴怒了,就是這麼一個明顯沒有多少力氣的敵將,居然接連要了他手下將士七八條人命,還有十餘人受着不同程度的輕重傷,簡直太可惡了。

刀盾手的盾牌很快被圍攏了起來,長槍穿過盾牌豎起一道槍林,圍攏的圈子越來越劇烈喘息的太史慈滿頭汗珠,城內已經斷糧足有三日,就連他這個主將每日也只有一碗清寡的可以看到碗底的米湯,就算是太史慈有通天徹地的本事,這肚子裡沒食。他也沒有力氣啊,看着漸漸聚攏上來的長槍。

太史慈低吼了一聲,體內再次涌出一絲力量,將長槍交在左手。右手緊握腰間寶刀的刀柄,鵬踉一聲,太史慈身若陀螺,轉動了起來。手中的寶刀削鐵如泥,噹噹噹的一陣碰撞之後。那長槍就斷去七八,太史慈左手長槍一個盤蛇探底,正鑽入一個大夏將士的護腿,士兵站立不穩,倒口田孫。80酬泡書舊不橫的體驗!

大史慈瞬間魚躍而起,單腿友着那十兵的身體,就甑的包圍。

不過這個時候的太史慈也是力竭,打着滾的離開盾陣數米,支撐着戰刀勉強的站立而起:“再來!”

“停手!”就在太史慈徹底的體力不支,身上已經多出十數道傷痕,鮮血浸潤着那王蟒鎧甲。顯得越發的詭異,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聲音從後方傳來,指揮戰鬥的隊指揮使扭頭望去,卻是鎮守使公孫康。

公孫康穿過圍攏的裡三層外三層的將士,走入困內,望着已經全身浴血的太史慈,也是敬佩不已,如此名將,如果就此隕落,實在是太過可惜了:“太史慈,將軍府已經陷落了,不要做無謂的反抗了,只要你肯放下武器,我就讓你一家團聚。保證不會有人爲難你們一家。”

太史慈喘息着,臉上分不清那是血水還是汗水,太史慈哈哈大笑起來:“想要我投降,可以,我要趙相的人頭,只要你能將他的腦袋拿來。我太史慈就願降!”

公孫康目光閃爍不定,太史慈所說的趙相就是柳國的承相,也是柳國主和派的領袖人物,可以說大夏能這麼容易的拿下柳國,這個趙相的功勞可是不而太史慈與這個趙相之間的恩怨卻可以說是數不清了,兩人幾乎就是針尖對麥芒,甚至柳國老國王的死,也跟趙們有些關係。

公孫康快速的盤算着這其中的利和弊,無疑太史慈比起一個軟骨頭的趙相爺更加有用,不過這趙相爺畢竟在這次攻打柳國的作小的功勞,而且此人在柳國文官士子階層可有着不小的聲譽,沒有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就殺了,可又會平添不少麻煩,不過公孫康只是皺眉想了一下,道:“好,我答應你,不過人頭我沒法現在就給你。”

太史慈聽言,呵呵一笑,道:“且信你一次!”說着太史慈終於再也沒有一絲力氣的倒了下去,公孫康看着太史慈,搖了搖頭,道:“送到醫護營,好生照顧,不得怠慢。”

大夏聖元七年,柳國王城破,駙馬太史慈重傷降,柳國滅亡,隨着柳國的滅亡,山東七大王國,黃子國降,柳國滅,赤眉軍也已經煙消雲散,只剩下一些武兵敗將被退往泰山深處,投靠了黃巢。

而在山東西部,八千里水泊梁山,以玉麒麟盧俊義爲首的老梁山和以宋江爲首的梁山也終於分出了勝負,宋江雖然號召力不但是樑讓 畢竟是盧俊義經營的老巢,而且此刻的梁山將領也大多物是人非,跟隨宋江者不過七八,加上太平道鼓動的黃巾亂民,纔有了一番聲勢。而盧俊義卻有着大夏在背後支撐。無論是兵甲,兵器還是其他都遠勝宋江不止一籌,接連數戰,宋江這個草包接連敗北,最後依託着黃巢軍才得以生存。

不過樑山與黃巢軍也開始大打出手,宋江雖然爭鬥上失敗,在軍事上也沒有出衆之處,但掄起謀略卻還是有幾分的,宋江大肆宣傳梁山勾結與夏,導致梁山很是被動,水泊外圍地盤接連被奪佔,可以說這兩年梁山的日子並不好過,幸好有着最後一道水泊阻擋,纔沒有讓梁山覆滅。

。大當家,好消息,剛刊得到的信,柳國徹底的倒了,大夏十餘萬兵馬盡數屯駐孔國邊境。”

盧俊義聽聞了這個消息,也是拍案而起,接過傳來的消息,快速的掃視了幾眼,不由地的哈哈大笑起來,道:“各位當家,咱們的苦日子總算是熬過去了,南府鎮守使公孫將軍已經屯兵孔國邊境,而孔國內部如今也是爭執不休,這個時候也是時候該我梁山大展身手的時候了,來人傳令,召集四十六寨當家。”

梁山這兩年雖然頻頻受到打壓,水泊外圍州縣接連被四周的諸侯吞併,而爲了避免損失,梁山只得頻頻收縮兵力,放棄外圍州縣,靠着大夏馳援而來的工匠打造出來的水軍固守水泊。不過樑山上下雖然憋屈無比。但是呆在水泊內部卻並非每日無事可做。

大夏雖然已經將在山東的貿易集市都關閉掉了,但是多年的經營的通道卻仍在,尤其是這兩年大夏的強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加上大夏不併金錢的拉攏分化,很是得到了一批人的投效,而柳國的鄰居孔國就如同之前柳國內部一樣,充斥着主戰和主和兩派,大夏沒有打到孔再家門口的時候,孔國內部主戰派佔據上風,但是主和派也有一定的勢力,大夏利用主和派的勢力將大批的物資走私到梁山並不是難事。

這兩三年來,梁山內部積攢下不少的鎧甲,兵器,並在水泊內練了不少兵馬,等的就是大夏打過來,然後響應大夏的兵馬,而此刻無疑就是梁山出場的時候了。

大夏聖元七年,就在大夏皇太子麒大婚之日,梁山水泊更換梁山大旗,各首領寨主在聚義廳內穿着大夏武將戰袍,廣場上的旗杆懸掛大夏的麒麟旗,十五萬精銳的梁山江山身着大夏精良的黑麒麟鎧,玉麒麟盧俊義在聚義廳內宣讀了對於手下各當家的任命。

梁山軍整編爲六軍,分爲梁山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和水軍,每軍編制五大營,每營四幹人,水軍五萬,編練水軍五營,設六軍都指揮使一人,副指揮使兩人,每營設營指揮使一人,副指揮使兩人。

對於梁山軍的改編並沒有花費太多的時日,因爲在梁山內鬥的時候,大夏已經開始陸續派駐人手前往梁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專門對梁山軍進行刮練的教官,昔日梁山軍有大小山塞五十餘,後來隨着宋江叛亂的數察,最後只剩下梁山四十六寨,不過這個時候的梁山兵馬數目可是不少,老弱加起來足有三十餘萬,幾乎都是以山匪盜賊的那一套來管理,雖然梁山上下自有舊套規矩,但畢竟不是正規兵馬。

而這兩年多的時間裡。口麗…8。酬泡書膽不懂的體驗!

小軍進行了徹底的改湛,去粗留精,裁軍十數萬,內※進行大夏將士的刮練方法開始練,而對於梁山四十六寨的將士早就已經進行了粗部的整編,練都是成建制的,而此刻整編,不過是在之前的基礎上進行編制。

對於梁山軍的任命的鎧甲,將領戰袍,將印等等早就已經運到了梁山內部,就等着這一天了,盧俊義冊封完麾下的各頭目,讓各將回軍整頓三日,三日後,祭旗發兵。

梁山泊用實際行動向着周邊所有的諸侯勢力發出了梁山的歸屬大夏的聲音,而引起的震動卻絕對是海嘯級的。山東,七國,四軍組成了讓 東的勢力構成,隨着東部若干小諸侯的覆滅,山東七國四軍在墨門的牽線下組成了反夏聯盟,而從大夏聖元二年到大夏聖元七年五年間。大夏先後佔據山東東部,隨後夏羽納黃子國公主,黃綺韻爲妃,黃綺韻在國內發動了宮廷政變,奪了黃子國的權利,隨後北路赤眉軍在大夏兵馬的接連打擊下,逐漸勢弱,地盤丟個乾淨,南面齊國丟失東部十三縣,之後柳國淪陷。

五年裡,兩國一軍先後滅亡,墨門孤懸被圍,發瘦可危,而山東剩下的五國三軍中,梁山又公開投了大夏,可以說這對山東僅存的反夏勢力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打擊,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在這之前就已經盛傳梁山通夏,只不過這個時候只是流言蜚語滿天飛,也沒有具體的證據,而各諸侯爲了奪取既得利益,自然聯合起來瓜分起梁山的地盤。

不過當梁山公開併入大夏,這消息卻還是造成了一絲震動,只不過各諸侯的反應沒有那麼激烈罷了,但是梁山出兵攻入孔國引起的恐慌卻絕對是海嘯級別的,柳國已經徹底的玩完了,孔國國主本身雖然是才華頗具的人才。治理一國是一把能手,但是面對這種前有狼,後有虎的局面,卻也有些驚慌。

如果孔國的敵人是周邊的諸侯,那麼孔國國主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猶豫了,但敵人卻是兵鋒正盛,接連有不少山東諸侯倒在前面的大夏,而此刻梁山又響應了大夏,出兵從南部攻來,大夏所展現出來的兵力和強橫遠遠超過孔國這個不大的伯國小打,固然可歌可泣,但卻什麼都留不下,柳國名將太史慈都敗了,孔國將領可還無出其右者。

打是敗,但是不打或許還能換回一點好處,而且孔國國主本身出身就是文士,自然沒有武人那般的剛毅,既然這場戰爭是必敗的一戰,又何必讓生靈塗炭,總之出於種種原因,孔國在公孫康還沒有發兵的時候,就派出了使者,要求和議小仿造黃子國例。

黃子國投夏之後,黃綺韻就回了大夏皇宮,不過隨行的還有她的父親和弟弟,兩人雖然不在是國王和太子,但是卻在大夏成了一個太平的貴族,一生衣食無憂了,而且在黃子國,黃家還保留了一個縣的封地,在這封地內除了每年出產五成上繳外。其餘自留,大夏不會摻合其中的管理,作爲黃家的祖地,一個縣的封地可能不大,不過在大夏也算是隆寵了。

孔國想要參照黃子國的例子,就是說孔家可以放棄一切,只要求大夏給孔家留下一片祖地,用以子孫後代的繁衍生息,可以說孔國國主的要求很精明。只提出這麼一個條件,就放棄了整個國家,甚至是一國的大權,也算是灑脫了,不過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孔國國主這麼做卻是大賺了。至嚴保住了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如果真打下去,怕是連九族都被夷平了。

對於這種可以兵不血刃的拿下一個諸侯,大夏怎麼可能去拒絕。公孫廉一面派人通傳國內,一面積極備戰,以防止孔國出爾反爾,而孔國國主也將一個公主獻給了大夏皇帝爲妃嬪,以示對大夏的馴服。

孔國投夏,算是徹底的將山東局勢給翻了過來,大夏在山東的地位再也無法逆轉,餘下的山東諸侯也是人心思動,漸漸不穩起來,而一些官員也開始瞧瞧的勾連還離得遠遠的大夏,大夏在山東已經逐步奪取了優勢,佔領整個山東半島只是時間問題。

大夏聖元七年,秋,大夏開始屯兵與順天府和大名兩府,幷州呂布也秣兵厲馬,大唐也在河套,紫荊關,嘯天關等地雲集兵馬。

山東南部,對墨門的攻守戰仍在持續,與齊國之間也仍在對峙。不過在九月的時候,升級爲皇國的魏終手再次伸出了對山東的魔爪,曹操親自領軍,以江衍爲軍師,攜兵三十萬,水陸並進,攻打山東西南門產的魯國,大破魯**隊與曲方,魯國危,向東面的齊國和北面的周國的求援,山東本土諸侯紛紛自危。

大夏與魏國就好像是兩隻下山的猛虎,對着已經驚慌失措的羊羣發動了攻勢。而已經勢弱的本土諸侯終於無法在泰然處之,紛紛開始尋求自保之策,而從大夏七年底開始,山東半島之爭已經從大夏與本土諸侯之爭,演變成了大夏與新興之皇國,大魏之間的爭鬥,而鹿死誰手,還不曾可知。

不過在夏。魏之爭正面對碰之前,兩個皇國的爭鬥卻是在瓜分山東西部的諸侯之上,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靠近渤海內側的山東北部的諸侯投靠大夏陣營可能性更高,而貼近魏國的山東各地則可能會依附與魏,而雙方最後的爭奪焦點將是齊國和中部的周國。

山東之爭正緩緩拉開雅幕,而時間也匆匆的走過了烽火十六年,進入了十七年初,而此刻在大夏西北,大唐北方上萬裡的邊疆之上,夏唐聯軍大約一百五十餘萬兵馬已經整兵待發,春季的風,吹拂着整個幕古大草原,那嗚咽的風聲猶如戰爭的號角,唐,夏,蒙古之戰開啓。

第547章 魚死網破禁軍即榮譽第451章 斷臂而逃第610章 搬倉鼠計劃第550章 墨門防線第257章 草原長城—以胡制胡第235章 十萬火急第408章 茅第500章 吳三桂借刀殺人第36章 烏雲踏雪第86章 月夜攔截第449章 三寸之舌—辯才毛遂第603章 藍銅礦脈第541章 槍戰墨門三傑第561章 一個妃是納兩個妃也是納第348章 討要陳圓圓. .第110章 巔峰力量對決第33章 驚現水匪第558章 大搖大擺的進城第210章 造幣鑄造所第727章 閻王軍徹底的覆滅第450章 不勸既是勸第148章 堅壁清野第385章 弓長嶺第607章 魔兵再現—真魔兵.風第239章 第一重甲步兵軍—虎衛軍第474章 燕甲動—桐城危局第39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325章 瘋狂的奴隸貿易(0)第60章 凌厲的反擊第276章 騎兵雲聚第620章 南下慶川城第256章 靈樓十二衛之邪也第280章 語道破玄機第555章 甄家風波第653章 狂熱的信仰之力第257章 草原長城—以胡制胡第189章 福金帝姬第8章 魅惑之眼第587章 偷襲大夏貿易集市第175章 諜間第1章 烽火大陸第268章 禍亂大將軍府第319章 神器—神農藥鼎(上)第566章 千面魔女杜冷月的悲劇第196章 名刀的搖籃—精工坊第155章 毛文龍第432章 神箭哲別第248章 青馬川慕容城第456章 海之角第707章 請呂布解圍第662章 喜得瑞兇靈獸第413章 猛張飛第65章 幸福的暈了過去第83章 瘋狂的擴張第416章 擴軍,戰略轉變第114章 蘆花盜匪第297章 楊林的妥協第300章 反夏聯盟第618章 黃帝血脈軒轅氏第323章 奚蠻第398章 真假蕭第72章 主動被動第473章 好戰不要命的雷瘋子第725章 奇怪的聖旨第476章 火燒野豬林第132章 佈局第691章 微服出宮第493章 三宮六院七十二閣第309章 血色安洛城(二)第706章 釜山條約第589章 猛將張頜第45章 祁連納雪第281章 乞活軍—冉閔第45章 祁連納雪第60章 凌厲的反擊第144章 勢如破竹第460章 再露獠牙—擴軍四百萬第284章 關外胡家第623章 慶川城破第601章 逃命的沈萬三第114章 蘆花盜匪第532章 掘根之計—政策第35章 萬馬奔騰第574章 我是趙雲第580章 開封之圍第50章 亂如麻第661章 鐵娘子—平陽公主第699章 大夏西北危機第550章 墨門防線第173章 水軍老將劉仁軌第599章 百嶽奚蠻第675章 攻打海之角第432章 神箭哲別第365章 廣存糧 多挖溝第296章 陽明學宮第210章 造幣鑄造所第395章 圍殲狼騎大營第667章 山東烽火再起第511章 神兵天降
第547章 魚死網破禁軍即榮譽第451章 斷臂而逃第610章 搬倉鼠計劃第550章 墨門防線第257章 草原長城—以胡制胡第235章 十萬火急第408章 茅第500章 吳三桂借刀殺人第36章 烏雲踏雪第86章 月夜攔截第449章 三寸之舌—辯才毛遂第603章 藍銅礦脈第541章 槍戰墨門三傑第561章 一個妃是納兩個妃也是納第348章 討要陳圓圓. .第110章 巔峰力量對決第33章 驚現水匪第558章 大搖大擺的進城第210章 造幣鑄造所第727章 閻王軍徹底的覆滅第450章 不勸既是勸第148章 堅壁清野第385章 弓長嶺第607章 魔兵再現—真魔兵.風第239章 第一重甲步兵軍—虎衛軍第474章 燕甲動—桐城危局第39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325章 瘋狂的奴隸貿易(0)第60章 凌厲的反擊第276章 騎兵雲聚第620章 南下慶川城第256章 靈樓十二衛之邪也第280章 語道破玄機第555章 甄家風波第653章 狂熱的信仰之力第257章 草原長城—以胡制胡第189章 福金帝姬第8章 魅惑之眼第587章 偷襲大夏貿易集市第175章 諜間第1章 烽火大陸第268章 禍亂大將軍府第319章 神器—神農藥鼎(上)第566章 千面魔女杜冷月的悲劇第196章 名刀的搖籃—精工坊第155章 毛文龍第432章 神箭哲別第248章 青馬川慕容城第456章 海之角第707章 請呂布解圍第662章 喜得瑞兇靈獸第413章 猛張飛第65章 幸福的暈了過去第83章 瘋狂的擴張第416章 擴軍,戰略轉變第114章 蘆花盜匪第297章 楊林的妥協第300章 反夏聯盟第618章 黃帝血脈軒轅氏第323章 奚蠻第398章 真假蕭第72章 主動被動第473章 好戰不要命的雷瘋子第725章 奇怪的聖旨第476章 火燒野豬林第132章 佈局第691章 微服出宮第493章 三宮六院七十二閣第309章 血色安洛城(二)第706章 釜山條約第589章 猛將張頜第45章 祁連納雪第281章 乞活軍—冉閔第45章 祁連納雪第60章 凌厲的反擊第144章 勢如破竹第460章 再露獠牙—擴軍四百萬第284章 關外胡家第623章 慶川城破第601章 逃命的沈萬三第114章 蘆花盜匪第532章 掘根之計—政策第35章 萬馬奔騰第574章 我是趙雲第580章 開封之圍第50章 亂如麻第661章 鐵娘子—平陽公主第699章 大夏西北危機第550章 墨門防線第173章 水軍老將劉仁軌第599章 百嶽奚蠻第675章 攻打海之角第432章 神箭哲別第365章 廣存糧 多挖溝第296章 陽明學宮第210章 造幣鑄造所第395章 圍殲狼騎大營第667章 山東烽火再起第511章 神兵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