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

明朝的兵制,名爲摹仿唐朝,實在亦是沿襲元朝的。其制:以五千六百人爲衛,一千一百十二人爲千戶所,一百十二人爲百戶所。每所設總旗二人,小旗十人。諸衛或分屬都司,或直屬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都司則都屬都督府。衛所的兵,平時都從事於屯田。有事則命將充總兵官,調衛所之兵用之。師還,則將上所佩印,兵各歸其衛所。於此點最和唐朝的府兵相像。而衛指揮使和千戶、百戶,大都世襲;都督、同知、僉事等,多用勳戚子孫,則是摹仿元朝的。元朝以異族入居中國,這許多人,多半是他本族,所以要倚爲腹心。明朝則事體不同,而還沿襲着他,實在很爲無謂。凡勳戚,總是所謂世祿之家。驕奢淫佚慣了,哪裡有什麼勇氣?明朝後來,軍政的,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其取兵之途有三:一爲從徵,二爲歸附,都是開國時的兵,後來定入軍籍的。這亦是摹仿元朝。而明朝最壞的是謫發,便是所謂充軍。有罪的人,罰他去當兵,這已經不盡適宜,卻還有理可說。而一人從軍,則其子孫永隸軍籍。身死之後,便要行文到其本鄉去,發其繼承人來充軍,謂之句補。繼承人沒了,並且推及其他諸親屬,這實在是無理可說。而事實上弊竇又多。要算明朝第一秕政。

法律:明初定《大明律》,大致以《唐律》爲本。又有《會典》,亦是摹仿《唐六典》的。中葉以後,則律與例並行。其刑法,亦和前代相同,惟充軍則出於五刑之外。

明代最精詳的,要算賦役之制。其制:有黃冊,以戶爲主,備載其丁、糧之數。有魚鱗冊,以土田爲主,詳載其地形地味,及其屬於何人。按黃冊以定賦役。據魚鱗冊以質土田之訟,其制本極精詳。後來兩種冊子都失實,官吏別有一本,據以徵賦的冊子,謂之白冊。白冊亦是以田從戶的。其用意本和黃冊一樣。但自魚鱗冊壞後,田之所在不可知,就出現有田而不出賦役,無田反而出賦役的,其弊無從質正,而賦役之法始壞。明代的役法:系以一百十戶爲一里,分爲十甲,推丁多之家十人爲長,分戶爲上中下三等以應役。役有“銀差”,有“力差”。中國財政,向來量入爲出的,惟役法則量出爲入。所以其輕重繁簡,並無一定。明朝中葉以後,用度繁多,都藉此取之於民。謂之加派,就弄得民不聊生。

役法最壞的一點,還不在其所派的多少,而在一年中要派幾次,每次所派若干,都無從預知。後來乃有“一條鞭”之法。總計一年的賦役,按照丁糧之數,均攤之於人民。此外更有不足,人民不再與聞。力役亦由官召募,人民乃少獲蘇息。惟其末年,又有所謂三餉,共加至一千六百七十萬,人民不堪負擔,卒至於亡國而後已。賦役而外,仍以鹽、茶爲收入的大宗。明初,命商人納糧於邊,而給之以鹽,謂之開中鹽,而以茶易西番之馬。商人因運輸困難,就有自出資本,僱人到塞下屯墾的。不但糧儲豐滿,亦且邊地漸漸充實。國馬饒足,而西番的勢力,多少要減削幾分。真是個長駕遠馭之策。後來其法壞了,漸都改爲徵銀,於是商屯撤廢,沿邊谷價漸貴,而馬羣也漸耗減了。茶鹽之外,雜稅還很多。大抵以都稅所或宣課司榷商貨,抽分場,局稅竹、木、柴薪,河泊所收魚稅,都不甚重要。惟鈔關之設,初所以收回紙幣,後遂相沿不廢,成爲一種通過稅。在近代財政上,頗有關係。

第六、元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元明的學術思想,是承宋人之流的。在當時,佔思想界重心的,自然還是理學。理學是起於北方的。然自南宋以後,轉盛行於南方,北方知道的很少。自元得趙復後,其說乃漸行於北。元時,許衡、姚樞等,都號爲名儒,大抵是程朱一派。只有一個吳澄,是想調和朱陸的。明初,也還是如此。到公元十五六世紀之間,王守仁出,而風氣才一變。

王守仁之說,是承陸九淵之緒,而又將他發揮光大的。所以後來的人,亦把他和九淵並稱,謂之陸王,和程朱相對待。守仁之說,以心之靈明爲知。爲人人所同具。無論如何昏蔽,不能沒有存在的。此知是生來就有的,無待於學,所以謂之良知。人人皆有良知,故無不知是非之理。但這所謂知,並非如尋常人所謂知,專屬於知識方面。“如惡惡臭,如好好色”,知其惡,自然就惡,知其善,自然就好。決非先知其惡,再立一個心去惡;先知其好,再立一個心去好的。好之深,自然欲不做而不能自已。惡之甚,自然萬不肯去做。所以說“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說知行合一。既然知行就是一事,所以人只要在這知上用功夫,就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時時提醒良知,遵照他的指示做:莫要由他昏蔽,這個便是致良知。如此,憑你在“事上磨鍊”也好,“靜處體悟”也好。簡單直捷,一了百了。這真是理學中最後最透徹之說,幾經進化,然後悟出來的。

講理學的人,本來並沒有教人以空疏。但是人心不能無所偏重。重於內的,必輕於外。講理學的人,處處在自己身心上檢點,自然在學問和應事上,不免要拋荒些,就有迂闊和空疏之弊。程朱一派,注意於行爲,雖然遷闊空疏,總還不失爲謹願之士。王學注重於一心——在理學之中,王學亦稱爲心學——聰明的人,就不免有猖狂妄行之弊。本來猖狂的人,也有依附進去的。其末流流弊就大著。於是社會上漸漸有厭棄心學,並有厭棄理學的傾向。但這所謂厭棄,並不是一概排斥,不過取其長,棄其短罷了。在明末,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三先生,最可以爲其代表。

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
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