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

中國的國民,自助的力量,本來是很大的。只要國內承平,沒甚事去擾累他,那就雖承喪亂之餘,不過三四十年,總可復臻於富庶。清朝康熙年間,又算是這時候了。而清初的政治,也確較明中葉以後爲清明。當其入關之時,即罷免明末的三餉。又釐訂《賦役全書》,徵收都以明萬曆以前爲標準。聖祖時,曾疊次減免天下的錢糧。後來又定“滋生人丁、不再加賦”之例,把丁賦的數目限定了。這在農民,卻頗可減輕負擔。而當時的用度也比較地節儉。所以聖祖末年,庫中餘蓄之數,已及六千萬。世宗時,屢次用兵,到高宗初年,仍有二千四百萬。自此繼長增高,至1782年,就達到七千八百萬的巨數了。以國富論,除漢、隋、唐盛時,卻也少可比擬的。

聖祖晚年,諸子爭立。太子允礽,兩次被廢,後來就沒有建儲。世宗即位之後,和他爭立的兄弟,都次第獲罪,因此撤去諸王的護兵,並禁止諸王和內外官吏交通。滿洲內部特殊的勢力,可以說至此而消滅。但清朝的政治,卻亦得世宗整飭之益。聖祖雖然勤政,其晚年亦頗流於寬弛。各省的倉庫,多不甚盤查;錢糧欠繳的,也不甚追究。世宗則一反其所爲。而且把關稅、鹽課,徹底加以整頓。徵收錢糧時的火耗,亦都提取歸公。如此,財政上就更覺寬裕。而康雍對外的兵事,也總算徼天之幸,成功時多。清朝至此,就臻於全盛。

世宗死後,高宗繼之。高宗在表面上,是專摹效聖祖的,但他沒有聖祖的勤懇,又沒有世宗的明察,而且他的天性是奢侈的,正合着從前人一句話,“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在位時六次南巡,供帳之費無藝。對外用兵,所費亦屬不貲。凡事專文飾表面,虛僞和奢侈之風養成了。而中年後,更任用和珅,其貪黷爲古今所無。內外官吏,都不得不用賄賂去承奉他。於是上官貪取於下屬,下屬誅求於小民,至其末年,內亂就一發而不可遏了。

“國於天地,必有與立。”清朝歷代的君主,對於種族的成見,是很深的。他們對於漢人,則提唱尚文。一面表章程、朱,提倡理學,利用君臣的名分,以箝束臣下。一面開博學鴻詞科,屢次編纂巨籍,以牢籠海內士大夫。但一面又大興文字獄,以摧挫士氣。乾隆時,開四庫館,徵求天下的藏書,寫成六部,除北京和奉天、熱河的行宮外,還分置於江、浙兩省。看似曠古未有的盛舉,然又大搜其所謂,從事焚燬。據當時禮部的奏報,被焚的計有五百三十八種,一萬三千八百六十二卷之多。清朝的對於士子,是嚴禁其結社講學,以防其聯合的。即其對於大臣,亦動輒嚴詞詰責,不留餘地。

還要時用不測的恩威,使他們畏懼。使臣以禮之風,是絲毫沒有的。如此,他們所倚爲腹心的,自然是旗人了。確實,他們期望旗人之心,是很厚的。旗人應試,必須先試弓馬。旗兵是世襲的。一人領餉,則全家坐食。其駐防各省的,亦都和漢人分居,以防其日久同化,失其尚武的風氣。而又把東三省和蒙古,都封鎖起來,不準漢人移殖。他們的意思,以爲這是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了。然而旗人的既失其尚武之風,而又不能勤事生產,亦和前代的女真、蒙古人相同。而至其末造,漢人卻又沒有慷慨奮發,幫他的忙的,於是清朝就成爲萎靡不振的狀態,以迄於亡。這是他們在前半期造成的因,至後半期而收其果。

第三、清初的外交

清初的外交,是幾千年以來外交的一個變局,因爲所交的國和前此不同了。但是所遇的事情變了,而眼光手段,即隨之而變。新事情來,總不免沿用舊手段對付。而失敗之根,即伏於此。不過當此時,其失敗還潛伏着罷了。

清初外交上最大的事件,便是黑龍江方面中俄境界問題。因爲這時候,俄國的遠征隊,時向黑龍江流域剽掠。該處地方的居民,幾於不能安其生了。當1670年,聖祖嘗詒書尼布楚守將,請其約束邊人,並交還逃囚罕帖木兒。尼布楚守將允許了,而不能實行。及1675年,俄人遣使來議劃界通商。聖祖致書俄皇,又因俄人不通中國文字,不能瞭解。交涉遂爾停頓。1681年,三藩平定,聖祖乃決意用兵。命戶部尚書伊桑阿赴寧古塔造大船,並築齊齊哈爾、墨爾根兩城,置十驛,以通餉道。1685年,都統彭春,以水軍五千,陸軍一萬,圍雅克薩城。俄將約降,逃往尼布楚。彭春毀其城而還。俄將途遇援兵,復相率偕還,築城據守。明年,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再以八千人圍之。城垂下,而聖祖停戰之命至。

是時俄皇大彼得初立,內難未平,又外與波蘭、土耳其競爭,無暇顧及東方。在東方的實力,亦很不充足,無從與中國構釁。適會是時,聖祖又因荷蘭使臣,詒書俄皇。俄皇乃復書,許約束邊人,遣使議劃疆界,而請先解雅克薩之圍。聖祖亦許之。於是俄使費耀多羅東來,而聖祖亦使內大臣索額圖等前往會議。1688年,相會於尼布楚。當費耀多羅東來時,俄皇命以黑龍江爲兩國之界,而索額圖奉使時,亦請自尼布楚以東,黑龍江兩岸之地,俱歸中國,議既不諧,聖祖所遣從行的教士徐日升、張誠從中調停,亦不就。兵釁將啓。此時俄使者從兵,僅一千五百,而清使臣扈從的精兵萬餘,都統郎談,又以兵一萬人,從璦琿水陸並進。兵釁若啓,俄人決非中國之敵,俄人乃讓步,如中國之意以和。定約六條:西以額爾古訥河,東自格爾必齊河以東,以外興安嶺爲界。嶺南諸川入黑龍江的,都屬中國,其北屬俄。立碑於兩國界上,再毀雅克薩城而還。

《尼布楚條約》既定,中俄的疆界問題,至此暫告結束,而通商問題,仍未解決。1693年,俄使伊德斯來。聖祖許俄商三年一至京師,人數以二百爲限;居留於京師的俄羅斯館,以八十日爲限;而免其稅。旋因俄人請派遣學生,學習中國語言文字,又爲之設立俄羅斯教習館。

當尼布楚定約前三年,蒙古喀爾喀三汗,爲準噶爾所攻,都潰走漠南,至1697年,乃還治漠北。於是蒙、俄劃界通商的問題復起。土謝圖汗和俄國本有貿易。此時仍許其每年一至。然因互市之處無官員管理,頗滋紛擾。蒙人逃入俄境的,俄國又多不肯交還。於是因土謝圖汗之請,於1722年,絕其貿易。至1727年,才命郡王策凌等和俄使定約於恰克圖。自額爾古訥河以西,至齊克達奇蘭,以楚庫河爲界。自此以西,以博木沙奈嶺爲界。而以烏帶河地方,爲甌脫之地。在京貿易,與舊例同。俄、蒙邊界,以恰克圖和尼布楚爲互市之地。1737年,高宗命停北京互市,專在恰克圖。此時中、俄交涉,有棘手時,中國輒以停止互市爲要挾。乾隆一朝,曾有好幾次。

清初的中、俄交涉,看似勝利,然得地而不能守,遂伏後來割棄之根。這是幾千年以來,不勤遠略,不飭守備,對於邊地僅事羈縻的結果。至於無稅通商,在後來亦成爲惡例。然關稅和財政、經濟的關係,當時自無從夢見;而一經允許,後來遂無從挽回,亦是當時夢想不到的。所以中西初期交涉的失敗,可以說是幾千年以來,陳舊的外交手段不適用於新時代的結果,怪不得哪一個人,其失策,亦不定在哪一件事。要合前後而觀其會通,才能明瞭其真相。

至於海路通商,則因彼此的不瞭解,所生出的窒礙尤多。通商本是兩利之事,所以當臺灣平後,清朝沿海的疆吏,亦屢有請開海禁的。而其開始解禁,則事在1685年。當時在澳門、漳州、寧波、雲臺山,各設榷關。1688年,又於舟山島設定海縣,將寧波海關,移設其地。1755年,英人請收泊定海,而將貨物運至寧波,亦許之。乃隔了兩年,忽然有停閉浙海之議。原來中國曆代海路的對外通商,是最黑暗不過的。官吏的貪婪,商人的壟斷和剝削,真是筆難盡述。二千年以來,都是如此。到了近代,自然也逃不出此例。當時在廣東方面,外人和人民不能直接貿易,而必經所謂官商者之手。後來因官商資力不足,又一人專利,爲衆情所不服,乃許多人爲官商,於是所謂公行者興。入行的所出的費用,至二三十萬之巨。所以其取於外商,不得不重。

而因中國官吏,把收稅和管束外人的事,都交託給他,所以外人陳訴,不易見聽,即或徇外商之請,暫廢公行,亦必旋即恢復。於是外商漸舍粵而趨浙。1757年,閩督喀爾吉善、粵督楊應琚,請將浙關稅收,較粵關加重一倍。奉諭:“粵東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借洋船爲生;而虎門,黃埔,設有官兵,較之寧波之可以揚帆直至者,形勢亦異;自以驅歸粵海爲宜。明年應專令在粵。”英商通事洪任輝憤怒,自赴天津,訐告粵海關積弊。中朝怒其擅至天津,命由岸道押赴廣東,把他圈禁在澳門。雖亦將廣東貪污官吏,懲治一二,而管束外人的苛例,反因此迭興。1792年,英人派馬甘尼東來,要求改良通商之事。其時正值清高宗八旬萬壽。清人賞以一席筵宴、許多禮物,而頒給英王《敕諭》兩道,將其所陳請之事,一概駁斥不準。

未幾,東南沿海,艇盜橫行,而拿破崙在歐洲,亦發佈《大陸條例》,以困英國。葡萄牙人不聽,爲法所破。英人慮其侵及東洋,要派兵代葡國保守澳門,以保護中、英、葡三國貿易,助中國剿辦海寇爲由,向中國陳請。中國人聽了大詫,諭粵督嚴飭兵備。1808年,英人以兵船闖入澳門,遣三百人登岸。時粵督爲吳熊光,巡撫爲孫玉庭,遣洋行挾大班往諭,不聽,熊光命禁其貿易,斷其接濟。英人遂闖入虎門,聲言索還茶價和商欠。於是仁宗諭吳熊光:“嚴飭英人退兵抗延即行剿辦。”而熊光等因海寇初平,兵力疲敝,主張謹慎,許其兵退即行開艙。乃退兵貿易而去。仁宗怒其畏葸,把熊光、玉庭都革職,代以百齡和韓葑。於是管理外人愈嚴。1810年,英人再遣阿姆哈司來聘。又因國書及衣裝落後,未得覲見。於是中、英間的隔閡,愈積愈深,遂成爲鴉片戰爭的遠因了。

第四、清代的武功

中國曆代,對北方的用兵,大概最注重於蒙古、新疆地方,是不煩兵力而自服的。至於青海、西藏,則除唐代吐蕃盛強之時外,無甚大問題。而蒙、新、海、藏相互之間,其關係亦甚薄弱。自喇嘛教新派——黃教盛行以後,青海、蒙古,都成了該教的區域;而天山南路,因回教盛行,團結力亦較前爲強;而此諸地方,近代的形勢,遂較前代又有不同。

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
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