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

但是倘若當時的領袖人物更新,更要進一步地接受西洋文化,社會能容許他們嗎?社會一定要給他們更大的阻礙。他們所行的那種不徹底的改革已遭一般人的反對,若再進一步,反對一定更大。譬如鐵路:光緒六年(1880年)李鴻章、劉銘傳奏請建築,到了光緒二十年還只建築天津附近的一小段。爲什麼呢?因爲一般人相信修鐵路就破壞風水。又譬如科學:同治五年(1866年)恭親王在同文館添設科學班,請外國科學家作教授,招收翰林院的人員作學生。他的理由是很充足的。他說買外國輪船槍炮不過一時權宜之計,治本的辦法在於自己製造。但是要自己製造,非有科學的人才不可,所以他請外國人來教中國青年學生科學。他又說:

夫天下之恥,莫恥於不若人。……日本蕞爾小國尚知發憤爲雄,獨中國狃於因循積習,不思振作,恥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爲恥,而獨以學其人爲恥,將安於不如而終不學,遂可雪其恥乎?

他雖說的名正言順,但還有人反對。當時北京有位名高望重的大學士倭仁就大聲疾呼地反對說:

竊聞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今求之一藝之末,而又奉夷人爲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即使教者誠教,所成就者不過術數之士,古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無才,如以天文算學必須講習,博採旁求必有精其術者,何必夷人?何必師事夷人?

恭親王憤慨極了,他回答說:

該大學士既以此舉爲窒礙,自必別有良圖。如果實有妙策,可以制外人而不爲外人所制,臣等自當追隨大學士之後,竭其檮昧,悉心商辦。如別無良策,僅以忠信爲甲冑,禮義爲幹櫓等詞,謂可折衝樽俎,足以制敵之命,臣等實未敢信。

倭仁不過是守舊的糊塗蟲,但是當時的士大夫居然聽了他的話,不去投考同文館的科學班。

同治、光緒年間的社會,如何反對新人新政,我們從郭嵩燾的命運可以更加看得清楚。郭氏的教育及出身和當時一般士大夫一樣,並無特別。但是咸豐末年英法聯軍之役,他跟着僧格林沁在大沽口辦交涉,有了那次經驗,他根本覺悟,知道中國非徹底改革不可。他的覺悟還比恭親王諸人的更深刻。據他的研究,我們在漢、唐極盛時代固常與外族平等往來;閉關自守而又獨立尊大的哲學,是南宋勢力衰弱時代的理學先生們提倡出來的,絕不足以爲訓。同治初年,江西南昌的士大夫羣起毀教堂,殺傳教士。巡撫沈葆楨(林則徐的女婿)稱讚士大夫的正氣,郭嵩燾則斥責沈氏頑固。

郭氏作廣東巡撫的時候,汕頭的人像以先廣州人,不許外國人進城,他不顧一切,強迫汕頭人遵守條約,許外國人進城。光緒元年雲貴總督岑毓英因爲反對英國人進雲南,秘密在雲南緬甸邊境上把英國使館的翻譯官殺了,郭嵩燾當即上奏彈劾岑毓英。第二年,政府派他出使英、法。中國有公使駐外從他起。他在西歐的時候,努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經濟、社會,他覺得不但西洋的輪船槍炮值得我們學習,就是西洋的政治制度和一般文化都值得學習。他發表了他的日記,送給朋友們看。他常寫信給李鴻章,報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學生不限於機械一門,學政治經濟的都有。他勸李鴻章擴大留學範圍。他的這些超時代的議論,引起了全國士大夫的謾罵。他們說郭嵩燾是個漢奸,“有二心於英國”。湖南的大學者如王闓運之流撰了一副對子罵他: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王闓運的日記還說:“湖南人至恥與爲伍。”郭嵩燾出使兩年就回國了。回國的時候,沒有問題,他是全國最開明的一個人,他對西洋的認識遠在李鴻章之上。但是時人反對他,他以後全無機會做事,只好隱居湖南從事著作。他所著的《養知書屋文集》至今尚有披閱的價值。

繼郭嵩燾作駐英、法公使的是曾紀澤。他在外國五年多,略識英語。他的才能眼光與郭嵩燾等。因爲他運用外交從俄國收回伊犁,他是國際有名的外交家。他回國的時候抱定志向要推進全民族的近代化。卻是他也遭時人的反對,找不着機會做事,不久就氣死了。

同、光時代的士大夫階級的守舊既然如此,民衆是否比較開通?其實民衆和士大夫階級是同鼻孔出氣的。我們近六十年來的新政都是自上而下,並非由下而上,一切新的事業都是由少數先知先覺者提倡,費盡苦心,慢慢地奮鬥出來的。在甲午以前,這少數先知先覺者都是在朝的人。甲午以後,革新的領袖權慢慢地轉到在野的人的手裡,卻是這些在野的領袖都是知識分子,不是民衆。嚴格說來,民衆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大阻礙之一。

第三、士大夫輕舉妄動

在同治、光緒年間,民衆的守舊雖在士大夫階級之上,但是民衆是被動的,領袖權統治權是在士大夫階級手裡。不幸,那個時代的土大夫階級,除極少數外,完全不瞭解當時的世界大勢。

同治共十三年,從1862年到1874年。在這時期內,德意志統一了,意大利統一了,美國的中央政府也把南方的獨立運動消滅,恢復而又加強美國的統一了。那個時期是民族主義在西洋大成功的時期。這些國家統一了以後,隨着就是國內的建設和經濟的大發展。在同治以前,列強在國外行帝國主義的,僅英、俄、法三國。同治以後,加了美、德、意三國。競爭者多了,競爭就愈厲害。並且在同治以前,英國是世界上惟一的工業化國家,全世界都銷英國的製造品。同治以後,德、美、法也逐漸工業化、資本化了。國際上除了政治勢力的競爭以外,又有了新起的熱烈的經濟競爭。我國在光緒年間處境的困難遠在道光、咸豐年間之上。

帝國主義是我們的大敵人。同治、光緒年間如此,現在還是如此。要救國的志士應該人人瞭解帝國主義的真實性質。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是有關係的。關係可以說有三層;第一,資本主義的國家貪圖在外國投資。國內的資本多了,利息就低。譬如:英、美兩國資本很多,資本家能得4%的利息就算很好了。但是如果英、美的資本家能把資本投在中國或印度或南美洲,年利很容易達到7%或更高些。所以英、美資本家競向未開發的國家投資。但是接受外國來的資本不一定有害,英、美的資本家也不一定有政治野心。美國在十九世紀的下半期的建設大部分是利用英國資本舉辦的。

結果英國的資本家固然得了好處,但是美國開闢了富源,其人民所得的好處更多。我們的平漢鐵路原是借比國資本建築的,後來我們按期還本付息,那條鐵路就變爲我們的了。彼國資本家得了好處。我們得了更大的好處。所以孫中山先生雖反對帝國主義,他贊成中國利用外債來建設。但是有些資本家要利用政治的壓力去得投資的機會,還有政治野心家要用資本來擴充政治勢力。凡是國際投資有政治作用的就是侵略的,帝國主義的。凡是國際投資無政治作用的就是純潔的,投資者與受資者兩方均能收益。所以我們對於外國的資本應採的態度如同對水一樣,有的時候,有的地方,在某種條件之下,我們應該掘井取水,或開河引水;在別的時候、地方和條件之下,我們則必須築堤防水。

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第二層關係是商業的推銷。資本主義的國家都利用機械製造。工廠規模愈大出品愈多,得利就更厚。困難在市場。各國競爭市場原可以專憑商品之精與價格之廉,不必靠武力的侵略或政治的壓力。但在十九世紀末年,國際貿易的自由一天少一天。各國不但提高本國的關稅,並且提高屬地的關稅。這樣一來,商業的發展隨着政權的發展,爭市場等於爭屬地,被壓迫的國家一旦喪失關稅自主,就永無發展工業的可能。雖然,國際貿易大部分還是平等國家間之貿易,不是帝國與屬地之間的貿易。英國與美、德、法、日諸國的貿易額,遠大於英國與其屬地的貿易額。英國的屬地最多,尚且如此,別國更不必說了。

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第三層關係是原料的尋求。世界上沒有一國完全不靠外來的原料,最富有原料的國家如英、美、俄尚且如此,別的國家所需的外來原料更多。日本及意大利是最窮的。棉、煤、鐵、油四種根本的原料,日、意都缺乏。德國較好,但仍不出棉和石油。那末,一國的工廠雖多,倘若沒有原料,就會完全沒有辦法。所以帝國主義者,因爲要找工業的原料,就大事侵略。雖然,資本主義不一定要行帝國主義而後始能得到原料。同時,出賣原料者不一定就是受壓迫者。譬如:美國的出口貨之中,石油和棉花是大宗,日本、德國、意大利從美國輸入石油和棉花。不能,也不必行帝國主義,因爲美國不僅不禁止石油和棉花的出口,且竭力推銷。

總之,資本主義可變爲帝國主義,也可以不變爲帝國主義。未開發的國家容易受資本主義的國家的壓迫和侵略,也可以利用外國的資本來開發自己的富源,及利用國際的通商來提高人民的生活程度。資本主義如同水一樣,水可以資灌溉,可以便利交通,也可以成災,要看人怎樣對付。

同時我們不要把帝國主義看得過於簡單,以爲世界上沒有資本主義就沒有帝國主義了。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還在遊牧時代,無資本也無工業,但是他們對我的侵略,還在近代資本主義國家之上。三百年以前的滿洲人也是如此。在西洋方面,中古的阿拉伯人以武力推行回教,大行其宗教的帝國主義。十八世紀末年法國革命家以武力強迫外國接受他們的自由平等,大行其革命的帝國主義。據我們所知,歷史上各種政體,君主也好,民主也好;各種社會經濟制度,資本主義也好,封建主義也好,其他主義也好,都有行帝國主義的可能。

同光時代的士大夫完全不瞭解時代的危險及國際關係的運用,他們只知道破壞李鴻章諸人所提倡的自強運動。同時他們又好多事,倘若政府聽他們的話,中國幾無年無日不與外國打仗。

長江流域有太平天國之亂的時候,北方有捻軍,陝、甘、新疆有回亂。清廷令左宗棠帶湘軍去收復西北。俄國趁我回亂的機會就佔領了伊犁,這是俄國趁火打劫的慣技。在十九世紀,俄國佔領我們的土地最多。咸豐末年,俄國趁太平天國之亂及英、法聯軍,強佔我國黑龍江以北及烏蘇裡以東的地方,共三十萬方英里。現在俄國的阿穆爾省及濱海省包括海參崴在內,就是那次搶奪過去的。在同治末年,俄國佔領新疆西部。清廷提出抗議的時候,俄國又假仁假義地說,他全無領土野心,他只代表我們保守伊犁,等到我們平定回亂的時候,他一定把土地退還給我們。其實俄國預料中國絕不能平定回亂,中國勢力絕不能再伸到新疆。那末俄國不但可以併吞伊犁,還可以蠶食全新疆。中國一時沒有辦法,只好把伊犁作爲中俄間的懸案。

左宗棠軍事的順利不但出於俄國意料之外,還出於我們自己的意料之外,他次第把陝西、甘肅收復了。到了光緒元年,他準備進攻新疆,軍費就成了大問題。從道光三十年洪秀全起兵到光緒元年,二十五年之間,中國無時不在內亂內戰之中,實已兵疲力盡,何能再經營新疆呢?並且交通不便,新疆民族複雜,面積浩大,成敗似乎毫無把握。於是發生大辯論,左宗棠頗好大喜功,他一意主進攻。他說祖宗所遺留的土地,子孫沒有放棄的道理。他又說倘若新疆不保,陝、甘就不能保;陝、

甘不保,山西就不能保;山西不保,河北就不能保。他的理由似乎充足,言論十分激昂。李鴻章的看法正與左的相反。李說自從乾隆年間中國佔領新疆以後,中國沒有得着絲毫的好處,徒費駐防的兵費。這是實在的情形。他又說中國之大禍不在西北,而在東邊沿海的各省,因爲沿海的省份是中國的精華,而且帝國主義者的壓迫在東方的過於在西方的。自從日本維新以後,李鴻章更加焦急。他覺得日本是中國的真敵,因爲日本一心一意謀我,他無所圖,而且相隔既近,動兵比較容易。至於西洋各國,彼此互相牽制,向外發展不限於遠東,相隔又遠,用兵不能隨便。李鴻章因此主張不進攻新疆,而集中全國人力物力於沿海的國防及腹地各省的開發。邊省雖然要緊,但是腹地倘有損失,國家大勢就去了。反過來說,倘若腹地強盛起來,邊省及藩屬自然的就保存了。左宗棠的言論比較動聽,李的比較合理;左是高調,李是低調。士大夫階級一貫的尚感情,唱高調,當然擁護左宗棠。於是借外債,移用各省的建設費,以供左宗棠進攻新疆之用。

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
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