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

這次大辯論終了之後,越南問題又起來了。張佩綸、鄧承修諸人忽然忘記了日本,大事運動與法國開戰。中法戰事一起,日本的機會就到了。這時高麗的黨政軍正成對壘之陣,一面有開化黨,其領袖即洪英植、金玉均、樸泳孝諸人,其後盾即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這一派是親日的,想借日本之勢力以圖獨立的。對面有事上黨,領袖即金允植、閔泳翊、尹泰駿諸人,後盾是袁世凱。這一派是聯華的,想託庇於我們的保護之下,以免日本及其他各國的壓迫。漢城的軍隊有中國的駐防軍和袁世凱代練的高麗軍在一面,對面有日本使館的衛隊及日本軍官所練的高麗軍。在中、法戰爭未起以前,開化黨不能擡頭;即起以後,竹添就大活動起來,說中國自顧不暇,那能顧高麗?於是洪英植諸人乃決計大舉。

光緒十年十月十七夜,洪英植設宴請外交團及高麗要人。各國代表都到,惟獨竹添稱病不至。後忽報火警,在座的人就慌亂了。閔泳翊出門,被預埋伏軍士所殺。洪英植跑進王宮,宣稱中國兵變,強迫國王移居,並召竹添帶日兵進宮保衛。竹添這時不但無病,且親率隊伍入宮。國王到了開化黨手裡以後,下詔召事上黨領袖,他們一進宮就被殺了。於是宣佈獨立,派開化黨的人組閣。

十月十九,袁世凱帶他所練的高麗兵及中國駐防漢城的軍隊進宮,中日兩方就在高麗王官裡開戰了。竹添見不能抵抗,於是撤退,王宮及國王又都到袁世凱手裡。洪英植、樸泳孝被亂兵所殺,金玉均隨着竹添逃到仁川,後投日本。政權全歸事上黨及袁世凱,開化黨完全打散了。袁世凱這時候尚不滿三十,忽當大事,因電報不通無法請示,只好便宜行事。他敢大膽的負起責任,制止對方的陰謀,難怪李鴻章從此看重他,派他作駐高麗的總代表。

竹添是個浪人外交家。他如果沒有違反日本政府的意旨,至少他超過了他政府所定的範圍。事變以後,日本政府以和平交涉對高麗,亦以和平交涉對中國。光緒十一年春,伊藤與李鴻章訂《天津協定》,雙方皆撤退駐高麗的軍隊,但高麗以後如有內亂,中日皆得調兵進高麗。

光緒十一年(1885年),正是英、俄兩國因爲阿富汗的問題幾至開戰。他們的衝突波及遠東,英國爲預防俄國海軍從海參崴南下,忽然佔領高麗南邊之巨文島,俄國遂謀佔領高麗東北的永興灣。高麗人見日本不可靠,又與俄國暗通,求俄國保護者。在這種形勢之下,英國感覺危險,日本更怕英俄在高麗得勢,於是日本、英國都慫恿中國在高麗行積極政策。英國覺得高麗在中國手裡與英國全無損害;倘到俄國手裡,則不利於英國甚大。日本亦覺得高麗在中國手裡,他將來還有法子奪取;一旦到了俄國手裡,簡直是日本的致命之傷。所以這種形勢極有利於我們,李鴻章與袁世凱遂大行其積極政策。

從光緒十年到二十年,中國對高麗的政策完全是李鴻章和袁世凱的政策。他們第一緊緊把握高麗的財政。高麗想借外債他們竭力阻止,高麗財政絕無辦法的時候,他們令招商局出面借款給高麗。高麗的海關是由中國海關派員代爲管理,簡直可說是中國海關的支部。高麗的電報局是中國電報局的技術人員用中國的材料代爲設立,代爲管理的。高麗派公使到外國去,須先得中國的同意,到了外國以後,高麗的公使必須遵守三種條件:

一、韓使初至各國,應先赴中國使館具報,請由中國欽差挈同赴外部,以後即不拘定。二、遇有朝會公宴酬酢交際,韓使應隨中國欽差之後。三、交涉大事關係緊要者,韓使應先密商中國欽差覈示。

這種政策雖提高了中國在高麗的地位,但與光緒五年李鴻章最初所定的高麗政策絕對相反。最初李要高麗多與西洋各國往來,想借西洋的通商和傳教的權利來抵制日本的領土野心,此時李、袁所行的政策是中國獨佔高麗。到了光緒十年,日本感覺中國在高麗的權利膨脹過甚,又想與中國對抗。中國既獨佔高麗的權利,到了危急的時候,當然只有中國獨當其衝。

甲午戰爭直接的起因又是高麗的內亂。光緒二十年(1894年),高

麗南部有所謂東學黨,聚衆數千作亂。中日兩國同時出兵,中國助平內亂,日本藉口保衛僑民及使館。但東學黨造亂的地方距漢城尚遠,該地並無日本僑民,且日本派兵甚多,遠超保僑所需之數。李鴻章知道日本另有野心,所以竭力先平東學黨之亂,使日本無所藉口。但是內亂平定之後,日本仍不撤兵。日本聲言高麗內亂之根在內政之不修明,要求中日兩國共同強迫高麗改革內政。李不答應,因爲這就是中日共管高麗。

這時日本輿論十分激烈,一意主戰。中國輿論也激烈,要求李鴻章火速出兵,先發制人。士大夫覺得高麗絕不可失,因爲失高麗就無法保東北。他們以爲日本國力甚小:“倭不度德量力,敢與上國抗衡,實以螳臂當車,以中國臨之,直如摧枯拉朽。”李鴻章則覺得一調大兵,則雙方勢成騎虎,終致欲罷不能,但他對於外交又不讓步。他這種軍事消極,外交積極的辦法,是很奇怪的。他有他的理由。俄國公使喀西尼答應了他,俄國必勸日本撤兵,如日本不聽,俄國必用壓服的方法。李覺得既有俄國的援助,不必對日本讓步。殊不知喀西尼雖願意給我援助,俄國政府不願意,原來和戰的大問題不是一個公使所能負責決定的。等到李鴻章發現喀西尼的話不能兌現,中日外交路線已經斷了,戰爭已經起始了。

中日兩國同於七月初一宣戰,八月十八(陽曆9月l7日)兩國海軍在高麗西北鴨綠江口相遇。那一次的海軍戰爭是我民族在這次全面抗戰以前最要緊的一個戰爭。如勝了,高麗可保,東北不致發生問題,而在遠東,中國要居上,日本居下了。所以甲午八月十八日的海軍之戰是個劃時代的戰爭,值得我們研究。那時我國的海軍力比日軍海軍大,我們的佔世界海軍第八位,日本佔第十一位。我們的兩個主力艦定遠和鎮遠各七千噸,日本頂大的戰艦不過四千噸。但日本的海軍也有優點,日本的船比我們快,船上的炮比我們多,而且放的快。我們的船太參差不齊,日本的配合比較合用。所以從物質上說來,兩國海軍實相差不遠。

那一次我們失敗的緣故很多:第一,戰略不如人。我方原定艦隊排“人”字陣勢,由定遠、鎮遠兩鐵甲船居先,稱戰鬥之主力。海軍提督丁汝昌以定遠爲坐艦,艦長是劉步蟾。丁本是騎兵的軍官,不懂海軍。他爲人忠厚,頗有氣節,李鴻章靠他不過作精神上的領導而已。劉步蟾是英國海軍學校畢業的學生,學科的成績確是上等的,而且頗識莎士比亞的戲劇,頗有所謂儒將的風度。丁自認不如劉,所以實際是劉作總指揮。等到兩軍相望的時候,劉忽下令把“人”字陣完全倒置,定遠、鎮遠兩鐵甲船居後,兩翼的弱小船隻反居先。劉實膽怯,倒置的緣故想圖自全。這樣一來陣線亂了,小船的人員都心慌了,而且日本得乘機先攻我們的弱點了。

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
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