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擴建京城

bookmark

第二天一早,李雲天被宣德帝召進了宮裡議事,隨同李雲天一同覲見的還有張輔、楊士奇和蹇義等朝廷的重臣。

宣德帝的臉色蒼白,在東暖閣的暖榻上不停地咳嗽着,使得現場的氣氛變得非常壓抑,誰都看起來宣德帝現在的狀態非常不好。

“北元兵圍困北平城時,城外的店鋪民居毀壞甚重,時至今日才恢復了元氣。”

等商議完了軍國大事後已經是晚上,宣德帝讓御膳房給李雲天等人準備宵夜,趁着衆人用餐的時候一邊咳嗽着一邊說道,“如今城外百姓日益增多,朕準備擴建外城,既可作爲內城的屏障也可護百姓安危!”

現場衆臣聞言不由得停下了手裡的動作,相互間詫異地對視了一眼,如今北京城雖然承擔了大明京師的義務,但是它卻不是大明正統的京師,因爲洪熙帝駕崩前所做的事情就是遷都南京城,而且臨死時依舊牽掛遷都事宜。

與南征北戰、馳騁疆場的永樂帝不同,腿腳有疾的洪熙帝並不贊同“天子守國門”,認爲京城距離韃靼和瓦剌太近,否則一旦有失後果不堪設想,再加上南京城比北京城繁華富庶,因此這纔想要遷都南京城。

而宣德帝自小跟隨永樂帝長大,因此磨礪出了堅強的秉性,自然認同永樂帝“天子守國門”的軍事戰略,南京城固然繁華但是會使得文武大臣陷入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這絕對不是他所願意看見的一幕。

因此,宣德帝登登基後並沒有繼續進行遷都的事情,但是他又不好違背洪熙帝的遺詔,故而就採用了一個迴旋的辦法,將北京城作爲“行在”,也就是天子駕臨的地方。

爲了與南京的部院衙門相區別,同時也是表明宣德帝履行了洪熙帝的遺詔,北京城的各大部院衙門的大印於是發生了變化,從“大明某部”變成了“行在某部”,意味着北京城已經不是大明的京師,只是宣德帝駕臨的地方。

例如,吏部的大印就從“大明吏部”變成了“行在吏部”。

本來,北京城裡的文武百官都想遷都到繁花似錦的南京城,可宣德帝登基後面臨漢王的威脅,朝廷中支持宣德帝和支持漢王的勢力明爭暗鬥,再加上漢王很快就發動了叛亂,故而遷都的事情也就耽誤了下來。

後來相繼發生了交趾叛亂、兩淮鹽道的貪墨案以及北元的進犯等重大事件,使得朝廷裡的大臣沒有心思討論遷都,誰都看出來宣德帝並不想去南京城,因此也沒人再提遷都的事情去觸宣德帝的黴頭。

如今宣德帝提出了擴建北京城一事,雖然他並沒有說將要把北京城作爲大明的京師,但無形中已經用實際行動否決了洪熙帝的遺詔。

雖然現場的文武百官感到驚訝,但是沒人出言反對,因爲宣德帝並沒有明說把北京城定爲大明京師,只是從安全和需要的角度來擴建北京城。

而且大家都很清楚,宣德帝絕對不會下詔否決洪熙帝遷都南京的遺詔,只會用遺詔來讓太子中止遷都的事情,如此一來太子就不會揹負違背遺詔的名聲,朝中也沒人再敢提及此事。

“北平城擴建一事非同小可,不可一蹴而就,朕把此事交給諸位愛卿,望諸位愛卿明年能完成擴城的籌備事宜。”宣德帝見現場的衆臣被他說的話嚇了一跳,隨後吸了一口氣,鄭重其事地說道。

“臣等遵旨!”在座的衆位文武衆臣聞言紛紛向宣德帝一躬身,異口同聲地說道。

自從李雲天開闢了與南洋的海外貿易以及查抄了兩淮鹽道的那些涉案的官吏富商後,雖然經歷了與韃靼、瓦剌的戰爭,但大明的國庫依舊充盈,故而擴建北京城並不存在什麼問題。

說白了,李雲天通過與南洋的海外貿易和交趾、廣西的商業源源不斷地給大明賺取着稅收,使得宣德帝有了擴建北京城的底氣。

時至今日,交趾和廣西兩地的商業在李雲天的推動下迅猛發展,每年已經能給大明國庫上繳近百萬兩銀子的稅收,堪稱是一個奇蹟,要知道交趾和廣西可是大明百姓眼中尚未開化的蠻夷之地。

李雲天的臉色顯得十分平靜,在現場的衆位大臣中,他是唯一一個知道宣德帝想要擴建北京城的人,並且已經參與到了北京城的擴建中。

韃靼和瓦剌圍攻京城的時候,京城城外的民居商鋪受到嚴重破壞,故而宣德帝把善後事宜交給了李雲天,讓李雲天主持戰後的恢復。

很少有人會注意到,李雲天所主持的重建改變了京城城外原先的格局,如果從高空中居高臨下地話就會發現,那些重建的區域已經與北京城連爲了一體,成爲了北京城外城的一部分,進而掃清了擴建時遷移百姓的煩惱。

尤其是北京城南城外的區域,更是百姓聚集的繁華地帶,如果平常的時候擴建城池的話必定會牽涉到與當地住戶的糾紛,這絕對是宣德帝不願意看見的局面。

因此,韃靼和瓦剌的進犯反而給了李雲天一個說服宣德帝擴建北京城的機會,很顯然,隨着社會的發展大明的京師將會越來越繁華,人口也會越來越多,在李雲天看來是必要早做打算。

只不過,按照事態的進展,宣德帝應該明年再提及擴建北京城一事,看來是宣德帝的身體已經越來越糟糕,使得他不得不提前談及此事。

歷史上,宣德帝曾經對北京城進行了第二次增建,第一次增建是永樂帝時期。

永樂四年,永樂帝開始籌劃遷都北京,在燕王府基址上營建西苑,永樂七年在昌平天壽山營建壽陵。

永樂十四年,永樂帝開始下令營造宮殿,並於永樂十八年建成紫禁城宮殿、太廟、太社稷、萬歲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孫府、五府六部衙門和鐘鼓樓,同時將南城牆南移近兩裡以修建皇城。

永樂十九年,永樂帝正式遷都北京城,相繼在北京成南郊修建了天壇、地壇和山川先農壇。

值得一提的是,宣德帝並不是直接對北京城進行的增建,而是由繼位的正統帝來完成的。

宣德十年,宣德帝駕崩,正統元年時繼位的正統帝北京城進行了第二次增建,其主體工程爲:將城牆內側用磚包砌;開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門城樓、甕城和箭樓;城池四角建角樓;城門外各立牌坊一座;護城河上的木橋全部改爲石橋,橋下設水閘,河岸用磚石建造駁岸。

增建之後的京城周長45裡,形成了堅固的城防體系,並在京城遠郊建設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極城和內長城等防禦設施,這也使得土木堡之役後也先率領的瓦剌大軍惟有望着北京城徒呼奈何。

之所以說是宣德帝對北京城進行增建,是因爲正統帝登基的時候只有八歲,很顯然朝中的文武大臣們執行的是宣德帝留下來的大明國策,故而雖然北京城的第二次增建發生在正統年間,但世界上應該是宣德帝在世時所留下的一項工程。

土木堡一役後,北京城曾多次面臨韃靼和瓦剌部的侵擾,因此成化十二年朝廷提出了在京城外加築外城的建議。

嘉靖元年,朝廷在京城四郊新建了地壇、日壇和月壇。

嘉靖二十九年時開始修築北京城南面前三門外的關廂城,即三座獨立於城門之外的小城,可由於需要拆毀的店鋪民房甚多導致民情洶懼,因此工程不久就停工。

嘉靖三十二年,朝廷決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遺址四面環繞修築北京城的外郭城,初始規劃外城長七十里,東西十七裡,南北十八里,設城門十一座,敵臺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門外和通惠河設置水閘兩處,其他低窪地帶設置水關八處。

由於這次工期浩大,所以在嚴嵩的建議下改爲先修築北京城南面的外城,將正陽門外的大片繁華區域包括在內。

後來因爲大明對外用兵頻繁,再加上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發生了一場大火,使得朝廷不得不集中財力物力重建被焚燬的宮殿,因此外城就停止了擴建。

嘉靖四十三年,朝廷增建了外城各城門的甕城,自此形成了北京城流傳後世的格局,其內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內七外九皇城四”。

北京城由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四部分構成,其中紫禁城也稱之爲“宮城”。

紫禁城是皇帝生活的場所,因此四周建有高大的城牆,設有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四座城門。

皇城是拱衛紫禁城併爲紫禁城提供各項服務的地方,環繞在紫禁城外而建,閒雜人等禁止入內,有皇家園林、寺廟、庫房、作坊以及大量的養殖和服務機構。

與紫禁城、內城和外城不同,皇城沒有爲防禦而建有馬道和垛口的城牆,只有一道6米多高的紅門攔馬牆――蕭牆。

蕭牆牆身紅色頂覆黃琉璃成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紅牆黃瓦,皇城牆四面設大明門、地安門、東安門和西安門四門,也就是俗稱的“皇城四”。

內城是指嘉靖帝擴建北京城南面城池之前的京城,位於京城城牆和皇城城牆之間,百姓大都居住在這個區域,並設有正陽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崇文門、宣武門、德勝門和安定門九座城門,也就是俗稱的“內九”。

嘉靖帝在京城南面修建的城池就是外城,外城的城牆略低於內城城牆,周圍設有永定門廣渠門、廣安門、左安門、右安門、東便門和西便門七座城門,也就是俗稱的“外七”。

在李雲天看來,宣德帝此時提到了擴建城牆,很顯然是未雨綢繆爲身後事做打算,一旦他駕崩那麼朝中的政局將受到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的左右,要想再擴建北京城可就沒有那麼容易,屆時肯定有大臣跳出來說這樣做“勞民傷財”等等。

宣德帝可不想國庫裡的資金在他駕崩後被朝廷裡的官吏想法子貪墨,因此不如用在擴建城池上,同時也這是他在位時的一大政績。

與此同時,宣德帝此舉無疑是幫了柳真一個大忙,只要大明擴建北京城的消息一傳出去朝鮮王必定會鬆一口氣,認爲大明不會對朝鮮王國感興趣。

第694章 呼之欲出第1185章 曉之以理第1107章 星宿暗探第46章 遲來的報應第1261章 安插耳目第677章 北征失利第343章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181章 雕蟲小計第1302章 無力辯駁第831章 推波助瀾第1309章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868章 驚人隱情第334章 強搶民女第1350章 臨門一腳第502章 離間計第235章 移禍江東第1057章 委以重任第1270章 虎頭蛇尾第1107章 星宿暗探第1035章 鴻門夜宴第394章 言明利害第458章 以假亂真第706章 風雲突變第462章 寸步不讓第256章 暗中求援第130章 暗查底細第540章 負隅頑抗第956章 風聲鶴唳第935章 京都震動第877章 心思各異第1171章 物是人非第843章 驚悉真相第1358章 石破天驚第975章 心灰意冷第352章 身份尊貴的隨從第866章 衛所頑疾第693章 躊躇滿志第160章 三策建言第1174章 往事如煙第118章 巡按御史督辦第787章 當局者迷第1086章 功虧一簣第484章 化解心結第1298章 喜憂參半第583章 萬事俱備第1300章 按部就班第933章 兵臨薩摩第1142章 歸途第751章 情緣難斷第15章 世態炎涼第1426章 試探第708章 迫在眉睫第951章 守株待兔第277章 莫名的物證第1205章 請罪第654章 冒死上告第108章 往事如煙第735章 輕敵第84章 困境第974章 證供確鑿第795章 驚人推測第386章 秘密武器第385章 籌謀已久第1284章 燙手的山芋第1104章 恩威並施第948章 暗中拉攏第639章 率軍馳援第512章 討價還價第1361章 指點迷津第264章 加銜與實職第613章 彈冠相慶第1130章 圖窮匕見第1025章 夜幕出逃第1058章 從容應對第594章 故布迷局第478章 大刀闊斧第578章 南下杭州第920章 蛛絲馬跡第1018章 從容應對第724章 打探情報第189章 攻克戶部第696章 一觸即發第1221章 死無對證第279章 險惡的陷阱第1017章 緊急軍報第242章 誘導第802章 靜觀其變第186章 深謀遠慮第998章 大殿朝議第1098章 惱羞成怒第1164章 行程匆匆第1028章 危機臨近第590章 雙刃劍第677章 北征失利第937章 轟動京都第419章 隱情第1263章 姜太公釣魚第978章 仵作翻供第615章 關外烽煙第886章 用心良苦
第694章 呼之欲出第1185章 曉之以理第1107章 星宿暗探第46章 遲來的報應第1261章 安插耳目第677章 北征失利第343章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181章 雕蟲小計第1302章 無力辯駁第831章 推波助瀾第1309章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868章 驚人隱情第334章 強搶民女第1350章 臨門一腳第502章 離間計第235章 移禍江東第1057章 委以重任第1270章 虎頭蛇尾第1107章 星宿暗探第1035章 鴻門夜宴第394章 言明利害第458章 以假亂真第706章 風雲突變第462章 寸步不讓第256章 暗中求援第130章 暗查底細第540章 負隅頑抗第956章 風聲鶴唳第935章 京都震動第877章 心思各異第1171章 物是人非第843章 驚悉真相第1358章 石破天驚第975章 心灰意冷第352章 身份尊貴的隨從第866章 衛所頑疾第693章 躊躇滿志第160章 三策建言第1174章 往事如煙第118章 巡按御史督辦第787章 當局者迷第1086章 功虧一簣第484章 化解心結第1298章 喜憂參半第583章 萬事俱備第1300章 按部就班第933章 兵臨薩摩第1142章 歸途第751章 情緣難斷第15章 世態炎涼第1426章 試探第708章 迫在眉睫第951章 守株待兔第277章 莫名的物證第1205章 請罪第654章 冒死上告第108章 往事如煙第735章 輕敵第84章 困境第974章 證供確鑿第795章 驚人推測第386章 秘密武器第385章 籌謀已久第1284章 燙手的山芋第1104章 恩威並施第948章 暗中拉攏第639章 率軍馳援第512章 討價還價第1361章 指點迷津第264章 加銜與實職第613章 彈冠相慶第1130章 圖窮匕見第1025章 夜幕出逃第1058章 從容應對第594章 故布迷局第478章 大刀闊斧第578章 南下杭州第920章 蛛絲馬跡第1018章 從容應對第724章 打探情報第189章 攻克戶部第696章 一觸即發第1221章 死無對證第279章 險惡的陷阱第1017章 緊急軍報第242章 誘導第802章 靜觀其變第186章 深謀遠慮第998章 大殿朝議第1098章 惱羞成怒第1164章 行程匆匆第1028章 危機臨近第590章 雙刃劍第677章 北征失利第937章 轟動京都第419章 隱情第1263章 姜太公釣魚第978章 仵作翻供第615章 關外烽煙第886章 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