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 內訌

bookmark

剛纔嘗試着改了兩個小節,竟然要動那麼多的字,說我文筆不好的朋友恐怕都是擡舉我了,連我自己現在看着都慚愧,以後有時間的話,我會小心的修改一下前文,不能讓自己寫的只有情節沒有文字,

趙雲想了一下回答說:“我家主公被袁紹打敗,我想回去幫忙卻想不出什麼辦法,只能在這裡騷擾一下敵人,現在還沒有定出下一步的目標,正在迷茫。”

程玉忙說:“那你和我們一起與袁紹作戰好了,正好可以變相的支援公孫大人。”

趙雲又思考了一會兒,才說:“也好,我就先在程大人手下幫幫忙,有機會再回北平吧。”

雖然這個結果不是程玉想要的,但畢竟趙雲現在肯留下,這就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畢竟這樣以後還有機會把趙雲徹底的留下。現在要做的,就是和他好好的套套交情,等公孫瓚玩完他就是想走也不好意思了。

這裡的事情全都決定下來以後,程玉爲了安全起見,又後退了三十里,才安下營寨,等待袁紹軍的報復。

可是這種無意義的等待竟然持續了近一個月,程玉都等的不耐煩了,還好這段時間他總算有點事情做,就是處理俘虜。這次戰役共抓到了三個重量級的人物,除了自己抓到的袁尚以外,還有軍兵抓到的審配和受了傷沒有被帶走的張郃,這兩個人還是讓程玉很感興趣的。但是他卻沒有想到,一審問之下竟然跪地請降的是袁尚,而張郃和審配對自己理也不理,讓他覺得索然寡味。只得將他們好好看押起來並讓醫生爲張郃治傷。

太史慈也帶着其餘的人馬和幾個軍師過來這裡的新軍營,而孔融本身不是什麼上戰場的人,帶來的只能是一句問候而已。太史慈倒是也親自去審問過一次張郃,不過也不知道他們說了些什麼,雖然沒有能勸服張郃投降,但他們兩個卻成了朋友。

太史慈還交了另外好一個朋友,就是趙雲,本來他對趙雲如此受三弟器重還是很不滿意的,但等他看到三弟向趙雲討教槍法的時候,才知道這個趙雲絕對不簡單,槍法竟然比自己還要好,以前在北海徐州的時候還真的小瞧他了。他是個直性子人,又好武成癡,一旦發現了對方武功好,自然就纏上了,不過趙雲對他的看法也相當好,和他們兩兄弟竟然成了朋友。

不過雖然程玉這裡一切都還不錯,但他一直放心不下的就是對面的袁紹軍爲什麼一直不動,就連幾個軍師也猜不出敵人有什麼詭計。他卻哪裡知道,對面沒有什麼詭計不說,還在搞內訌。

原來這次帶顏良來支援前線的乃是袁紹長子袁譚,但他和三弟爲了繼承權的事情一直不和,這次父親又要他來到前線以後一切都要聽袁尚的,讓他心裡非常不痛快,等他聽說袁尚生死不明之後就盼望着袁尚能夠死了,還寫信把一切兵敗的責任都推到了袁尚的身上,這裡的衆將都心照不宣,倒也沒有誰反對。

可是等聽說袁尚還活着的時候,矛盾就出來了,顏良文丑還是一心忠於袁紹的,強烈建議和程玉開戰,想辦法把袁尚搶回來,但袁譚巴不得袁尚死了呢,也就一直推三阻四,阻止出兵。

就在這麼僵持着的時候,鄴城方面又來人了,等袁譚一看到這兩個人時候,心就死了,原來袁紹派了二公子袁熙和逢紀過來。這兩個人都和袁尚比較親近,一見面就對袁譚表示了袁紹的斥責之意。

當袁譚信上說袁尚一意孤行,將大軍帶進了敵人埋伏的時候,袁紹還真的有點生自己這個寶貝兒子的氣,但袁尚的人還有逢紀在朝裡,向袁紹進言說三公子文武雙全,怎麼會如此輕敵冒進,想來是郭圖不聽主帥號令才導致兵敗。袁紹最喜歡的就是這個三兒子,聽了逢紀的話也就相信了,等過了幾天又收到前敵衆將聯名發來的書信,說袁譚駐軍不前,不肯去救袁尚。袁紹對自己這兩個兒子爭權早有耳聞,聽了這樣的話,更是深信郭圖是受到袁譚的唆使,故意讓袁尚兵敗的。於是大怒,準備派和袁尚關係較好的袁熙和逢紀去接管前線的軍權,並讓他們想辦法將袁尚救回來。

可是兩個人還沒有出發,卻聽說公孫瓚又聚合起兵馬蠢蠢欲動,這可把袁紹嚇了一跳,在他的心目中公孫瓚可是比程玉重要很多的敵人,於是命令兩個人馬上到前線,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和程玉講和,並把兵馬帶回來,於是就有了剛纔的一幕。

袁熙雖然和袁譚不對付,但是又不敢真的把大哥怎麼樣,只是用父親的話訓斥了幾句就算過去,但對郭圖可就沒有那麼客氣了。他命令手下的士兵將郭圖捆起來,用囚車送到冀州去接受袁紹的處置。等這裡的事情解決完以後,他又把現在後方的情況說了一下,然後準備派人去和程玉講和。

第2節 談和第3節 鬥志第9節 背城第2節 不撓第7節 奪城第3節 擇第10節 敵城第10節 棄城第十五節第3節 劫營(2)第7節 結拜第5節 對策第3節 管亥第9節 頹唐第6節 虛兵第2節 妙才第2節 背叛第3節 劫營(2)第10節 漁人第9節 二喬第1節 使第10節 合兵第5節 庭戰第2節 遇險第2節 妙才第2節 擺陣第9節 鳳雛第10節 衝擊第5節 求和第7節 撤退第7節 兵禍第8節 機謀第10節 叛亂第一節第3節 反擊第九節第1節 獻計清明第10節 棄城第3節 別離第2節 計賺夏侯淵第3節 疑心生暗鬼第十四節第2節 城頭戰三將第九節第9節 背城第9節 醒悟第2節 水火皆無情第1節 受挫第4節 決鬥第4節 單于第10節 敗逃第4節 轉變第2節 得逞第十五節第2節 奉獻第3節 血詔第9節 通行第1節 擴軍第4節 戰備第2節 海船第1節 平局第4節 求醫第9節 二喬第9節 挑戰第3節 壽辰第4節 登位第5節 擾敵第8節 機謀第7節 平叛第7節 郡守第5節 名將第5節 殉城第4節 混戰第5節 名將第5節 壯士斷腕第九節第9節 避禍第2節 海船第10節 施恩第六節第5節 突圍第10節 縱虎第8節 倒戈第1節 假假真真第4節 糜竺第3節 疑兵陷甘寧第5節 二劫第4節 雙雄第2節 冤情第6節 樓班第7節 退兵第6節 反擊第7節 結拜第十一節第4節 決鬥第5節 聯軍第4節 初會西涼軍第3節 偷營險中伏第4節 師兄
第2節 談和第3節 鬥志第9節 背城第2節 不撓第7節 奪城第3節 擇第10節 敵城第10節 棄城第十五節第3節 劫營(2)第7節 結拜第5節 對策第3節 管亥第9節 頹唐第6節 虛兵第2節 妙才第2節 背叛第3節 劫營(2)第10節 漁人第9節 二喬第1節 使第10節 合兵第5節 庭戰第2節 遇險第2節 妙才第2節 擺陣第9節 鳳雛第10節 衝擊第5節 求和第7節 撤退第7節 兵禍第8節 機謀第10節 叛亂第一節第3節 反擊第九節第1節 獻計清明第10節 棄城第3節 別離第2節 計賺夏侯淵第3節 疑心生暗鬼第十四節第2節 城頭戰三將第九節第9節 背城第9節 醒悟第2節 水火皆無情第1節 受挫第4節 決鬥第4節 單于第10節 敗逃第4節 轉變第2節 得逞第十五節第2節 奉獻第3節 血詔第9節 通行第1節 擴軍第4節 戰備第2節 海船第1節 平局第4節 求醫第9節 二喬第9節 挑戰第3節 壽辰第4節 登位第5節 擾敵第8節 機謀第7節 平叛第7節 郡守第5節 名將第5節 殉城第4節 混戰第5節 名將第5節 壯士斷腕第九節第9節 避禍第2節 海船第10節 施恩第六節第5節 突圍第10節 縱虎第8節 倒戈第1節 假假真真第4節 糜竺第3節 疑兵陷甘寧第5節 二劫第4節 雙雄第2節 冤情第6節 樓班第7節 退兵第6節 反擊第7節 結拜第十一節第4節 決鬥第5節 聯軍第4節 初會西涼軍第3節 偷營險中伏第4節 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