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偷營險中伏

bookmark

聽說程玉沒有到,太史慈多少有些失望,在他的心目中就只有程玉一人而已,無論多麼緊急的情況都可以讓他安定下來。不過眼前雖然沒有主公回來,但重新擁有這些精銳的徐州戰士,太史慈相信勝利不過是一個遲早的問題。於是他對管亥說:“既然主公沒有來,你是休息一下還是和我一同上城迎敵?”

管亥哈哈一笑:“我們徐州兵還需要休息嗎?這些江東小丑不過是烏合之衆,不要說和他們打,就算這些勇士出現在城頭也足夠嚇跑他們的。”

想不到管亥的一句玩笑話還真有道理,雖然不是被嚇跑,但正在攻城的江東軍見到城上突然又出現盔甲鮮明的徐州軍,都知道至少今天想再攻下城池已經無望,於是呂蒙只得下達命令暫時撤退回營。

雖然管亥在名分上一直是效忠於程玉的僕人——只是相對與太史慈這種兄弟身份的人而言,儘管太史慈在徐州的地位是僅次於程玉的一個,但在私下的場合,他們還是高低貴賤並不很明顯的朋友。

太史慈向管亥介紹了一番徐州之役的經過,管亥笑着說:“大將軍,以我徐州精兵怎可就這麼死守城池呢?眼下的敵人雖然多,卻如何與我們比,只有進攻纔是徐州軍應該做的事情。”

太史慈的骨子了何嘗不是充滿了好戰的血液,他無奈的嘆了一口氣:“雖然我很想,可是陳大人並不允許。”陳大人?聽到這個名字,管亥覺得還是沒有什麼印象,他剛剛上到城樓,敵人就主動退卻了,因此他與陳羣沒有共同戰鬥過。太史慈見他疑惑,向他介紹了一番陳羣,當然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他臨危不亂,視死如歸守衛城池的事情。

一是多年跟程玉養成的尊重文人的習慣,一是對陳羣勇敢的惺惺之心,管亥對陳羣也是十分尊重,對太史慈說:“這個陳大人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徐州軍可不是靠魯莽吃飯的。但是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可以用計打敗敵軍,這樣,請您將這位陳大人請過來,我們一起商量一下今晚劫營的事情,看看他的意見如何。”

聽到管亥說夜襲敵營的事情,陳羣還是有些不敢苟同,江東雖然歷來就是周瑜一人東擋西殺,但這隻能說明周瑜才高而不是江東無人,既然孫權肯將東線的統率之職交給呂蒙,至少這個人就不會太簡單,作爲進攻方,哪能完全忽視自身的安全,所以在陳羣來看,江東軍定然會有完全的準備,此時進攻,不過是徒勞,搞不好還會遭受到損失。

管亥聽完他的分析,哈哈一笑說:“陳大人,你說的話確實有道理,不過我想今夜劫營當然不會那麼簡單,敵人雖然要有防範,不過卻不能天天都枕戈待旦,不然還哪裡有精力攻城,想來定然是在關鍵地方佈下眼線,偵察我軍動向,而眼下最關鍵的地方,也莫過四門而已。我想今夜我帶領人馬由城牆縋下,神不知鬼不覺摸到敵營,給敵人造成混亂,到時候大將軍再帶領人馬由城中殺出,定然可以一戰成功。”

管亥跟了程玉這麼多年,多多少少也學會了一點以智勝敵,這個計劃雖然說不上完美,卻也大有可行餘地,雖然陳羣覺得眼下的形勢還是應以謹慎爲上,可太史慈被管亥說的心動,他又覺得有自己作爲接應,只要管亥不過分冒險,就算敵人有所防範不過是無功而已,卻也不會有什麼危險,於是他也表示贊同,在少數服從多數的大前提下面,就算陳羣發對卻也無可奈何,只能一再叮囑管亥要事事小心。

這邊既然計議以定,當夜管亥帶領自己的數千人馬由城牆上縋下,悄悄摸到敵營,他對劫營的成敗之事見得太多,雖然是自己的提議卻也不敢有絲毫麻痹,在營外觀察了一陣,不見一點特異的地方,方纔一揮手,先派出了部分試探人馬。

當這些人出現在營邊的時候,果然造成了不小的混亂,巡邏的士兵能有多少,稍一接觸,就潰敗下去,接着,混亂開始波及到整個營寨,管亥遠遠看去,有不少的江東軍衣着不整紛紛向營內跑去,此時他在無猶疑,一聲令下,進攻全面開始。

一路上,管亥等人不停的將經過的帳篷點燃,給敵人造成更大的混亂,另一方面,他親自帶人追殺,力爭給敵人造成儘可能大的傷害,不過他卻沒有注意到,除了開始那些敵人以外,從後面的帳篷中逃出的敵人卻是越來越少。

眼見已經追到營盤的中心,突然由四面的陰暗處一陣箭雨襲來,當場殺傷了不少的徐州軍,接着喊殺聲起,四面都有敵人的伏兵出現,手中的弓箭都指向眼前的徐州軍,一個聲音想起:“劫營這種雕蟲小技尚敢拿出來用,還說徐州軍擅用計謀,真是可笑之極。”卻是呂蒙出現在包圍圈外。

管亥至此才知道自己難免還是中計,當下一點也不敢停留,馬上下令突圍,呂蒙哪裡能那麼容易讓他跑出去,當即帶領人馬在後面追擊,這邊管亥還沒有到達城門,突然又是一聲喊殺,伏兵四起,又有一支人馬由外面殺入,爲首正是大將淩統,遙遙對管亥等人喊道:“爾等不要在垂死掙扎,乖乖下馬投降了事吧。”

管亥哪裡是被他嚇住的,這些徐州軍都知道只要堅持一陣,太史慈大將軍帶領的人馬就會趕到,到時候還不知道誰能笑到最後呢。於是一個個雖驚不亂,在營內苦苦支撐,並且努力將戰線向營外延伸。

太史慈一直就在城頭等待管亥那裡發動,身後跟着數千整裝待發的士兵,突然間遠處燃起一點火光,知是管亥那裡已經與敵人交手,雖不知道結果,可無論成功與否都一定急需自己的幫助,於是一聲令下,大開城門向敵營殺去。

正行之間,忽然一聲梆子響,竟然此處也有伏兵。其實這裡的人馬並非專是爲了等他,日間呂蒙見徐州有援兵到來,就知敵人很有可能劫營,於是請甘寧等人帶領大隊人馬埋伏於此,等敵人過去以後,主力去攻打徐州城,另外留一部人馬待敵人逃跑的時候半路劫殺,管亥竟然縋城而下也大出呂蒙的意料,要是營內沒有安排的話,說不定還要吃上一點虧。

此時的甘寧也已經知道敵人劫營的人馬到了大寨,只是奇怪爲何沒有在自己這裡經過,正在準備分兵,突然有眼尖的士兵輕聲對他說:“甘將軍快看,敵人又有人向這裡來。”

甘寧攏目光一看,敵人還不在少數,現在營中的埋伏已經發動,如果任由他們過去,恐怕呂蒙會有危險,於是乾脆斷然下令,就在此處伏擊敵軍。

太史慈正在急於趕路,沒有想到這裡還有敵人的埋伏,沒有反映過來,已經是一陣亂箭射下,黑暗之中看不清楚,卻被一直羽箭射中上臂,雖然並無大礙,可動轉不靈,武藝連三層都發揮不出來。

好在甘寧帶領人馬攔腰衝擊以後,在混亂之中已經找不到太史慈,纔沒有讓他遭受更大的危險,但他現在的狀態卻是突圍不成,死戰還是不成。

就在兩路人馬都岌岌可危的時候,城內的陳羣已經得到了消息,太史慈那邊有機靈的士兵回到城內向陳羣求援,陳羣聽了也是萬分焦急,只是手下並無大將在,只是士兵前去支援,又怎麼能讓自己放心的下。

突然間,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你們隨我去鎮威將軍府上。”

城內不是沒有武將嗎?那鎮威將軍又是誰,其實說來此人倒是太史慈的親戚,正是徐州的開國功臣糜芳,隨着徐州程玉勢力的不斷擴大,武將也越來越多,像糜芳這樣武藝人品都一般的,程玉也沒有什麼太大的用途,不過因爲是老臣,程玉也就給了他一個不錯的官位然後養在家中,好在糜芳本身就並非喜歡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正好樂得輕閒。

等陳羣說明來意,糜芳本不願出頭,但是想想太史慈是自己的妹夫,是自己糜家興旺的保證,城中確實也沒有什麼大將可以再帶兵出去,也就勉強答應下來。不過想了想,對身邊的家人說:“去將亨公子請來。”(這裡的太史亨是虛構的,因爲母親已經換了,不過我想古人應該都有族譜之類,所以他的名字還是沒有變)

這個亨公子正是太史慈的兒子太史亨,因爲太史慈一直在外守城,糜夫人在家中無事就代兒子到母家來住,太史亨雖然年紀還小,但是比起糜芳來說,武藝還要略微高上一點,爲了自己的安全考慮,糜芳還是決定將他帶在身邊。

糜夫人雖然不願太史亨出戰,但是既然是救自己的丈夫,也只有答應,於是糜芳太史亨兩人又帶領數千人馬出城救援。

一路上,兩人又收攏了不少剛剛敗退回來的潰兵,因爲太史慈受傷,徐州兵沒有人指揮,在甘寧的幾次衝擊之下,難免還是要不敵。雖然糜芳現在不在軍中,但是他畢竟官職比這裡所有的偏裨將校要高,所以大家也能聽從他的命令。

甘寧殺散後面的徐州軍以後,正在佈置對前面敵人的包圍,雖然不知道太史慈也被困其中,但是現在既然攻城無望,還是應該儘量的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爲下次攻城做準備。

哪裡知道,這個時候身後竟然還能有敵人到來,甘寧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被困的太史慈發現敵人突然有些鬆動,也指揮人馬反擊,兩路人馬夾攻之下,雖然甘寧自己勇猛異常,卻也無法再控制局面,終於被兩隊敵人會合在一起。

卻在這個時候,徐州軍竟然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原來被困在敵營的管亥一直都沒有放棄過突圍的打算,江東軍的周泰又受傷沒好,還真就沒有人是他的對手,所以終於被他衝了出來,直到突圍他也沒有遇到太史慈的援軍,以他跟程玉多年得來的經驗,他知道恐怕太史慈那裡也遭到了麻煩,於是不再戀戰,開始向徐州撤退,結果正好接上了太史慈軍馬的尾部,這邊江東軍剛剛被敵人衝過去,正要轉身追殺,後面又被管亥帶的人衝擊,哪有辦法再擋,於是三股人馬會合在一起。

太史亨此人頗有乃父之風,雖然武藝上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勇猛異常,足以鼓舞士氣,所以徐州軍漸漸穩定下來,不過大家都知道今天晚上取勝無望,所以太史慈會合三軍以後,下令人馬且戰且走退回徐州城。

甘寧追擊一陣,然後淩統等人也帶領人馬趕到,今天兩家都沒有完成自己的戰略構想,雖然呂蒙技高一籌,卻還是未能全殲敵軍,只有收兵回去,日後再戰。

太史慈的傷雖然不是很重,但大家怕他勞累過度有所惡化,強迫他回家休息,糜芳也不願意在城上吃苦,所以軍權暫時交到了陳羣手中,管亥因爲晚上的事情也有些慚愧,於是老實聽令,每天在城樓上死守城池,只是大家一直都在奇怪,爲何程玉這麼久都沒有回到徐州。

第2節 肺腑第10節 棄城第2節 回顧第6節 人才第9節 通行第1節 “妥協”第1節 蜀中說客至第6節 義釋第8節 指路第7節 凱旋第1節 內應第4節 奇襲第1節 許攸第10節 先兆第7節 凱旋第4節 變第9節 諾言第6節 險地第3節 誓約第3節 水手第1節 叛亂第7節 公子第3節 密謀第6節 改道第4節 副將第2節 妙才第3節 誓約第5節 借兵第2節 冤情第6節 自焚第5節 名將第4節 師兄第1節 除患第9節 說客第1節 試探第5節 訪賢第8節 倒戈第6節 俘虜第8節 重任第7節 凱旋第4節 混戰第4節 副將第6節 派系第4節 糧草第9節 惺惺第5節 擾敵第6節 義釋第5節 突圍第4節 深宅喪忠魂第5節 破城(2)第7節 夜談第7節 反目第9節 惺惺第5節 訪賢第7節 反目第10節 棄城第8節 希望第9節 避禍第10章 城牆第4節 大戰南蠻兵第1節 “妥協”第6節 改道第2節 海船第5節 啓示第1節 試探第2節 英雄各擅場第5節 重逢第7節 夜談第7節 低落第3節 壽辰第3節 脫險第8節 悔悟第7節 醫聖第4節 背箭破敵陣第1節 歸降第1節 霸王定計第5節 庭戰第1節 使第2節 回顧第4節 調兵遣將第7節 醫聖第2節 試練第7節 絕境第5節 陡遇強敵第3節 擇第10節 謹慎第三節第10節 棄城第8節 復仇第3節 管亥第8節 說客第1節 歸降第3節 老將顯神威第2節 魏延第7節 結拜第1節 兵困石頭城第7節 絕境第3節 密謀第五節
第2節 肺腑第10節 棄城第2節 回顧第6節 人才第9節 通行第1節 “妥協”第1節 蜀中說客至第6節 義釋第8節 指路第7節 凱旋第1節 內應第4節 奇襲第1節 許攸第10節 先兆第7節 凱旋第4節 變第9節 諾言第6節 險地第3節 誓約第3節 水手第1節 叛亂第7節 公子第3節 密謀第6節 改道第4節 副將第2節 妙才第3節 誓約第5節 借兵第2節 冤情第6節 自焚第5節 名將第4節 師兄第1節 除患第9節 說客第1節 試探第5節 訪賢第8節 倒戈第6節 俘虜第8節 重任第7節 凱旋第4節 混戰第4節 副將第6節 派系第4節 糧草第9節 惺惺第5節 擾敵第6節 義釋第5節 突圍第4節 深宅喪忠魂第5節 破城(2)第7節 夜談第7節 反目第9節 惺惺第5節 訪賢第7節 反目第10節 棄城第8節 希望第9節 避禍第10章 城牆第4節 大戰南蠻兵第1節 “妥協”第6節 改道第2節 海船第5節 啓示第1節 試探第2節 英雄各擅場第5節 重逢第7節 夜談第7節 低落第3節 壽辰第3節 脫險第8節 悔悟第7節 醫聖第4節 背箭破敵陣第1節 歸降第1節 霸王定計第5節 庭戰第1節 使第2節 回顧第4節 調兵遣將第7節 醫聖第2節 試練第7節 絕境第5節 陡遇強敵第3節 擇第10節 謹慎第三節第10節 棄城第8節 復仇第3節 管亥第8節 說客第1節 歸降第3節 老將顯神威第2節 魏延第7節 結拜第1節 兵困石頭城第7節 絕境第3節 密謀第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