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補欠賬

bookmark

從某種意義上講,自從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中國陸軍的裝備建設就一直處於“供血不足”的狀態。特別是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之後,隨着海軍與空軍發展壯大,陸軍失去了“老大哥”地位,幾乎每年提交的軍費預算都會被砍掉三分之一以上,導致大部分裝備項目不是下馬,就是沒能實現大規模量產。比如到中日戰爭爆發時,被陸軍寄予厚望的24式主戰坦克僅裝備了三個主力集團軍,總量還不到一千二百臺,反而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陸軍受到冷落,與中國的周邊形勢與戰略安全有直接關係。

在中日戰爭爆發前,中國的戰略威脅主要日本,而對付日本需要的不是陸軍,而是海軍與空軍。除了日本,不管是南亞的印度、還是北方的俄羅斯,都沒有對中國的戰略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拿俄羅斯來說,在對日戰爭爆發前,軍隊總規模已經降低到了八十萬,陸軍總兵力不到四十萬,主要裝備停留在二零年代水準,而且僅有少數主力部隊換裝,大部分部隊使用的仍然是二十一世紀初、甚至是二十世紀九零年代水準的主戰裝備,戰鬥力根本不值一提。至於印度,更加羸弱不堪,雖然軍隊規模非常龐大,總兵力還超過了中國,但是沒有幾樣拿得出手的先進裝備。以印度的軍事實力,別說威脅中國,能否在大規模戰爭中擊敗巴基斯坦都是問題。

較爲安全的周邊環境,使得中國沒有理由增強陸軍實力。

在擴張性國防政策下,中國也應該更加重視海軍與空軍,即便要打對外戰爭,陸戰隊也能勝任。

結果就是,二十多年下來,陸軍在裝備建設上的欠賬已經達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如果沒有第五次中東戰爭,這個情況還會持續下去。作爲第五次中東戰爭的主要參與這之一,就算不是陸軍將領,牧浩洋也非常清楚的認識到,在未來的大規模局部戰爭,特別是有超級大國撐腰的局部戰爭中,陸軍的地位不但不會降低,還會因爲交戰雙方的海空實力旗鼓相當而得到提升。因此爲了應對可能介入的大規模局部戰爭,中國完全有理由打造一支足夠強大的陸軍。

結果就是,在二零三八年初,由牧浩洋提交給黎平寇的軍備建設年度規劃中,陸軍軍費比例首次超過空軍與海軍,佔到了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七,裝備項目佔陸軍軍費開支的百分之四十二。

這個水準,可以說高得有點離譜。

要知道,在二零三四年,陸軍軍費佔比爲百分之二十三,裝備項目在陸軍軍費中佔的比例僅爲百分之十七。

當然,如此高的比例,也只是在補欠賬。

在陸軍裝備項目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24式主戰坦克的採購與改進工程。

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24式主戰坦克的優良性能已經得到證明,即便是簡配版的,也能與M27A1拼個旗鼓相當,還全面超越了號稱第四代主戰坦克的“梅卡瓦6”,而通過對埃及軍方贈送的M27A1與“梅卡瓦6”做的測試,已經證明中國陸軍標配版的24式有足夠明顯的優勢。

據此,牧浩洋批准了陸軍提交的24式增購方案。

在今後五年內,陸軍將採購三千四百輛24式主戰坦克,全面取代99改與96改,裝備十個集團軍。

在此期間,陸軍將對24式進行改進,主要利用新技術,提高坦克的綜合戰鬥力。

改進之後,24式將被命名爲24A型。根據研製進度,陸軍要麼採購全新的24A型,要麼對現有的24式進行改裝。預計到二零四五年,所有的24式都將達到24A型的標準,成爲中國陸軍主力坦克。

除此之外,陸軍還將對04式進行全面改進,主要提升火力。

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因爲04式本身就是第三代主戰坦克,準確的說是利用了部分第四代主戰坦克技術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受基本設計限制,很難通過改進達到第四代主戰坦克的標準,更不可能超越第四代主戰坦克。問題是,24式與24A型的造價非常高昂,而中國陸軍的主戰坦克保有量一直在一萬臺左右,沒有能力全部裝備24式與24A型,半數以上的裝甲部隊只能繼續使用04式,其保有量在五千到六千臺之間,因此很有必要對04式進行現代化改進,延長其服役壽命。至少在未來十年之內,在新一代主戰坦克問世之前,04式得頂起半邊天。

相對而言,提升火力最爲簡單,效費比也最高。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爲04式配備一百四十毫米電熱化學炮,以及24式的觀瞄系統,把火力提升到第四代主戰坦克的水準,使其擁有與第四代主戰坦克對決的能力。如果提升防護能力,就得換裝裝甲,而且得增大裝甲用量,從而必須改進動力系統,不然機動性能將大幅度降低。如此一來,費用將增加好幾倍。按照廠方報價,全面改進一輛04式的花費相當於生產一輛24式的百分之八十,而04式再怎麼改進,受基礎設計限制,綜合戰鬥力也不可能達到24式的百分之八十。

從某種意義上講,改進04式只是應急方案。

說得不好聽一點,如果不對04式進行改進,中國陸軍到二零四五年左右,就只有不到五千輛24式能夠使用了。

可以說,現有的陸軍裝備中,絕大部分都要通過改進延長服役壽命。只有像24式主戰坦克、27式步兵戰車、23式自行榴彈炮等一批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前後定型的主戰裝備纔有繼續生產的必要性。

即便如此,這些裝備到二零四五年前後、最遲到二零五零年都將落後。

再按照以往的方式,即根據作戰需求來發展主戰裝備的話,陸軍的軍費開支將提高到難以承受的地步。要知道,雖然陸軍裝備的研製費用不算太高,但是採購量非常大,總體裝備費用絕對不比海軍與空軍低。

拿主戰坦克來說,動輒裝備幾千臺,絕對不比幾百架戰鬥機便宜多少。

爲此,在規劃下一代主戰裝備的時候,陸軍非常自覺的提出了“家族化”發展模式,即主戰坦克、步兵戰車、自行火炮與火箭炮、裝甲偵察車、指揮車、裝甲搶修車、乃至自行高射炮與防空導彈都採用相似的底盤,只是根據實際作戰需要,研製不同的作戰模塊,以降低研製、採購與維護費用。

事實上,這根本不是什麼新概念。

早在二十一世紀初,美國陸軍就提出了類似的裝備項目,只是受技術限制,以及美國的戰略需求影響,最終沒有搞成。

三十多年過去了,技術不再是問題,而且中國正有這樣的戰略需求。

可以說,這纔是陸軍裝備項目的核心內容。

按照陸軍提出的規劃,新一代主戰裝備將優先考慮電動方案,即底盤將採用統一的電力驅動系統。當然,陸軍也不排除其他動力方案,畢竟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種主戰裝備完全依靠電力驅動,並且取得了實質性的成。如果技術不過關,陸軍也將考慮其他動力方案,比如內燃機與電動機、或者是燃氣輪機與電動機的聯合動力系統,或者是高效率燃氣輪機動力系統。

至於作戰模塊,則由戰術需求確定。

二零三八年初,陸軍提出了四套主要作戰模塊,即“反裝甲模塊”、“多用途模塊”、“火力支援模塊”與“防空模塊”,分別對應主戰坦克、步兵戰車、自行火炮與自行高射炮,並且分別取代這四種主戰裝備。

相對而言,“反裝甲模塊”的研製難度最大。

按照陸軍的要求,必須採用電磁炮,而且是性能更加優異的線圈電磁炮,才能確保能夠對付其他國家的第五代主戰坦克。事實上,也正是這個戰術需求,讓陸軍把底盤電動方案提到了最高位置上,因爲只有採用電力驅動裝置,才能夠採用綜合電力系統,也才能夠配備大威力電磁炮。

至於其他三種作戰模塊,陸軍沒有提出過高要求,不但允許採用電熱化學炮,甚至允許在“多用途模塊”上採用價格更加低廉,而且性能足以達到戰術指標的機關炮,以降低總體研製與裝備成本。

當然,任何一家企業在競標的時候,都不會降低火力標準。

更重要的是,從大規模裝備所導致的後期維護保養來看,採用統一的火力系統,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裝備成本。在作戰使用中,統一的火力系統,還能夠極大的減輕後勤保障方面的負擔。

只是,“第五代地面主戰平臺”至少要到二零四零年才能完成技術與性能驗證,能在二零四五年之前完成合同準備階段的工作,在二零五零年之前量產就非常不錯了,而且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差不多。

當然,也就意味着,在未來十多年內,陸軍軍費所佔比例不會低到哪裡去。

不管怎麼說,亡羊補牢不算晚,至少中國陸軍還有足夠的時間來補上欠賬。

第34章 中流砥柱第57章 老少校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170章 崩潰第236章 消耗戰第1章 極限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13章 無限制第199章 等不起第39章 積極備戰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72章 對峙第73章 捆綁政策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79章 立場第4章 艦隊出港第45章 突然遭遇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270章 投降第50章 大漠揚威第86章 膠着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11章 打擊利器第44章 蛇困淺灘第3章 把握機會第15章 宣戰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46章 全速北上第31章 接觸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32章 迫在眉睫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32章 匹夫有責第27章 戰略目的第48章 戰爭準備第24章 勇敢面對第43章 薄弱環節第81章 屏障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14章 首相之死第11章 不可否缺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96章 高調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86章 戰術偵察第18章 戰爭推手第8章 泰然處之第76章 水下力量第36章 前仆後繼第29章 力挽狂瀾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8章 圍捕第238章 不歸路第21章 決戰開始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31章 接觸第72章 新崗位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28章 無知者無畏第53章 橄欖枝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22章 誰輸誰贏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94章 誘餌第89章 輪番轟炸第16章 暗藏殺機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238章 不歸路第75章 積極迎戰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82章 擔憂第42章 分兵合進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24章 昏了頭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238章 不歸路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72章 傾其所有第6章 點火第17章 遠景第65章 國家意志
第34章 中流砥柱第57章 老少校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170章 崩潰第236章 消耗戰第1章 極限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13章 無限制第199章 等不起第39章 積極備戰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72章 對峙第73章 捆綁政策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79章 立場第4章 艦隊出港第45章 突然遭遇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270章 投降第50章 大漠揚威第86章 膠着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11章 打擊利器第44章 蛇困淺灘第3章 把握機會第15章 宣戰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46章 全速北上第31章 接觸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32章 迫在眉睫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32章 匹夫有責第27章 戰略目的第48章 戰爭準備第24章 勇敢面對第43章 薄弱環節第81章 屏障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14章 首相之死第11章 不可否缺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96章 高調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86章 戰術偵察第18章 戰爭推手第8章 泰然處之第76章 水下力量第36章 前仆後繼第29章 力挽狂瀾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8章 圍捕第238章 不歸路第21章 決戰開始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31章 接觸第72章 新崗位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28章 無知者無畏第53章 橄欖枝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22章 誰輸誰贏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94章 誘餌第89章 輪番轟炸第16章 暗藏殺機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238章 不歸路第75章 積極迎戰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82章 擔憂第42章 分兵合進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24章 昏了頭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238章 不歸路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72章 傾其所有第6章 點火第17章 遠景第65章 國家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