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中流砥柱

bookmark

在總參謀部負責海軍裝備建設期間,“崑崙山”級航母是牧浩洋最主要的傑作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講,“崑崙山”級也是牧浩洋與騰耀輝鬥爭的結果。

最初的時候,“崑崙山”級被設計成“長江”級的升級替代品,主要針對“長江”級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適當提高作戰能力,能夠在遠離本土的海域獨立執行作戰任務,降低對後方支援的要求。

“長江”級服役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雖然在服役期間,“長江”級完全對得起低廉的造價,特別是在不到五萬噸的排水量之上獲得的強大戰鬥力,但是對海軍來說,中型航母存在的諸對弊端,使其基本上不具備遠洋獨立作戰能力。

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爆發前,這些問題就反映了出來。

受此影響,海軍調整了C2,也就是“崑崙山”級的戰術指標,明確要求把排水量放寬到八萬噸以上。

正是如此,“崑崙山”級成爲了大型航母。

在這個階段,牧浩洋並不反對海軍的要求,而是積極支持海軍的提議,在“崑崙山”級的招標審議階段做出了積極貢獻。可以說,沒有他的支持,黃峙博肯定不會批准海軍的“瘋狂計劃”。

要知道,在設計階段,“崑崙山”級的造價就是“長江”級的兩倍。

相對造價成倍增長,航母的綜合作戰能力並沒成倍增長。說得直接一點,“崑崙山”級的綜合作戰能力絕對達不到兩艘“長江”級之和,而且在作戰靈活性上,更是無法與兩艘中型航母相提並論。更重要的是,設計階段只進行造價評估,而實際建造時,造價肯定會有所提高。

可以說,“崑崙山”級只有綜合成本上的優勢。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在設計的三十五年服役期中,一艘“崑崙山”級的綜合開支肯定比兩艘“長江”級少得多。別的不說,一艘“崑崙山”級的艦隊與航空兵爲四千五百人,比兩艘“長江”級少了近一千人,三十五年的人員開支就能減少上百億元,此外維護成本還能節約數百億元。

在牧浩洋的積極推動下,“崑崙山”級由圖紙變成了實物。

只是,在建造數量上,牧浩洋與騰耀輝存在巨大分歧。

前面已經提到,海軍最初計劃分兩批建造八艘“崑崙山”級,將取代“黃帝”號與兩艘“長江”級。

顯然,這樣的“高標準”,不但得不到牧浩洋支持,連黃峙博那關也過不了。

原因很簡單,按照騰耀輝提交的計劃,第二批“崑崙山”級都將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建成服役,而“長江”級到此時才服役了不到十五年,沒到設計壽命的一半。因爲“長江”級是核動力航母,所以不可能出售給其他國家。如果在二零三五年淘汰掉,等於平白無故的損失了幾百億元。

保留兩艘“長江”級的話,就沒有必要建造八艘“崑崙山”級。

從工業生產角度出發,如果分兩批建造八艘“崑崙山”級,則每一批的建造數量都將達到四艘。結果就是,大連造船廠與江南造船廠必須修建第二座船臺,需要投入數百億元的鉅額資金。作爲企業,兩家造船廠不可能爲了各建造四艘航母進行如此大的投資,因此要麼讓海軍建造更多的航母,要麼讓海軍分擔擴建費用。從成本角度出發,這兩種解決方法都會增大海軍的負擔。

結果就是,牧浩洋堅持先分兩批建造四艘。

至於是否建造第三批,與牧浩洋基本上沒有什麼關係了。

可以說,牧浩洋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非常有遠見。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他的提議得到採納,即便騰耀輝繼續堅持主見,也不可能建造第三批“崑崙山”級。原因很簡單,等到第二批“崑崙山”級建成,C3項目所需的技術積累基本上完成,海軍沒有理由建造更多的“崑崙山”級。如果建造C3級,因爲採用了大量新技術,特別是採用了新式船體,所以前期最多建造兩艘,甚至有可能只建一艘,在取得成功之後再大規模建造。如此一來,即便到二零三五年之後,海軍也不會按照騰耀輝的規劃大規模建造航母。

當然,這不是說牧浩洋反對建造航母。

只是在他看來,短期內,特別是在解決周邊問題之前,中國海軍不具備與美國海軍進行全球對抗的基礎,也就沒有必要大規模建造航母,更沒有必要在一型航母上花費太大的力氣與資源。

按照他的想法,至少在C3級完成之前,中國海軍應該保持小步快跑的發展方式。

通過建造多種航母,熟悉航母的建造方式,增強建造工藝,才能打下堅實基礎,在技術成熟之後大規模建造。

這是海軍發展的必要步驟。

更重要的是,這種發展模式,能夠儘可能的利用新技術,更上技術**的步伐。

在“崑崙山”級航母上,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好處體現得非常明確。

比如在“崑崙山”號與“天山”號上,採用了最新研製的防空與末段攔截系統,綜合防空能力比“長江”級提高了三倍,末段反導攔截能力更是提高了十倍以上,是當時世界上綜合防禦能力最強的航母之一。此外還採用了最新研製的電磁彈射器,能在一分鐘內彈射五架戰鬥機。在“秦嶺”號與“太行山”號上,通過調整飛行甲板佈局,比如把位於右舷的兩座升降機的位置向後挪動,使航空出動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另外還首次配備了最新研製的被動探測雷達。

如果大批量建造的話,很多新技術就無法應用到航母上。

從綜合作戰能力上看,“崑崙山”級超過了前六艘“福特”級,跟後六艘“福特”級旗鼓相當。

在搭載九十六架艦載機的情況下,“崑崙山”號能在一個波次中出動四十八架,並且在艦隊上空保留十二架戰鬥機。如果降低防空戰鬥機數量,並且採用“潮汐作業法”,能在一個波次中出動六十架戰鬥機。如果不考慮出動效率,“崑崙山”級最多能夠搭載一百二十架J-22戰鬥機,或者是八十架J-22與二十四架J-15B、以及其他重型艦載戰鬥機,而且確保在一個波次中最多出動四十八架戰鬥機。

通常情況下,“崑崙山”級的一個艦載航空兵聯隊擁有九十六架戰機。按照海軍最初的配製標準,包括四十八架J-22或者是J-22B多用途戰鬥機、二十四架J-15B重型戰鬥機、六架ZY-1或者ZY型艦載預警機(其中一架是備用飛機)、四架Y型艦載運輸機、八架QY型艦載固定翼反潛巡邏機與六架Z-22多用途直升機(主要執行反潛巡邏任務,也可以執行運輸任務)。

當然,這不是最終配備。

比如在J-32,也就是J-30的艦載型問世之後,將全部取代J-15B,成爲艦載航空兵裡最重要的重型戰鬥機。ZY-1與ZY也會在二零三五年之前,被採用了共型雷達的ZY-2艦載預警機取代,而Y與QY都會被不久之前完成試飛工作的傾斜旋轉翼飛機取代,至於艦載直升機,則很有可能全部淘汰。

按照海軍航空兵的規劃,到二零三五年之前,“崑崙山”級的艦載機數量將減少到九十架以內。只有在戰時,艦載航空兵聯隊纔會得到增強。如果J-32不能按期服役,海軍很有可能用J-22M全部替代J-22與J-15B,把艦載戰鬥機數量提高到九十架以上,從而全面提升作戰能力。

隨着“崑崙山”號與“天山”號服役,這兩艘航母成爲了中國海軍的中流砥柱。

問題是,在牧浩洋眼中,航母並非艦隊的核心力量,至少在執行進攻性任務的時候,航母的作戰效能已經受到挑戰。

改變,正是那次沒有對外公佈的模擬演習。

在演習中,牧浩洋利用新技術打造的艦隊,徹底擊敗了騰耀輝指揮的航母戰鬥羣,不管在海戰、還是在對地打擊中,都取得了絕對勝利。也正是這次演習,拉開了海軍裝備技術**的帷幕。

按照牧浩洋的判斷,在未來海戰中,航母仍然無法替代,但是航母的戰術用途,必然發生**性的變化。說得直接一點,艦載航空兵不可否缺,卻不是萬能的,不可能在所有戰鬥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歸根結底,還是技術引發的戰術**。

在未來海戰中,航母將回歸本色,即主要承擔艦隊防空與遠程打擊任務,艦載航空兵將是主要遠程打擊手段,但是在海戰戰術變革的大背景下,其他輔助性戰艦的地位將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別是各種新式戰艦。只有合理利用艦隊裡的各種作戰力量,才能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事實上,這也是這幾年來,中國海軍發展的重點方向。

正是因爲把重點放在了輔助戰艦上,所以在外界看來,中國海軍有點不思進取,甚至在走回頭路。

至於其中的原因,只有牧浩洋、騰耀輝等少數幾位海軍高級將領清楚。。.。

第6章 愈演愈烈第75章 咄咄逼人第98章 戰略轟炸第18章 雙輸第22章 大決戰第50章 民間力量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49章 最佳選擇第21章 一鍋端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50章 另有其人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49章 第二戰場第10章 站隊第6章 爭取和平第1章 新崗位第51章 整軍備戰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7章 不測風雲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40章 援助戰第91章 浮上水面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42章 四個小時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49章 最佳選擇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29章 選將第24章 重大發現第220章 迎難而上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138章 警鐘第49章 場外因素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110章 愛莫能助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12章 前途未卜第76章 自知之明第70章 內部矛盾第85章 突擊開始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70章 內部矛盾第76章 新機會第18章 戰爭推手第88章 十字路口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109章 未來第16章 準備第48章 全身而退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75章 咄咄逼人第23章 堅持主見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16章 天空霸主第97章 長遠考慮第89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27章 樹梢優勢第28章 出人意料第154章 總撤退第85章 欲擒故縱第25章 奮起一戰第30章 誰更瘋狂第27章 山窮水盡第118章 和解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14章 拉力賽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54章 自亂陣腳第29章 力挽狂瀾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82章 巴軍出擊第44章 艦炮怒吼第306章 第一步第39章 戰禍第116章 敗不餒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91章 迎難而上第205章 突襲第49章 首輪空戰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51章 整軍備戰第60章 振作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32章 針鋒相對第14章 鬼子出動第8章 膽識第12章 漸行漸遠
第6章 愈演愈烈第75章 咄咄逼人第98章 戰略轟炸第18章 雙輸第22章 大決戰第50章 民間力量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49章 最佳選擇第21章 一鍋端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50章 另有其人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49章 第二戰場第10章 站隊第6章 爭取和平第1章 新崗位第51章 整軍備戰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7章 不測風雲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40章 援助戰第91章 浮上水面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42章 四個小時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49章 最佳選擇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29章 選將第24章 重大發現第220章 迎難而上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138章 警鐘第49章 場外因素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110章 愛莫能助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12章 前途未卜第76章 自知之明第70章 內部矛盾第85章 突擊開始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70章 內部矛盾第76章 新機會第18章 戰爭推手第88章 十字路口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109章 未來第16章 準備第48章 全身而退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75章 咄咄逼人第23章 堅持主見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16章 天空霸主第97章 長遠考慮第89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27章 樹梢優勢第28章 出人意料第154章 總撤退第85章 欲擒故縱第25章 奮起一戰第30章 誰更瘋狂第27章 山窮水盡第118章 和解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14章 拉力賽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54章 自亂陣腳第29章 力挽狂瀾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82章 巴軍出擊第44章 艦炮怒吼第306章 第一步第39章 戰禍第116章 敗不餒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91章 迎難而上第205章 突襲第49章 首輪空戰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51章 整軍備戰第60章 振作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32章 針鋒相對第14章 鬼子出動第8章 膽識第12章 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