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點火

bookmark

在牧浩洋提交了第七份情勢分析報告後,黎平寇批准了派遣印度洋艦隊前往阿拉伯海的軍事部署方案。

因爲“崑崙山”級航母的第二批,即“秦嶺”號與“太行山”號已經服役,“南嶺”號與“武夷山”號也完成了驗收工作,所以在年初的時候,“長江”號與“黃河”號被調派給了印度洋艦隊。按照騰耀輝親自制訂的海軍部署方案,“崑崙山”級航母的第三批,即“喜馬拉雅山”號、“喀喇崑崙山號”、“大興安嶺”號與“阿爾泰山”號服役後,將再向印度洋增派兩艘航母,組建以瓜達爾港爲基地的“西印度洋艦隊”,原印度洋艦隊則改編爲“東印度洋艦隊”,讓印度洋與太平洋上的航母戰鬥羣保持在一比二的基礎之上,增強對印度洋的控制力度。

當然,這要到二零四零年之後。

如果一切順利,在二零四五年前後,c3型航母就將取代“長江”級,並且爭取在二零五五年之前,把航母戰鬥羣的數量增加到十五支,達到與美國海軍同等的水平。至於“華盛頓條約”,將在二零五零年作廢。

在黎平寇做出這一決定的時候,美國海軍的兩艘航母已經進入地中海。

雖然黎平寇沒有給牧浩洋直接指示,但是他做出的決定,已經表明了立場,即之前就已經確認了的基本策略:只要美國採取行動,中國就將採取行動,絕不容許美國單方面干預中東局勢。

在此之前,黎平寇已經讓杜小蕾向美國當局表明了立場。

根據後來公佈的資料,當時杜小蕾已經向美國國務卿提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任何單方面行動都無助於解決危機,只會使局勢進一步惡化,而且中國肯定會在必要的時候,採取針對性行動。受中國態度影響,美國國務卿在十九日上午就提出,美國願意與中國共同採取軍事行動阻止戰爭爆發。只是,杜小蕾拒絕了這一提議,而且提出了反對理由,一是中美有沒有權利採取軍事行動,二是如何界定軍事行動的範圍,三是誰來承擔打擊任務是用戰爭制止戰爭並不可行。

事實上,中國反對的主要理由,還是擔心美國藉機擴大影響力。

要知道,在這場危機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是埃及與敘利亞,或者說是阿拉伯國家。如果中國贊成用軍事打擊來阻止戰爭爆發,肯定會得罪埃及與敘利亞,甚至會得罪整個阿拉伯世界,使之前的所有努力全部白費。通過軍事行動,美國則能重塑威信,鞏固在中東地區的霸權地位。

此外,還要考慮歐盟與俄羅斯。

中國與美國採取軍事行動,不管理由多麼充分,肯定會得罪歐盟與俄羅斯,從而導致國際局勢朝未知方向發展。

從法理上講,中國與美國也沒有理由因爲某一國準備發動戰爭,而對其進行軍事打擊。

如果有了這個先例,那麼在今後處理類似的國際問題時,任何一個大國都可以用同樣的理由對其他國家進行軍事打擊。也許,中國能從中獲益,但是最大受益者肯定是美國,因爲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前幾場局部戰爭,甚至包括第二次朝鮮戰爭,美國都是以“莫須有”的罪名向其他國家開戰。

黎平寇在其回憶錄中也提到,如果中國以美國的方式來實現國家復興,那麼中國永遠也不可能超越美國。

只是,九月十九日夜間發生的事情證明,中美聯合對以色列、埃及與敘利亞進行軍事打擊,肯定是阻止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的最後機會。

開羅時間二十二點左右,敘利亞副總統阿薩德進行電視講話。

在號召全體敘利亞人武裝起來之前,阿薩德拋出了一顆重磅炸彈:敘利亞情報機構已經逮捕了策劃爆炸案的兩名**衛隊軍官,證明他們爲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服務,以色列必須爲此負責。

幾乎同時,所有阿拉伯國家都收到了敘利亞的外交照會。

必須承認,敘利亞的準備工作做得非常充分。

爲了說服其他阿拉伯國家,敘利亞拿出了足夠充分的證據。在被逮捕的兩名**衛隊軍官中,一名參加過二零三二年,南黎巴嫩的軍事行動,曾經被以色列國防軍俘虜,直到二零三四年才返回敘利亞。另外一名擔任過敘利亞駐突尼斯武官,在此期間多次與摩薩德的諜報人員接觸,其三個海外賬戶中有五百五十萬美元的不明資產,而且全部通過加勒比海的私人銀行匯入。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敘利亞情報機構在逮捕兩人的時候,查獲了一批爆炸設備,以及用來製造炸藥的化學原料,經化驗證明與汽車炸彈的炸藥完全吻合,而這些化學原料由一艘經土耳其停靠的貨輪運入敘利亞,在此之前則在以色列的海法停靠了三天,貨輪上的一名船員在爆炸發生前來到大馬士革,在一家小旅館居住了三天,期間與被捕的兩名軍官、以及在爆炸中喪生的一名軍官有過直接接觸。根據敘利亞提供的資料,這名船員在十九日經黎巴嫩進入以色列。

面對如此確鑿的證據,其他阿拉伯國家也無法提出反對意見。

一個小時後,納傑夫通過電視講話,向以色列發出了最後通牒,即在十二小時內交出爆炸案嫌疑人。

在納傑夫發表電視講話的時候,埃及軍隊已經開始了戰前動員。

敘利亞軍隊的戰鬥動員還要稍微早一點,只是效率比不上埃及軍隊。

更重要的是,納傑夫在這個時候發出最後通牒,意味着以色列如果沒有在十二小時內交出爆炸案嫌疑人,埃及與敘利亞將以以色列情報機構密謀刺殺兩國總統爲由,向以色列正式宣戰。

從法理上講,這絕對是充分的開戰理由。

別說刺殺國家最高領導人,就算是在他國策劃爆炸案,也足以構成開戰條件。

問題是,以色列能夠交出爆炸案嫌疑人嗎?

暫且不說爆炸案是否是摩薩德策劃的,就算是,以色列也不可能交出嫌疑人,因爲這等於主動承認策劃了刺殺行動。要知道,就算埃及與敘利亞不因此向以色列宣戰,也會提出對以色列進行全面制裁。當然,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在以色列承認了之後,埃及與敘利亞照樣向以色列宣戰。

受此影響,以色列保持了沉默。

當時,李明陽向黎平寇提交了一份絕密情報分析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李明陽明確提到,刺殺行動很有可能與摩薩德沒有關係,而是埃及與敘利亞情報機構策劃的,敘利亞拿出來的證據都是僞造的,只是沒有辦法證明,或者說沒有辦法推翻。

可以想像,戰爭即將爆發。

李明陽還提到了一個極爲關鍵的問題:如果敘利亞拿出的證據無法被推翻,其他阿拉伯國家至少不會反對向以色列開戰,部分阿拉伯國家還很有可能參與這場戰爭,或者爲埃及與敘利亞提供援助。

果真如此的話,這就絕對不是一場局部戰爭了。

說得簡單一些,阿拉伯國家根本不需要派兵參戰,只需要像第三次中東戰爭那樣,用石油做武器,就能迫使包括美國在內的衆多西方國家靠邊站,阻止外來勢力介入,讓埃及與敘利亞打贏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

也許,這對中國沒有多大影響。

即便阿拉伯國家制裁中國,禁止向中國出口石油,中國受到的影響也不明顯,因爲可以通過擴大其他進口渠道獲得足夠的石油,比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與文萊的石油日產量就能在一週之內提高一百五十萬桶,東海與南海的油田也能在一週之內把日產量提高大約一百五十萬桶,加上在對日戰爭期間的戰略石油儲備量,至少在今後一年之內,中國不會出現能源危機。

一年之後,隨着第二批聚變核電站投產,影響就更加微乎其微了。

真正受到影響的美國與歐盟。

相對而言,美國的問題還不是很大,因爲美國本身就是全球第三大產油國,僅墨西哥灣與得克薩斯封存的油田的日產量就能達到兩百五十萬桶,此外還可以從巴西、尼日利亞等國擴大原油進口量。

更重要的是,中國與美國已經建立起地區經濟體,石油自給率在百分之七十左右。

最害怕遭受阿拉伯國家石油禁運的正是歐盟。

要知道,阿拉伯國家提供的石油,佔到了歐盟石油總進口量的百分之四十五,超過了俄羅斯的百分之三十,而歐盟的石油自給能力只有百分之二十五,而且大部分來自北海與羅馬尼亞,而這兩個地區的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極限,能夠提升的空間非常有限,根本填補不了石油禁運的空白。

如果遭到石油禁運,歐盟經濟肯定會受到重創。

事實上,這個影響已經顯現出來。

七月十九日,倫敦期貨交易所在八月份交付的原油期貨價格暴漲了百分之二十八。如果戰爭爆發,在月底之前上漲一倍絕對不是沒有可能,而是鐵定的事實,歐洲經濟絕對承受不起如此沉重的打擊。如果遭受石油禁運,那麼歐洲獲取石油的成本提高三倍、甚至五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結果就是,歐洲不得不向阿拉伯國家屈服。

在歐盟倒戈之後方機制成爲擺設,中國與美國肯定無力阻止戰爭爆發。

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戰爭已經迫在眉睫。

第10章 重在過程第34章 空軍出擊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70章 內部矛盾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40章 自作主張第17章 決戰之前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44章 理想主義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88章 最後關頭第27章 地面戰爭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21章 決戰開始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18章 畫蛇添足第18章 猛然覺醒第112章 和平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79章 立場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6章 戰略籬笆第40章 自作主張第23章 俄羅斯的野心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215章 光復第74章 迴歸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75章 主戰場第314章 大重建第204章 小人物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12章 漸行漸遠第94章 戰略價值第18章 畫蛇添足第47章 搶先攻擊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79章 另闢蹊徑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26章 戰略空運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51章 精密計劃第28章 裁軍大會第75章 積極迎戰第30章 緊急攔截第38章 戰役目的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48章 外派第9章 進軍神速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11章 打擊利器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4章 怎麼打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72章 新崗位第68章 南海戰略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10章 欲蓋彌彰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9章 進軍神速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40章 豐收時期第45章 深海猛龍第153章 關鍵日第42章 四個小時第32章 迫在眉睫第60章 圍剿第108章 海下殺手第12章 開戰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31章 返航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78章 兩強標準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31章 接觸第85章 矛盾爆發第68章 搶任務第50章 大漠揚威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22章 橫掃全球第53章 巧合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94章 J-20突擊第3章 戰前會議第168章 暴風雪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74章 信心十足第59章 猶豫不決第108章 高歌猛進
第10章 重在過程第34章 空軍出擊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70章 內部矛盾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40章 自作主張第17章 決戰之前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44章 理想主義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88章 最後關頭第27章 地面戰爭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21章 決戰開始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18章 畫蛇添足第18章 猛然覺醒第112章 和平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79章 立場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6章 戰略籬笆第40章 自作主張第23章 俄羅斯的野心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215章 光復第74章 迴歸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75章 主戰場第314章 大重建第204章 小人物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12章 漸行漸遠第94章 戰略價值第18章 畫蛇添足第47章 搶先攻擊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79章 另闢蹊徑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26章 戰略空運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51章 精密計劃第28章 裁軍大會第75章 積極迎戰第30章 緊急攔截第38章 戰役目的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48章 外派第9章 進軍神速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11章 打擊利器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4章 怎麼打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72章 新崗位第68章 南海戰略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10章 欲蓋彌彰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9章 進軍神速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40章 豐收時期第45章 深海猛龍第153章 關鍵日第42章 四個小時第32章 迫在眉睫第60章 圍剿第108章 海下殺手第12章 開戰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31章 返航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78章 兩強標準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31章 接觸第85章 矛盾爆發第68章 搶任務第50章 大漠揚威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22章 橫掃全球第53章 巧合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94章 J-20突擊第3章 戰前會議第168章 暴風雪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74章 信心十足第59章 猶豫不決第108章 高歌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