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破交作戰

bookmark

反擊不是宣言,而是行動。在艦隊很難發揮作用的時候,牧浩洋不得不另想辦法,也就採納了周渝生的建議:讓潛艇充當反擊主力。

當時,中國海軍能夠擔任戰略反擊任務的,只有十二艘099型攻擊核潛艇。

在此之前,這些潛艇主要伴隨艦隊活動,因爲只有攻擊核潛艇有足夠的續航力,能夠始終跟隨艦隊活動,而“黃貂魚”級全電動潛艇的續航力非常有限,需要經常浮上海面補充電能。

隨着艦隊返港,十二艘攻擊核潛艇得以解脫。

一月底,周渝生就把這十二艘攻擊核潛艇派了出去,其中八艘前往東太平洋,執行一次象徵性的反擊任務。

按照周渝生的安排,這八艘攻擊核潛艇將用巡航導彈攻擊美國西海岸的大城市。

顯然,這麼做只有政治與宣傳意義,軍事價值並不大。

最初的時候,牧浩洋並不主張攻擊美國本土,因爲他覺得這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比如增強美國國內的戰爭凝聚力。可是黃瀚林卻覺得很有必要進行一次有限的反擊,至少能讓他向民衆做出交代。

別忘了,打了這麼久,中**隊還沒有攻擊過美國本土。

相反,在過去的三個多月裡,美軍一直在轟炸中國本土。哪怕美軍的戰略轟炸並沒造成多大的傷亡與損失,可是已經對民衆產生了影響,讓很多人產生了質疑,即在長達數十年的軍備競賽中,投入的大量軍費竟然沒有使軍隊獲得攻擊敵人本土的能力,那麼多軍費到底用到哪裡去了?

牧浩洋不用面對民衆的質疑,黃瀚林卻要設法平息民衆的怨憤。

事實上,中**隊不是沒有辦法攻擊美國本土,而是軍方高層不想這麼做,即牧浩洋與母祁鐵都認爲,轟炸美國本土沒有多少意義,至少在戰略防禦階段,轟炸美國本土的軍事價值非常有限。

從軍事角度講,這也完全可以理解。

要知道,中國的戰略轟炸機需要飛行數千公里,而且得向北飛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才能到達加拿大上空,然後用巡航導彈攻擊美國本土。這條航線不但漫長,還充滿危險,轟炸機的生存率不會高到哪裡去。如果向東飛行,橫跨太平洋,即便遭到美軍攔截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但是作戰半徑延長了數千公里,轟炸機羣至少要進行兩次空中加油,除了需要佔用大量加油機,作戰效率也非常低。至於攻擊效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畢竟美國早就建立起了覆蓋全國的本土防空網。相反,在其他戰場上,轟炸機的價值更大,能夠爲前線部隊提供更多的幫助。

也正是如此,母祁鐵一直反對轟炸美國本土。

在不動用轟炸機的情況下,潛艇成爲攻擊美國本土的唯一手段。

wωω⊕ TTkan⊕ ¢○

當時,周渝生還提到,在用巡航導彈攻擊了美國本土之後,八艘攻擊核潛艇還能在東太平洋上活動一個月,即能夠執行破交作戰任務,襲擊從美國西海岸出發的船隊,才讓牧浩洋做出讓步。

除此之外,還有四艘攻擊核潛艇被周渝生派往大西洋。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更是一次政治任務。

要知道,攻擊核潛艇的續航能力不是無限的,要受到攜帶的食物、官兵的精神狀態等因素影響。正常情況下,攻擊核潛艇的部署週期在六十天到九十天之間,即便在戰時,部署週期也不益超過一百二十天。過於漫長的話,只會產生負面效果,比如官兵過於疲憊,降低了潛艇的作戰效率。

如此一來,攻擊核潛艇的活動範圍就受到了限制。

如果在戰區活動一個月,那麼攻擊核潛艇的活動區域離最近的海軍基地也不益超過五千公里。

問題是,中國在大西洋上沒有海軍基地。

雖然在戰前,中國與阿根廷的關係非常不錯,但是阿根廷還沒有參戰,而且也沒有答應向中國開放港口。

至於其他南美國家、以及非洲西海岸國家,更加靠不住。

當時,中國潛艇進入大西洋的話,唯一的停靠地點就是與美國近在咫尺的古巴,而牧浩洋顯然不會讓潛艇去古巴。

針對這些問題,周渝生想了很多辦法。

一是儘可能的延長潛艇的部署時間,比如增加攜帶的食物總量,安排最優秀的潛艇官兵等等。二是向大西洋派遣由商船改裝的潛艇母艦,爲潛艇提供進距離支援。三是催促外交部門儘快採取行動,拉攏幾個大西洋沿岸國家,特別是南大西洋的沿岸國家,向中國潛艇開放港口。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期間,周渝生還專門找過杜小蕾。

可惜的是,杜小蕾沒有給他滿意的答覆。

不管怎麼說,戰爭纔打了兩個多月,絕大部分國家還在觀望,而且絕大部分大西洋沿岸的中立國沒有理由在這個時候投靠中國。別的不說,連阿根廷都保持中立,就更別說南非這樣的國家了。

當時,杜小蕾給周渝生出了一個主意,即說服牧浩洋,儘快在非洲大陸上採取行動。

可惜的是,連周渝生都知道,在非洲開闢新戰場是很不現實的想法,因爲中**隊沒有多餘的兵力可用。

受這些因素影響,到一月份的時候,周渝生只派了兩艘潛艇母艦去大西洋。

這兩艘潛艇母艦由大型快速貨輪改裝而來的,而且懸掛阿根廷的國旗,名義上運送非戰爭物資,實際上卻裝載了供潛艇使用的魚雷、導彈等軍事物資。按照周渝生的安排,潛艇母艦將在南大西洋上活動,主要在南非到阿根廷的航線上航行,只在必要的時候,比如需要補充新鮮食物的時候進入阿根廷港口,其他時候都在外海航行,並且按照海軍司令部的命令與潛艇會合。

二月一日,在牧浩洋簽署了命令之後,周渝生纔派出了四艘攻擊核潛艇。

這四艘潛艇首先前往浩洋港,補充新鮮食物,休整五天之後,再橫跨印度洋,從好望角南面進入南大西洋。按照周渝生的部署艘潛艇將主要在南大西洋活動,首先執行一個半月的部署任務,再與潛艇母艦會合,補充食物與彈藥。如果一切順利,這四艘攻擊核潛艇將長期在大西洋上活動。

顯然,對處於困境的中國海軍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

在接下來的一年多內,這四艘潛艇是中國海軍在大西洋上的主要“代表”,而且收穫了相當豐碩的戰果。

比如,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之前艘潛艇就擊沉了總載重噸高達一百四十萬噸的三十八艘美國籍商船。雖然這讓美國意識到了大西洋上潛在的威脅,從七月份開始,所有船隻都以船隊的方式活動,得到了反潛艦艇與反潛巡邏機的直接掩護,但是在接下來半年內,仍然有總載重噸近一百萬噸的二十餘艘美國籍商船被擊沉。雖然這個戰績,對美國產生的影響並不是很大,還不到美國商船總量的百分之五,但是所產生的影響,卻足以改變中美海軍的戰略平衡。

到二零五三年底,美國海軍在大西洋上的護航艦艇佔到了美國海軍艦艇總噸位的百分之二十五。當時,美國海軍把三分之一的反潛戰艦放在了大西洋上,甚至爲此把十幾艘快速貨輪改裝成了護航航母。

要知道,在二零五三年,在大西洋上活動的只有四艘中國海軍的攻擊核潛艇。

要到二零五四年,隨着“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大規模服役,以及阿根廷參戰,中國海軍纔會向大西洋增派潛艇。

從作戰效率上看艘攻擊核潛艇發揮的作用,超過了海軍艦隊。

當然,在這個時候派攻擊核潛艇去大西洋,有兩個非常主要的前提條件,即牧浩洋已經決定讓艦隊在西太平洋上作戰,以及“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的建造工作正式開始,且建造進度非常快。

在西太平洋上活動,艦隊不再需要攻擊核潛艇伴隨,全電動潛艇就足夠了。

作爲取代“黃貂魚”級的大型全電動潛艇,“金槍魚”級的續航能力大幅度提高,能夠在更大的範圍內全程伴隨艦隊作戰。更重要的是,“金槍魚”級的主要行動已經超過了攻擊核潛艇。如此一來,等到中國艦隊奪取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權,繼續向東、或者向南進軍的時候,就不再需要攻擊核潛艇護航了。

當然,牧浩洋批准動用攻擊核潛艇執行破交任務,也有他的理由。

除了滿足黃瀚林提出的要求之外,最主要的理由,還是分散美國海軍的兵力,使美國的優勢變成劣勢。

要知道,美國最大的優勢,就是控制了更加廣泛的海洋,能夠從更多的地區獲得更多的戰爭資源。相反,中國被壓制在亞洲大陸上,控制的區域非常有限,在獲取的戰爭資源上很難與美國相比。

長此下去,中國的處境將變得更加艱難。

在獲得戰略主動權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破壞美國的海上航線,使美國無法順利從其他國家獲得戰爭資源。

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海軍在整個大戰期間,大力建造潛艇的主要原因。

即便等到中國海軍掌握了主動權,潛艇依然是封鎖美國的主要力量。

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9章 臨時考覈第51章 整軍備戰第1章 新崗位第73章 捆綁政策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75章 預演第98章 嚴陣以待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37章 刺刀見紅第22章 誰輸誰贏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141章 入朝第73章 外交戰果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49章 彈道導彈第29章 選將第62章 戰略意第183章 頻出怪招第20章 剋制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28章 風馳電掣第33章 最後反擊第4章 戰爭陰雲第64章 三管齊下第27章 樹梢優勢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23章 戰略誤判第90章 機遇第79章 撲火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60章 立即反擊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30章 緊急攔截第91章 迎難而上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154章 總撤退第33章 科技戰略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211章 大包抄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74章 交易第66章 不可避免第57章 戰術偵察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35章 後方部署第84章 戰將第5章 最終辯論第11章 打擊利器第202章 衝刺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2章 離弦之箭第35章 奔赴前線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58章 功虧一簣第18章 左右逢源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55章 兩強相爭第64章 三管齊下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127章 雷暴第227章 滅絕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52章 空中力量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75章 積極迎戰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283章 第一步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7章 實幹階段第11章 導彈攻擊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15章 受害者第74章 信心十足第9章 臨時考覈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32章 大夢初醒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39章 積極備戰第25章 先做準備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24章 反擊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307章 壁壘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67章 錯失良機
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9章 臨時考覈第51章 整軍備戰第1章 新崗位第73章 捆綁政策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75章 預演第98章 嚴陣以待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37章 刺刀見紅第22章 誰輸誰贏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141章 入朝第73章 外交戰果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49章 彈道導彈第29章 選將第62章 戰略意第183章 頻出怪招第20章 剋制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28章 風馳電掣第33章 最後反擊第4章 戰爭陰雲第64章 三管齊下第27章 樹梢優勢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23章 戰略誤判第90章 機遇第79章 撲火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60章 立即反擊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30章 緊急攔截第91章 迎難而上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154章 總撤退第33章 科技戰略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211章 大包抄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74章 交易第66章 不可避免第57章 戰術偵察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35章 後方部署第84章 戰將第5章 最終辯論第11章 打擊利器第202章 衝刺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2章 離弦之箭第35章 奔赴前線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58章 功虧一簣第18章 左右逢源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55章 兩強相爭第64章 三管齊下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127章 雷暴第227章 滅絕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52章 空中力量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75章 積極迎戰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283章 第一步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7章 實幹階段第11章 導彈攻擊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15章 受害者第74章 信心十足第9章 臨時考覈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32章 大夢初醒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39章 積極備戰第25章 先做準備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24章 反擊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307章 壁壘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67章 錯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