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

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

而且洪武年間,將私鑄銅錢也並沒有定什麼重罪,這是政府對銅錢的定位造成的。

大明對銅錢的定位,就是輔助定位,規定百文以上具用鈔。銅錢流通有限,自然不用多費心管理。

只是而今時過境遷。

楊溥說道:“陛下英明。”

朱祁鎮說道:“先鑄銀錢,這銀錢下去,做一版去除方孔之後,再讓朕看看,重申禁私錢之禁後,朝廷也要想辦法多鑄錢了。”

周忱心中一動,欲言又止。楊溥卻立即開口說道:“老臣下去之後,立即去安排。”

周忱立即低頭,將口中想說的話,吞了下去。

朱祁鎮卻沒有注意到周忱的表情,他也知道,事情要一步步的做。錢法的事情,暫且推進下來。將重點再次拉回到鹽法之上。

周忱的鹽法的中心思想還是沒有變的。就是民作,官收,官總賣,民分銷總原則。朝廷只需在鹽場附近駐紮幾個官員。就可以掌控鹽利。省卻了大量的行政資源。

總體來說,也方便操作。

不過,周忱這一段時間上,也有一些修補。就是在大明原有的計口配鹽的原則上。允許地方官員以官府的名義買鹽。

所謂計口配鹽,其實大明食言買賣的總原則之一。

朝廷所定的鹽引是從哪裡還來,就是各地人口統計,某地人口多少,就計算當地人口所用食鹽多少。定多少鹽引。

百姓從官府這邊買鹽,也是要掏錢的。一般是以米換鹽。

不過數量不多,洪武年間,太祖皇帝特別說,這種稅收被稱爲鹽米,是重徵困民,所以特別交代,不準折米。

一般來說,如果你從官府這裡買鹽,是可以不交這個錢的。

但是你要知道政府的德行。定下一個賦稅很容易,但是減輕一個賦稅卻很難了。

在永樂年間,又出現的變化。就是朝廷面對寶鈔價格一步步下跌。想了很多辦法來挽救寶鈔的價格。

很多人覺得寶鈔價格暴跌,是朝廷一味發行,不回收寶鈔。違背了經濟規律。

卻不知道,大明前期,爲了挽回寶鈔做了不知道多少努力。

其中將這種鹽米的賦稅,改爲了鹽鈔,規定全部要交寶鈔。還有什麼商稅,幾乎除卻基本的田賦不變之外,其他賦稅都是收寶鈔。

但是效果一點都不好,依舊江河日下。

到了而今,一些地方官也不願意收寶鈔了,在這上面很多地方都將這個賦稅折色了,從收寶鈔變成了收實物,比如布匹什麼了。

這也是周忱擔心,在鹽稅上收稅太多,影響民生,故而先減稅。雖然不多,但是對民間也是一個利好。

朱祁鎮自然沒有不准許的。

只要鹽稅能補上來這個缺口,就毫無問題。

增加這個補丁之後,朱祁鎮又與楊溥重新審視了一下鹽法。就準備在下半年,先在長蘆鹽場試行,然後明年推廣到沿海所有的鹽場,再用三年時間,將雲貴,四川的井鹽,山西陝西的池鹽都變成這個模式。

總體來說,大概三年之後,鹽稅纔會達到而今的三倍或者四倍,具體情況如何。不僅僅朱祁鎮不清楚,周忱也不敢打包票。

周忱說道:“臣以爲戶部侍郎王佐,曾經在長蘆監管過鹽政,此事就由王佐負責長蘆之事,如果長蘆之事一切順利。再將新法在各鹽運司之中推行。”

朱祁鎮點頭,說道:“這是老成謀國之道,而今有這一千萬兩銀子打底,有些事情不用做得那麼急,寧可緩一點,不可出錯。”

周忱說道:“陛下聖訓,臣牢記在心,須臾不敢或忘。”

朱祁鎮說道:“正好,朕還有一件事情,想與兩位商議一下,曬鹽法之事,,兩位知道嗎?”

楊溥微微捻鬚,說道:“老臣知道。相傳乃是宋代陳應功所創之法,只是本朝開國之初,太祖皇帝定鹽法,卻沒有用此法。”

朱祁鎮問道:“太祖皇帝爲何不用此法?”

這也是朱祁鎮心中的疑惑。

這一兩個月時間,錦衣衛與翰林院兩邊都在行動,錦衣衛自然是分佈各地專門調查各地曬鹽法的實際問題,而翰林院進士們也將曬鹽法從一堆故紙之中翻出來。

實際上來說,曬鹽法的歷史很悠久。

山西解鹽就是用曬鹽法制鹽的,不過這是因爲解池的天然情況。但是在明代曬鹽法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但是太祖皇帝卻統一天下所有鹽場都用煎鹽法,狠狠的打擊了福建曬鹽法的發展。

楊溥說道:“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曬鹽法並不完善,多依賴福建的氣候,至於其他各地能不能實行,還是未知之數,天下各地鹽場統一用煎鹽之法,朝廷以穩妥起見,自然不會用曬鹽之法。”

“其次,就是煎鹽法有利於朝廷管控私鹽。”

隨即楊溥詳細給朱祁鎮解釋起來。

煎鹽法或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在朝廷看來,卻是有一個大好處,就是竈戶並不能單獨生產鹽。

煎鹽法,需要大量的柴火,還有大鍋,勞動量非常大,所以也需要大量人協作。別的不說,單單說煎鹽所用的大鍋,重達千斤,決計不是一家兩家竈戶可以置辦的。

所以,竈戶所生產的鹽,那麼在超出朝廷定量之外的鹽,也是在朝廷掌控之中的。生產環節被朝廷牢牢把握住了。

這一次查辦私鹽大案,也顯露出來這個特點,如果沒有人與鹽場之中內外勾結,就沒有私鹽。

但是曬鹽法,卻不一樣了。

曬鹽法減少了太多的工序,雖然對海灘的要求還有一些,但是總體來說,並非那麼嚴苛。

且不說大明海岸線上並不是所有人想象的人煙稠密,即便是朝廷能管控住海岸線,但是海外的一些小島,能管控住嗎?

這樣一來,曬鹽法推廣開來,在管控私鹽上面,卻是難多了。即便產量大增,如果私鹽橫行的話,對朝廷是好是壞,還真不好說。

想要保密也是不可能的。

想想就知道,大明衛所缺額就有一百多萬了,而竈戶過得這麼苦,他們沒有逃亡嗎?只是之前逃亡了,也不可能在其他地方製鹽。畢竟生產工具什麼的都在鹽場,他們光有人是做不了的。

如果推廣曬鹽法的話,這些將技術帶走了。根本就是擋不住的。曬鹽法將食鹽成本進一步降低。

但是不管官鹽成本如何降低,都是打不過私鹽的。

畢竟有高額的鹽稅在裡面。

而且食鹽的市場基本固定,就大明這一片地方,煎鹽法也是可以滿足的。從保障國家稅收上面。

曬鹽法其實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朱祁鎮聽了,頓時從大腦深處翻出來不知道多少年間,感覺晦澀難懂的話語。

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匹配。

眼前這不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嗎?

如果後世人看,定然覺得明代人愚蠢之極,不用效率更高的曬鹽法,反而有浪費更多的煎鹽法。

但是細細分析下來,每一個做決策的人,未必是傻子,而是有他們特有的歷史語境。

朱祁鎮細細想來,與瓦刺大戰,需要大量的錢財,鹽稅是其中最重要的支柱,而曬鹽法不利於保障鹽稅。這種層層推導下來,朱祁鎮的決定自然也應該是壓制曬鹽法,甚至禁絕。

但是朱祁鎮的價值觀讓他感覺,這簡直是一個悖論。

而且朱祁鎮只覺得那一點有問題,但是到底是什麼問題?一時間想不出來。

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十四章 主導權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七十章 諸子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九十章 少府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二章 外戚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
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十四章 主導權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七十章 諸子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九十章 少府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二章 外戚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