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隆中

bookmark

第313章 隆中

因爲南征軍全軍覆沒,蒯越自刎而死的消息,如今的襄陽宛如一座巨大的風暴之眼,南北衣冠,販夫走卒,皆輿論滔滔。

一輛裝飾華麗的馬車從襄陽西郭門駛出,一路向着西北而去。車中坐着兩人,一人疏巾單衣,體軀健朗,容貌嚴毅。一人高冠錦袍,丰姿俊爽,器宇軒昂。

兩人不是別人,正是諸葛亮的好友,徐庶、崔鈞。

徐庶出身單家,雖小有財產,但如今天下大亂,馬匹已非錢財所能買到,這輛馬車,乃是屬於崔鈞所有。崔鈞家族乃是北州首屈一指的豪門著姓,其曾祖崔駰、祖父崔盤、父親崔烈、從父崔寔併爲名士,著於天下。

兩人在城中聽聞消息,立刻結伴前往襄陽西北十數裡外的隆中,去見好友諸葛亮。

諸葛亮今年二十及冠,年初離開學校,帶着家人搬到隆中,過起耕讀閒適的生活。

馬車雖舒適性遠不及牛車,可速度卻比牛車快多了,沒用多久,便順利抵達隆中諸葛家。

諸葛家宅邸依山傍水,有三間屋地,諸葛亮夫妻住一間,其弟諸葛均住一間,最後一間住的是諸葛亮叔父諸葛玄的妻、子。

徐庶、崔鈞和諸葛亮相識多年,交情匪淺,兩人三天連頭就往諸葛亮家中跑,因此出入頗爲隨便,直接入室中來找諸葛亮。

“徐君、崔君……”聽到堂中響動,一名布衣椎髻的婦人從內室行出,她見到徐庶、崔鈞二人,從容施禮問候。

此女即諸葛亮之妻、沔南名士黃承彥之女,黃月英。她雖頭髮枯澀,姿容鄙陋,可神色詳妍,氣質脫俗,令人過目難忘。

黃月英固然沒有精緻美麗的容顏,但她飽讀經書,賢良淑德,乃是古之鐘離春一般的奇女子。徐庶、崔鈞心中對黃月英頗有敬意,不敢怠慢,急忙還禮,而後問道:“孔明不在家嗎?”

黃月英神情自若的回道:“葛郎正在樂山上讀書。”

所謂樂山就是諸葛家旁邊的一座山嶺,徐庶、崔鈞都知道諸葛亮喜歡登樂山讀書。

兩人相視一眼,當即向黃月英告辭,前往樂山尋找諸葛亮。

兩人剛行至山腳,便聽聞一陣延綿不絕的歷嘯,在山谷間久久迴盪。不用多說,這必是諸葛亮的嘯聲無疑。諸葛亮好爲《樑甫吟》,又酷愛引吭長嘯,常常坐於樂山山巔,巨石之上,抱膝長嘯,聲聞數裡,遠近皆知。

徐庶、崔鈞一路爬上樂山山頂,便看到諸葛亮背身坐於一方大青石上,面朝山崖,長嘯不絕。

“孔明……”徐庶、崔鈞大步來到諸葛亮身後,齊聲呼道。

諸葛亮聞言轉過身來,露出俊偉無比的面容,配上他高達八尺的身軀,真乃昂揚大丈夫也,徐庶、崔鈞無不相形見絀。

諸葛亮看着二位好友聯袂而來,不由笑着打趣道:“州平、元直,你們又來我這討酒了?”

他這麼說,自然是有原由的,今年他和其弟諸葛均一共耕種了二百畝地,收穫也算頗豐,近來妻子黃月英釀了一些酒,引得徐庶、崔鈞屢屢前來打秋風。當然,他們更多的是喜歡和諸葛亮歡聚暢談,而非貪圖酒水。

徐庶和崔鈞相視而笑,徐庶開口道:“哈哈,孔明,你猜對了,我們確實是來討酒喝的。不過,我們也絕不白白喝你的酒,我們這次可是帶來一個驚天消息,你聽到後一定會乖乖拿出家中美酒,任由我們享用。”

“哦?”諸葛亮聞言劍眉一揚,問道:“是何驚天消息?”

徐庶答道:“事關南方。”

南方之事,必是涉及劉景,諸葛亮心中不由一動,猜測道:“莫非劉仲達擊退了荊州軍?”

由於他長年累月在徐庶、崔鈞耳邊唸叨,二人心裡頗偏向劉景,若消息對劉景不利,他們來見自己絕不會表現得這般輕鬆。

崔鈞感嘆道:“何止是擊退,劉仲達於酃縣城下,藉助水患一戰全殲荊州徵南大軍,蒯異度自刎而死,蔡德珪隻身北逃。”

“什麼?!”諸葛亮頓時被這個驚人的消息震得呆立當場。

看着諸葛亮瞠目結舌的模樣,徐庶、崔鈞二人忍不住開懷大笑,他們剛剛得知這個消息時,和諸葛亮此時的反應如出一轍。

諸葛亮雖是他們之中年紀最小的,然其人素有匡扶天下之志,每每自比管仲、樂毅,徐庶、崔鈞和諸葛亮相識多年,從未見過他露出這樣的神情。

諸葛亮急催道:“到底是怎麼回事?你們快和我說說……”

徐庶、崔鈞看過了諸葛亮的笑話後,便你一言我一語,將瞭解到的情況悉數告知於他。

諸葛亮聽罷消化許久,纔開口說道:“蒯章陵深中足智,英姿魁傑,乃楚之豪傑名將,沒想到竟然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

由於其大姐嫁於蒯祺,諸葛亮平日和襄陽蒯氏往來頗多,亦與蒯越有數面之緣,深爲其才略魁傑所歎服。

因此諸葛亮得知劉景在張羨病死,臨湘陷落後,妄圖以一縣之力繼續對抗荊州大軍,而且這個大軍還是由蒯越統領。

即便諸葛亮深信劉景文武才略,更在蒯越之上,可雙方實力卻有若天地之差,非一人之智所能扭轉,很是爲劉景感到擔心。

劉景在包括他在內,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完成了足以同即墨之戰相媲美的輝煌勝利。

諸葛亮在爲劉景高興的同時,亦自感汗顏。

當年他不理解劉景明明出身宗室之門、仕宦之家,又有賢德之名、非凡之才,爲何執意出任市中小吏,混跡污濁之地。

他認爲劉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居家養名,等待日後一飛沖天之機。他現在就是這麼做的,隱居隆中,耕讀自娛,以待時機。

然而劉景卻是走出了一條驚世之路:其十七爲市吏,十八爲長沙郡主簿,十九舉孝廉、爲酃縣長,二十二拜零陵太守,滅北軍、攬三郡,割據荊南,與劉表劃江而治,分庭抗禮。

(本章完)

第265章 再勝第277章 急報第25章 吏舍第73章 送別第497章 來投第149章 要求第398章 攻城(2)第324章 膝席第296章 捷報第461章 守節第530章 仁義第53章 道歉第382章 西進第237章 監九縣第432章 獻計 (2)第303章 復仇第74章 變化第50章 寶珠第499章 縊殺第64章 擒獲第5章 虎頭第206章 逃亡第317章 祭祖第503章 餓虎第179章 到來第422章 出陣第216章 取名第259章 送禮第374章 圍攻第345章 騎兵第542章 出兵第299章 兵臨第308章 遺願第304章 北上第127章 襦鎧第300章 召集第121章 王粲第502章 選將第357章 鄧芝第43章 荊蠻第212章 寫信第243章 學官第408章 試探第154章 縣舍第2章 劉亮第464章 上書第444章 東曹掾第62章 拔刃第120章 茂才第123章 赴宴第140章 二年第487章 盛匡第376章 出征第203章 魄力第386章 面曹第486章 主力第409章 詐降第428章 突圍第397章 攻城(1)第514章 後事第483章 定議第489章 太史慈第175章 授田第95章 別部司馬第20章 南陽來客第225章 勇悍第494章 戰臨第218章 樓船第77章 赤驥第174章 滅族第298章 歸來第227章 火攻第393章 破城第257章 爭執第152章 改名第411章 不義第498章 城破第451章 水鏡第343章 斬將第150章 開戰第252章 週歲第24章 郡府第127章 襦鎧第37章 邀請第114章 襄陽第154章 縣舍第140章 二年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336章 區景第509章 設計第109章 難題第115章 納彩第428章 突圍第469章 重法第334章 洗兵第265章 再勝第371章 慰問第103章 營壘第444章 東曹掾第210章
第265章 再勝第277章 急報第25章 吏舍第73章 送別第497章 來投第149章 要求第398章 攻城(2)第324章 膝席第296章 捷報第461章 守節第530章 仁義第53章 道歉第382章 西進第237章 監九縣第432章 獻計 (2)第303章 復仇第74章 變化第50章 寶珠第499章 縊殺第64章 擒獲第5章 虎頭第206章 逃亡第317章 祭祖第503章 餓虎第179章 到來第422章 出陣第216章 取名第259章 送禮第374章 圍攻第345章 騎兵第542章 出兵第299章 兵臨第308章 遺願第304章 北上第127章 襦鎧第300章 召集第121章 王粲第502章 選將第357章 鄧芝第43章 荊蠻第212章 寫信第243章 學官第408章 試探第154章 縣舍第2章 劉亮第464章 上書第444章 東曹掾第62章 拔刃第120章 茂才第123章 赴宴第140章 二年第487章 盛匡第376章 出征第203章 魄力第386章 面曹第486章 主力第409章 詐降第428章 突圍第397章 攻城(1)第514章 後事第483章 定議第489章 太史慈第175章 授田第95章 別部司馬第20章 南陽來客第225章 勇悍第494章 戰臨第218章 樓船第77章 赤驥第174章 滅族第298章 歸來第227章 火攻第393章 破城第257章 爭執第152章 改名第411章 不義第498章 城破第451章 水鏡第343章 斬將第150章 開戰第252章 週歲第24章 郡府第127章 襦鎧第37章 邀請第114章 襄陽第154章 縣舍第140章 二年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336章 區景第509章 設計第109章 難題第115章 納彩第428章 突圍第469章 重法第334章 洗兵第265章 再勝第371章 慰問第103章 營壘第444章 東曹掾第21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