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

bookmark

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

初春夜色,寒涼如水,看望完高貴妃後,劉皇帝自瑤華殿出,漫步於東京宮室。幽靜筆直的長廊間,兩名靚麗的宮娥挑着宮燈,步態婀娜地在前引路,柔和的燈光,映照出一道道人影。

劉皇帝安步當車,動作自然,一副散心的模樣,他的注意力倒不在周遭壯麗的宮廷建築,這些東西他早就看膩了,當然,晚上也看不出什麼。

喦脫與張德鈞這兩個大漢宮廷最具權勢與名聲的大太監,此時都亦步亦趨地跟在劉皇帝身邊。張德鈞已經改名了,在其養父去世後,便恢復原姓王,重續族譜,甚至給自己找了個祖宗,太原王氏。

並且,改名張德鈞還特意上表,請求劉皇帝賜名,念及多年主僕情分,以及張德鈞的功勞,劉皇帝賜名繼榮。不過,後來張德鈞又上表,言辭懇切地表達,他有今日之尊榮,完全得益於官家恩寵,因此,又更名繼恩。

因此,如今皇城使的大名喚作王繼恩,旁人有叫錯的時候,他便會發怒,乃至謾罵斥責。當然,劉皇帝還是習慣性的喚他張德鈞,對此,又是另外一個態度,用王繼恩的話說,不論他姓什麼叫什麼,都是官家的忠僕。

對於王繼恩這些“忠敬”的表現,劉皇帝雖然覺有些可笑,心中感受卻還是不錯的,這閹人總是那般貼心。同時,對“王繼恩”這個名字,也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此時,徜徉於夜色之中,緩緩向崇政殿走去,劉皇帝揹着雙手,饒有興趣地聽着王繼恩的彙報。

“太子這些年,也實在辛苦,頗不容易,平日裡忙於政事,難得閒暇,出去逛逛,竟變成體察民情了!”劉皇帝嘴角微帶笑,輕聲道。

從劉皇帝的態度來看,他對太子親民的表現,顯然是很滿意的。至少,劉暘是在踐行他的意志,遵循他的教誨,畢竟,劉皇帝不只一次說過,不能奏章上治國,皇帝不能困於宮廷,視野不能爲宮牆與朝廷所限制,需要多出去走走看看。

見劉皇帝心情不錯,王繼恩也恭維道:“太子殿下勤政愛民,十數年如一日,如此躬親視察,深得官家教誨,實在令人感佩服。”

聞言,劉皇帝當即道:“做法值得肯定,朕如今是越發年邁了,有些走不動了,他能代我多出去看看,也好,算他盡一份孝心了!”

“官家御體康健,龍行虎步,尚能走遍萬里河山,何故言老?”喦脫不肯落後於王繼恩,也開啓阿諛模式。

劉皇帝笑了笑,擺手道:“你們這些巧言令色,就不必在朕面前顯露了,朕的身體如何,還能不自知嗎?”

此言落,喦脫不由面露尷尬。不過,恭維吹捧是不能短的,他伺候劉皇帝這麼多年了,也清楚,若是順着劉皇帝說他老,那他心中也定然不會高興,趨利避害是其本能,孰輕孰重,喦脫心裡可明白得很。

“你從宮中挑些補品,給太子送去,替我帶去問候,讓他多多注意身體!”劉皇帝扭頭,衝喦脫吩咐道。

“是!”

“現在就去!”也不管時間晚不晚,劉皇帝要求道。

雖然很想繼續侍候在劉皇帝身邊,尤其是王繼恩這廝也在的情況下,但劉皇帝的命令,喦脫哪裡敢違背,行一個禮,依依不捨地離開。

同樣的,對王繼恩而言,喦脫走了,就相當於少了個礙眼的人,以免影響他與官家獨處,心情大好,嘴角甚至洋溢着少許不易察覺的笑意。

“太子今日出巡,所察那些腌臢事,你可都查清楚了?”笑容斂起,劉皇帝言語中帶着淡淡的威嚴,問道。

察顏觀色乃是王繼恩的本能,見狀,頓時賠上幾分小心,道:“下屬探事,已然盯着,定不會走漏那些違法亂民之賊!”

不過,劉皇帝的關注點,顯然不在這方面,而悠悠道:“伱們皇城司的職責是什麼?”

一聽這話,王繼恩的心幾乎提到嗓子眼,垂着眼瞼,恭敬道:“爲陛下廣張耳目,探不臣,刺輿情”

“你記得很清楚嘛!”劉皇帝語氣淡漠道:“那爲何,適才所報之事,此前從來沒有彙報過?這些,難道不是市井之音,東京輿情嗎?這些事,竟然需要太子親自出去遊走,方能察覺,那你們皇城司的人,又在做什麼?”

劉皇帝說得平淡,但對王繼恩而言,卻是莫大的震動,白淨的臉上涌上一坨紅暈,也不辯駁推諉,直接請罪道:“是小的失職,還請官家恕罪!”

“呵呵!”劉皇帝輕笑道:“既然失職了,就當處罰,你覺得朕該如何罰你啊?”

王繼恩更緊張了,但依舊咬着牙,鄭重道:“但憑官家處置,小的絕無怨言!”

“口中自然不敢有怨言,若心中不服,朕如何知曉啊?”劉皇帝問道。

聞言,王繼恩頓時一臉決然:“小的對官家,全心全意,願剖心明志,以表衷心!”

劉皇帝笑了笑:“不必說得如此悲壯,不至於此。”

“小的寧死,也不願讓官家失望!”王繼恩語氣哽咽起來,就差落淚了。

擺擺手,劉皇帝慢條斯理地道:“看來前次,你們皇城司的整頓並不到位啊.”

受去年武德司變故,皇城司也沒能討得好,被劉皇帝下令整肅,只不過,整頓工作此前是交給王繼恩自己做。

但如今,又讓劉皇帝抓住了把柄,想要輕易度過,顯然不大可能了。在王繼恩憂心忡忡還未回神之際,劉皇帝又說話了:“朕給你安排一個副手,幫你好生整頓整頓!”

這是要摻沙子啊,王繼恩心中驀然生出這樣的念頭,雖然一萬個不樂意,但態度上卻不敢有絲毫遲疑,拱手道:“小的多謝官家關懷,定然全力配合!”

“聽聽,這話想來也是言不由衷吧!”劉皇帝笑道。

“小的不敢!”

“內常侍張彬,你以爲如何?”劉皇帝淡淡道。

“甚好!”王繼恩回答得很乾脆。

當然,腦子飛速轉動,思索着此人來歷。張彬是內侍省四大常侍之一,掌管着一部分省事職能,雖然比不上喦脫、王繼恩,也算是宮中的大太監,關鍵在於,也能經常見到劉皇帝。

於王繼恩而言,更關心的還是自己與張彬的關係,思量之下發現,過去並沒有太深交際,也沒有什麼矛盾,卻也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當然,最好莫過於沒有這項調動任命,只是劉皇帝做決定了,王繼恩也不敢違逆。真正讓他憂心的,還在於官家似乎有收束皇城司的意思,這也就罷了,其背後透露的苗頭,是不是意味着,官家不再像以往那般信任自己?

細思極恐,王繼恩有些患得患失了,忐忑之情溢於言表,甚至在劉皇帝面前都不禁走神了。

劉皇帝則沒管他,繼續道:“東京民間這些情況,你要繼續細細收集,我也喜歡聽。”

壓下心頭的不安,王繼恩趕忙道:“是!”

“還有,太子所察之弊,後續事宜,也給朕盯着,朕也很好奇,會如何發展”劉皇帝淡淡道:“劉繼昌啊,他這個府尹,過去一年做得太安逸。經此事,卻也可看看,到底有沒用對人”

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98章 山道第291章 酬功第180章 過鄴都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65章 選擇第35章 室韋覆滅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76章 視察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144章 堂審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324章 交代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84章 示警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39章 濮州案(2)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480章 “新對策”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162章 薨逝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186章 賜死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67章 劉煦娶親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60章 都安心了第397章 指點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399章 還債第288章 殿議總結無題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407章 麻煩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37章 回鶻使者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198章 轉折點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21章 黃袍加身
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98章 山道第291章 酬功第180章 過鄴都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65章 選擇第35章 室韋覆滅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76章 視察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144章 堂審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324章 交代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84章 示警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39章 濮州案(2)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480章 “新對策”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162章 薨逝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186章 賜死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67章 劉煦娶親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60章 都安心了第397章 指點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399章 還債第288章 殿議總結無題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407章 麻煩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37章 回鶻使者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198章 轉折點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21章 黃袍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