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治世之道

初冬的開封,還遠未到天寒地凍的時刻,但氣溫已然明顯下降,人們身上的穿着也都明顯厚實了些,瀰漫在東京上空的熱氣與霧氣也更加明顯,這既是人煙之氣,也是王朝的興盛之氣。

爲了供應平南戰事,對於東京的一部分手工業者而言,是個不小的商機,只要是平南大軍用得上而又不需公坊專門生產的,兵部那邊是大量採購。當然,比起當年的北伐戰爭,也只是小巫見大巫。

天氣漸冷,城中的生活氣息卻愈濃,帝都之盛,已開百年之新風氣。近些年,有些歌詠大漢治世、讚揚東京繁榮的文人,已經開始那如今的開封與開元年間的長安相提並論了。

對此,劉承祐也有所耳聞,這種實質上誇他治績的輿論,在心裡自是十分愉悅的。只是,劉皇帝倒也還有自知之明,作爲一個才從七十年大分裂中擺脫出的帝國,距離治世還遠着呢,開封固然繁榮,但不要說同開元年間的帝都相比,能趕上幾分貞觀年間的長安就不錯了。

若是從整個帝國來看,與開元時代之間的差距則更大,那是需要足夠長的時間累積,並保證一套足夠合理穩定的政治管理體制向前運行,方纔能夠達到的,還要有個足夠英明、足夠胸襟的君主。

因此,治世尚未來到,又何談盛世。

當然,劉皇帝也是用不着妄自菲薄的,就衝着他撥亂反正、削平割據、統一天下的功績,已經是歷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了。並且,他還年輕,身體也沒有出現什麼毛病,還有足夠多的時間,去治理天下,如果活得夠久,再打造一個盛世,也不是沒有希望。

事實上,在乾祐十五年將要結束的階段,在平南戰爭仍在持續進行中的時候,劉皇帝已經不斷地召集臣僚,爲今後如何治天下,討論政策,提出辦法,可謂羣策羣力。

並且,有一個基本目標,看準貞觀之治,一直以來,劉承祐對於貞觀時代,都是十分嚮往與崇拜的。從宏觀上而言,要治理好天下,就兩點,一是嚴以治吏,二則寬以待民,歷代治世,莫不如此,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不簡單了。

就治吏而言,並不單純指反腐治貪,那隻其中一個方面,更重要的還在與體制與國家管理系統的合理完善,並能保證長久的平穩運轉。

在這方面,大漢的問題實則不少。當今的劉漢天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元之國,繼承並沿襲了太多後晉、後唐乃至後梁的東西,冗官、冗員、冗務雖有改善,但並不徹底,官場風氣確實革新了,但舊弊端猶多,整個國家的管理體系,也有許多複雜、矛盾乃至錯漏之處,職權也有諸多不清晰之處,這既有前代的影響,也有劉承祐改革所造成的影響。

因此,相較於三代,大漢的政治、吏治正在逐漸完善、進步,但可改進的地方仍舊很多,整體看來,並不少複雜混亂的地方。

這段時間,劉承祐已經讓薛居正,召集人手,仿照《唐六典》,把唐末三代以來的政治、官吏、職權制度,結合當下之大漢的國家典制,系統性地編纂出一份《漢會典》來,用作施政的指導性政典。

提到前宰相薛居正,此公在卸任三司使的這幾年中,在劉承祐的支持下,於編書方面投入了極大的精力,也有了好幾樣成果。比如《三代史》的完成,重修《高祖實錄》以及《唐書》,監修《國史》,近來,還在寫一本名叫《乾祐十五年》的政略。

顯然,在很多人看來,一旦進入乾祐十六年,大漢朝廷將進入一個嶄新的局面,走向一個輝煌的時代。而事實上,也是如此。

至於治民,實則也只要堅持一個原則即可,那就是不要瞎折騰,尤其是那些耗費巨大民物力的事務與工程,要少做,只要給天下百姓以足夠安定溫和的生存環境,再加足夠的時間,自然能得到迅速的恢復發展。那樣,社會會進步,百姓會富足。

而就劉承祐本人而言,想要效仿貞觀,抄作業的事情還是會做的,當然,也是有選擇地抄,至少要符合當下的時代發展與社會訴求。

不過,在劉承祐的意識裡,唐太宗最值得他學習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用人。瞭解越多,越覺得有道理,僅僅靠皇帝一人,如何能管理偌大的帝國?還需發揮官僚臣工們的智慧與才幹,讓他們在自己的率領下,開創偉大事業。

前些年,劉皇帝有意識地放權,減輕自己身上的擔子,其中也有以史爲鑑、效仿前輩的原因在裡面。

貞觀時代,涌現出了那麼一大批傑出的人才,爲貞觀治世的輝煌添磚加瓦,到他的乾祐時代,又有多少人會脫穎而出,成爲他的輔國良臣呢?

對於這一點,有的人,早已簡在帝心,或在中央,或在地方磨鍊,但劉承祐相信,還有更多人,未被髮掘,他也期待着他們涌現出來。

......

開封的氣象,在不同的人眼中,自有不同的認識,比如第一次前來的江南宰相徐鉉,北方的強盛,讓他心情十分沉重,甚至於生出,天命如此,夫復掙扎的感慨。

起初,徐鉉奉李煜之命北來,渡江之後,便輕裝簡行,選擇騎馬北來。所幸,雖然是交戰雙方,作爲使者,一路上除了必要的見識之外,倒沒有人爲難,以日行兩百里的速度,不到六日,就抵達東京,對於年近五旬,又是文人的徐鉉而言,這是個十分辛苦的旅程。

到達開封后,顧不得休息,即祈見漢皇。對於徐鉉這個的江南文壇領袖,劉承祐似乎也很感興趣,也選擇了接見他。面見漢帝時,徐鉉是不卑不亢,滿臉正氣,細述江南對歷年對朝廷的恭敬侍奉,雖然是衷心祈和,但實際上直指大漢南征,是師出無名,興不義之師......

論耍嘴皮子,引經據典,十個劉承祐也不是徐鉉的對手。但是,劉皇帝代表的是強權,一句“統一即正義”就壓得徐鉉說不出話來。

而對於徐鉉言語上對自己的冒犯,劉承祐也沒有震怒,而是表現出了他的大度,讓他回賓館,並命人好生伺候,施以禮遇。不過,之後徐鉉幾度求見,都被拒絕了。

“已經入冬了啊!”院內清冷,望着枝葉稀疏的杏樹,徐鉉悵然自語,心情就像這環境一般蕭索:“也不知戰事進展如何......”

徐鉉身上,書生氣很濃,如果是往常,或許他會展現一下自己的文才,但此時,他着實是一點興致都沒有。

“徐公,恭喜你了,宮內回話,陛下同意召見你了,還請準備一下,進宮面聖!”在隨從的引導下,禮賓院正走了進來,富態的臉上帶着和煦的笑容,拱手道。

聞言,徐鉉先是一喜,隨即恢復了嚴肅,這本不是什麼值得喜悅的事情,漢帝心志堅定,一心平南,豈會因他三言兩語就放棄。

因此,等再入崇政殿,行禮之後,面對劉皇帝的問話,徐鉉顯得異常鄭重,拱手道:“臣此來,特向陛下辭行!”

徐鉉的嚴肅,落在劉承祐眼中,就彷彿一個受了多大委屈一般,也頗爲有趣。劉承祐微微發笑,道:“爲何?是東京不夠好,還是朝廷接待不夠禮遇?”

聞問,徐鉉鄭重其事地道:“臣負國主之命來,陛下既無罷兵之意,臣也無久留的道理。願南歸金陵,與我主一道,等候大軍之來襲!”

“哈哈!”劉承祐再度笑了,笑聲很輕,態度卻很強勢,隨意地擺擺手:“如此多麻煩?天寒道阻,行路不便。徐公也不用回金陵了,否則,等王師破城,與李煜一道被擄回,既費周折,也傷顏面,還是留在開封與朕一起等候王師凱旋吧......”

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274章 厚葬之第198章 轉折點第91章 今日開寶第35章 室韋覆滅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32章 潞州震動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61章 南北之爭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1811章 歸來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380章 投漢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313章 晉王第85章 浮雕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56章 腹心之談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89章 破財贖罪第311章 舊識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44章 聽政湖湘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65章 決議南征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196章 楊邠案(4)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346章 底層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91章 作別西行第22章 “鄭州站”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0章 老將出馬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184章 教訓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66章 請辭?不許!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195章 楊邠案(3)第56章 彌月之喜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82章 四件大事第339章 那一腳第474章 立場第417章 輕狂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481章 行宮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348章 老皇帝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7章 恩賞問題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17章 武德司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324章 交代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374章 推倒重來
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274章 厚葬之第198章 轉折點第91章 今日開寶第35章 室韋覆滅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32章 潞州震動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61章 南北之爭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1811章 歸來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380章 投漢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313章 晉王第85章 浮雕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56章 腹心之談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89章 破財贖罪第311章 舊識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44章 聽政湖湘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65章 決議南征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196章 楊邠案(4)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346章 底層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91章 作別西行第22章 “鄭州站”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0章 老將出馬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184章 教訓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66章 請辭?不許!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195章 楊邠案(3)第56章 彌月之喜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82章 四件大事第339章 那一腳第474章 立場第417章 輕狂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481章 行宮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348章 老皇帝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7章 恩賞問題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17章 武德司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324章 交代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374章 推倒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