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民又對大家說,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裡的地理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克拉烏成山,爲坎兒井提供了大量的水源,每當夏季來臨,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當水流出山口後,很快滲入戈壁地下變爲潛流。積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層加厚,水儲量大,是挖掘坎兒井有了可能。
其次,吐魯番盆地與北部雪山有巨大的落差,這就可以沿地勢引水,使得北部水源可以按地勢向盆地匯聚,確定了水的流向,通過挖掘疏導,自流向盆地。
第三個條件是吐魯番大漠底下深處的土層,是由砂礫石由粘土或鈣質膠結,質地堅實,因此坎兒井挖好後不易坍塌。吐魯番乾旱酷熱,水分蒸發量大,沒風季時塵沙漫天,成爲主要自然災害,而坎兒井是由地下暗渠輸水,影響非常小,水分蒸發量小,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所以,坎兒井非常適合當地的自然條件。
坎兒井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早在2000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雛形,以後,隨着絲綢之路的發展,逐漸向西傳到中亞和波斯。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爲清代以來陸續興建的。據史料記載,由於清政府的倡導和屯墾措施的採用,坎兒井曾得到大量發展。清末因堅決禁菸而遭貶並充軍新疆的愛國大臣林則徐在吐魯番時,對坎兒井大爲讚賞。
1845年正月,林則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墾地,途經吐魯番縣城,在當天日記中寫道:“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弱,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
坎兒井的清泉澆灌滋潤吐魯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變成綠洲良田,生產出馳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糧食、棉花、油料等。
現在,儘管吐魯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庫,但是,坎兒井在現代化建設中仍發揮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
來到一處清流奔涌的明渠旁邊,黑鐵膽說:“這是天山上的冰雪所融,是天然礦泉美容水!”
幾位女士就跑到渠水邊戲水去了,王海鷗還掬起一捧清水嚐了嚐說:“好,好,味道好極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