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鐵路(五)

bookmark

爲了儘量減少一般鐵路橋進行現場澆築需要的工程量,朱有孝還是採取了向機械要效率的方法,薄珏再次被朱有孝找了過來,朱有孝這次提出的問題是要他製造出工程攪拌機和水泥罐車,主要是將鍋駝機的功率加大,然後進行運輸水泥使用,這就需要使用大量的罐車,現在還沒有這類的工程用車,這種罐車的特點是不容易穩定,因爲它裡面裝載的是流體,這就需要薄珏想法解決,否則就容易出事故。

天才的薄珏將鍋駝機上的傳動軸稍微加長,然後再利用齒輪將方向改變,很簡單的就改造好了攪拌機,但是在運輸水泥罐車的改造上遇到了難題,這在後世也是個難題,要不然就不會發生經常壓死人的事故了,薄珏能做的事降低運輸罐車的重心,儘可能減少晃動對車體的影響,別的方法他也找不到。

湊合着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下面就是關於黃河、長江等大型河流的鐵路橋問題了,這個問題就比較麻煩了,用水泥現場澆築肯定是不行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朱有孝要求的以後必須能夠通過大型船隻,第二個就是必須堅固耐用,還不能經常需要維修。這是朱有孝從後世得來的教訓,必須在這個年代就做出嚴格的標準,以後的大型河流上施工建設各種大橋,只能高於這個標準不得低於這個標準。

中國在大型河道上建設的第一座鐵路橋是鄭州黃河鐵路橋,橋全長3015米,建成時共有102孔,深槽部分有跨長31.5米的半穿式鋼桁樑50孔,其中26孔位於北端,24孔位於南端,中間淺灘部分有跨長21.5米的上承鋼板樑52孔。橋樑基礎用內徑30釐米、外徑35釐米、下端帶有直徑120釐米螺旋翼的鑄鋼管樁,但入土較淺,橋墩受沖刷甚劇,依靠拋投大量片石防護,勉強維持行車。由於當時的建橋技術和地理條件限制,大橋橋墩入土深度只有30米,基礎較淺,每年汛期,河牀沖刷對大橋的安全造成影響。大概是缺乏對黃河沿岸地質的考察,或者受困於當時建橋技術,比利時的公司把橋墩建築在淤泥裡,而非岩石層上,導致橋樑不夠穩固,埋下後患。

在預計中,黃河鐵路橋朱有孝還打算建築在後世比利時公司建築鐵路橋的地方,採用鋼構的結構,參照後來新橋的參數,以及車輛通過速度,這座橋肯定要比比利時公司採用的鋼構要粗一些,其次橋樁肯定要下的非常深,也就是必須要深入到岩石層下面,具體需要多大的深度,這還要看雷氏兄弟的能力,但是必須要保證深入到岩層以下,能夠抗擊黃河汛期洪水的衝擊,這是最基本的標準。

要保證通航,在黃河上問題不大,在長江上就是一個大問題,在黃河上的問題是黃河是一條懸河,它的河底比地面還要高。當然了,現在這時代還沒有後世那麼誇張,但這是一個隱患,朱有孝之所以要重新佈局黃河,就是希望這條華夏文明的起源不在成爲害河,無論是中上游的水土保護措施,還是下游的分流、蓄洪區,目的都是相同的。朱有孝想要將黃河變成可以通航的經濟河流,雖然黃河不想長江那樣具有豐盛的水源,但是經過中上游的水土保護以後,生態環境就會變得更好,即便是不可能全流域通航,也可以分段通航,在河南段通航就是非常現實的。因此這次計劃修建黃河鐵路橋,就必須考慮的通航問題。

在以後可能遇到的通航問題上,朱有孝讓雷氏兄弟詳細的尋找了關於黃河、長江的水文資料,調查一下黃河、長江的歷史上最高水位,並根據最高水位來決定鐵路橋的高度問題。不過有一點,在洪水形成洪峰的時候,並不適合行船,這一點是必須要考慮到的,黃河的鐵路橋設計的不算太高,只要超過最高水位九丈即可,相對的長江的高度就得超過十五丈,畢竟長江的水源豐富,後世的萬噸級別的貨輪只能抵達南京,只是一個永遠的詬病,因此朱有孝讓雷氏兄弟設計的高度都是淨空高度,這樣的話,在這個標準上,豐水期也可以通過萬噸巨輪,平水期五萬噸的貨輪也可以通過,只是施工難度增加了很多,對此朱有孝也不在乎,反正現在也不缺錢,財力完全可以支持,就是技術上需要進行研究。

到後來,雷氏兄弟採取的修建方式挺有意思,在黃河上修建鐵路橋時,因爲黃河的水量有限,就在枯水期把黃河分成兩個溝槽,在一邊施工時,另一邊過水,修建完畢後,在從另一邊過水,極大的方便了施工。橋墩採取鑽井的方法,雷振聲將蒸汽機搬運到河道里面,利用機械的方式鑽井,將橋墩的根部深深的打入岩層以下三丈深,爲了更好的保證穩定,還將根底部分向四個方向打了一丈深的橫洞,利用齒輪轉向的方式,用鑽頭打洞,用鋼筋混凝土澆築,這個方法耗盡了極大的力氣,但是爲了保證橋墩的穩固,有些在所不惜的極端了。

這樣的橋墩在黃河河道上一共修建了一百個,在河道的主流河段都是這樣的特種橋墩,至於兩側的橋墩,就沒有必要費這樣大的力氣了。兩邊的橋臺也採用水泥鋼筋的建築方式,地基也是達到了岩層五尺,就算是在黃河洪峰到來,也無法撼動橋臺。朱有孝還讓雷振聲考慮到了黃河凌汛的關係,所有的橋墩在迎水面都是採用銳角型的鑄鋼件,就算是再大的冰塊也會被粉碎,不會發生冰塊堵塞的情況。

在長江上修建橋墩就比黃河上困難多了,因爲長江的枯水期太短,只能採取水中作業,但是在這個年代,水中作業的難度可想而知,無論是潛水設備,還是水下作業機械,都是沒有從來沒有過的,爲此雷振聲費盡了心思來琢磨施工的辦法,但是由於時代的限制,許多後世的施工方法雷振聲是想不到的。朱有孝是見過橋墩施工,但也是在一般的小河上,像在長江上建築橋墩的施工,恐怕只有專業的施工隊伍才能見到,不過在大型河道上的施工情景,朱有孝還是見過的,先做一個密封的圍堰籠子下到水裡,沉好後將其中的水抽乾(水會不斷的滲,施工期間要一直抽水),在籠子中施工。打地基,下鋼筋籠子,注水泥,等橋墩基座水泥凝結穩固後撤掉圍堰籠子,繼續上面的施工,這種方法比較費時費力,但是也是最佳的施工方法,朱有孝也只能這樣解釋給雷氏兄弟。

修建鐵路橋的施工方案在朱有孝的指點下解決了,不過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要比修建鐵路慢得多,因此就在鐵路還沒有開工的時候就得提前開工,雷振聲自己主動承擔了修建鐵路橋的任務,讓雷振宙修鐵路,兩人開始了不同的分工。

無論是京廣線還是京滬線,朱有孝都選擇了避開大山的線路,儘量比修建隧道。在後世京廣線上有大瑤山隧道,這次朱有孝就特意選擇避開,主要原因是施工難度太大,以現在的技術容易出現塌方事件,另外的原因是有可能造成環境破壞,比如說山脈中的暗河,可能會影響一片地方的自然水源環境。

設計中的鐵路系統非常龐大,修建鐵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許會花費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除了京廣線、京滬線、隴海線這些主幹線之外,還要圍繞主幹線修建鐵路網,只有形成網絡的鐵路交通,才能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在後世是實踐證明了的,因此朱有孝就需要專門的鐵路管理部門,雷氏兄弟就成了大明的工部下面最大的機構--鐵路局的局長,最多的時候部下近百萬員工。

第二百零三章 來自歐洲的書籍第二章 登基(一)第三百二十二章 鳳陽王國(四)第二百七十五章 西西伯利亞(十二)第二百二十章 布哈拉第二百零一章 方以智(二)第十八章人才和發展(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武器交易第三百二十四章 鳳陽王國(六)第一百五十三章 毛堡爭奪戰(七)第一百六十七章 奪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天工開物(二)第三百一十四章 朱常潤的崛起(四)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途(一)第二百四十五章 飛速發展的大明第一百零五章 牛金星闖南洋第二百五十二章 非洲勢力範圍(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天工開物(七)第五十四章 科爾沁蒙古人第三百三十八章 鑽石戰爭(七)第二百章 方以智(一)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和諧的事件第一百一十八章 土謝圖汗的覆滅第一百四十六章 逛街第三百四十二章 糧食(二) 錢謙益的第二百一十章 瓜分荷蘭東印度公司第一百七十七章 歸途(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橫掃涇河兩岸(四)第三百四十六章 債轉股第二百一十五章 戰勝第二百五十章 非洲勢力範圍(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雲南(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工開物(五)第三百四十五章 酒局第二百七十五章 西西伯利亞(十二)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葡萄牙第八十八章 中醫和中藥(一)第六十章 遼東新形勢(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李鴻基探險記(十四)第三百五十二章 重組江浙銀行(六)第七十三章 澎湖列島之戰(一)第九十七章 進軍大西北(五)第二百四十七章 非洲的變化第六十九章 大明海軍(一)第四十二章 大明朝的新式官員第一百三十五章 信仰(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佈局第一百九十九章 薄珏(三) 現在的科第三百一十章 歐洲遊記(六)第二十八章 西南邊陲(一)第二百八十九章 李鴻基探險記(四)第三百四十一章 糧食(一)第三百一十三章 朱常潤的崛起(三)第二百五十八章 西非混戰(二)第二百零三章 來自歐洲的書籍第二百三十一章 新洛陽的規模第二百一十七章 薩非帝國第二百八十章 大餐第二百一十二章 荷蘭的七寸第三百四十三章 糧食(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天工開物(六)第一百八十二章 皇莊會議第二百五十八章 西非混戰(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飛速發展的大明第七十五章 澎湖列島之戰(三)第一百零一章 進軍大西北(九)第一百一十九章 林丹汗的掙扎第二百八十四章 朱由檢的未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謀劃北方第二百五十八章 西非混戰(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海洋的誘惑(三)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常潤的崛起(七)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工開物(三)第九十七章 進軍大西北(五)第三百一十二章 朱常潤的崛起(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主導權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血朱由崧(二)第二百八十九章 李鴻基探險記(四)第三百三十三章 鑽石戰爭(二)第三百三十九章 小冰川時代的威脅第一百零二章 進軍大西北(十)第三百二十八章 維也納城 (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雲南(一)第二百六十章 西非混戰(四)第三百二十四章 鳳陽王國(六)第二百六十章 西非混戰(四)第一百六十五章 里約熱內盧第四十一章 蘇州事平第三十五章 定西南(六)第二百三十六章 橫掃涇河兩岸(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雲南(三)第三百四十七章 重組江浙銀行(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太平洋東岸(一)第二百六十四章 西西伯利亞(一)第四十七章河套戰役(一)第七十六章 澎湖列島之戰(四)第二百五十一章 非洲勢力範圍(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拓展生存空間第一百四十三章 天工開物(七)第二百五十章 非洲勢力範圍(一)
第二百零三章 來自歐洲的書籍第二章 登基(一)第三百二十二章 鳳陽王國(四)第二百七十五章 西西伯利亞(十二)第二百二十章 布哈拉第二百零一章 方以智(二)第十八章人才和發展(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武器交易第三百二十四章 鳳陽王國(六)第一百五十三章 毛堡爭奪戰(七)第一百六十七章 奪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天工開物(二)第三百一十四章 朱常潤的崛起(四)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途(一)第二百四十五章 飛速發展的大明第一百零五章 牛金星闖南洋第二百五十二章 非洲勢力範圍(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天工開物(七)第五十四章 科爾沁蒙古人第三百三十八章 鑽石戰爭(七)第二百章 方以智(一)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和諧的事件第一百一十八章 土謝圖汗的覆滅第一百四十六章 逛街第三百四十二章 糧食(二) 錢謙益的第二百一十章 瓜分荷蘭東印度公司第一百七十七章 歸途(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橫掃涇河兩岸(四)第三百四十六章 債轉股第二百一十五章 戰勝第二百五十章 非洲勢力範圍(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雲南(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工開物(五)第三百四十五章 酒局第二百七十五章 西西伯利亞(十二)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葡萄牙第八十八章 中醫和中藥(一)第六十章 遼東新形勢(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李鴻基探險記(十四)第三百五十二章 重組江浙銀行(六)第七十三章 澎湖列島之戰(一)第九十七章 進軍大西北(五)第二百四十七章 非洲的變化第六十九章 大明海軍(一)第四十二章 大明朝的新式官員第一百三十五章 信仰(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佈局第一百九十九章 薄珏(三) 現在的科第三百一十章 歐洲遊記(六)第二十八章 西南邊陲(一)第二百八十九章 李鴻基探險記(四)第三百四十一章 糧食(一)第三百一十三章 朱常潤的崛起(三)第二百五十八章 西非混戰(二)第二百零三章 來自歐洲的書籍第二百三十一章 新洛陽的規模第二百一十七章 薩非帝國第二百八十章 大餐第二百一十二章 荷蘭的七寸第三百四十三章 糧食(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天工開物(六)第一百八十二章 皇莊會議第二百五十八章 西非混戰(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飛速發展的大明第七十五章 澎湖列島之戰(三)第一百零一章 進軍大西北(九)第一百一十九章 林丹汗的掙扎第二百八十四章 朱由檢的未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謀劃北方第二百五十八章 西非混戰(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海洋的誘惑(三)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常潤的崛起(七)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工開物(三)第九十七章 進軍大西北(五)第三百一十二章 朱常潤的崛起(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主導權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血朱由崧(二)第二百八十九章 李鴻基探險記(四)第三百三十三章 鑽石戰爭(二)第三百三十九章 小冰川時代的威脅第一百零二章 進軍大西北(十)第三百二十八章 維也納城 (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雲南(一)第二百六十章 西非混戰(四)第三百二十四章 鳳陽王國(六)第二百六十章 西非混戰(四)第一百六十五章 里約熱內盧第四十一章 蘇州事平第三十五章 定西南(六)第二百三十六章 橫掃涇河兩岸(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雲南(三)第三百四十七章 重組江浙銀行(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太平洋東岸(一)第二百六十四章 西西伯利亞(一)第四十七章河套戰役(一)第七十六章 澎湖列島之戰(四)第二百五十一章 非洲勢力範圍(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拓展生存空間第一百四十三章 天工開物(七)第二百五十章 非洲勢力範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