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再罷,場上恢復了清靜。晚會的一個節目----雜耍,作爲既定的調節氛圍的劇種,如期登臺了。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雜技就已經萌芽。原始人在狩獵中形成的勞動技能和自衛攻防中創造的武技與超常體能,在休息和娛樂時,在表現其獵獲和勝利的歡快時,被再現爲一種自娛遊戲的技藝表演,這就形成了最早的雜技藝術。
當技藝變爲一種謀生的手段時,它就開始了繼承、創新和發展的變革之路。到了民國時期,因爲經濟狀況的低下,爲了謀生,各種花樣層出不窮的班子開始有了大發展。
這些雜技藝人漂泊江湖,生活悽苦,但出於對祖宗的藝術的摯愛和對人生的追求,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中,保持和發展了自己的藝術。除“撂地攤”,在城鎮鄉村中流浪賣藝外,一些技藝高超的藝人,也被邀請做富室貴家的堂會演出和逢年過節的行香走會的表演。
與戲劇不同,它們好歹還能上得了檯面,雜技的地位在當時根本不入流,只能算是插科打諢、活躍氣氛的,有點類似於西方的小丑。
年輕的少帥要熱鬧,所以手下人就安排了一個安徽班子。因爲窮,安徽省內走上雜耍之路的可不是一般的多,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末安徽班就有“剽輕精悍、能撲跌打”的聲譽,當年演目連戲諸般雜技,競呈舞臺,經近50年的熔鑄冶煉,自然更有火候。徽班進京後每場演出必有專重跌打撲斗的武戲。
耍花壇、盤槓子、耍石鎖,都賺得滿堂彩,特別是翻跟斗,那是徽班的絕技,在場的無論文官武將、名媛淑女,都捧場地說一聲好。
只有張漢卿是抱着欣賞的心態來看的。職業不分貴賤,只要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爲自己贏得一份口糧。在掌聲中雜技結束了,他不像主持人打民叫花子一樣對待這羣藝人,而是親切地走上臺,和他們一一握手致意。
這一幕讓大家面面相覷。你說少帥是故作姿態吧,他的眼神和動作都很真誠;你說少帥是真心表達吧,可一個不入流的玩把戲的值得讓他屈尊嗎?要知道在座的這麼多政|府高層與各界名流,他也只是出場時簡單致意了一下而已。
所以,當張漢卿親切地握住班主何老幺的手時,何老幺激動得老淚縱橫。多少年了,他都一直都被當作下等人生活在這個世上,雖然可能從賺錢角度要比一般老百姓滋潤稍許,但架不住被社會看不起啊。
少帥的這一握,他覺得頓時身處雲端,以至於他根本沒聽清少帥說什麼,只顧着流淚。
少帥也是好脾氣,見他不回答,並沒有催促,還重複了問話:
“剛纔這個節目叫什麼?”
這次何老幺聽清楚了,他有些激動,又有些自卑:“秉少帥,它叫耍罈子。”
“那個發響的東西叫什麼?小孩子會很喜歡呢。”
“少帥,那個叫抖空竹。”
哦,張漢卿似懂非懂。何老幺一口徽腔說得並不清楚,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要藉機造勢。小爺在這裡,你們還私下裡嚼舌根,真當自己是根蔥了?脫下衣服,還不是一樣的東西?不過既然是裝逼,就要裝得像一點,敬業一點。
以前,自己是以強硬姿態出現在國人面前的,以後,也需要國人看到親民的一點。這次,就是一次突破吧。
隨着張漢卿隨意詢問,何老幺說起話來也開始不哆嗦了,他如數家珍,一個個報出項目的名字來。儘管張漢卿聽得懵懵懂懂,卻不妨礙他高瞻遠矚地作結論:
“這是一個很光榮的職業,能給人們帶來歡樂。我歷來認爲,職業不分高低貴賤,只要是爲國家服務,爲人民服務,都是一個值得肯定、值得發揚、值得尊重的好職業。
軍人打仗、農民種田、工人做工、作家寫作、演員演戲、老師教書…他們和我們政|府的官員一樣,都是爲這個國家作貢獻,都值得尊敬!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何班主要把這些技藝發揚光大,不但現在演給我們看,將來還要登大堂之雅走出國門,讓外國人看一看中國的民間藝人的水平!”
這是一個國家的少帥親口對自己鑽研了一生、爲之長掬一把心酸淚的職業的肯定!何老幺淚流滿面,前半生經歷過多少苦難都沒有叫過一聲苦流過一滴淚的他,在少帥的諄諄話語中禁不住了。我們做的是一個職業,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挺起胸膛來,誰敢再看不起咱們這些賣藝的?
少帥都認可了!
就是梅蘭芳、劉喜奎、溥侗這些人,也爲張漢卿的氣魄感動。他們在公衆場合被稱爲老闆、先生的,其實他們自己清楚,在對方的心中,他們是什麼地位!
阮玲玉更是感動:少帥爲了自己,把他們這些之前上千年不入流的職業拔高到這種高度,他的一席話堪比鐵甲堅盾,足以抵擋住來自四面八方的流言蜚語。她癡癡地看着舞臺中心的張漢卿,發現他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很偉岸。
裝逼已畢,他和氣地拍拍何老幺的肩:“何班主,這個劇種叫什麼呢?”
叫什麼?何老幺尷尬了。對於這些把戲,從古到今,還真沒有一個具體的叫法。各地衆說紛紜,有說玩把戲的、跑馬地兒的、雜耍的、馬戲(不一定有馬)都沒個正式名字。
古代有水平的人不會在這方面上心,所以儘管這個劇種流傳千年,卻始終沒能夠像京劇、黃梅戲等一樣統一過。
何老幺走南闖北,與各行人打交道的經驗是豐富的。既然少帥吹捧,不管原因爲何,總之對自己這一行當大有好處,借花獻佛的道理是懂得的。於是他恭敬地說:“這一行當有許多名稱,既然少帥動問,我也不敢不說,總之是難登大堂之雅了。
若是能得少帥正名,也是我們這一行當之福。”
張漢卿笑笑,裝作沉吟了一下說:“這麼好的技藝,卻沒有個好名字,的確對它的發展不利。這樣,我給它起一個名字,你看好不好?此劇項目包羅萬象,可稱一個‘雜’字;劇中花樣多端,非一般人所能達到,可稱一個‘技’字,咱們就叫它爲‘雜技’如何?”
何老幺率先叫好,演藝圈內也隨之捧場,就是于鳳至、宋美齡等人也在心中暗暗稱讚:“張郎有急才,這個名字起得確實貼切!”
會後隨着人民黨宣傳部的一篇《少帥在大連灣的講話》讓張漢卿“職業不分貴賤”的平民思想傳播到全國城鄉各地,“雜技”也從此成爲這一行當統一名稱而叫響了,不能不說是張漢卿的貢獻。
興致勃勃地,張漢卿趁機宣佈他已經構思了數天的計劃:要讓文工團一炮叫響,何不趁熱打鐵?他恢復了莊重的神情說:“諸位,非常感謝你們對於前線勞軍的支持,將士們的回饋非常不錯。藉着這個機會,我宣佈將在人民軍各級政治部成立文工團,但凡有一技之長者,歌舞、話劇、雜技等都可以踊躍加入。我剛纔已經徵求了阮玲玉小姐的意見,她願意特聘爲總政駐朝前線文工團的成員,並擔任臨時團長,負責人員的招募與組織。”
他打斷了阮玲玉的搖手,後者不知所措地聽着他大吹海螺。這個事,她也是剛剛聽說,什麼又特聘,還擔任了臨時團長,這都什麼事啊!不過沖着少帥剛剛對她的保證,她無論如何不會去拆他的臺,總之他不會害她!
第一次聽說軍隊裡徵兵還徵唱歌跳舞的,與會人員都很驚奇。他們都目瞪口呆地看向阮玲玉,這個嬌俏的女孩兒也同樣目瞪口呆地看着大家,不知是被少帥的話驚到還是害羞。不過想到她十八、九歲的年紀後,鎮不住這種場面倒也是情有可原的。
有人忍不住提問說:“少帥,這什麼文工團算是人民軍的官兵嗎?”
張漢卿嘿嘿一笑說:“當然。拿槍的是兵,拿樂器唱歌跳舞的同樣是兵,而且有既定的軍銜和職務。不過是文職的軍隊,但它的作用甚至比槍炮更大。
當然,深入前線,危險不遜於前線的官兵,但這也是它存在的意義所在。朝戰之後,全國上下一片參軍的拳拳之心,我們這樣做,也是讓藝人也有爲國效勞的機會。”
一片譁然。
看來少帥爲了推出這項政策做了許多準備,這也部分稀釋了“爲阮玲玉量身定做”的懷疑。原來,少帥接近阮玲玉,擡舉雜技藝人,是有目的的。
何老幺首先表態支持。他不理解什麼是文工團,但少帥給了他堂堂正正做人的機會,無論如何,他都要設法報答。能夠不丟本業併成爲人民軍的一員,那是無上的光榮。要知道,人民軍雖然數量相對龐大,但經過多次優勝劣汰,這支軍隊已經在全國人民心中樹立了很好的口碑。
他需要給少帥站臺,正所謂士爲知己者死。而且既然少帥把勞軍上升到愛國的地步,這一步,他是無論如何要邁出去的。
因此,他第一個站出來,鏗鏘有力地說:“我們這幫耍雜技的,承蒙少帥不棄,還能對國家有點用處,只要少帥需要,我們請求加入!”
他是班頭,按照行業傳統,是可以代表整個班子具有完全決定權的。半生的闖蕩經驗告訴他,花花轎子擡人,需要出頭的時候,絕不能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