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軍在圍攻濟南城數日不下後,終於放棄,轉而攻略東昌府、青州府。
因爲之前李景隆的北伐大軍,在後期有不少都是直接從山東征調,東昌府兵力空虛,在燕軍控制德州,並且濟南不敢出兵的情況下,東昌府的平山衛幾乎形同虛設,沒有對燕軍進行任何有效的抵擋。
東昌府內只有幾個小縣城在地方官的組織下,閉城守衛,但全都因爲城內莫名有人鬧事,主動打開城門,而不攻自破。
燕軍席捲整個東昌府,連一座城都沒有正經攻過。
但在另一方面,青州城卻在齊王世子朱賢烶的指揮調派下,抵抗住了燕軍的進攻。而青州府其他各州縣也因此得以有了主心骨,沒有和東昌府一樣,一股腦地望風而降。
事實上,朱賢烶已經不能稱齊王,按說齊藩在朱榑死的時候,就已被削奪,只是因爲朱賢烶配合朝廷削藩,所以纔沒有立刻把他遷離青州,繼續讓他待在齊王府內。不過親衛的數量卻被大量削減,只能面前保障王府安全而已。
不過當朝廷北伐大軍景州會戰大敗,德州失陷後,整個山東都是人心惶惶。文武官員除了不斷往京城去信求援外,也不知道能做什麼。青州左右二衛的大部兵力也在之前被調撥北上,供李景隆調派,如今青州已無可用之兵。
朱賢烶則在得知景州大敗後,便盡起王府庫藏,帶着所剩的幾百親衛,收攏那些退到青州的敗兵。這些敗兵,隸屬多支部隊,單靠着青州的將官,根本沒可能收攏得了,但朱賢烶靠着王府的名頭和錢財,以及手上不多的親衛,卻成功在燕軍進入青州地界前,收攏整編了數千敗兵,才得以成功守住了青州城,讓燕軍先鋒嘗試攻了兩次後,就鎩羽而歸。
於是當朝廷調集的援兵進入青州後,也並沒有再奪回朱賢烶收攏的那數千兵丁,反而是重新給了他正式的三衛親衛的編制。
最終朝廷也是沒有再允許李景隆繼續留在前線負責北伐事宜,將他召回了京城,升任守濟南有功的山東參政鐵鉉爲山東布政使,加兵部尚書銜暫代爲署理山東防務。同時命魏國公徐輝祖率軍馳援山東,對抗燕軍。
然而就在朝廷以爲山東局勢已經得到控制,燕軍攻勢受阻的時候,燕王卻忽然親率主力,直接繞開濟南,一路南下,進攻青州。
得到青州求援後,鐵鉉亦由濟南出兵,準備與青州軍夾擊燕軍的先頭部隊。
但沒想到的是,原本擋住了燕軍的青州府,這次得到了朝廷的援軍後,居然被燕軍直接碾壓而過,最爲關鍵的是,青州的齊王朱賢烶直接起兵加入靖難,不僅開城門放燕軍入青州城,而且配合燕軍擊敗了朝廷援青州的兩萬大軍,並且和燕軍一起設計令鐵鉉所率的部隊陷入重圍。
鐵鉉所部全軍覆沒,鐵鉉死戰不降,爲張訣陣斬。隨後,濟南陷落。
建文三年正月十二,燕軍攻青州,二十日便斬來援的鐵鉉,二十二日攻佔濟南。原本鐵鉉出兵的時候,有交代過萬一他出戰不力,濟南需死守,切不可出城作戰。但當鐵鉉所部全軍覆沒、鐵鉉被殺的消息傳回後,城中卻起了亂事,留守的守將被人殺死,守軍大亂,城門被人打開,燕軍進城,濟南失守。
山東幾乎全境落入燕軍掌控,但燕王朱棣沒有花時間鞏固底盤,而是毫不耽擱,繼續南下。
建文三年二月初三,燕軍先鋒部隊抵達徐州,與徐輝祖所部交戰。
初六,徐輝祖大敗,退守徐州城不出。
燕軍並不在徐州糾纏,而是繼續挺進,進逼宿州,一路遭遇南軍,皆是一戰即潰,毫無抵擋之力。
究其原因,除了燕軍是百戰之師、更爲精銳善戰,且南下的速度實在太快,讓朝廷根本來不及做好足夠的佈防和調派,只能倉促應戰外,最重要的便是張訣的發揮。
因爲有了悟真、智海、妙軾三名宗師隨行保護,又有一衆武僧加入燕王親衛,張訣不再需要綁定在燕王身邊負責他的安全,可以在戰陣之上發揮他的強悍武力。
若是如景州會戰那樣數萬人拉開了陣勢的大會戰,那就算有宗師之能,想要直接一路突殺、陣斬對方主帥,也很困難。但在小規模數千人的遭遇戰中,一旦打起來,讓張訣逮到對方統兵將領所在的方位後,卻可以趁亂戰之中,找機會飛速突進,斬將奪旗!
就像之前,鐵鉉帶兵馳援青州,卻爲齊王朱賢烶算計,與燕軍合圍,陷入絕境。雖然鐵鉉部下兵士亦是訓練有素,在其帶領下拼命抵抗,並不投降。但在亂戰之中,爲張訣窺到機會,逼近周身二十步內,一記先天真氣所化的刀罡劈落,鐵鉉身邊的親衛再勇武都沒有用,被瞬間斬殺。
而後一路南下,遭遇南軍之時,張訣便一直帶着一支精銳伺機而動,找機會直突對方主將所在,斬將奪旗。
甚至魏國公徐輝祖,都險些被張訣陣斬。若非徐輝祖身邊有一名超一流實力的高手護衛,親衛中又有多名一流高手死士暗中保護,提前發現了張訣的欲圖,捨身抵擋,他恐怕也沒有機會退回徐州城中。
接下來,張訣的名號一路在南北軍中盛傳,南軍中的將領對此都是十分頭疼,甚至於在臨陣指揮的時候,不敢站在顯眼之處,而只穿着和普通兵士一樣的甲冑。但這樣一來,指揮便有影響,很容易就爲本就更爲精銳善戰的燕軍擊潰,一樣沒有意義。
及至靈璧縣城,南軍匯聚大軍,在此攔截燕軍。建文帝特意從大內皇宮中派出了一名宗師高手,至軍中護衛主將,讓其可以放心地指揮軍隊,對抗燕軍。
但張訣沒再現斬將奪旗的勇猛表現,道衍卻是設計成功夜襲了南軍,使靈璧陷落。
而在亂戰中,張訣與那名來自大內的宗師高手有過短暫交手,佔盡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