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莫做儒巫

劉敞是疑經派,歷史上他正式掀起了疑經惑注的大潮,最終宋儒走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這一步。經典的價值在於其中的道理,世道變了,道理也要變。

徐平前世,也曾經跟着小夥伴一起,笑話宋儒,連經典都自由心證了,還好意思厚着臉皮稱儒。現在明白,正是因爲走到了這一步,儒家纔在這個年代獲得了新生。把先賢當神供着,捧起一個又一個大儒,不斷添新經,儒家才真正亡了。神和鬼,不應該在這個文化體系中存在。以天命去諸神鬼,才形成了周朝的道德,這也是儒家的根源。重新把鬼神請回來,就是在走回頭路。回頭路走到頭,就是絕路。

劉敞極是開心,有當朝宰相明確地說,一切經典皆可疑,皆可變,讓他欣喜非常。做學問要疑經,是需要勇氣的,免不了有人冷嘲熱諷。問你一句,你比先賢還高明?先稱稱自己有幾斤幾兩,人貴有自知之明啊。很多人,就這麼無聲無息地沉寂了。

道理面前沒有高低貴賤,沒有什麼不可置疑的天條,存在了這種天條,說明文化出了問題了。學問是因爲合了道理而正確,而不是因爲某個人說過而正確。

徐平道:“子墨子不滿儒之僞,而立新學,以天、鬼而立論。能成一時顯學,終究不能被當政者用,歸於沉寂。至荀卿、孟軻,儒而成兩家。荀卿以人性本惡,其善者僞也爲根基,自成一家。國之命在禮,禮義生而製法度,隆禮至法則國有常,重法愛民則霸。其學以韓非、李斯承其後,行於秦國。荀卿既言人之善爲僞,則何必取這僞善,直以法進而爲律,一制度於天下,爲天下大一統。去僞善,用制度,而變爲法家。”

說到這裡,徐平搖了搖頭:“秦二世而亡,天下皆知其亡於暴。其暴何來?既然人性只有僞善,而於百姓一律繩之,聽命役使如牧羊則可。荀卿之儒天人分,人事不再爲天命所化,爲其所得。當天命已經化入人心,天人之分已不可不行。因善是僞善,而取隆禮重法改人性,爲其所失。善與惡,皆在民心,民之好者爲善,民之惡者爲惡。世間的男子好美色,則女子有美色爲善。人人皆好美色該如何?天下之亂起於爭,弭爭者爲善,勸人爭者爲惡。善惡起於民心之中,是故人性有善有惡。萬千道理,皆歸於民心中,此爲根本。”

一切政治皆起於爭,無爭就無政治,人人自足天下自治,人類社會不需要治理。認爲爭是源泉,這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共產主義認爲生產力發展,出現了階級分化,從而出現了階級矛盾,階級矛盾實際上就是爭。在階級鬥爭中生產力發展,最終進化到共產主社會是馬克思主義的原始觀點,與大同——小康——大同的三個階段是一致的。後來的社會主義認爲可以先消滅階級,而後發展生產力,進而發展到共產主義,是一種變化。這種變化與荀子認爲人性本惡,善是僞,有異曲同工之處。即認爲人性的一切皆是社會性,非社會性的爲僞。既然僞,那就可以用社會主義的法律,新時代的制度來規範。不只是要規範你的行爲,還要規範你的思想,因爲不合社會主義的思想是僞的人性。這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法家,社會主義者愛法家,其施政具有濃厚的法家風格,不是沒有來由。

荀子的思想解決了一個重大問題,即人的精神天地,跟自然的天地分開,換句話說就是唯物主義。孟子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他的思想,還在人與天命的關係上。正是在這個關鍵的問題上分爲了兩派,接受了孟子的民爲本,但又同時接受了荀子的隆禮重法愛民。民只要愛就夠了,怎麼做事,怎麼思想,由禮和法來規範。最後的理學,實際上也走到了這一條路,存天理滅人慾,那就用禮法去滅民的欲。所以北宋這麼多政治人物,朱熹就拉着司馬光跟其他理學創立者一起,做道學先生。跟他一樣尊孟的,偏偏他就則看不上。

王安石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沒有遵循荀子的思想,而是在孟子的思想上進一步,實現天人分離,把天命從人世中摘了出去。這就形成了新黨和舊黨最根本的一條路線鬥爭,是政治本於民心,還是民心本於政治。王安石認爲政治要順民心,重德教,性無善惡,而情有善惡,百姓自己會處理善惡。你不能規定百姓的行爲,約束百姓的思想,來推行政治的教化。司馬光則相反,隆禮重法,法在禮後,最重要的是三綱五常,規定百姓的思想和行爲。把人的行爲和思想都規範約束了,則天下自然就大治了,發展到後來成了理教。

在王安石眼裡,反對者要規定人性,不但管民的行爲還要管民的思想,是暴政,但最後自己去走到了以暴制暴上面。千年後的變革其實一樣,具有相同特點。

“萬千道理,俱都歸於民心當中,這就是爲政的法則。以民爲師,找尋道理,圓滿學問,理通則爲儒。先道理,再道德,再教化,再有禮儀,法度隨此而變,次序不能錯。先用禮治民,而後教化,再成道德,不求道理,是不行的。荀卿之隆禮重法治國,尚賢任能教化,只能害民,而不能大治。這便如先給天下之民刻下一個模子,讓所有的人都在這一個模子里長,長得一個模樣,天下就大治了。世間無此道理。這個模子名之天命,實則巫鬼。其禮與律名爲法度,其實殘民之術,用之則爲天下大害。爲政者不能夠從民心中找尋道理,而去求禮法,求教化,與治世南轅北轍。你們現在做的,就是以民爲師,找尋道理。”

改革就是要順應時代的呼聲,響應人民的心聲。與民心相應的時候,一切順利,背離了人心,則步步艱難。荀子留下了一個自上而下單線治理的政治框架,後世的統治者對此喜愛非常,在這個框架下不需要聽取百姓聲音。百姓不滿意,是法律執行不到位,是禮制教化不到位,只要用重法酷刑,森嚴的三綱五常,規範行爲,約束思想,一切自然就好了。

徐平嘆了口氣:“爲政而治,說到底,就是怎麼看人性,怎麼行教化,一切法度與施政都是由此而生髮出去。荀子之學也非無來由。殷商之時重巫鬼,君亦聽於巫,巫實掌天下之文。年深日久,巫有所謂聰明者,發覺以己意代天聲,君民亦事無不聽。此端一啓則巫終被萬民所棄。而此端必起,則巫必敗。巫之讓天下聽命於己者,由其聽天命,不聽天命了則以心中之鬼而代天命。後世文人,多有視己爲巫者,讀聖賢書做聖賢巫,讀別的書就做別的巫。有真自以爲得聖人之旨,而欲行聖人之志於天下而成狂者。但更多的,是心裡藏個小鬼,用這個小鬼來代聖賢。民有不聽,則把這小鬼拿出來,嚇唬世人。”

說到這裡,徐平連連搖頭:“雄州張太尉,當日在樞府,憲臺以其生有異相而攻之不己,趕出京城猶不罷休。蘇紳是我姻家,我也要說,就是他與孔道輔,一唱一和,用這些鬼把戲逐大臣。把御史臺的御史當作嚇官員的小鬼,他自己做閻王,讓御史臺變成了個閻王殿!現在賈昌朝爲御史,有樣學樣,不講道理,鬼氣森森!”

張載和劉敞幾個人忍住笑,不敢吭聲。他們在西北跟着徐平不短的時間,還沒有聽過徐平發牢騷,今天徐平終於是沒有忍住。

徐平講政治原則,對御史臺的人事和事務不干涉,不過問,牢騷還是要發的。沒有哪個御史來觸徐平的黴頭,這些日子,他們主要針對陳執中和程琳。陳執中治家不嚴,程琳好貪小財,都有些小把柄。趙禎幾次把御史的彈劾奏章交給徐平,都被徐平以御史不當探官員隱私爲由,壓了下來。御史臺是秉制度查官員,不是東家長西家短的長舌婦,好好做本份的事。這幫御史就有這個毛病,自以爲跟商時的巫一樣,是用天命查皇帝和百官,人人都該聽他們的。實際上人人心裡有小鬼,不講道理,哪來的天命。

徐平煩得不行,趙禎也煩。彈劾官員,沒有道理徐平可以置之不理。規諫皇帝,趙禎不理不行,他們會一直纏着不放的。到了大名府,趙禎頗有些樂不思蜀的意思,在這裡是徐平說了算,沒有那些煩心事。對趙禎的私事,徐平基本不聞不問,放任自流。

趙禎曾經問徐平,爲什麼不跟其他官員一樣死盯着他,是不是怕趙禎把他換了。徐平告訴趙禎,官員嚴格要求是因爲在做公事,皇帝於國家則公私不分,這是制度上就這麼定的。正因爲公私不分,皇帝與百姓就有了交集,皇帝既有官的一面,也有民的一面。皇帝在政權裡的地位,有一部分就是代表百姓,來監官的。另一部分,則是與官爲一體來治理天下。如此一來,對皇帝的要求就只能位於官員和百姓之間,比官員鬆理所應當。趙禎深以爲然,對天天規諫他雞毛蒜皮小事的臺諫官員,更加煩得不行。只是政權中每個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趙禎煩歸煩,還是要老老實實聽着。

徐平只是要天下有個道理在,這宰相做不做,他已經不在意了。

第99章 刻書準備第47章 帶毒的餌第234章 獨自撤退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227章 左右爲難第42章 遠方的稀罕物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19章 出行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193章 威脅王城第274章 我有一計第30章 斥責第59章 民間亂相第89章 你們要做點善事第34章 同年歡宴第49章 戰後忠州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93章 新格局第56章 錢入戶等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7章 第一權臣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300章 相國寺書會第163章 兩府議事第185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77章 訣別第36章 手舞足蹈第182章 再起風雲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193章 煙雨三月第73章 地方反應第164章 口袋陣第240章 道理第243章 存利去弊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107章 嚇人的錢數第15章 對抗第252章 驚夢第298章 夜襲第142章 審問第141章 甲峒低頭第67章 選擇第201章 一舉兩得第67章 挖三司牆角第142章 話已說盡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20章 早朝第88章 南來的漢人第287章 祖宗有深意第319章 使節第171章 萬事操之在我第269章 對峙第169章 自打嘴巴第167章 獵犬第9章 變夷爲夏第13章 治術(四)第56章 驚變第220章 任福方略第134章 亂局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17章 乾脆搞大第197章 最後時刻第89章 魑魅魍魎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18章 種士衡第318章 落井下石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29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168章 立萬世法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92章 猛虎入狼羣(十)第128章 換相第248章 送到口邊的肥肉第34章 期集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15章 久違的京城第187章 時差第3章 進城第188章 開戰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188章 百官圖第30章 男兒立功在邊關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4章 馬政第42章 動盪第149章 伏閤夜對第56章 城狐社鼠第73章 童大官人第127章 大捷第58章 升任副使第285章 軍制大改第25章 追捕逃亡第191章 反擊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31章 能否鑄錢?第150章 各有各的難處第17章 回聲第74章 請君入甕
第99章 刻書準備第47章 帶毒的餌第234章 獨自撤退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227章 左右爲難第42章 遠方的稀罕物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19章 出行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193章 威脅王城第274章 我有一計第30章 斥責第59章 民間亂相第89章 你們要做點善事第34章 同年歡宴第49章 戰後忠州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93章 新格局第56章 錢入戶等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7章 第一權臣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300章 相國寺書會第163章 兩府議事第185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77章 訣別第36章 手舞足蹈第182章 再起風雲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193章 煙雨三月第73章 地方反應第164章 口袋陣第240章 道理第243章 存利去弊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107章 嚇人的錢數第15章 對抗第252章 驚夢第298章 夜襲第142章 審問第141章 甲峒低頭第67章 選擇第201章 一舉兩得第67章 挖三司牆角第142章 話已說盡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20章 早朝第88章 南來的漢人第287章 祖宗有深意第319章 使節第171章 萬事操之在我第269章 對峙第169章 自打嘴巴第167章 獵犬第9章 變夷爲夏第13章 治術(四)第56章 驚變第220章 任福方略第134章 亂局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17章 乾脆搞大第197章 最後時刻第89章 魑魅魍魎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18章 種士衡第318章 落井下石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29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168章 立萬世法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92章 猛虎入狼羣(十)第128章 換相第248章 送到口邊的肥肉第34章 期集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15章 久違的京城第187章 時差第3章 進城第188章 開戰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188章 百官圖第30章 男兒立功在邊關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4章 馬政第42章 動盪第149章 伏閤夜對第56章 城狐社鼠第73章 童大官人第127章 大捷第58章 升任副使第285章 軍制大改第25章 追捕逃亡第191章 反擊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31章 能否鑄錢?第150章 各有各的難處第17章 回聲第74章 請君入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