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五人

“予欲改孔廟爲‘文廟’,於五都修建,使世人沾染先賢之風,其中有配享者五人,但自孔子以來,儒門後學多如繁星,究竟誰纔有資格就近拱衛‘北辰’,則言人人殊,今日便邀約諸儒名士匯聚曲阜,共議此事!”

隨着第五倫開篇立義的詔令,這足以與南方劉秀“青龍殿會議”相提並論的曲阜之會,正式召開,皇帝充分發揮了民主作風,讓羣儒“暢所欲言”,只劃定了三個標準。

“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第五倫滿面春風地對衆人說道:“在予看來,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衆;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諸君都仔細想想,孔子後學,都有誰人符合這三點?”

一時間半天沒人吭聲,畢竟有骨氣的儒生,早在王莽時就跑光了,那些聰明膽大的,也早就玩弄讖緯等事做了高官,大廈傾倒時死於亂軍,給王莽陪葬了,還剩下都是垂垂老矣,暮氣沉沉之輩,剛被第五倫的《禁絕圖讖詔》嚇到,哪還敢冒頭啊。

更何況,稍稍還機敏點的,都清楚皇帝搞這“五人配享”圖的是什麼……他們就算想推舉自家門派祖師爺,也得往後靠。

眼看堂上鴉雀無聲,期盼百花齊放的第五倫搖搖頭:“既然如此,那便由予起個頭,提名一人……”

來了!羣儒心裡都暗暗嘀咕,覺得必是那一位莫屬,豈料第五倫卻道:“便是亞聖,顏淵!”

一時間,滿場文臣儒生皆暗自愕然,要知道,就在不久前,顏氏家主才因爲亂談讖緯,被第五倫狠狠責罰。

這年頭亞聖桂冠不屬於孟子,反倒戴在顏回頭上,在魯地,但凡祭祀孔子,配享者只有顏淵一人。這件事其實挺奇怪的,當然,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以他的聰慧,若是能多活幾十年,或許真能開宗立派,但他二十九就沒了,甚至沒留下多少事蹟。

孔子以德行、言語、文學三個科目評價學生,德行以顏回爲首,但那只是私人小德,與第五倫要求的“創制垂法,博施濟衆”不沾邊,至於功、言兩點,顏淵不仕,未有著述,一樣不佔。而戰國的“顏氏之儒”雖與顏回有點關係,但早已消亡。

所以衆人都覺得,第五倫八成會找茬,正式廢掉顏淵“亞聖”的地位,好給他老師揚子云騰個配享位置呢!

但萬萬沒想到,皇帝居然如此“寬容大量”。

一時間羣儒默然,那幾個準備爲顏淵抗爭的老實人,更是結舌。

倒是王隆清楚,第五倫爲何不對看似好欺負的顏淵動手。

想當年他在揚雄門下求學時,也曾奇怪顏淵爲何如此受人推崇,遂向揚雄求問——當時第五倫就在一旁。

只記得那會揚雄是如此回答的:“孔子聞孺子唱滄浪歌,有感而發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一般儒者,都需在清水濁水中抉擇,但顏回不用,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自己,就是一眼清泉啊!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己!”

王隆依然記得老師當時的神情,他摸着瘸腿,擡起頭,露出了憧憬的神色。

此言一語道破了顏淵受人推崇的原因,生而爲人,步入渾濁世道,誰不會沾上些污點呢?哪怕是孔子,一生奔波流亡,甚至爲了做事,應陽虎之邀、見南子,等到漢新易代,一度秉承理想的王莽、劉歆漸漸臭不可聞,揚雄也捲了進去,哪怕欲置身事外的桓譚,歷仕三朝後,都少不了一個“三氏家臣”的諷刺。

唯獨顏淵沒有,也不可能有了,因爲他早早離開人世,只在《論語》裡留下了一個完美的背影。他已經被命運定格,再也沒有人可以玷污他的清白——除了那些對顏淵事蹟胡編亂造的讖緯家。

如此一來,顏淵遂成了歷代儒者精神、人格上的標杆,立在那,加上英年早逝的同情分,第五倫要真因爲顏氏的關係動了顏淵,將他踢出配享,那纔是犯糊塗呢!

果然,第五倫選定顏淵後,堂上皆大歡喜,羣臣諸如反應過來後,齊聲道:“陛下聖明,顏子德蹈高蹤,足當配享!”

他們心中的石頭悄然落地,看來第五倫開這次大會,不止是出於私心,其公正與權威,是可以信任的。

靠了這個好開頭,衆人的議論這才漸漸步入正軌。

第二位得居配享地位的,同樣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將儒學真正發揚光大的曾子,這一位在立德、立功上倒不算顯著,但在“立言”上卻十分突出,作了《大學》,據說《論語》就是以他爲主編撰的,而對當世影響絕無僅有的《孝經》,也出於曾子之手,大魏畢竟也“以孝治天下”嘛,曾子入選在情理之中。

顏、曾之後,衆人還是傾向於繼續在孔門十哲中選,亦或是孔子的孫兒、曾子的徒弟子思。然而替第五倫主持會議的太常王隆,卻直接跳過了他們,定了一個衆人萬萬沒想到的人。

“臣以爲,自孔子歿,綴文之士衆矣。然而唯有孟子,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於世,可入列配享。”

羣儒譁然,也不能怪他們,因爲第五倫也是到了這時代後才發現,後世被譽爲“亞聖”的孟子,在漢時竟是個小衆學派,非但著述作爲子學,不是經術考試範圍,所以不流行於世。至於其地位,既不如其老師,作了《中庸》的子思,也不如後輩荀子。

一直到大漢快亡了,劉歆父子和揚雄,才忽然重視起孟子,對他推崇備至起來。

但這並不能代表主流的意見,反對者甚衆——在當世的儒學各門派裡,幾乎沒有孟子一派的直系傳人,比如公羊派、榖樑派的衆人就覺得,若是孟軻老兒都能配享,那還不如他們的祖師爺公羊高、榖樑赤上呢!

王隆與衆人據理力爭:“戰國之際,禮崩樂壞,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縱連衡,以攻伐爲賢。而孟子雖知自己言行不能爲諸侯所用,卻依然堅持王道,談仁義,乃述唐虞三代之德,猶如暗夜中唯一燭火,維持儒學不滅,此乃立德。”

“此外,當是時,有楊朱、墨翟之學塞路,儼然天下顯學,唯獨孟子能與之戰鬥,辭而闢之,使得孔子之道彰顯,此爲立功。”

最後是立言,那便是《孟子》這本書了。

雖然王隆將三不朽都湊齊了,但還是略顯牽強,反對者暗暗嘀咕:“王太常如此推崇孟子,不過是因爲其老師喜愛孟學,揚雄甚至一度自詡‘當世孟子’,故而如此。”

雙方爭執不下,而第五倫似乎也不欲干涉,倒是作爲旁聽者的大行令馮衍揣測皇帝心思,站出來說了句話,他意味深長地說道:“《孟子》中許多章句,確實值得細細回味啊,正如臣奉命爲陛下草擬的《伐王莽檄文》中,便引用了‘誅其罪,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這句話。”

一語驚醒夢中人,那些原本還看不上孟子的羣臣諸儒恍然大悟,連忙匆匆改口支持。

可不是嘛,想當年,第五倫就是祭着“弔民伐罪”的口號,繞開這年頭難以規避的以臣伐君之尷尬。

那是大魏立國之役,孟子裡的“誅一夫”等話語,儼然就是第五倫討伐王莽的綱領,他以湯武革命自居,如今“革命”成功,豈能不投桃報李,將孟子舉高高呢?

不過也有人擔憂,《孟子》裡,有許多普通人說了,必然定個大逆不道的話語,諸如“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等,簡直是在教人造反,皇帝難道就不怕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他們卻不知道,第五倫看上的,就是孟老夫子這雖然迂闊,但敢於說話的脾性,他討厭讖緯家的神化君權,多點民本之論,沒什麼不好的。畢竟第五倫最想看到的,就是幾百年後,真有一羣人能衝進未央宮,將魏朝的末代反動皇帝,推上殺過老王莽的斷頭臺……

定下孟子後,羣臣還沒緩過勁來,王隆又推出了下一個人選:荀子。

雖然荀子尊君隆禮,還教出了兩個法家弟子,並非一個“醇儒”,起碼沒有孟子純,但讓他配享孔廟,羣臣諸儒卻沒太大意見,紛紛贊同,爲何?因爲利益攸關。

這公元前後的儒林,與後世大爲不同,入選太學的十三經裡,《魯詩》《韓詩》《毛詩》均傳自荀子,創始人要麼是荀卿的徒弟,亦或是再傳弟子,祖師爺還是要尊重一下的。而《大戴禮記》《小戴禮記》等顯學,亦對荀學繼承頗多,就算第五倫真民主,一家投一票,他們都能頂個三分之一。

加上眼下主流思潮,是傾向於荀子性惡,在目睹了新莽純以“王道”治天下的失敗後,所有人都開始覺得,漢朝的“王霸道雜”,似乎更爲合適,而這一招,同樣要祖述荀子。

但也有人擔心:孟子、荀子,這兩位觀點、學說幾乎相反,其後學爭了幾百年的大儒,竟一起配享孔廟,若是泉下有靈,按照這兩位好戰鬥的脾氣,怕不是得打起來哦!而隨着二人配享,他們的學說也必然重新火熱,說不定會被皇帝列爲文官考試範圍,面對相沖的觀點,又要如何取捨?

“爭好啊。”第五倫笑道:“荀卿、孟軻懷亞聖之才,著一家之法,繼明聖人之業,皆以姓名自書,猶至於今。古有百家爭鳴,如今百家歸一,亦當有羣儒爭辯,不必獨樹一尊,而盡棄其他,荀孟之爭,大可繼續下去!”

第五倫喜歡孟子,是愛其民本,讓荀子配享,是喜其實用,加上荀學裡那股味兒極正的唯物之思,他希望後世能擇其善者而從之的。

會開到這,五個名額已去其四,只剩下一個了。

在座衆人中,既有春秋三傳的師長,也有韓詩、毛詩、魯詩、齊詩的弟子,更有各家禮記、尚書、易的傳人,他們都希望自家祖師爺,諸如左丘明、公羊高、韓嬰等人能入列配享,但到了此刻,所有人卻都不爭了,都緘默下來,因爲人人皆知,這配享第五人,早已定下了,只等有人提出來。

但第五倫尚未表態,王隆雖然壓抑着激動卻也沒說話,倒是方纔一直旁聽,甚少出言議論的太學祭酒站起身來。

桓譚迎着衆人目光,走到堂中間,朝第五倫作揖,而後用極大的聲音,說出了他當年,未能對老朋友說出的真摯讚譽:

“揚子云才智開通,能入聖道,卓絕於衆,自漢以來未有此人也,足以配享!”

第69章 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第3章 打不過就加入第164章 按下葫蘆浮起瓢第67章 反他孃的!第557章 還鄉第173章 路線之爭第83章 砰!第75章 地皇元年第222章 左隊後隊第73章 今益州疲弊第211章 改變第344章 戰於周原第533章 不識大體第42章 殺人第118章 地皇二年第674章 虎牙第69章 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第57章 城市套路深第437章 五頭鮑第36章 靈氣復甦?第694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第628章 喪家之犬第632章 如閃電般歸來第247章 進京第542章 第五包圍網第528章 看好了,我只示範一次第616章 焚書第568章 南巡第73章 今益州疲弊第672章 你有張良計第36章 靈氣復甦?第91章 官匪一家第608章 養蠱第349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558章 獵物第27章 疏不間親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227章 起立第245章 義在東軍第595章 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第560章 鷹梟第406章 隴蜀第642章 三國第63章 士紳的錢如數奉還第283章 借劍第422章 北京第622章 吾愛吾師第287章 甕中捉鱉第321章 待到秋來九月八第448章 山海情第662章 益州疲弊第209章 你馬第182章 福報第668章 賈復第82章 竇融第378章 五學第32章 馳名雙標第95章 那沒事了第552章 朝辭白帝彩雲間第691章 贏得倉皇北顧第318章 打掃乾淨屋子第302章 破釜第414章 三路兵線第8章 以“德”服人第394章 南渡第535章 鼎足第192章 反動勢力第654章 得隴望蜀第136章 彩禮能少點不第87章 假摔第298章 不破不立第659章 陰陽不調第296章 跳舞第615章 神化第382章 棄地第152章 俺也一樣第379章 嘗新第423章 燕歌行第431章 不作安安餓殍第638章 精銳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518章 辯經第642章 三國第549章 大樹將軍第491章 立國第217章 拖,就硬拖第381章 存歿同節第193章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第418章 遊擊第554章 荊襄第694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第509章 斧頭第578章 牢不可破的聯盟第36章 靈氣復甦?第468章 祁山第657章 彼月而食第47章 兄友弟恭第383章 長城第384章 全民皆兵
第69章 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第3章 打不過就加入第164章 按下葫蘆浮起瓢第67章 反他孃的!第557章 還鄉第173章 路線之爭第83章 砰!第75章 地皇元年第222章 左隊後隊第73章 今益州疲弊第211章 改變第344章 戰於周原第533章 不識大體第42章 殺人第118章 地皇二年第674章 虎牙第69章 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第57章 城市套路深第437章 五頭鮑第36章 靈氣復甦?第694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第628章 喪家之犬第632章 如閃電般歸來第247章 進京第542章 第五包圍網第528章 看好了,我只示範一次第616章 焚書第568章 南巡第73章 今益州疲弊第672章 你有張良計第36章 靈氣復甦?第91章 官匪一家第608章 養蠱第349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558章 獵物第27章 疏不間親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227章 起立第245章 義在東軍第595章 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第560章 鷹梟第406章 隴蜀第642章 三國第63章 士紳的錢如數奉還第283章 借劍第422章 北京第622章 吾愛吾師第287章 甕中捉鱉第321章 待到秋來九月八第448章 山海情第662章 益州疲弊第209章 你馬第182章 福報第668章 賈復第82章 竇融第378章 五學第32章 馳名雙標第95章 那沒事了第552章 朝辭白帝彩雲間第691章 贏得倉皇北顧第318章 打掃乾淨屋子第302章 破釜第414章 三路兵線第8章 以“德”服人第394章 南渡第535章 鼎足第192章 反動勢力第654章 得隴望蜀第136章 彩禮能少點不第87章 假摔第298章 不破不立第659章 陰陽不調第296章 跳舞第615章 神化第382章 棄地第152章 俺也一樣第379章 嘗新第423章 燕歌行第431章 不作安安餓殍第638章 精銳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518章 辯經第642章 三國第549章 大樹將軍第491章 立國第217章 拖,就硬拖第381章 存歿同節第193章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第418章 遊擊第554章 荊襄第694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第509章 斧頭第578章 牢不可破的聯盟第36章 靈氣復甦?第468章 祁山第657章 彼月而食第47章 兄友弟恭第383章 長城第384章 全民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