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75章 地皇元年

bookmark

“我在席間向子陽之弟公孫恢打聽過,前漢哀帝時,公孫述蔭其父河南都尉之職成爲郎官,後來補爲清水縣長。”

“清水縣位於隴右,華戎混雜,當地六郡良家子弟武德充沛,素來難以規制。但公孫述年紀雖少,卻能將縣中戎族與良家子管得服服帖帖,甚至不需要其父派去的門下掾協助。”

“後來天水太守因其能力了得,更令他兼攝五縣,不出一年,便做得有聲有色,五個劇縣政事修理,奸盜不發,郡人都難以置信,只道公孫子陽有鬼神相助。”

這便是第五倫打聽來的公孫述履歷,官二代、治縣能手,便是他的身上的標籤。而到了王莽朝,公孫述以資歷政績成爲導江卒正,復有高能之名。

“今日來到蜀地,方知這名聲不虛。”

第五倫對桓譚說起他一路上的觀察:“三徵句町,蠻夷盡叛,征戰徭役禍亂益州。吾等前幾日路過就都郡(廣漢)時,但見凋敝之景。里閭十室五空,固然也有訾稅徵徭的緣故,但亦有主政者懈怠無能的責任。”

“而問及就都郡人逃荒的去處,才知是跑到了西邊的導江郡,都說來投公孫卒正纔有活路。”

儘管導江郡有都江堰之利,但除了成都周邊一小片外,這個郡大多數地區盡是江峽與山川,富庶程度與就都差不多,爲何會成爲流民投身的去處呢?

第五倫也有此疑惑,現在卻是明白了:“此來郫縣,發現鄉里田野並未荒蕪,百姓仍在官吏催促下墾荒種豆,一些地方甚至種了宿麥,此物在南方很少見,若非官府提倡,絕不可能推廣。”

導江郡在承受繁重徭役訾稅的前提下,公孫述能帶着百姓增產擴耕,這兒本就是一歲兩熟,再加上宿麥就是三熟,保住了衣食底線。甚至還能接納一些鄰郡流民,社會秩序井然不亂,周邊蠻夷也沒有起兵ꓹ 說明這位公孫卒正內外之政都做得不錯。

第五倫道:“信誠篤行,廉平公ꓹ 理下務上者,州郡之士也,這可是君山大夫自己的品評。豈能只看公孫述喜歡排場ꓹ 糾結於細末,覺得他虛僞ꓹ 就忽略了其能力與才幹呢?”

桓譚笑道:“看來伯魚做郎官時,決獄學得不好啊。春秋之道ꓹ 原心定罪ꓹ 你卻偏偏與之相反啊。”

第五倫反駁:“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論其輕,道理是這樣……但若有一人名曰張三,他心懷堯舜,口稱仲尼ꓹ 但因能力有限,手段拙劣ꓹ 做事堪比厲、幽之政ꓹ 結果導致治下大亂。”

“而另一人名曰李四ꓹ 滿心謀求私利ꓹ 虛僞卑鄙,但偏偏是這樣一人ꓹ 卻讓地方享受太平ꓹ 晏然於亂世。”

“敢問年大夫ꓹ 張三和李四,誰有罪?”

桓譚想了想道:“前者有罪ꓹ 後者有功。”

第五倫拊掌道:“然也,管仲、陳平人品不高,卻能成爲一代賢相,論跡不論心,此之謂也。”

在新朝這道德淪喪,國將不國的季世,計較一個人虛僞不虛僞毫無意義。或者說,個人道德優劣根本不重要。所以桓譚對公孫述評價不高,第五倫卻認爲他所作所爲值得讚賞,換個位置,桓氏肯定做得不如公孫。

但欣賞歸欣賞,第五倫卻對公孫述有些忌憚。雖然二人目前地位有如天壤之別,可他隱隱有種預感:這位能力卓絕的公孫卒正,日後可能不會是自己的朋友!

桓譚似是被第五倫說服了,不再硬槓,卻又笑道:“心懷堯舜,口稱仲尼,卻行厲幽之政,這說的是張三、還是王三?”

“孺子,你的想法,很危險啊!”

……

第五倫不吝於對公孫述的讚賞,公孫述卻也在惋惜第五倫的離去。

揚雄歸葬故鄉,公孫述聽聞後,當機立斷,一天之內就從治所趕了過來。

“吾入蜀數載,數次徵辟賢能來充當郡府曹掾,但不少人心懷前漢,嫌惡新室,面對闢除屢屢拒絕,猶如以千金求千里馬,三年不能得。”

“楊雄則如死馬之骨,吾買其首五百金,是爲了做個樣子給蜀地人看。”

死馬且市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而揚雄的三個弟子也不錯,侯芭質樸,王隆文采,第五倫則更是年紀輕輕名動六尉。在公孫述眼中,乃是闢除作爲手下的上上之選。

“可惜啊,好好一位少年高才名士,還與我同爲六尉人士,本可入我榖一展才幹,怎就偏要投軍赴難去呢?”

公孫述搖搖頭,讓弟弟公孫恢去籌劃,將自己重賢的事蹟宣揚出去。

他身爲外地來的卒正,立身於蜀中,在拉攏本地豪強之餘,也試着不斷延攬各地名士來投奔,好增強自己的名望——想在這季世中,在蜀地保境安民,就必須主動出擊,否則只能坐以待斃。

公孫述很期待,來年會有蜀中名士高才之輩聽說這件事後,改變對他的態度,欣然來投。

“下雪了。”

正思索時,走出屋舍的公孫恢卻喊了起來,公孫述也到院中一看,果見雪花紛紛揚揚自頭頂落下,因是蜀地,並非北方下雪時的乾冷,而是凍徹骨髓的溼冷,讓人不由打了幾個哆嗦。

“蜀地炎熱,要下雪也不會這般早,氣候反常啊,民生恐怕要更艱難了。”

公孫述不寒而慄,然後又想起,再過幾天,就要按照朝廷早就頒佈的三萬六年歲之歷,改元“地皇”了。

皇帝王莽的本意是想讓天下人放心,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世道,恐怕只會越來越亂。

公孫述治郡深有體會,南方集巂郡(越巂郡)夷人殺官造反,東面就都郡流民逃荒,西、北兩方因氣候而遷徙的氐羌也蠢蠢欲動,試圖進入溫潤的平原。

導江猶如驚濤駭浪裡的一艘小船,即便公孫述駕船技藝高明,可想要保持平穩亦不是容易的事。

“我導江郡苟全太平於益州的情形,還能維持幾年?”

公孫述的心情,真是又憂,又喜。

……

每場旅程都有盡頭,這一路同甘共苦的四人,終究還是分道揚鑣了。

作爲大師兄,侯芭決定留在揚雄墓守喪三年,潛心學問。

王隆則與桓譚約好了遊覽成都,以及揚雄在蜀中走過的山山水水。

第五倫則必須在一月前返回常安,與幾人告辭匆匆北上,只叮囑侯芭:“夫子喪期過後,還望師兄能來列尉郡找我,勿要久滯於蜀中啊!”

侯芭滿口答應,但實際上,他對公孫述開出的徵辟條件,還是有些心動的,對蜀地這舒服的氣候也十分滿意,等三年過了再說,不是還早麼。

天鳳六年的尾聲時,第五倫已經回到了新成郡(漢中郡)首府南鄭。

時間還充裕,第五倫琢磨着,來的時候,爲了確保揚雄棺槨周全,一行人走了最爲成熟易行的褒斜道,但翻越秦嶺,從漢中通往關中的道路不止於此。來都來了,也不必走重複的路,不妨多試一條。

比如韓信“明伐棧道,暗度陳倉”的陳倉道。

可當他在南鄭尋找嚮導時,卻遭到了無情的嘲笑。

“陳倉故道?”

“客是在戲言吧?漢時有一場大地震,已經堵塞多年,早就廢棄了!”

第五倫都聽愣了,仔細一打聽,才知道那場地震大概發生在漢初呂后時,直接改變了山川地形,將河水一分爲二,好好一條故道也廢了大半。沿途堵的堵塌的塌,以古代這生產力,幾乎無法清理修復,陳倉道遂廢置。

那怎麼辦?第五倫心一橫,索性繞了遠路,去走“棧道”,也就是從漢中東部直通常安南方的子午谷。

說起來,這子午道自從被劉邦一把火燒了後,直到王莽當政後纔出動民力恢復如初。

第五倫在路上聽到兩種說法,一是說,重修子午道,是爲了慶祝王莽的女兒嫁爲漢平帝皇后,寓意有子孫之瑞也。

但好像不太說得通,第五倫更相信第二種: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耳。

他不由暗道:“先湊齊東南西北四海郡,然後又通子午貫穿南北,加上各地瘋狂改名,怎麼感覺在以天下爲圖紙,勾畫某種國土煉成大陣啊。”

待到進入子午道後,第五倫才發現,這路雖被新朝修繕過,但依然極其難行。

景緻顯然被一分爲二,南段亂石穿空,綺麗峻美,喀斯特地貌的小山到處都是,植被也一派南國風情,冬天裡松柏依舊鬱鬱蔥蔥。而到了北段,則變成了崇山峻嶺,跌宕雄渾,樹木多是枯槁的落葉林,滿目俱是蕭瑟。

禿嶺小道曲折繞着山巒盤旋,百步之內縈繞巖巒要轉無數個彎彎,有時候繞了兩天才發現,不過是從山腳到了山坡。

最難走的還是棧道凌空之處,擡頭能見六龍回日之高標,伏首則望衝波逆折之回川,百丈高處,人馬卻得踩着木製棧道前行,重量壓在上面吱吱呀呀,一陣風吹來甚至有些搖晃,甚至有前行的騾馬在破損處失足跌了下去,只剩下一陣驚呼,和重物墜地的笨重聲響。

第五倫好幾次得貼着石壁走,用手撫胸驚恐不已。

加上天又下起了雪,使得棧道更加艱難,他甚至有些後悔自己何苦來子午道尋煩惱。

他旋即又頗有感觸:“這子午道,就像我未來要走的路啊。”

以揚雄之死爲分界線,第五倫踏出了決定人生的一步,便難以回頭了,這次蜀中之行,或許是他最後的鬆懈閒暇,在此之後,便如行於天梯窄道之上,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回頭是死路一條,只有咬緊牙關,走下去!如此想着,第五倫堅定了步伐,一點點挪移,離開了這險要的棧道,在踏上堅實土地的那一刻,回首望去,漫山雪花飛舞,才知風光確在險峰!

而抵達下一個亭舍時,卻見亭長和亭父都在掛桃符,一問才知道,他在山溝裡繞圈這幾天,時間又翻了一頁。

新年到了!

“真快啊。”第五倫且喜且憂。

“地皇元年(公元20年)已到!我還有幾年時間準備?”

……

南陽舂陵劉氏,是從來不過新曆新年的。

但劉秀卻必須確鑿無誤地記住這個日子:大漢滅亡之日!

從十一年前開始,他的兄長劉縯,就要求劉秀在今天必須做一件事。

和往年一樣,劉秀穿戴好絳衣大冠,叩響了兄長的房門,徑直走到正在屋中磨劍的劉縯面前,下拜後低聲道:“劉伯升,爾而忘王莽篡漢之仇乎?”

“唯,縯不敢忘!”

劉縯這是在效仿吳王夫差勿忘父仇之事,他也要求劉秀不準忘記!

“地皇元年?”

劉縯審視手中的冰冷寶劍,猶如預言,又像決心,切齒道:“這會是新莽僞朝,最後一個年號!”

……

PS:月底有雙倍月票的活動,大家自己斟酌什麼時候投。

第642章 三國第135章 你這個朋友我交定了第488章 蟲子第285章 王侯將相第621章 但我大受震撼第22章 貧富差距第605章 甩鍋大會第559章 甥舅第644章 漢魂第145章 騙紙第613章 這不是和平第161章 馬善被人騎第251章 滿城盡帶黃金甲第8章 以“德”服人第318章 打掃乾淨屋子第555章 欲窮千里目第452章 越塔第390章 再造共和第41章 伯樂一顧第565章 江漢第290章 會師第83章 砰!第253章 隕石第277章 鼎之輕重第446章 鑿空者第659章 陰陽不調第357章 陛下何故反?第192章 反動勢力第480章 蓋棺定論第104章 封王第554章 荊襄第462章 你若以禮來降第325章 遠交近攻第364章 這是什麼樣的精神第645章 傳統藝能第257章 安民第493章 預判第498章 打援第206章 保衛家鄉第261章 西漢第98章 匈奴漢第469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第223章 打得贏就打第148章 搭班子第302章 破釜第313章 運動第618章 不許秀!第655章 對手第205章 冰凍三尺第576章 斷蛇第350章 他年我若爲青帝第238章 殺去常安第340章給他一個師第665章 定軍山第106章 吞胡第238章 殺去常安第473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162章 赤眉第676章 折衝千里第108章 狼來了第158章 地皇三年第60章 星星之火第403章 易姓第3章 打不過就加入第246章 南巡狩第637章 河湟隔斷異鄉春第611章 攜民渡淮第18章 公元一世紀什麼最重要?第260章 不中第461章 何時縛住蒼龍?第435章 末代皇帝第125章 五殺!第673章 巨人之力第688章 這誰頂得住啊第363章 反了個寂寞第163章 散裝大郡第93章 橫刀立馬第327章 離譜第158章 地皇三年第20章 別看今日跳得歡第168章 股東第456章 謀刺第49章 父慈子孝第478章 溫酒第62章 降奴服於第259章 西涼軍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85章 剿匪第336章 千萬人之心第311章 數奇第537章 暴力第2章 改名狂魔第28章 季布一諾第697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第37章 你信麼第256章 天變第277章 鼎之輕重第225章 五第473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294章 公無渡河
第642章 三國第135章 你這個朋友我交定了第488章 蟲子第285章 王侯將相第621章 但我大受震撼第22章 貧富差距第605章 甩鍋大會第559章 甥舅第644章 漢魂第145章 騙紙第613章 這不是和平第161章 馬善被人騎第251章 滿城盡帶黃金甲第8章 以“德”服人第318章 打掃乾淨屋子第555章 欲窮千里目第452章 越塔第390章 再造共和第41章 伯樂一顧第565章 江漢第290章 會師第83章 砰!第253章 隕石第277章 鼎之輕重第446章 鑿空者第659章 陰陽不調第357章 陛下何故反?第192章 反動勢力第480章 蓋棺定論第104章 封王第554章 荊襄第462章 你若以禮來降第325章 遠交近攻第364章 這是什麼樣的精神第645章 傳統藝能第257章 安民第493章 預判第498章 打援第206章 保衛家鄉第261章 西漢第98章 匈奴漢第469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第223章 打得贏就打第148章 搭班子第302章 破釜第313章 運動第618章 不許秀!第655章 對手第205章 冰凍三尺第576章 斷蛇第350章 他年我若爲青帝第238章 殺去常安第340章給他一個師第665章 定軍山第106章 吞胡第238章 殺去常安第473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162章 赤眉第676章 折衝千里第108章 狼來了第158章 地皇三年第60章 星星之火第403章 易姓第3章 打不過就加入第246章 南巡狩第637章 河湟隔斷異鄉春第611章 攜民渡淮第18章 公元一世紀什麼最重要?第260章 不中第461章 何時縛住蒼龍?第435章 末代皇帝第125章 五殺!第673章 巨人之力第688章 這誰頂得住啊第363章 反了個寂寞第163章 散裝大郡第93章 橫刀立馬第327章 離譜第158章 地皇三年第20章 別看今日跳得歡第168章 股東第456章 謀刺第49章 父慈子孝第478章 溫酒第62章 降奴服於第259章 西涼軍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85章 剿匪第336章 千萬人之心第311章 數奇第537章 暴力第2章 改名狂魔第28章 季布一諾第697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第37章 你信麼第256章 天變第277章 鼎之輕重第225章 五第473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294章 公無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