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下午球隊分給採訪的時間相當有限,
主教練蕭弦還算笑容可掬,
領隊曾二看上去就是個專職不管事的,
可是足協的某幾位領導非常兇狠:“吵什麼吵,耽誤了大家的備戰狀態,你們負的起責任麼?”
所以後來專訪隊員,以及採訪神秘來由的精英人才,
這樣的兩個想法,就沒有能實現。
不過媒體工作者們離開的時候都心滿意足,
最想看到的東西已經看到了,
現在,大家可以從一個單純的球迷的角度上,澎湃的熱情地幾乎十足把握的認定:國家隊一定會有大出息的!
其實記者們沒有看到的內容相當多,
“憶苦思甜”會議並不是這幾日裡國家隊集訓的主體內容。
蕭弦主持的這幾日國家隊集訓的主體內容是:
讀書。
當時足協領導提議,來搞“發動羣衆”的時候,蕭弦是一口就應了,然後他興致勃勃地跟在旁邊,看從各地各軍區抽調上來的幹部們怎麼做工作,人家單獨談心的時候,他也杵在旁邊。
蕭弦的學習態度還是比較端正的。
他最開始覺得足球問題非常簡單,力量耐力神經反應這些基礎素質上去了,就該笑傲羣雄了。然後證實不是。
接着他覺得足球環境不好隊員們有後顧的憂患,於是大規模搞了金手指,然後發覺還不好,每個人都願意踢球也能夠發揮體能優勢了,可是配合就是渣。
所以蕭弦覺得大約緣故在於,所有的這些壓力動力優勢,都是外源性的,並不是每個人自己產生的,就像曾二說的那種,經過了多長時間的刻苦練習那個類型然後纔得到的,外界來的週轉不靈這個也可以理解。所以他就結合自己的經驗,開始鼓勵大家從內心喜歡這個運動。
這個時候足協的人受到啓發,提出了更加具有這個位面和這個國度特性的土辦法
蕭弦跟着看了幾個小時,也看出門道了。從打動人心的角度看,這個法子地效果確實比他的那個鼓勵的路數更好一些。他的那個辦法更接近於“霸道”,鼓勵大家建功立業。這個“發動羣衆”的法子很接近“王道”,簡直是用堂堂洋洋多少朝代億萬人的共性做立足點,底氣充足的嚇人。
蕭弦很有些“開了眼界”的感覺。
不過看了一會兒,他又覺得不滿意了。說來說去,這些都是關於“內源性動力”方面的東西。這個玩意兒不能沒有,有了是不是能夠立刻做好事情?蕭弦覺得這裡面還缺點東西。
用個比喻,如果一個人是工廠,內源性有了動力十足這就是能源充足,各種體力素質好這就是有了生產資料,最後表現出的技術啊什麼的就是產品。可是,這些內容之間,還得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連接部分:車間。
機器是什麼樣子的?打算用什麼樣的辦法是用能源加工生產資料?是鑄是融是磨?是切是鉗是銑?是平爐是轉爐是多大的爐子……怎樣優化這個過程使得效率最大化?這裡面的內容,好像還很多呢!
因爲足協的人方纔提了好建議麼,蕭弦就想聽聽他們是怎麼說的。
這時候正好他們第一次做的工作告一段落了,交談在一個接一個的宿舍裡,也就是大家一個接一個地兩人間裡走,每一間的隊員們都被煽情的眼淚汪汪的。蕭弦和足協的幾個人走出去的時候,足協的幾位都非常得意,現在形勢這麼好,大家已經忍不住想到了自己青雲直上,國內聞名的好前景。
這個時候蕭弦在旁邊問了一句:“你們覺得現在這樣就可以了麼?是不是還得做點什麼?”
當時足協的領導有一點誤會,
大家覺得蕭弦是找場子,他的辦法不如大家的辦法……這是在叫板呢!
當即有一個含蓄的進行了回擊:“這是我們組織戰無不勝的法寶。”
蕭弦“喲嗬”一聲,這次就真帶上嘲諷腔調了。
蕭弦道:“說真的,我覺得就靠這個還不成。你們從前……聽說輸了很多次?爲什麼輸的?”
這個傢伙真是果斷一點面子都不給人留。打人不打臉啊。
一幫足協的領導被一句話噎的喉頭一陣子堵啊。前面回答的那位只好硬撐着上了,此人道:“客觀因素比較多,有的時候呢,是我們的分組不好,對手太強,大家遇到了強手就輸掉了。也有的時候呢,是我們的對手太弱,這就引誘大家輕敵了……當然,我們的隊伍在主觀上也是有不足的,最關鍵的表現再隊員們在大戰臨戰的心態把握的不好,想贏怕輸,祖國人民的重託壓在了肩上,所以沒有打出風格和水平……”
蕭弦掩面那個嘆息啊,過了一會兒他放下手:“水準之上說臨場發揮,一點水平都沒有就承認水平不成,行不行!不管什麼都說客觀不好……有個學問叫做‘概率論’有個方法叫做‘假設檢驗’,你們每次都說自己遇到小概率事件,這根本不是小概率了好不好?有了決心就能戰無不勝?我覺得還差點……”
一羣足協的領導都不知道說啥好。
有人憋紅了臉問:“那你覺得還得怎麼辦?”
這個問題還真把蕭弦問住了。
蕭弦不是他想不出來,才和人商議麼。
他只是覺得這裡面應該還有點什麼東西……具體說,比如兩個球員,一樣的身體素質,一樣的求勝心切,一樣的技術,是不是踢比賽就是一樣樣的呢?笑話!五十年這麼多踢球的,纔有幾個成了貝利。
中間的這個“黑匣子”部分,是一個人的特質。
這樣的特質,怎樣改善,使得他們能夠更好的利用他們的素質技術,在飽滿的動力之下,發揮出最大的效能呢?
現在問題又被人拋回來了,蕭弦哪是個肯面上認輸的。
蕭弦想了一會兒,最後,他說:“讀書吧。”
蕭弦隨後把他的“工廠論”拿出來作了解釋。隨後蕭弦說:
“現在硬件條件就是這麼幾個了,其實身體素質上來了,技術入了門,配合有了這個意識,如果他們又非常願意練,日積月累,會主動改變自己的很多習慣,也會慢慢的向着最適合做足球運動員的角度做轉變的。如果這個動力能夠維持,這就是遲早都會法生的事情,也是職業,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改變。
現在的問題是兩個,第一這樣的動力能不能維持。你們講‘集體主義’戰無不克,咱們姑且相信這一點。假設這些人可以在非常商品經濟的大環境裡保持獨特的小團體的文化不受污染。那麼還有第二個問題,就是怎樣讓這個轉變過程更快一些。大家都知道社會很關注足球的戰績,不管我們平時怎麼練,好像只在比賽,尤其是大比賽裡有了好成果,就可以徹底遮掩了其餘。這個事情是看熱鬧的人的角度,不是做事情的人的角度。看熱鬧看九分大賽一分平時,我們做事情非得九分平時,纔可能有那一分大賽裡面的發揮。可是現在不得不兼顧給別人看熱鬧,如果能快些最好……那麼我覺得,我覺得就是讀書了。
讀書對於一個人像什麼呢?像吃東西。
就用一個比喻,某個人大熱天連着吃了三天羊肉,他就上火。大冷天吃了三天西瓜,他就得瀉肚子。你們這麼大的國家,各地的飲食結構不一樣,攝入的糖脂各種蛋白的比例不一樣,對於人的身體素質是相當有影響的對不對——我知道這是你們《運動飲食》書裡的原話,我不是說比喻麼,你們急什麼——
看書和吃東西一樣。其實不僅僅看書了,準確說是外界信息,每天攝入的外界信息,就好像每個人每天吃的東西,有的是變成身體組成的,有的是維持生命運轉的,有的是垃圾排掉。有的是有營養的,有的營養一般但是非常刺激就好像有酸甜苦辣的味道一樣吸引人。
每一個人每天‘吃’的信息不一樣,日積月累,最後整個人的內在形成的思想和動力就是不一樣,現在你們的人軟件不行,有了生產資料不會用,現在有了能源動力我覺得也夠嗆能夠用好。就我看來,這就是結構有了問題,就是“吃的東西”有了問題。
缺了什麼趕緊補,這不就對了!
補充信息的辦法比較多,可是現在不是想見效快麼,我覺得,立刻有針對性地,讓他們看些書,這種補法見效最快了。”
蕭弦這番話說的雲山霧罩的,偏偏聽着好似還有了那麼幾分歪理。這貨頂着主教練的頭銜,大家也都有點將信將疑的。
最後一羣人沒有散,紛涌跟着去蕭弦辦公室了,就爲了坐在一邊,等着看,蕭弦怎麼開出這一張“食療”的書單。
蕭弦進屋後,就拿過一張早上的訓練照片,
然後他掃了一眼,刷刷在紙上先列出了人名:
守門員:1號穆宏
後衛:2號張清,3號張順,4號戴宗,5號李逵
中場:6號花榮,8號史進,18號公孫勝,20號董平
前鋒:13號周通,15號柴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