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超級大章

舒明天皇本想威逼利誘一番,讓高句麗質子想辦法轉告他爹,若高句麗能幫助他穩定局勢並剷除蘇我世家,那麼原本的交易還作數。待他手得大權,必然會出兵幫助其攻打新羅。若他們懷有別的心思,那麼首先這個質子就得沒命。

對於高句麗人傳達的消息,什麼原本是想刺殺蘇我入鹿,結果卻被他大兒子擋了刀,這個說法舒明天皇將信將疑。他的懷疑沒有錯,高句麗人並沒打算第一次出手就弄死蘇我入鹿。他們固然想得到天皇的幫助,然而卻更重視與程鐵牛的交易。

蘇我世家的長子嫡孫,這個身份很有誠意又不是蘇我入鹿這樣的仇人之首,高句麗王想試探一下能從程鐵牛手中得到什麼好處。若能將大唐的印刷、造紙甚至冶煉技術拿到手,那時候倭國派不派援兵已經不重要。

舒明天皇就是這麼被坑的,此間一切都在狼狽三人組的算計中。王珏和孟襄在長安能與王熙然遙相配合的這麼默契,正經不容易。舒明天皇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向個質子下手,畢竟這人是高句麗王最看重的兒子,一個有能力的未來繼承人並不是那麼好培養,想來此人便是爲了自己的安全也會全力幫忙。

想法不錯,高句麗質子也果真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滿口答應着全力幫忙。誰知,質子見完天皇,回到住處後沒多久便中毒身亡了。整一天人家都跟天皇混了,回去後也沒吃過東西,誰下的毒?

舒明天皇接到消息時,整個人懵懵噠。大勢已去,高句麗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爲了質子的死必然要撕吧一陣。就算他們最終還是會幫助天皇,等他們派人來的時候估計倭國已經處於戰亂。

正是因爲這點,待高句麗王在失去愛子的痛苦中走出來,探子回報整個倭國已經大亂。本身高句麗就與百濟和新羅互相警惕,若這個時候派兵去倭國,戰爭不是一時半會兒能結束。那麼,另外兩國很可能趁機來攻。

高句麗王覺得,雖然他有自己的小心思纔沒直接刺殺蘇我入鹿,但是倭國的大亂歸根結底還是舒明天皇太過沒用。若能因爲一個口頭承諾便棄自己的安全不顧,高句麗王也坐不上如今的位子。所以,高句麗王效仿李世民開始當婊立牌坊。

據說高句麗王十分講義氣,聽說好兄弟舒明天皇有困難,決定親自帶兵去助威。然而,在痛失愛子的情況下,大王在整兵的時候當衆暈倒了。既然大王暈倒,剩下的臣子們肯定不敢在這種大事上亂做決定,一切還要等他醒來再說。至於什麼時候醒,俺們不知道!

王熙然笑眯眯喝着茶,聽武照繪聲繪色講着船隊從大唐帶回的消息,大家心情都不錯。他們成功挑起倭國內亂後已經再次回到口岸,這會兒是真的不敢亂走了。整個倭國民憤已經上升到空前高度,就在大世家忙着去各地方佔地盤的時候,很多地方也有農民起義發生。

而舒明天皇和蘇我世家在無奈之下只能彼此繼續爭鬥來搶奪最重要的一塊地盤,也是僅剩的一塊地盤。若天皇贏了,那些逃離佔山爲王的大世家便成了名不正言不順,故此有很多人在背後悄悄幫助蘇我世家。至於王熙然他們也沒閒着,如他們所料,見唐人租賃的村子既太平又富足,很多臨近的倭國百姓請求庇護。

等得就是這個機會,一個村莊怎麼能讓人滿足。以來投者太多,村莊已經裝不下這麼多人爲藉口,王熙然成功帶領唐人佔據了口岸輻射的三個小城。做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如此還能以幫助百姓爲藉口,若再佔據更多土地就要引人警惕了。

也不怕做白工,到時再以天皇不在,等哪個勢力統一倭國再交還國土爲理由繼續佔着地方。這是一個大家樂見的藉口,倭國已經變成大小勢力分佈的戰國局勢,對倭國人來說唐人把地盤交給哪方都有人不願意,不若大家都拿不到爲好。

自到倭國來唐人做得太好了,他們一直都擺着只做貿易的態度,再加上往來唐人對倭國人都是滿滿優越感,這讓倭國人覺得唐人根本沒有必要越海來佔領自己瞧不上的地方。

見無勢力反對,王熙然開始歷練三個小傢伙。經營三座城池,城內隨處可見投奔來的難民,沒有住處再加上不懂得衛生很容易發生瘟疫,需要做的和注意的事情太多,三人被王熙然指使的較大後腦勺。

經過幾個月時間,皇族成員終於被所有勢力或明或暗齊心幹掉,倭國開始進入短暫的和平時期。大家面對的情況相同,先規整手上地盤,尤其地盤上有農民起義軍的勢力最頭疼,之後再研究跟誰聯合去吞併誰。就在這種關鍵時刻,唐人派出信使到各個勢力。信上內容相同,唐人依然會在倭國做貿易,若有什麼想交易的歡迎合作。

明知道唐人是想發他們的國難財,但是地盤上沒有鐵礦的人、糧食產量低的人、等等有各種需求的人,只能心甘情願入坑。而早在各勢力割據初成的時候王熙然便讓商隊送信回去,該派人來接手做後續事情了,俺們要回家!

就在臨近年關的時候李世民讓船隊送來密信,言道他們的任務完成的非常好,等回長安後自然論功行賞,至於接手倭國事務的人很快就會到達。可不是很快就來了嘛,沒幾日又有一艘船到達,王熙然看到李世民派來的接手人選有點懵。

聖上又犯病了!

來者是吳王李恪。王熙然很納悶爲什麼他能到達倭國,難道滿朝文武都不作爲了?

對於大部分官員們來說,無論是文武之爭還是世家寒門之爭,幾乎沒有人想讓李恪上位。因爲他那尊貴的血統,如果他上位,江山算李家的還是楊家的?我們好不容易建了個新朝廷並且運作的不錯,楊妃的兒子、隋煬帝外孫繼位算怎麼回事?

以上是王熙然原本的認知,然而看到面前舉止得當笑容真誠的李恪,他有些拿不定主意了。吳王離開大唐固然免了儲位之爭,可是他們的計劃是佔領倭國,那麼作爲倭國負責人的李恪很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掌握住整個倭國。

這非常危險。王熙然曾經聽王珏說過,她可以製造更安全更快速的船隻,只是時候未到。上次盧偉過來的時候說百家派聯合墨家造新船,王熙然猜測着就是王珏說過的新技術。當這種技術誕生,只要吳王得到大船就可以帥軍攻回去,王珏怎麼會想不到這點?!

既然能想到,吳王殿下怎麼離開的長安?這內裡是否有詐?

這種事情肯定不能問李恪,那些跟來的隨行小官沒一個熟人,也就是說連隨行人員都是李恪或者李世民的人。是不是聖上對太子有什麼不滿才以此來警告,不止王熙然,武照和墨久也腦筋開轉,便是連不太注意這些的周齊都覺得吳王不該出現在倭國。

原本王熙然覺得快到年關,便是回去也趕不上過年,不如留下交接好好幫接手的人熟悉倭國。但是看到李恪後他改變主意了,即便這是一個非常優秀,哪怕之前只見過幾面就能讓人心生好感的少年,王熙然依然不準備留下幫助他。

得趕緊回長安,萬一真的發生什麼事情呢。想明白後,王熙然對李恪熱情道:“沒想到聖上會派吳王殿下來,咱們先到臨時駐點再說吧。”這句是試探,李恪臉色未變,他點頭應準。

王熙然帶路,一行人往暫住地走去。李恪站在一座混泥草搭建的宅子前有點凌亂,確實城內都是這種材質構建的房子,眼前的怎麼說也是三進宅子的構造比路上看到的獨立小房好得多,然而便是如此還不如大唐莊戶家呢。

到堂屋內,王熙然問道:“倭國盛產海物,也不知殿下今日到來,不若咱們就吃點新鮮的海物如何?”

“此地本就艱難,本王並不是嬌生慣養之人,一切從簡便可。”聽李恪這麼說,那些隨行的人皆露出艱難表情,航海的時候可是頓頓海物。

似是知道王熙然的想法,李恪主動拿出李世民的聖旨。上面內容就是說嘛吳王是被派來的接手者,確認後交接就可回國了。李恪唸完聖旨,王熙然等四人起身後拿過聖旨又確認一番,看到印鑑無誤後才真的相信吳王是走正規渠道被派來的。

隱藏在暗處的護衛接到指示後又隱了回去,武照和周齊略遺憾,若吳王私來,捉住他能另得功勞呢。待食物上來,王熙然已跟李恪說明倭國如今的情況。見正事說完,武照似迫不及待一般問道:“我們是不是可以回家了,我想回家!!!”

“……這,還希望王大郎能留下些時日,畢竟我們對倭國還不太瞭解。”

沒等王熙然回話,武照立刻開始抹眼淚,“我要回家,聖上說只要接手的人到來就能回家了,騙人!”

周齊和墨久手忙腳亂過去哄,王熙然面露難色看着李恪。

李恪是個聰明的好青年,他猜出眼前一幕是怎麼回事,略艱難地說道:“既然如此,本王就不多留你們了。”

武照哽咽着接話,“那咱們現在就走吧!”

王熙然再次‘面露難色’,好似實在對武照沒辦法一般,他們帶人快速收拾完東西后沒多停留就離開了。因爲這樣,換成李恪和他帶來的人懵了,已經有預感四人不是出自百家就是墨家,故此根本不會想要幫助他們,只是沒想到人家做的這麼直接,連一晚都沒過竟當日離開。

王熙然還真沒小氣到這種地步,再怎麼說就算沒打算手把手教,也應該把府內賬冊等交接了。主要正巧武照假意作鬧,他怕之後被李恪找各種理由留下,纔在對方初來沒反應過勁的時候跑路。

待上船後,武照也有自己的解釋,“都說吳王殿下爲人隨和,但我知道一直有忠於前隋的官員想讓他上位,那他跟咱們就不是一夥的。此人出現在倭國很是奇怪,那些對他的誇讚之言都是從別人口中聽來,誰知道他內裡是什麼樣的人呢。

說句不好聽的,若他們在船上動手腳,咱們便很容易葬身大海。故此我纔想着趕緊離開,這船是他們坐過來的應該沒問題,方纔也是咱們的人在看守。”

墨久接話:“吳王不該出現在倭國,可他偏偏來了,我擔心長安有變故。”這是解釋爲什麼他也配合武照,連面子功夫都不願意做了。

周齊聽後學房遺愛撇嘴,“無論這人好壞都不是咱們這邊的,還是趕緊回長安要緊。”

就在他們說李恪的時候,已經吃過飯躺下休息的李恪內心也複雜着。他當然知道爲什麼大家偏偏如此對待他,想到離開前父皇對他說的話,李恪握了握拳。

若說怨恨對他存有偏見的人,李恪覺得他連怨的資格都沒有。大家都怕心繫前隋的人推他上位才如此,事實上這兩年有好些人明裡暗裡找到他,這麼一來怎麼能怪別人防備。可是另一方面他也很委屈,血統不是自己能選,那些人主動找來,怎麼能怪他。

李世民也爲難,他一方面知道大臣的顧慮沒有錯,一方面也是覺得不能怪處處優秀的李恪。無奈之下想出這麼個主意,李恪很有能力,不如將倭國事情交給他運作,若拿下倭國就給他當封地。如此一來便是再有人想打李恪的招牌做什麼,也得能找到人才行。

料想朝堂文武定然不會同意這個想法,李世民暗暗找來李恪跟他說明情況,又派李恪王府下屬的官員和護衛跟隨秘密前往倭國。

沒有不透風的牆,尤其是關於備受關注的吳王的事情。李世民也是做足了準備,待早朝被御史質問時答道:“朕乃一國之君,吳王素來英武又行事謹慎,朕爲什麼不能派他去倭國?”

一向捧臭腳的大舅哥長孫無忌率先出言反對,“聖上此言不妥,到底該派誰去應該在朝堂上一起商量。由於倭國奏報直接遞給聖上,我等都不知道倭國現在是何情況。聖上固然睿智,然而我等不能因此就不作爲。”

魏徵緊跟着站出來,“聖上的行爲太過專斷獨行,倭國的事情還牽扯着高句麗和百濟。就算咱們在倭國的經營因錯誤決定浪費掉也只是可惜罷了,然而若影響到高句麗和百濟的局勢呢?咱們可是跟它們國土相鄰。”

侯君集一咧嘴,“隋朝的時候,隋煬帝沒經營好國家就去招惹高句麗,說到底隋朝的滅亡跟此還有重大聯繫。現在聖上派隋煬帝的外孫去倭國,微臣覺得事情要懸呀。”

李世民氣瘋了,他哆嗦着大叫道:“侯君集,你怎麼敢!李恪也是朕的兒子!”

侯君集心想,咱不管李恪是誰兒子,太子殿下還是我未來女婿呢。

果然,侯君集雖然遭受到呵斥,但是他的話語得到李承乾的真心感激,連太.子黨們都覺得往常是錯看人家了。李恪離開可不止關係到李承乾的利益,之前說過朝堂上大部分官員都爲隋朝的覆滅出過大力氣,從自身利益考慮,誰都不能保證帶着隋朝皇室血脈的人會如何看待他們這些人。

故此侯君集開頭後,滿朝官員已經拋棄往常的不和開始一致對外,紛紛加入到口頭討伐李世民的隊伍中。自繼位後一直被大臣遷就被百姓誇讚的李世民,第一次感受到衆叛親離的滋味。再瞅瞅李承乾,他全程低頭不語。

對於李承乾來說,他只能保證現在的李恪是個好弟弟。以後呢,誰能保證人不會變,尤其當他得到倭國那片土地後是否會覬覦大唐。人一旦被勾起野心,什麼兄弟情都是沒用的。

李恪這個血統引人關注的弟弟李承乾心裡有安排,他覺得李恪是個很有能力的人,爲了大家好不如一直將人留在自己眼皮底下。也就是說一方面給他施展能力的機會重用,一方面又不讓他到封地去以此來給忌憚他的大臣安心,其實也是看着別人不要對李恪動手,中二太子可從來沒想過殺掉或者讓弟弟鬱郁不得志。

李總這麼一安排,李承乾覺得爹爹定然是不信任他,不相信他繼位後能好好對待李恪才如此鋪路。

李恪已經離開,再爭吵也沒有用。本身自己沒有理的情況下,李世民只能同意將李恪給追回來。當然他心裡有數,人肯定是追不回來,這幫人累死也是做無用功,被噴暈了的李世民有點得意。

下朝後,官員們忙着安排人去召回李恪,李承乾則直接往南山去了。

李世民見李承乾未曾在朝堂上出言幫忙,稍一想就明白孩子定然是誤會了。以爲他會去後宮找長孫皇后訴苦,李總想着過去解釋一下就得了,順便也是讓身體不好的長孫皇后別誤會。結果,到長孫皇后寢宮沒找到熊孩子,一打聽據說直接去南山了。

完了!自家孩子什麼德行李世民太瞭解了,這種對他人格的懷疑肯定要被當做天大的事情去訴苦,那麼不知道一向護短到不講道理的王縣公會做出什麼事情來。

跟李世民想的一樣,李承乾到南山後紅着眼眶把早朝發生的事情說出,這下子連王珏和孟襄都坐不住了。兩人的想法跟王熙然相同,去倭國雖然也是斷了李恪繼位的可能,然而若在倭國經營得當那麼、、所得到的勢力絕對不小,再加上之後肯定會研究出蒸汽輪船,那麼吳王只要得到船,隨時可能從倭國帶兵攻打過來。

不說皇位的爭奪可能給李承乾帶來危險,但凡涉及到這種形式的戰爭每每都傷亡慘重。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爭皇位可比這個描述慘烈多了,尤其對方可能掌握一個國家的情況下更是不敢想象後果。

王珏歸唐後這幾年的經營,從路有餓死骨到夜不閉戶,哪裡是那麼容易做到。在君臣的努力下,王珏的開掛加持下,百姓們才漸漸開始過好日子。不能因爲對李恪人品的認可,就將百姓的安慰系在這種隨時可能會改變的事情上。

得讓聖上知道皇權不是這麼用的。王珏一直在等待消息,直到聽說沒追上吳王並且對方已經出海纔開始行動。王珏和孟襄一商量,決定這次動作大一點。

將目前對發動機的研究成果記載下來秘密隱藏,王珏和孟襄聯名邀請了很多大臣到南山做客。那些等待王珏行動的人眼睛一亮,王縣公終於要出手了,理虧的李世民則是愈發不安起來。

沒有宴席,王珏和孟襄帶領着弟子們做悲痛狀,先講講研究出來的東西是什麼並有什麼用處,再說說自己內心的擔憂,最後爲了避免可能給百姓帶來的戰爭災害,倆人當衆將研究成果銷燬了。這可捅了馬蜂窩,不只聖上關注新研究,大臣們都等着新船研發好得到更多財富呢。

李世民聽說後氣暈了,這回是真的暈過去了。

對於王珏的插手,所有朝臣舉雙手雙腳贊同。想讓李恪死的人覺着倭國那麼遠,刺殺都不好動手。想讓李恪繼位的人也不願意他走,走了就真沒機會謀圖皇位了。

李世民覺得他的尊嚴受到挑釁,哪怕王珏已經說明,若隔海的國家得到新船可以輕易攻打過來才停止研發。誰都知道是針對誰,誰都爲那些被銷燬的發明成果惋惜,然而誰都無權指責王珏和孟襄。

若說不忠,想想王珏自歸唐以來做的一件件事情,想想墨家出世後的屢次相助,便是臉皮再厚的人都開不了口指責他們。至於說怨懟,確實怨懟,只是對象不是爲了太平而放棄搞研究的兩派門徒,而是不打招呼就任意妄爲的聖上。

大家再怎麼鬥也都有分寸,所以王珏和孟襄在南山頂的舉動並未傳到民間。對長安百姓來說,沒有什麼事情是俺們不知道。然而最近大臣們愁眉苦臉,連剛新婚的百家派三個門徒也不開懷了,必然是有什麼大事發生。

越是不知道越去猜測,等較勁中的君臣反應過來的時候,民間已經生成各種奇葩傳聞。

王珏和孟襄倒是沒參與到較勁行動中,兩人平日都是不上朝的主,朝堂上有什麼安排自然也輪不到咱說話。我們已經用行動表態,剩下的就不參與了。雖然說研究不成很可惜,我們可以轉移注意力玩別的。

李世民原本以爲有海上貿易的誘惑,以及那個叫發動機的東西不止能裝在船上還能做跑得很快的車,這樣路上運輸速度必然加快,想來王珏不會放棄這個東西。沒想到等呀等,人家居然真玩別的去了,看似還不是裝模作樣。

消息時李泰帶回去的,據說王縣公和孟鉅子這回在研究不走出家門也能跟友人聊天的東西。這個東西要做出來涉及到方方面面,兩學派準備最近幾年就搞這個大研究了。

這一下子,所有人都坐不住了。朝堂上,李世民整日被一羣老大爺哀怨看着,不要太心塞。再有,消消火氣後李世民也覺得王珏的話有道理,便是他也不能保證李恪的心不會變。而倭國那個地方,按之前的商議是拿到地盤後要派不同陣營的人輪換過去任職,以此相互制衡又不許任職太久。

再有,受了委屈的李承乾也說出自己對弟弟的想法,什麼封地上的收益都給他,還讓他入朝爲官參與朝政,這是一般王爺都沒有的待遇,便是老子對兒子也不過如此了。李總很愧疚,當然他沒有失去理智遷怒李恪,主要還是某些想讓李恪上位的人惹禍。

因那些人裡面有在前隋任職而後又在李唐爲官的大臣,人家沒有錯處、自己手上又拿不到對方把柄的情況下,李世民不能對他們下手。原因很簡單,之所以一直用着這些人就是爲了讓那些曾經因爲前隋跟李唐做過對的人安心。

若突然對一部分人下手,知道內情的還好,不知道的無辜者得以爲局勢安穩後李世民要秋後算賬呢。介於李總的特殊體質,得有多少人誤解他從而去造反。最近朝堂上大臣們都說他任意妄爲,若真能如此,他絕對不是讓兒子離開,而是動手除掉禍根。

無論怎樣事情已經發生,雖然足不出戶就能聊天的東西很好,但是俺們還是想要發動機!李總因爲面子問題不好直接道歉,他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好辦法。

“你們都誤會朕,之所以派吳王去倭國,是因爲朕先前做了一個夢。夢中朕的先祖寫下一個恪字,正好朕正在爲派誰去倭國而爲難,如此便想着是先祖給的指引。”

李總這個說法把大家噁心透了!歷朝歷代都有借先祖託夢說事兒的,但是人家好歹用的是先帝,甚至於某個有大作爲的已故皇帝。李家皇族,李淵算是唐朝的開創者,人家還活着呢託啥夢。你要說不是李淵,你家哪個先祖那麼能耐?

別管怎樣,這是聖上要和好的信號,大臣們也不端着了,紛紛表示之前誤會了聖上。

之後,所有人都等待着王、孟二人的反應。

沒想到兩人竟親自上朝來,王珏還帶着他的弟子諸葛恪。對於王珏比較瞭解的人,比如孔穎達、虞世南這樣的,還有腦回路相近的人都想到王珏要做什麼了。

李世民聽說王珏和孟襄上朝還挺得意,覺得到底是一直幫助他的忠臣,朕給個信號就巴巴來了。結果看到諸葛恪時腦仁嗡一下,他倒沒想出緣由,主要這個少年每次出現都讓他窩火。

內侍按常規:“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微臣有事奏!”

“王縣公請說。”

“聽聞聖上的夢,微臣覺得必然是先祖託夢。”王珏停頓,李世民開懷,以爲王珏倒戈要幫他呢。然而王珏話鋒一轉,“想來李家先祖說的人應該是我弟子諸葛恪,諸葛家的人有多大本事自然不用多說,何況我這個弟子是繼諸葛孔明後又一個諸葛家的驕傲。”

“噗哈哈哈哈!!!”好些人沒忍住,捂嘴偷笑。

李世民瞅着諸葛恪笑眯眯的狐狸臉,氣得牙癢癢。什麼寫個恪字,這事兒是他自己瞎編的,可是再反悔又太打臉。咋整,總不能派這個少年去主事吧?

侯君集立刻站出來,“原來如此,既然弄錯了,還請聖上下旨換回吳王!”

他一開頭,又有一羣人開始嗷嗷叫。

李世民快瘋了,不知道侯君集最近犯得什麼病,也沒聽說吳王得罪他呀。

“朕不能確定先祖說的是誰,不若將諸葛恪也派過去如何?再有程咬金的弟子程鐵牛,他倭國語學得不錯,讓他也過去吧。”

程鐵牛涉及的是對倭國計劃,他過去大家自然都答應。看來聖上鐵了心要讓吳王留在倭國一陣子,如此一來再對着幹也無用,不若幫諸葛恪爭取些權利好讓他過去制衡李恪。

諸葛恪這個殺器原本還要多教一陣子,現在放出去對別人來說太危險,王珏也是沒有辦法才如此。派諸葛恪去倭國,王珏給出兩個指示。一是按商議好的執行對倭國計劃,二是若吳王有異動便讓他長期臥牀,然後把大權奪過來。

奪.權什麼的不是隨便說說,在王珏的爭取下、諸位大臣的力薦下,除了李恪以外諸葛恪就是說話最好使的人。未免過去後被架空,隨行的還有王家侍衛以及墨家能手,另程咬金等瞧李恪不順眼的也都給諸葛恪送去親兵。

人家奮鬥半輩子才能得到的地位和人手,諸葛恪一下子就整配齊了。除了不太願意離開老師和師兄們,諸葛恪對這次的任務沒什麼挑剔。朝廷的對倭政策是先讓他們對內征戰,再以最小的代價佔領人家的土地。那麼,年數不會少。

諸葛恪自然不願意在倭國待太久,他尋思着之所以被派倭國全是因爲李恪,等想走的時候從他身上下手就可以了。由於事件緊急,諸葛恪迅速整裝離開,他從長安出來一路都想着怎麼能快點把吳王弄回大唐還不被聖上遷怒。

第123章 秋後算賬第269章 阿綠在哪(六)第234章 出使倭國(四)第218章 改造東宮(二)第203章 多多內容第48章第64章 63.62.01第282章 要造反嗎第235章 出使倭國(五)第265章 餓漢子飢第197章 魔幻蹴鞠(二)第222章 無名章節第313章百家講壇兩個忽悠第72章 11.24第152章 房遺愛顯才第203章 多多內容第209章 去除隱患第241章 探底行動第134章 過年期間好不要臉第206章 羨慕嫉妒恨第239章 水落石出(一)第153章 徒弟欠人情天下之主第109章 01.02第172章 突襲行動(一)第93章 91.90.01第47章第78章 12.01第39章第124章 奠雁人雁第289章 年末大戲第61章 58.01第202章 號外號外第204章 減肥計劃第99章 99.96.01池邊對答第62章 01第86章 12.11第252章 無名章節第179章 重要一戰第166章 爲子孫計第136章 哭吧精第301章 【呵呵呵】第302章 一倭不容二恪第164章 就這麼定了第269章 阿綠在哪(六)長安之行第196章 魔幻蹴鞠(一)第313章第253章書同文 言同音第234章 出使倭國(四)第300章 繞暈了第73章 11.28第295章 小兩口吵架第304章 就這麼定了第205章 躲宅子秘聞第98章 98.96.01隨園隨緣(一)第40章餓狼傳說第210章 超|級大章隨園隨緣(三)第165章 300%的利潤第200章 意外連連第272章 都虧沒在第139章 報紙發行第269章 阿綠在哪(六)穿越唐朝第267章 阿綠在哪(四)第243章 我滴天吶第131章 一封來信第159章 馬兒快跑第276章 妖魔鬼怪第239章 水落石出(一)第139章 報紙發行第192章 婚禮進行時第272章 都虧沒在第46章第41章池邊對答第311章第55章 53.01第98章 98.96.01第251章第252章 無名章節第152章 房遺愛顯才第206章 羨慕嫉妒恨第259章 抽絲剝繭(三)第183章 還是熱鬧第82章 12.06第234章 出使倭國(四)第51章 10.30房家遺愛第274章 達成所願第273章 集體懵圈第230章 大忙人李泰
第123章 秋後算賬第269章 阿綠在哪(六)第234章 出使倭國(四)第218章 改造東宮(二)第203章 多多內容第48章第64章 63.62.01第282章 要造反嗎第235章 出使倭國(五)第265章 餓漢子飢第197章 魔幻蹴鞠(二)第222章 無名章節第313章百家講壇兩個忽悠第72章 11.24第152章 房遺愛顯才第203章 多多內容第209章 去除隱患第241章 探底行動第134章 過年期間好不要臉第206章 羨慕嫉妒恨第239章 水落石出(一)第153章 徒弟欠人情天下之主第109章 01.02第172章 突襲行動(一)第93章 91.90.01第47章第78章 12.01第39章第124章 奠雁人雁第289章 年末大戲第61章 58.01第202章 號外號外第204章 減肥計劃第99章 99.96.01池邊對答第62章 01第86章 12.11第252章 無名章節第179章 重要一戰第166章 爲子孫計第136章 哭吧精第301章 【呵呵呵】第302章 一倭不容二恪第164章 就這麼定了第269章 阿綠在哪(六)長安之行第196章 魔幻蹴鞠(一)第313章第253章書同文 言同音第234章 出使倭國(四)第300章 繞暈了第73章 11.28第295章 小兩口吵架第304章 就這麼定了第205章 躲宅子秘聞第98章 98.96.01隨園隨緣(一)第40章餓狼傳說第210章 超|級大章隨園隨緣(三)第165章 300%的利潤第200章 意外連連第272章 都虧沒在第139章 報紙發行第269章 阿綠在哪(六)穿越唐朝第267章 阿綠在哪(四)第243章 我滴天吶第131章 一封來信第159章 馬兒快跑第276章 妖魔鬼怪第239章 水落石出(一)第139章 報紙發行第192章 婚禮進行時第272章 都虧沒在第46章第41章池邊對答第311章第55章 53.01第98章 98.96.01第251章第252章 無名章節第152章 房遺愛顯才第206章 羨慕嫉妒恨第259章 抽絲剝繭(三)第183章 還是熱鬧第82章 12.06第234章 出使倭國(四)第51章 10.30房家遺愛第274章 達成所願第273章 集體懵圈第230章 大忙人李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