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課,是董明帶給這個時代最好的禮物。他讓學生們走出課堂,真真切切的去感受。講到農業就真的去田間地頭做調研,講到技術就真的帶着學生們從畫圖開始,一步一步的做出來。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們大呼過癮的同時,也讓他們更容易理解所學的東西。
此時,董明順着之前所說的課程,帶着學生們,在西池村,一戶人家的田間上課。除了學生們之外,還有幾個人,正是這塊地的主人家。
主人家姓王,排行第一,都叫他王大郎。
“大郎,你們家一共有多少口人,多少畝地?”
王大郎聞言憨厚的笑了一下,道:“俺家裡一共有八口人。除了俺之外,還有三個兒子,最小的也十四歲了。我家婆娘、父親母親。還有一個幼弟、”
說到他弟弟的時候,王大郎臉上展開了笑容:“二郎跟俺不一樣,俺就一身傻力氣,只能在地理剖食。但二郎可是個讀書的好苗子,全家都指望着他呢。”
董明聞言一愣,接着問道:“家裡一共多少畝地?”
“嘿嘿,一共兩百畝地。”王大郎笑着回道,顯得很是自豪。
董明點點頭,又問道:“平日裡農忙,除了你之外,還有誰?”
“好叫先生知道。”王大郎回道:“除了二郎之外,我們都下地幹活。其實二郎也要幹活,可我們咋捨得嘛?他平日裡讀書就行了,還能教我們家幾個小子哩。”
“那....一季的收入夠用的嗎?”董明問道。
說到這裡,王大郎的臉色變了變,最後道:“夠用。”
董明搖了搖頭,他知道,王大郎撒謊了。但是他沒有繼續問,而是對着學生們道:“大漢朝像王大郎家這樣的家庭有千千萬萬個,他們還算是幸福的,頂多累一些,至少衣食無憂。家裡還有一個脫產的讀書人,生活有着盼頭。可是,不如他們家的更多!告訴我,你們該怎麼辦?”
“現在不要說,好好想一想,現在我們先上課!”董明掃視了一眼所有學生,然後道:“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如何提高莊稼的單位面積產量。”
“啥叫單位面積產量啊。”王大郎小聲問道。
董明對着他笑了笑道:“就是一畝地能產多少石糧食的意思。”
王大郎聞言摸了摸後腦勺道:“這還能提高不成?大家不都是畝產兩石多三石嗎?”
“自然是可以的。”董明笑着說道。
“嚇?!”王大郎整個人都激動了許多:“怎個提高法?還請先生教俺。”
董明點點頭,道:“自然會教給大家的。當然也包括大郎你。”
事實上,東漢末年的農業水平並不算低。這個時期其實已經出現了短轅一牛挽犁,它操作靈活,便於在小塊農田上耕作。這種短轅一牛挽犁的出現,是跟犁鏵的改進結合在一起的。東漢時,已經大量使用全鐵製犁鏵,它比以往的V形犁,刃端角度已逐漸縮小,不但起土省力,而且可以深耕。
此外,新型的全鐵製的耕作工具也逐漸增多。後世的考古中,就發現了不少這個時期的鐵製農具。在川省樂山崖墓石刻畫像中見到的曲柄鋤,是便於剷除雜草的中耕工具;綿陽發現的鐵製鉤鐮,全長35釐米,是專用於收割的小型農具,操作起來很方便。
前文中曾經提到過的畢嵐發明和設計了翻車和渴烏,使灌溉水平大大提高。東漢前期,各地還開鑿了許多灌溉渠道,三輔、河內、山陽、河東、上黨、太原、趙、魏及河西、江南地區,也都“穿渠灌溉”,有的地區還開闢了很多稻田。
與此同時,董明還發現了一本書,名叫《四民月令》。這本書是崔寔寫的,是關於生產生活的書籍。這本書在後世已經散佚,後人根據其他一些引用過這本書的文字、語句中將這本書還原了出來。但終歸不是原本。
通讀了《四民月令》之後,董明不得不說,真的很佩服古人。書中四民指的就是“士農工商”四種社會分工。它按照月份,記錄了每個月每個不同身份的人該做什麼。在董明看來,這就是一本東漢末年的生產生活指導手冊。
舉個例子,東漢很多人十九歲那一年的正月,也就是春二月會統一舉行冠禮。就是因爲《四民月令》載:是月也,擇元日,可以冠字。
針對這種情況,董明提出的增產的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施肥和輪作。農民在生產中,總會將“地力”這兩個字掛在嘴上,事實上所謂的“地力”就是土壤所蘊含的營養物質。“地力”高了,農作物長的就好,反之則不然。
而施肥和輪作都是爲了補充“地力”。
輪作,其實就是在同一地塊上有順序的輪換種植不同的農作物或者是同時種植多種農作物。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麥、玉米三年輪作,這是在年間進行的單一作物的輪作。
在一年多熟條件下既有年間的輪作,也有年內的換茬,如南方的綠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小麥—水稻—水稻輪作,這種輪作有不同的複種方式組成,因此,也稱爲複種輪作。
事實上,國人早在西漢時就實行休閒輪作。北魏《齊民要術》中有“谷田必須歲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爲上,麻、黍、故麻次之,蕪菁、大豆爲下”等記載,已指出了作物輪作的必要性,並記述了當時的輪作順序。
長期以來我國旱地多采用以禾穀類爲主或禾穀類作物、經濟作物與豆類作物的輪換,或與綠肥作物的輪換,有的水稻田實行與旱作物輪換種植的水旱輪作。
董明則是將後世的輪作經驗,稍加改良用在此時。並且根據南北方的差異性,有所調整。簡單的說,就是系統將後世的輪作經驗整理成書,董明拿過來進行東漢式魔改。
另外一個就是施肥。
以東漢末年的煉丹流化學技術,董明很清楚,他是弄不出來什麼複合肥的。當然系統那裡可以用聲望值換到,價格也不高。但顯然光靠換,根本不頂用。就算是金坷垃,也不能供應的了全國使用啊。
這個時期,最好用的施肥原料,自然是人力肥,也就是五穀輪迴之物。
“首先第一點是輪作,這個大家都知道。不過呢,咱們要稍微改動一下輪作的順序和輪作的農產品。具體的改正呢......”
董明席地而坐,就坐在田壟間。天氣有些悶熱,他還讓豆芽兒給他編了一個草帽戴着。學生們也三三兩兩的坐在他周圍聽着他講課。
王大郎小心翼翼的站在最外面,勾着腦袋聽着,他渾然沒發現,他家二郎不知道什麼時候過來了。
王二郎緩步走到大兄面前,跟他點點頭算是打了招呼。然後越過大郎,走到了學生們的後面,也席地坐了下來。身後的大郎看到二郎如此,臉上展開了笑容。心裡想着,果然讀書人就是要跟讀書人在一起纔是。
“今年少吃一些,再把家裡的那幾塊下田給賣了。湊點兒錢,讓二郎也去跟董先生學習去。”王大郎琢磨着,臉上越來越開心。
“輪作畢竟大家都有經驗,接下來告訴大家施肥。”董明覺得這纔是這節課的重點:“施肥,早在商朝時期就有記載,並且隨着時間的流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甚至一定程度上到了“惜糞如惜金”的地步。”
學生們聽到這裡,都笑了起來。
“大家不要笑。”董明道:“你們可能不知道,就是這人人嫌棄的五穀輪迴之物,讓中華大地的農田自古以來保持着蓬勃的生機。爲師總結了前人竟然,加上自己的研究。將施肥做了詳細的分類和操作方式。”
“首先,第施肥必須考慮土壤,這是因爲:第一,只有在地力供應不足時,才需要施肥,並不是每年都要施肥,否則會造成浪費,甚至造成作物中毒。這一點有時被忽視。第二,肥料施入土壤後會發生一系列變化,會在不同程度影響肥料效果,不考慮土壤,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合理施肥。”
衆人聽着,記着。其中聽得最用心,記得最用心的是王家二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