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

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

楊洪語速很是緩慢。心中的思緒卻是飛快。

楊洪作爲大明軍方第一人,如果說對而今的局面沒有想法的話,那是假的。但是楊洪很明白自己的定位。

雖然楊洪乃是大明軍方第一人,稱得上是位高權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實際上,大明軍隊的權力一直在朱祁鎮手中。

從軍備,軍需,將領,武器,戰略,戰術,乃是軍官教育,等等等。都有朱祁鎮直接與間接的參與。

楊洪如果真以爲自己可以完全掌控明軍上下,那就呵呵了。

所以,楊洪所想並不是太重要,皇帝的意見才重要。

楊洪迅速總結了朱祁鎮之前的所做所爲,說道:“而今五軍都督府,應該專司軍中,而今五軍不夠,本來軍中有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共五軍五十營,而今分佈在南北各處,京師附近只有四軍。已經不夠用了,應當設南北兩軍,北軍駐守龍城,南軍駐守南京,如此七軍三十五萬。”

朱祁鎮也明白,在易經之中,七爲陽數。

而軍隊也多用陽數,如三,五之類。

而且楊洪明顯是答非所問。

朱祁鎮要問得是大明軍制上的問題,但是楊洪回答的其實是一個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擴軍,其實朱祁鎮已經在做了。

不擴充編制,等南征安南勝利之後,如何安置得勝之師。

楊洪看似說了很多,其實什麼也沒有說。

在軍事楊洪敢做敢當,殺伐果斷,但是政治上,卻是一個老滑頭。

朱祁鎮說道:“羅通,王老先生在的時候,對你寄以重任,這一件事情上,你怎麼看?”

羅通說道:“此事唯請陛下聖裁。”

羅通乾脆之極,點明瞭關鍵要點。關於軍隊只有皇帝能決定,看看太祖太宗仁宣舊例,對於軍隊的事情,都是皇帝一言而決。

容不得別人插手的。

也是歷史上土木堡之變,京營被于謙重建,才讓軍隊被文官控制。

朱祁鎮說道:“如此,那麼大家聽聽朕的意見。”

對於這一件事情上,朱祁鎮想過不知道多少次了。朱祁鎮說道:“貓兒莊之戰,證明了一件事情,大明開國近百年,開國軍制,已經到了難以爲繼的地步,到了不得不變。這也是朕用改世兵爲募兵。”

“只是朕思來想去募兵也有很多缺陷,第一耗費太多。這一點還能還可以承受,其次以錢募兵,軍隊爲錢打仗,難免驕兵悍將之嫌。”

“而且衛所制度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在邊關駐守,也是可以用的。”

“故而,以朕之見,戰兵以募兵爲主,屯兵以衛所爲主。這是大明軍制總原則。”

朱祁鎮語氣微微一頓。

“陛下聖明。”諸位大臣齊聲說道。

朱祁鎮說道:“今後一切軍制都以這個原則爲核心,首先五軍都督府掌管一切京營,所有募兵都在京營之中,當然了,京營之中,也不是全部募兵,可以從各地衛所招募精銳敢戰之士。”

“先說募兵。”

“募兵之前招募很不成體系,是通州大營招募。”

“但是今後招募士卒,就不能這般急就章,故而以朕之意,招募之事應該由兵部負責,朕有意將這一件事情由各省都指揮使承擔,而今裁併衛之後,各省都指揮司所負責的事情也就不多了,而且各省兵力也有缺乏。故而朕有意由各省都指揮使直接負責一營人馬,這筆開支由地方財政開支。並且負責訓練士卒。”

“大明京營分駐天下,以四十萬爲定額,外加水師各部。這些人馬朕不準備讓他們服役一輩子,一般是二十入伍三十回鄉。大部分士卒的年齡都要限制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招募,退伍,還安置,這些事務都要兵部負責起來。”

“羅通,這是你的事情。”

羅通說道:“臣明白,臣定然理清上下,確定各省定額,已經從各省招募士卒,送到京師,這一點請陛下放心。”

朱祁鎮用意很明顯。

兵部與五軍都督府的之間的制衡,是不可能變的。

畢竟天下所有權利,唯有軍權最重,即便是爲了後世子孫着想,也要確定在不影響戰鬥力的情況之下,層層控制,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能讓軍隊處於失去控制的處境。

所以,軍籍,兵力招募,以及各士卒的籍貫等事情,都是要由兵部負責。

如此一來,即便是招募的士卒,朝廷也要確定他們的根底。

這一點其實也是與重新編練黃冊有關係,正是因爲黃冊在清丈之後,變得可靠了才能做到這一點。

當然,僅僅是這樣情況。朱祁鎮也不會放心的。

朱祁鎮第二個控制手段,其實就是軍官團。

如果士卒保持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就會變得流動。控制大明京營都在一個相對穩固的軍官團裡面。

什麼軍官團,自然是武學出身的軍官。

這又是朱祁鎮控制軍隊的手法之一。

此刻就略過不提。

不過這重點並不在兵部。而在五軍都督府上面。

朱祁鎮說道:“五軍都督府要承擔兩項責任,一是領兵,二是負責天下軍情。這兩項不可爲一。”

兵部負責軍政有後勤,少府負責軍需生產,但是即便如此,領兵的權力與用兵的權力也是要分開的。

“朕要重建樞密院。由功勳老臣負責。直接對朕負責,昌國公你可以將五軍都督府的事情先放一放,重建樞密院之事,就由你來負責。”

楊洪聽了,心中微微一愣,頓時明白,皇帝是早就有準備。

因爲楊洪這一兩年以來,已經脫離了對京營兵馬的管理,這本來是楊洪本能的避嫌措施。但是皇帝卻順水推舟似乎有意看他如此。

楊洪本來以爲是皇帝的猜忌,現在看來,卻不是這樣的,而是樞密院重任,朱祁鎮早就看中了他。

楊洪說道:“臣遵旨。”

朱祁鎮說道:“大都督改爲三軍北軍,南軍,中軍,分別由北軍大都督,南軍大都督,中軍大都督統領。原大都督斷事官轉到樞密院,還有延邊各軍也由樞密院負責。”

樞密院與三軍之間,相互制衡,也是題中應有之意。斷事官體系就是讓樞密院管控三軍的重要棋子。

甚至有斷事官體系在,三軍與樞密院之間的關係就好不到什麼地步去。

畢竟在軍中誰與憲兵的關係好。

至於爲什麼將七軍換成了三軍,卻是因爲朱祁鎮更重視的是軍隊之間的制衡關係。分得太多了。反而顯得混亂。

其中在這三軍之中,中軍鎮守京師,護衛宮中,類似於禁衛軍,一般不會出戰的。

真正作爲對外主力的,乃是南北兩軍。

至於邊軍作爲衛所軍隊之中,唯一保存戰鬥力的軍隊。也歸樞密院管。

其實樞密院與兵部下轄分割乃是內外,凡是內地省份的軍權,都是在兵部的控制之下,而且這些地方的軍隊,即便是加強過了,也不堪重用。

而真正有實力的邊軍。卻在樞密院管控之下。

如此一來,兵部,樞密院,三軍,層層分割軍權。爭取不出紕漏,當然了,這僅僅是一個框架,真正內部詳細章程,具體該如何制衡,讓一支能對外征戰的大軍,牢牢的控制在皇帝的手中,又不太過影響大明內部的政治格局。

這是一項大工程,但是內閣之中那一個不是政爭高手,對權謀非常擅長,有這個大框架在,足夠補充完成一套密不透風的體系。

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
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