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 不一般的內閣制

吳昌時很快交代了毒死張溥的事宜,前因後果交待的非常清楚,完全符合鄭勳睿的判斷,周延儒佩服的同時,當然要在這件事情上面做文章,他明白鄭勳睿的目的,就是要從道義上面徹底擊潰東林黨、復社和應社,讓這個集聚讀書人的組織徹底的崩潰。

案子交到大理寺的時候,周延儒已經做好了所有的準備。

大理寺審訊的結論很快出來了,吳昌時毒死張溥的事宜,被定性爲內訌,東林黨和復社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當然最終結論之中,也對張溥多年來自高自大的行爲無情揭露,正是因爲張溥這種目中無人的行爲,惹怒了吳昌時,引來殺身之禍。

周延儒和大理寺都非常聰明,大理寺的結論沒有牽涉到錢士升和錢謙益等人,但是明白人都能夠看清楚其中的意思,要知道吳昌時想着毒死張溥,這麼大的事情,錢士升等人不知道是說不過去的,畢竟真正能夠決定東林黨事宜的還是錢士升、侯詢和錢謙益等人,從這個層面來看,這些人怕是還參與其中了。

官府沒有給出結論的東西,就會瘋狂的議論,人人都是有思想的,都會聯想。

這種表面上看的不牽涉,用意更加的險惡,其實徹底擊垮了錢士升和錢謙益等人。

邸報發往了省府州縣,瞬間引發了軒然大波。

東林黨和復社瞬間就處於崩潰的狀態,要知道對張溥有好感的讀書人還是不少的,沒有人想到東林黨和復社會作出來這樣的事情,偏偏這個時候,錢士升、侯詢和錢謙益等人,都做了縮頭烏龜。根本不敢出面來解釋。

鄭勳睿還真的沒有干涉這一次的審理,看到了大理寺的審理結論,就連他都是大吃一驚。想明白其中道理之後,他也只能夠是苦笑了。

內閣的事宜。鄭勳睿已經考慮成熟。

內閣制是明太祖朱元璋創建出來的,以前的歷朝歷代都是丞相制,朱元璋創建內閣制,不過是爲了鞏固皇權,壓制丞相的權力,不過到了嘉靖年間,內閣的權力絕不亞於丞相了。

內閣制與丞相制的優劣,不好評述。歷史上各有各的看法,其實幾百年之後,內閣制依舊在某些國家維繫。

鄭勳睿不想變動內閣制,如此耗費的精力太大,但他需要對內閣製做出巨大的調整。

鄭勳睿對權力的認識有些不一樣,權力需要得到限制這一條是毫無疑問的,但若是不充分賦予辦事官員權力,人家也是不可能好好辦事情的,而且發展商貿已經成爲當今最爲重要的事宜之一,這就需要用諸多的規章來限制權力了。否則官商勾結造成的巨大破壞,遲早會導致大規模的出現,最終導致國家的滅亡。

世界上沒有最爲完美的制度。都是相對好的制度,制度同樣不是一成不變的,也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的改進,從這個方面來說,鄭勳睿也需要在制度層面做出更多的探索。

內閣與六部和都察院等,是不是聯繫在一起,這是鄭勳睿思考最多的問題,也就是說六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直接組成內閣,還是單獨設立內閣。管控所有的部門。

兩者各有優劣,以六部尚書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直接構成內閣。這樣少了一個權力層面,辦事能夠更加的高效。但是缺陷也是明顯的,那就是缺少了討論協商的過程,容易形成獨斷專行的局面,而在六部和都察院之上另外組建內閣,就能夠擴充一個討論的層面,很多的事情可以在內閣充分討論,將這些討論的意見提供給皇上決策。

看起來單獨設立內閣好處要多一些,至少內閣能夠依據六部和都察院提出來的諸多決策的事宜充分討論,接着將討論的意見提供給鄭勳睿決策。

可鄭勳睿不是這樣看的,單獨設立內閣就多出來了一個層面,建立一個強大富庶的國家,需要權力高度集中,需要各項決策能夠迅速的貫徹落實下去,若是很多的決策還如同往常一樣討論來討論去,就是難以通過和落實,那麼發展的步伐就必定會減慢,強大和富庶就必定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幻。

所以鄭勳睿的考慮,是高度的集中權力。

皇權和內閣權力之間的博弈肯定存在,這需要用制度確定下來,權力博弈最爲集中的地方,主要就是在用人和用錢兩個方面,至於說言官彈劾的制度,鄭勳睿毫不猶豫的廢除了。

不是說言官彈劾的制度不好,可惜這種好的彈劾制度,經過多年的延續,早就變味了,有很多的讀書人,爲了能夠掙到名聲,不惜想方設法的彈劾,甚至是無中生有,他們不怕廷杖,不怕怒斥,抓住皇上期盼有着好名聲的心理,肆無忌憚。

更加關鍵的是,這些言官不一定知道下面的實際情況,也不一定知道政策推行帶來的效果,他們已經陷入到爲彈劾而彈劾的怪圈之中。

這樣的言官還有什麼作用。

用人權力鄭勳睿是需要牢牢抓在手中的,用錢方面則可以稍微放鬆一些。

四品以上的官員必須經過鄭勳睿親自審覈,而審覈的依據就是吏部的考覈。

對官員的評述,不僅僅是吏部的考覈,還有都察院平日裡的監督,之前言官所有的職能,悉數合併到都察院去,省府州設立的都察院的分支機構,採取一條邊的領導體制,也就是地方官府無權管轄,更是無權干涉,分支機構的官員,三年到五年的時間必須要調整。

鄭勳睿不可能清楚瞭解每一個四品以上官員的實際情況,這就是依賴吏部與都察院了,責任追究制度也就在這種情況之下確立下來,若是吏部推薦的官員,出現了重大的問題,或者說推薦的時候,就存在貪腐以及魚肉百姓之行爲,那麼鄭勳睿就要倒追責任,誰舉薦或者考覈的,誰就要直接負責任。

都察院的責任同樣重大,他們負責直接對官員的督察,官員出現貪腐和魚肉百姓的行爲,都察院必須要查處,必須要不折不扣的處理,而都察院處理之後,問題大的還要移送大理寺或者刑部繼續處理。

鄭勳睿決定貫徹落實的很多政策,特別是對官吏的管理辦法,看起來與朱元璋的差不多,不過這裡面的區別還是巨大的,所謂人至清則無察,水至清則無魚,鄭勳睿明白很多的潛規則,更是明白這裡面巨大的利益所在,特別是隨着商貿的發展,想要官員過窮日子做事情,這是辦不到的事情,若是官員連家人都不能夠養活了,人家讀書爲什麼。

所以鄭勳睿在決定推行這些政策的同時,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幅度的增加官員的俸祿,同時將許多應該由官府開銷的事情明確下來,特別是府州縣的衙門,不少的開銷直接由府庫拿出來銀子,不需要知縣個人掏腰包。

很多的事情需要馬上開始推行,而能否推行這些政策,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內閣。

認真思索之後,鄭勳睿給內閣定下的名額是七人,單數有利於在重大的事情上面表決,內閣同樣設立內閣首輔和內閣次輔,內閣首輔的權力很大,直接對皇上負責,權力大的同時意味着責任重大,凡是經過內閣商議之後的事情,出現了重大的失誤,內閣首輔直接承擔責任,直接接受處罰。

內閣次輔原則上協助內閣首輔做出決策,但也有一定的獨立性,在重大事情上面,只要有合適的理由和原因,可以反對內閣首輔做出的決定。

內閣大臣在內閣首輔的領導之下做事情,負責各自分管一塊的事宜。

都察院直接監督內閣所有人員,包括內閣首輔和內閣次輔。

都察院左都御史進入內閣,爲內閣大臣。

內閣與都察院各自不相關,直接對皇上負責,此外大理寺也直接對皇上負責。

內閣由戶部尚書、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工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鄭家軍總兵七人組成。

最爲重要的吏部尚書不進入內閣,其直接對皇上負責。

內閣首輔與內閣次輔由皇上直接指定,但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大理寺丞不得出任內閣首輔與內閣次輔。

在任命內閣首輔與內閣次輔的事情上面,鄭勳睿沒有做出太多的限制,這方面他還是有私心的,不願意自己困住自己。

票擬製度依舊保存,玉璽改由錦衣衛保管,設立領侍衛內大臣一職,統管皇城的一切事宜,其品階爲正二品,與此同時,宮內太監不得干預任何的政事,取消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聖旨的起草由領侍衛內大臣來完成,交由皇上審覈之後下旨。

地方巡撫的權力增大,可直接決定地方上五品以及五品以下官員之任命,報備吏部即可,但地方巡撫必須服從吏部調整部分官員的任命,特殊情況之下,吏部可以決定地方五品及五品以下官員之任命,這就是所謂的空降。

不管是吏部還是巡撫,其任命之官員,必須要經過都察院之同意。

這就是鄭勳睿決定做出的整體調整,當然還有不少細節方面的。(。)

第392章 報復第382章 必須搬遷第539章 狂妄的代價(3)第401章 自不量力第288章 身份不一樣第328章 抓重點第128章 沒商量第870章 終於明白了第859章 堅定目標第85章 相互考證第261章 內部分歧第527章 羣英會(2)第224章 西安古城第969章 疑點重重第171章 家人團聚第638章 面對選擇第354章 不可大意第958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4)第908章 都要拼命了第984章 乘勝追擊第9章 教諭先生第155章 榆林總兵第69章 鹿鳴宴第920章 無法高興的勝利(1)第267章 出其不意第678章 殺一儆百第65章 董其昌的決定第45章 友誼和原則第485章 痛苦的顛覆第323章 突破口第182章 大度第88章 當頭一棒第946章 萬國來朝(4)第904章 關寧錦防線第148章 捉襟見肘第158章 戰馬第663章 餘音繞樑第81章 說親第113章 險鑄大錯第485章 痛苦的顛覆第172章 悶頭髮展第222章 天意如此第317章 秦良玉的來信第52章 決定第854章 絕唱(2)第510章 只有服從第426章 重大謀劃第911章 悲哀的撤離第639章 實際行動第45章 友誼和原則第285章 這是天意第410章 毛瑟槍第593章 深層次分析第131章 第一件事第980章 戰遼河(2)第791章 該快則要快第50章 壯士(1)第606章 不給面子第661章 雷霆一擊第747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442章 如何應對第5章 父子長談第357章 血戰(1)第219章 不算勝利第839章 潼關之戰(5)第578章 被計劃的婚姻第833章 頗感意外第211章 出乎預料第531章 高陽之戰(4)第813章 自負的本錢第927章 關鍵的建議第40章 辛苦自知第487章 軒然大波第720章 上下不一致第745章 兩極分化第414章 洪門的轉變第925章 代善的選擇第414章 洪門的轉變第242章 失去方向第791章 該快則要快第881章 登基稱帝(2)第265章 亂攤子第695章 及時的建議第33章 無法淡定第199章 親兵營第831章 各懷鬼胎第174章 老軍戶第1章 跳大神第786章 單項選擇第164章 精心準備第63章 鄉試內簾官第982章 戰遼河(4)第737章 自我毀滅的開始第639章 實際行動第822章 精準的掌控第328章 抓重點第137章 突然襲擊第920章 無法高興的勝利(1)第330章 背後之人第191章 證據鏈
第392章 報復第382章 必須搬遷第539章 狂妄的代價(3)第401章 自不量力第288章 身份不一樣第328章 抓重點第128章 沒商量第870章 終於明白了第859章 堅定目標第85章 相互考證第261章 內部分歧第527章 羣英會(2)第224章 西安古城第969章 疑點重重第171章 家人團聚第638章 面對選擇第354章 不可大意第958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4)第908章 都要拼命了第984章 乘勝追擊第9章 教諭先生第155章 榆林總兵第69章 鹿鳴宴第920章 無法高興的勝利(1)第267章 出其不意第678章 殺一儆百第65章 董其昌的決定第45章 友誼和原則第485章 痛苦的顛覆第323章 突破口第182章 大度第88章 當頭一棒第946章 萬國來朝(4)第904章 關寧錦防線第148章 捉襟見肘第158章 戰馬第663章 餘音繞樑第81章 說親第113章 險鑄大錯第485章 痛苦的顛覆第172章 悶頭髮展第222章 天意如此第317章 秦良玉的來信第52章 決定第854章 絕唱(2)第510章 只有服從第426章 重大謀劃第911章 悲哀的撤離第639章 實際行動第45章 友誼和原則第285章 這是天意第410章 毛瑟槍第593章 深層次分析第131章 第一件事第980章 戰遼河(2)第791章 該快則要快第50章 壯士(1)第606章 不給面子第661章 雷霆一擊第747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442章 如何應對第5章 父子長談第357章 血戰(1)第219章 不算勝利第839章 潼關之戰(5)第578章 被計劃的婚姻第833章 頗感意外第211章 出乎預料第531章 高陽之戰(4)第813章 自負的本錢第927章 關鍵的建議第40章 辛苦自知第487章 軒然大波第720章 上下不一致第745章 兩極分化第414章 洪門的轉變第925章 代善的選擇第414章 洪門的轉變第242章 失去方向第791章 該快則要快第881章 登基稱帝(2)第265章 亂攤子第695章 及時的建議第33章 無法淡定第199章 親兵營第831章 各懷鬼胎第174章 老軍戶第1章 跳大神第786章 單項選擇第164章 精心準備第63章 鄉試內簾官第982章 戰遼河(4)第737章 自我毀滅的開始第639章 實際行動第822章 精準的掌控第328章 抓重點第137章 突然襲擊第920章 無法高興的勝利(1)第330章 背後之人第191章 證據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