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不同的要求

紫禁城,乾清宮。

正月初九本是上九日,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這一天老百姓是要燃放鞭炮的,過了這一天,相互之間的拜年,就被稱之爲拜晚年了。京城到處都是鞭炮聲,一大早就開始了,可是皇宮之內非常的安靜,甚至帶着壓抑的氣氛,過節的喜氣根本就看不見了。

襄陽府城被拿下,襄王朱翊銘被流寇所殺、襄陽城內府衙和縣衙的官吏悉數被殘殺,這樣的消息,對於皇上和朝廷來說,無異於一聲悶雷。

當初皇上和朝廷都認爲,流寇根本不可能攻下襄陽府城,他們都認爲襄陽府城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其特殊的地形讓任何打算進攻的軍隊都會損失慘重、望而卻步,可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流寇正月初四抵達襄陽,正月初六就徹底攻陷襄陽,這是什麼樣的戰鬥能力。

湖廣巡撫方孔炤的緊急奏摺,只是說襄陽失陷,被流寇攻破,並未說及詳細的戰鬥情形,看樣子也不是特別的清楚。

朱由檢臉色陰沉,毫不掩飾自身的憤怒和不滿,好不容易騰出手來對付鄭勳睿,貌似一切都很順利,淮北的官吏調整了不少,南京方面也給方正化寫去了密函,想必不要多長的時間,就可以慢慢削弱鄭勳睿的權力,可這個時候,流寇開始大規模動作了,這究竟是爲什麼,此前都是小打小鬧的流寇,難道實力無限壯大起來了。

朱由檢甚至懷疑,流寇此番大規模的動作,是不是與鄭勳睿有關係。

鄭家軍之中可有不少投降的流寇,爲了能夠攪渾局勢,鄭勳睿也許會做出來這樣的事情。

思緒的偏執加上心緒不寧。想到什麼樣的事情都不算是奇怪的。

內閣收復周延儒率領諸多的內閣大臣站在下首的左邊,衆人同樣很沉默,曹化淳、高起潛和王德化等人則是站在右邊,同樣沒有說話,王承恩站在朱由檢的身後。

乾清宮出現這樣的情形,已經不能夠算是奇怪了。按說太監是不能夠直接參加朝會,商議諸多事情的,不過隨着內閣權力被削弱,隨着皇上對太監逐步的信任,王承恩等人不僅僅能夠直接參加朝會,還能夠做出不少得到皇上支持的決定。

乾清宮沉默的氣氛讓人感覺到壓抑,春節期間出現這樣的情形,誰都沒有想到。

“諸位愛卿,襄陽府城失陷。你們認爲應當如何處置。”

朱由檢拋出的這個問題太大了,想要回答清楚,可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情。

周延儒看了看身邊的衆人,硬着頭皮開口了。

“皇上,臣以爲當務之急,是要求湖廣巡撫方大人瞭解清楚具體的情況,內閣根據襄陽府城的情況,再行商議對策。”

“周愛卿。襄陽府城的實際情況,就是被流寇攻陷了。還要其他什麼實際情況嗎。”

朱由檢絲毫沒有給周延儒面子。

王承恩不安的看了一樣皇上,他敏感的察覺到,皇上這樣做是不妥當的,如此的場合之下,需要給內閣首輔面子,其實周延儒提出來的應對策略沒有錯誤。不瞭解襄陽府城的實際情況,是不可能做出什麼決定的,就算是朝廷打算迅速收復襄陽府城,也要分析具體的情況,京城距離襄陽府城千里之遙。貿然做出決定,只可能讓損失更加的慘重,再說五省總督孫傳庭的奏摺尚未到京城,襄陽府城究竟是怎麼失陷的,爲什麼如此短的時間就失陷了,這些都是需要具體瞭解的。

王承恩的預計沒有錯,皇上開口的訓斥,讓周延儒低下頭,不再開口說話。

內閣首輔不開口說話,其他人自然也不會爭着開口說話。

“朕認爲,湖廣巡撫方孔炤、五省總督孫傳庭兩人,都有責任,明知道流寇進攻襄陽府城,不加強守衛,讓流寇輕鬆拿下了襄陽,如此的失責,豈能輕饒。”

襄陽失陷,總是需要有人承擔責任,這也是朝廷的慣例,沒有什麼奇怪的,可如今的情形之下就開始追究責任,肯定是不妥當的,方孔炤和孫傳庭兩人,至少知道具體的情況,也明白應該如何應對氣勢洶洶的流寇,換了其他人,至少需要時間瞭解情況,等到那個時候,襄陽的情況恐怕更加的糟糕。

王承恩的眼睛看向了周延儒,他希望周延儒能夠再次開口,不說辯駁,至少要擺明理由,如今尚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

可惜周延儒根本沒有擡頭。

王承恩的目光看向了錢士升,應該說內閣之中,錢士升的資歷是最老的,最近一段時間也是得到了皇上的信任,此刻周延儒不開口說話,應該是錢士升開口。

王承恩再次失望,錢士升也低下頭,沒有開口的意思。

王承恩的目光準備再次轉移的時候,內閣次輔張鳳翼開口了。

“皇上,臣以爲襄陽府城的失陷,具體的原因尚未弄清楚,五省總督孫傳庭大人和湖廣巡撫方孔炤大人,前期都有很多的奏摺,孫大人奏摺之中已經說清楚流寇的動向,李自成和張獻忠兩路流寇,分別進攻南陽府城和襄陽府城,孫大人率領大軍抵禦李自成,故而要求方大人加強對襄陽府城的守衛,方大人的奏摺之中,說到了守衛襄陽府城的難度,更是說清楚了具體的安排,湖廣總兵左良玉派遣兩萬軍士守衛襄陽府城,襄陽府城之內尚有兩千守備衙門的軍士,城外有五千襄陽水師,這樣的守衛力量,應該是充足的,臣以爲孫大人和方大人的安排部署是合適的,朝廷若是追究他們的責任,難以拿出來充足的理由。。”

張鳳翼尚未說完,朱由檢的臉色再次的變化。

“張愛卿,你的意思是朕剛剛是胡言亂語了。”

周遭的氣氛一下子變得緊張,皇上從未說過這樣的話,和何況是面對內閣次輔。

張鳳翼沒有退縮,緊跟着開口了。

“臣萬不敢責備皇上,也沒有這個意思,臣就事論事,內閣至今保留孫大人和方大人的奏摺,時刻可以調閱,臣以爲,當今之計,是要了解襄陽府城失陷的具體情況,同時令孫大人和方大人提出收復襄陽府城的措施。”

儘管這個時候皇上還是憤怒,但王承恩暗暗舒了一口氣,內閣首輔周延儒和內閣次輔張鳳翼都表明了態度,皇上必須要考慮,不管有多大的脾氣。

張鳳翼說完,內閣大臣、兵部尚書楊嗣昌跟着開口了。

“皇上,臣以爲周大人和張大人的建議可行。”

四周又是一陣的沉默。

好一會,朱由檢終於開口了。

“朕剛剛有些着急,諸位愛卿不要介意,解決襄陽府城失陷的事宜,就依照周愛卿和張愛卿之建議,兵部必須要掌握襄陽府城失陷的情況,朕看楊愛卿辛苦一趟,到湖廣去,瞭解具體的情況,督促孫大人和方大人,儘快收復襄陽府城,徹底剿滅流寇。”

停頓了一會,朱由檢的目光看向了高起潛。

“高起潛,你同楊愛卿一同到湖廣,協助楊大人處理所有的事宜。”

走出乾清宮,滿腹心思的楊嗣昌,稍稍思索了一下,直接到文淵閣,找尋內閣首輔周延儒,皇上剛剛的安排,讓他不是很明白,本來這樣的事情,讓兵部來處理是不錯的,可爲什麼安排掌印太監高起潛跟隨,而且還協助處理所有的事情。

楊嗣昌對高起潛的印象很不好,高起潛擔任監軍的時候,前任的五省總督盧象升和熊文燦,全部都是栽倒在高起潛的手中,盧象升甚至爲此葬送了性命,可是因爲皇上的信任,高起潛沒有遭受到任何的責罰,反而成爲司禮監秉筆太監。

儘管看不起高起潛,但楊嗣昌不敢公開得罪高起潛,要知道這樣做,就等於是間接的得罪皇上了。

看見楊嗣昌進來,周延儒微微點頭,示意楊嗣昌關上門。

楊嗣昌稍稍愣了一下,轉身關好門了。

“楊大人,我知道你是爲什麼事情而來的,到湖廣去調查,本就是兵部的事宜,不過皇上讓你去調查,可見都襄陽府城失陷是非常重視的,你到了武昌府,必須要認真調查,不要放過任何的細節。”

楊嗣昌點點頭,這是必須的,不過他到這裡來,主要不是爲了如何調查。

“大人,皇上派遣高公公跟隨調查,下官不是很明吧,還想請大人指點。”

周延儒臉上閃過一絲苦笑的神情,很快消失。

“楊大人,此事就是你如何的把握了,皇上已經明確說了,調查以兵部爲主,高公公不過是協助調查,在我看來,如何的調查,以及提出來什麼樣的建議,應該是你做決定,當然所有調查的事宜,也要讓高公公知曉。”

看着滿腹心思的楊嗣昌離開,周延儒微微嘆了一口氣,他已經預感到,楊嗣昌到武昌府去調查,恐怕沒有那麼簡單,皇上究竟是聽從楊嗣昌的意見,還是聽從高起潛的建議,那是說不準的事情,何況太監都是習慣秘密稟報的,天知道調查的過程之中,高起潛會給皇上稟報什麼樣的情況。。

第384章 淮安火器局第976章 沙場點兵第141章 恩師來信第627章 不同的態度第849章 兌現承諾第238章 真正的聯合第487章 軒然大波第772章 閃電戰(2)第948章 范文程的悲哀第728章 壯志未酬第742章 難得的決心第311章 爭論和辯駁第533章 高陽之戰(6)第446章 求助第125章 三月修撰第441章 李巖的智慧第132章 先軍策略第569章 京城故事(3)第693章 篤定第952章 甕中捉鱉第426章 重大謀劃第339章 丙子之亂第242章 失去方向第524章 拼死抵抗第968章 內外交困第710章 早想到了第601章 出乎預料第246章 抽絲剝繭第233章 規矩第964章 本能的厭惡第826章 建議引發靈感第75章 不可忍第192章 沒有那麼好奇第519章 響鼓也需重錘第557章 勞逸結合第32章 府試案首第163章 力排衆議第491章 醉翁之意第12章 做主第850章 大變序幕拉開第447章 一萬對十一萬第49章 徐州第705章 局勢的突然變化第206章 堅持就是勝利第605章 有準備和無準備第273章 明智第738章 輕易化解第83章 利弊第502章 恐金症第696章 終於立功第978章 醒悟太遲第728章 壯志未酬第63章 鄉試內簾官第255章 歷史重演?第838章 潼關之戰(4)第117章 厚黑之術第979章 戰遼河(1)第818章 降到冰點的失敗(1)第970章 時機終於成熟第74章 孰可忍第825章 年輕人的弱點第14章 種植技術第262章 一錘定音第791章 該快則要快第603章 迫不及待第681章 興辦義學第952章 甕中捉鱉第589章 痛心(2)第58章 府學第263章 廷杖第107章 推心置腹第557章 勞逸結合第357章 血戰(1)第359章 血戰(3)第907章 致命的分析第956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2)第672章 感慨第741章 段宗奎的作用(2)第580章 講武堂第468章 同心第687章 兩個步驟第704章 大戰的前夕第912章 大禍臨頭的感覺第750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735章 我行我素第973章 大清國繼任的皇帝第25章 柳隱第896章 俸祿之爭第668章 強力推進第601章 出乎預料第806章 心態的微妙變化第306章 理想主義第824章 準備親赴南京第862章 我就是要改變第18章 少年強則國強第509章 情勢危急第846章 暫時的穩定第465章 用人所長第207章 殘陽如血第938章 巴達維亞的消息
第384章 淮安火器局第976章 沙場點兵第141章 恩師來信第627章 不同的態度第849章 兌現承諾第238章 真正的聯合第487章 軒然大波第772章 閃電戰(2)第948章 范文程的悲哀第728章 壯志未酬第742章 難得的決心第311章 爭論和辯駁第533章 高陽之戰(6)第446章 求助第125章 三月修撰第441章 李巖的智慧第132章 先軍策略第569章 京城故事(3)第693章 篤定第952章 甕中捉鱉第426章 重大謀劃第339章 丙子之亂第242章 失去方向第524章 拼死抵抗第968章 內外交困第710章 早想到了第601章 出乎預料第246章 抽絲剝繭第233章 規矩第964章 本能的厭惡第826章 建議引發靈感第75章 不可忍第192章 沒有那麼好奇第519章 響鼓也需重錘第557章 勞逸結合第32章 府試案首第163章 力排衆議第491章 醉翁之意第12章 做主第850章 大變序幕拉開第447章 一萬對十一萬第49章 徐州第705章 局勢的突然變化第206章 堅持就是勝利第605章 有準備和無準備第273章 明智第738章 輕易化解第83章 利弊第502章 恐金症第696章 終於立功第978章 醒悟太遲第728章 壯志未酬第63章 鄉試內簾官第255章 歷史重演?第838章 潼關之戰(4)第117章 厚黑之術第979章 戰遼河(1)第818章 降到冰點的失敗(1)第970章 時機終於成熟第74章 孰可忍第825章 年輕人的弱點第14章 種植技術第262章 一錘定音第791章 該快則要快第603章 迫不及待第681章 興辦義學第952章 甕中捉鱉第589章 痛心(2)第58章 府學第263章 廷杖第107章 推心置腹第557章 勞逸結合第357章 血戰(1)第359章 血戰(3)第907章 致命的分析第956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2)第672章 感慨第741章 段宗奎的作用(2)第580章 講武堂第468章 同心第687章 兩個步驟第704章 大戰的前夕第912章 大禍臨頭的感覺第750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735章 我行我素第973章 大清國繼任的皇帝第25章 柳隱第896章 俸祿之爭第668章 強力推進第601章 出乎預料第806章 心態的微妙變化第306章 理想主義第824章 準備親赴南京第862章 我就是要改變第18章 少年強則國強第509章 情勢危急第846章 暫時的穩定第465章 用人所長第207章 殘陽如血第938章 巴達維亞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