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授官

三月二十一日,所有新科進士來到吏部,接下來就是授官儀式,授官儀式結束之後,歷時三年的科舉考試,所有的儀式全部都結束。

吏部授官的規矩是明確的,授官的儀式在乾清宮舉行,一般都是等到早朝結束之後,皇上根據禮部擬好的敕書,宣佈對新科進士授官,能夠被授官和進入到乾清宮的,只有一甲的狀元、榜眼和探花,狀元被授予翰林修撰,榜眼和探花被授予翰林編修,至於說其餘的二甲和三甲進士,純粹是陪太子讀書,跟着來到乾清宮,不能夠進入到宮殿之內,在外面等候,等到一甲頭三名進士被授官之後,跟着下跪行禮,叩謝皇上隆恩之後,就退出紫禁城了。

當然二甲進士授官也是很快的,多半被授予翰林庶吉士,時間最多推遲四到五日的時間,三甲的進士,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若是能夠很好的結交到恩師,也有可能成爲翰林院庶吉士,或者是留在京城,進入六部、都察院等地方,成爲八品的官員,關係不好的,多半都是外派,到地方去,那就要等候吏部授官,這個時間說不準,或許一個月左右。

鄭勳睿等人跟隨吏部官員來到乾清門,吏部官員通報守在外面的錦衣衛之後,帶着衆人走過了乾清門。

所有人都在乾清宮外面等候,此時早朝已經結束了。

一刻鐘之後,一名太監站到了宮門外面,大聲呼喊了。

“宣新科進士鄭勳睿、陳於泰、楊廷樞覲見。。。”

聽到聲音的鄭勳睿等三人,諸多進士的注視之下,連忙朝着乾清宮走去,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官員帶着他們,畢竟情況不一樣,應該是他們自己決定禮儀的時候了。

進入到乾清宮,三人尚未來得及看見坐在御輦之上的皇上,就只能夠老老實實的跪下了。

乾清宮之內,只剩下了內閣大臣。

“三位愛卿平身。”

皇上的聲音傳來的時候,最先起身的還是鄭勳睿,動作麻利,不過這個時候動作麻利,可不是什麼壞事情,表現出來了年輕活力和精幹,須知朝廷之中,年紀大的官員遍地都是,年輕的官員數量不多。

鄭勳睿等人剛剛起身,還沒有來得及做其他的動作,皇上的聲音再次響起。

“敕封鄭勳睿爲翰林院修撰。”

“敕封陳於泰爲翰林院編修。”

“敕封楊廷樞爲翰林院編修。”

三人再次跪下謝恩,授官儀式就此結束,前後不到半刻鐘的時間。

儀式就是如此的簡單,沒有什麼奉天承運,更沒有什麼皇帝詔曰之類的,三句話解決了一切的問題,這是鄭勳睿希望看到的情況,說那麼多沒有用的廢話,實在沒有必要。

敕書很快到了三人的手上,這個敕書,也就是他們的官符了。

接下來三人就應該要離開乾清宮了,再之後就是到翰林院去報道上班了,翰林院位於東安門和東華門之間,距離紫禁城只有一街之隔,在皇城的範圍之內。

“鄭愛卿,朕上次詢問你的事情,可否記得。”

“臣記得,皇上詢問臣的婚事。”

“嗯,所謂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朕既然知曉你已經定下了婚事,就給你兩個月的假期,回去完婚之後,到翰林院當值,陳愛卿和楊愛卿,朕也給你們一個月的假期,讓你們回到家鄉去,你們離開家很長時間了,應該回去看看,免得家人惦記。”

鄭勳睿微微有些感動,想不到皇上想的如此的細緻,不過隱隱間,他覺得沒有這麼簡單,其實殿試結束之後,回到家鄉去就是所謂的衣錦還鄉,一般不需要皇上親自開口,吏部都會辦理好的,給與進士一定的假期,一般都是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一旦假期結束,進士就算是賣給帝王家了,幾乎沒有時間回家,除非是被罷免了官職。

“臣叩謝皇上隆恩。。。”

三個人再次跪下,但這一次不需要三跪九叩了。

因爲有了皇上御批的假期,三人不用馬上到翰林院點卯當值,不過他們也清楚,首先還是要到翰林院去的,至少需要去報道,將吏部的敕書送達翰林院,如此就表示他們已經是翰林院的官員了。

離開了紫禁城之後,其餘的進士紛紛散去了,鄭勳睿、陳於泰和楊廷樞三人,朝着翰林院的方向走去,地方他們早就知道了,成爲殿試一甲的時候,他們就留意了翰林院的地方。

點翰林是非常尊貴的,翰林院負責制誥文字、簒修國史和譯寫文字,表面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職責,而且翰林院的官員品階都是較低的,身份最爲尊貴的翰林學士,也不過是正五品的官階,可誰都知道,內閣大臣幾乎都是翰林院出來的,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以及侍讀和侍講等翰林官員,很容易見到皇上,皇上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也會找到這些人詢問,朝廷的慣例,也是從翰林院之中提拔重要的大臣,譬如說禮部尚書、左右侍郎以及都察院都御史等等。

翰林還有一點特別引人注目的地方,那就是翰林官職是清貴之選,殿試一甲和二甲的進士才能夠進入,若是得到進入文淵閣參與機密大事,則更是貴極人臣,這樣的翰林能夠熬上一段時間,是內閣大臣的不二人選。

鄭勳睿和陳於泰之間的關係一般,但他知道陳於泰是周延儒的姻親,而且陳於泰的父親陳一敬、弟弟陳於鼎和族兄陳於廷都是進士,可謂是一門榮耀,陳於廷是東林黨人,如今是南京右都御史,弟弟陳於鼎在翰林院。

按說面對如此顯赫的陳於泰,鄭勳睿應該是結交好關係的,其實一直以來,陳於泰都顯得有些自得,不過熟知歷史的他,不會和陳於泰交好,至於說楊廷樞,曾經有退出應社的經歷,於陳於泰之間的關係,不可能很好。

三人一路寒暄,朝着翰林院而去,不過說的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話語。

來到翰林院,三人徑直去拜見翰林學士黃汝良。

黃汝良的表現還是很低調的,對於三人都是誇獎了一番,特別是說到鄭勳睿的時候,認爲其三元及第,很不簡單。

黃汝良也知道皇上的旨意,剛剛皇上在乾清宮宣佈了旨意之後,馬上就有太監前來宣旨了,所以他清楚三人只是點卯,表示已經是翰林院的官員。

既然已經點卯,那麼翰林院就要呈奏相關俸祿的事宜,鄭勳睿是從六品的翰林修撰,每月俸祿八兩白銀,外加一部分的祿米,陳於泰和楊廷樞都是正七品的翰林編修,每月俸祿五兩白銀,外加祿米,當然京官的收入絕不僅僅是俸祿,若是依靠這點俸祿過日子,估計是窮死,他們自然有其他方面的收入,足以維持體面的生活。

離開翰林院之後,鄭勳睿和楊廷樞回到了酒樓。

鄭錦宏、洪欣濤、洪欣貴、洪欣瑜和楊忠等人,早就做好準備了,他們在京城逗留一夜之後,就準備離開了,當然他們沒有想到那麼多。

回到酒樓,楊廷樞進入到了鄭勳睿的房間。

“清揚,皇上準了你兩個月的假期,你還要回去娶親,這時間可夠緊的,依我看,明日繼續在京城逗留,後日一大早就離開,按照你我的速度,十日之內一定能夠回家,我怕是來不及參加你的婚禮了。”

鄭勳睿知道楊廷樞說的是什麼事情,以及爲什麼還要逗留一天的時間。

按說皇上給他兩個月的假期,看起來是足夠了,可結婚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北京距離南京兩千四百里地,來回路上奔波,幾乎就要耗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結婚還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時間的確是非常緊張的。

文曼珊在蘇州,江寧縣距離蘇州還有五百里地,鄭勳睿是必須要去迎親的,而且這是皇上的聖旨,他回去要是不迎娶文曼珊,那就是抗旨不尊了,這樣的罪名是無法承受的。

前後算起來,鄭勳睿在路上奔波的里程,接近三千公里了,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承受的,至於說楊廷樞的時間,比他好不了多少,而且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楊廷樞以最快的速度趕回蘇州,在家的時間不超過五天。

這就是看上去很長的假期,落到實處根本沒有多少。

何況還要在京城繼續逗留一天的時間,可這一天的時間,是必須要逗留的。

楊廷樞離開之後,鄭勳睿陷入到沉思之中。

他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辦理了,離開江寧縣三個多月時間了,也不知道家中的護院究竟怎麼樣了,臨走的時候,家裡已經招募了諸多的佃戶,從中挑選出來兩百青壯,進入到護院的隊伍之中,也不知道這兩千人,楊賀是不是訓練好了。

這一千人的護院,是鄭勳睿的老底子,絕不能夠出現任何意外的,否則他今後的步伐,就無法邁開,更不要說其他的事情了。

這一夜,鄭勳睿失眠了,他想到了很多。

第769章 挖坑等你跳第202章 洪承疇的命令第186章 初現端倪第584章 重要的決定第361章 竹籃打水第3章 黑子第876章 重裝騎兵的覆滅(1)第400章 抽絲剝繭第442章 如何應對第551章 同樣慘敗第216章 內訌第348章 用兵當用強(2)第114章 家中的安排第143章 緊急奏摺第527章 羣英會(2)第52章 決定第761章 齊聚南京第69章 鹿鳴宴第586章 規矩就是規矩第682章 李自成的覺悟第244章 算是智慧第32章 府試案首第595章 周延儒的無奈第369章 絕不退縮(1)第971章 該來的終於來了第974章 所謂足夠的尊重第898章 海上征伐目的第620章 襄陽失陷(3)第658章 找理由第553章 雪崩的感覺第772章 閃電戰(2)第455章 洛陽碼頭第191章 證據鏈第58章 府學第36章 再赴秦淮河第917章 最爲慘烈的戰鬥(3)第247章 內心感慨第15章 新鮮的玉蜀黍第851章 人心已經散了第419章 後悔無門第704章 大戰的前夕第354章 不可大意第713章 朱仙鎮之戰(3)第821章 無條件的服從第563章 天助(2)第304章 結盟第334章 框架形成第378章 初次交底第267章 出其不意第575章 警告第3章 黑子第526章 羣英會(1)第498章 多爾袞的意第454章 陰差陽錯第120章 夫唱婦隨第789章 碰釘子的第235章 直言不諱第178章 五省總督第168章 完勝第387章 畢懋康的認識第166章 慘烈第275章 上有政策第984章 乘勝追擊第877章 重裝騎兵的覆滅(2)第943章 萬國來朝(1)第336章 衛漕兵丁第879章 不甘心的梟雄第151章 巡撫大人來了第741章 段宗奎的作用(2)第182章 大度第634章 蠢蠢欲動第419章 後悔無門第349章 甕中捉鱉第375章 皇太極的睿智第974章 所謂足夠的尊重第75章 不可忍第67章 鄉試解元第708章 不是一條心第802章 歷史巧合第778章 閃電戰(8)第991章 奇襲安樂州(2)第46章 有容乃大第62章 道不同(2)第203章 絕密情報第714章 朱仙鎮之戰(4)第970章 時機終於成熟第940章 海外奠基之戰(2)第427章 想不到第472章 凝聚力第211章 出乎預料第613章 洪門錢莊發威第38章 遊歷的準備第527章 羣英會(2)第94章 會試第736章 衰落的前兆第425章 一見如故第519章 響鼓也需重錘第829章 重要的決斷第730章 遭遇排擠第980章 戰遼河(2)
第769章 挖坑等你跳第202章 洪承疇的命令第186章 初現端倪第584章 重要的決定第361章 竹籃打水第3章 黑子第876章 重裝騎兵的覆滅(1)第400章 抽絲剝繭第442章 如何應對第551章 同樣慘敗第216章 內訌第348章 用兵當用強(2)第114章 家中的安排第143章 緊急奏摺第527章 羣英會(2)第52章 決定第761章 齊聚南京第69章 鹿鳴宴第586章 規矩就是規矩第682章 李自成的覺悟第244章 算是智慧第32章 府試案首第595章 周延儒的無奈第369章 絕不退縮(1)第971章 該來的終於來了第974章 所謂足夠的尊重第898章 海上征伐目的第620章 襄陽失陷(3)第658章 找理由第553章 雪崩的感覺第772章 閃電戰(2)第455章 洛陽碼頭第191章 證據鏈第58章 府學第36章 再赴秦淮河第917章 最爲慘烈的戰鬥(3)第247章 內心感慨第15章 新鮮的玉蜀黍第851章 人心已經散了第419章 後悔無門第704章 大戰的前夕第354章 不可大意第713章 朱仙鎮之戰(3)第821章 無條件的服從第563章 天助(2)第304章 結盟第334章 框架形成第378章 初次交底第267章 出其不意第575章 警告第3章 黑子第526章 羣英會(1)第498章 多爾袞的意第454章 陰差陽錯第120章 夫唱婦隨第789章 碰釘子的第235章 直言不諱第178章 五省總督第168章 完勝第387章 畢懋康的認識第166章 慘烈第275章 上有政策第984章 乘勝追擊第877章 重裝騎兵的覆滅(2)第943章 萬國來朝(1)第336章 衛漕兵丁第879章 不甘心的梟雄第151章 巡撫大人來了第741章 段宗奎的作用(2)第182章 大度第634章 蠢蠢欲動第419章 後悔無門第349章 甕中捉鱉第375章 皇太極的睿智第974章 所謂足夠的尊重第75章 不可忍第67章 鄉試解元第708章 不是一條心第802章 歷史巧合第778章 閃電戰(8)第991章 奇襲安樂州(2)第46章 有容乃大第62章 道不同(2)第203章 絕密情報第714章 朱仙鎮之戰(4)第970章 時機終於成熟第940章 海外奠基之戰(2)第427章 想不到第472章 凝聚力第211章 出乎預料第613章 洪門錢莊發威第38章 遊歷的準備第527章 羣英會(2)第94章 會試第736章 衰落的前兆第425章 一見如故第519章 響鼓也需重錘第829章 重要的決斷第730章 遭遇排擠第980章 戰遼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