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聞老師、胡總會,是十多年前在省城的一次管理進修班上結識的。當年,我們算是各自企業要培養的中堅力量,被企業選送入省城管理深造,都很有點前程似錦、意氣風發之狀。三人來自同一座地市的同一個區,對管理的求知慾同樣濃厚,加上臭味相投、同是國足隊球迷。在那段進修班時光,恰逢韓日世界盃,我們共同見證了國足隊的世界盃之旅。第一次打入世界盃的國足隊沒有取得進球,我們倒收穫一份手足般的情誼。
從那以後,我們三人便常有往來,到後來可謂是志趣相投、相交甚歡;在各自的工作中雖沒有大起、倒也沒大落,日子也四平八穩,但對所謂管理的興趣卻都是癡心不改。聞老師的管理,偏重於個人層面的自我管理;胡總會的管理,偏重於財務角度的企業管理;我的管理,算說是傳統國學式的管理了。雖有些不同,倒也相得益彰,能從中覓些相通與共性出來。
一年前某一假日,我們聚在一起,邊閒扯,家長裡短、天南海北,不知不覺又扯上了管理。我無意中起了個提議: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們在企業裡都屬於雞肋式的邊緣人士、很快將是退居二線。何不我們早點另起爐竈,自己做個小實體來管理管理,一來免得終日“紙上談兵”,二來是覺得有點經驗浪費了實在可惜。他們也有些心動,但做什麼好呢?我鼓動說,我們手中也有優勢資源:對管理有不熄的興趣、與多年的經驗。於是乎,三人一拍即合、決定搞個爲管理服務的諮詢事務所試試。
要開事務所,需要有場地,得要投入資金。而中年人創業最擔心的是虧損,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要是弄得家庭不和,那更是得不償失了。我說出了我的擔心,並對他們說:依據有個叫墨菲的外國佬說法,越是擔心什麼,越可能發生什麼。
聞老師支持說,過於擔心會限制思維力、限制考慮問題的眼界的,辦事務所之前是先得想辦法消除這個擔心,尤其在當今做事都需要點創新的情形下。
主要投入是租場地。如何在場地上節省投入呢?這事難不倒我們的胡總會,他拿出他所謂的資產其它用途法:企業投入資產,如果能先想好其它用途,比如說能兼用、能它用、能轉讓、能轉移到其它項目,或是花錢賺經驗式的另有所圖,或是更高格局等等,那就有機會得到成本分攤,甚至如果能有多種用途就能多次分攤。這樣一來,也就大大降低了所謂虧損的可能。
我們便在城效結合、靠近公園、又離地鐵站不遠的地方,租下三間小面積商住兩用房,與業主方簽訂了多年承租協議:既可作我們事務所辦公場地,又可用於轉租,當然我們也可小住。
將來既使事務所辦不成功、場地也轉讓不出去,那我們就自用了。節假日三五知己,城效生活,公園裡跑跑步、聊聊天,呼吸下清新空氣,豈不也是人生幸事。事情還沒有開局,竟有了如此美好結局,讓我不禁開始嚮往起“虧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