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草臺內閣

第487章 草臺內閣

“臣請諫,重選殿閣大學士!”

“臣等附議……”

洪熙五年臘月冬至日,當朝臣內外數千文武官員身穿朝服,手持笏板作揖唱聲並下跪,其場景不可謂不震撼。

殿閣大學士,這是洪武年間丞相被廢除以後侍從左右,以備顧問所設置的一個制度。

自永樂十二年開始,朱高煦便開始慢慢閒置殿閣大學士,內外廷每日二百餘本奏疏,四百餘件國事都經他手處理。

他的精力雖不如朱元璋充沛,但處理這些政務還是能在一天之內處理好的。

只是隨着年紀日漸增加,他也開始漸漸感到力不從心,故此下放了部分權力給六部,內外廷每日奏疏下降至一百六七十,國事僅在三百餘件。

如果以朱高煦個人的意見,那他自然不會那麼快復設殿閣大學士,但西廠和錦衣衛的舉動,不由得讓羣臣愈發擔心。

儘管史書上的永樂三大案都是出自朱棣手筆,可廟堂上的羣臣誰又不知道,這三大案手筆都是朱高煦所爲呢?

甚至可以說,其中不少案子,便有廟堂上部分人的推波助瀾。

由於朱高煦改常朝爲十日,而他又只接見六部尚書及六府都督,故此衆人不免擔心起來。

復設殿閣大學士,並非是爲了爭鬥權力,而是爲了創造一個可以時時刻刻與朱高煦溝通的平臺。

對此,朱高煦心知肚明,故此纔開口道:

“此事,朕也考慮了很久,誠如諸位所說,這殿閣大學士確實應該選,而我也準備從羣臣之中選出五人擔任殿閣大學士,不知道諸位可有舉薦之人?”

“陛下,臣舉薦兵科都給事中王回!”

“陛下,臣亦舉薦兵科給事中王回!”

“陛下,臣舉薦御史薛瑄!”

“陛下,臣舉薦御史薛瑄!”

“陛下,臣舉薦翰林院學士楊榮!”

“陛下,臣舉薦翰林院學士楊溥!”

“陛下……”

一時間,衆人針對殿閣大學士的人爭論不休,面對他們的舉薦之聲,朱高煦只是輕聲咳嗽,羣臣紛紛閉上嘴。

面對衆人的表態,朱高煦也頷首道:“你們推薦的我已經記下,六軍都督府沒有能推薦的人嗎?”

朱高煦將目光投向人數龐大的武官羣體,而這樣的舉動讓羣臣愕然。

殿閣大學士雖然等同皇帝的秘書處,但大體都是文官在擔任,從未有武官擔任大學士的說法。

“陛下,六軍都督府無異議。”

人羣之中,陳昶躬身作揖,選擇了獨善其身,這樣的做法使得朱高煦冕旒背後的目光透露出幾分失望。

陳昶也知道他這麼說會讓自家陛下失望,可奈何大明疆域太大,稍微有才幹的武官都被派往邊塞了,朝中大多都只是一羣從邊疆退回來養老的武官,指望他們進入殿閣,那不是丟人麼……

“既然如此,便選王回、薛瑄、楊榮、楊溥……徐碩。”

朱高煦突然補充了一個徐碩,而這個名字讓殿內的王回忍不住擡頭看了一眼,但又迅速低下頭去。

“殿閣大學士不得擔任任何除大學士以外職位,此外拔擢殿閣大學士爲正五品,僅有建議、侍從左右之權。”

“賜徐碩、楊榮、楊溥正三品,初授嘉議大夫,賜王回、薛瑄正四品,初授中順大夫。”

由於徐碩是雲南左布政使,故此將其調回北京擔任正五品殿閣大學士後,朱高煦也要給予相應的補償,最少不能讓其生活出現什麼問題。

正三品散階的俸祿,足夠徐碩在北京買一個五六畝的宅子,僱傭十幾個僕人伺候他了。

“臣等謹遵陛下旨意!”

目的達到,衆人都沒有與徐碩爭奪這最後一個名額,因爲他們都知道,徐碩代表的是渤海,王回代表的是新政派,至於楊榮、楊溥、薛瑄三人便是略微保守的傳統派了。

看似傳統派在殿閣之中人數最多,但實際上廟堂之上依舊是渤海、新政爲大。

故此,殿閣之中如果再以他們爲主,那就有點不太妙了。

“傳旨,令徐碩年後啓程入京,趙軌升授雲南左布政使。”

WWW.тTk Λn.c ○

話音落下,朱高煦便起身離開了龍椅,羣臣見狀山呼萬歲。

在唱禮聲中,朱高煦走到殿後更換常服,乘坐步輿往武英殿趕去。

內閣這個制度,朱高煦雖然不太需要,但羣臣需要,後世之君也需要。

只要控制好,不讓內閣大學士有雙重身份就行。

虛就是虛,實就是實,若是像中後期一樣,內閣大學士兼六部尚書職,那就有點權力過大了。

正因如此,朱高煦纔會在廟堂上明說殿閣大學士不得擔任任何職位。

他可以下放部分權力,但也要保證能收得回來。

如此想着,朱高煦也緩緩閉上了眼睛,順帶鬆了一口氣。

時間一點點過去,很快大明朝便在硝煙與鞭炮聲中走入了洪熙六年。

《大明報》一如既往的在開年第一日刊發,各地百姓都紛紛出錢購買《大明報》,即便貧困之人,也會幾人湊在一起買一份共同觀看。

不止是百姓,就連官員也毫不例外。

正旦節這日,大明絕大部分的地方都較爲寒冷,而其中能被稱呼爲悶熱的,便只有雲桂廣東及南部的交趾、南洋各宣慰司了。

車裡府,作爲去歲老撾土司與明軍交戰的主戰場,此地的治安已經恢復太平狀態,當地人口也在幾次遷徙之中達到了二十萬口之多,其中僅三分之一是漢人。

多出來的白衣,大多都被遷徙去了北邊的普洱、昆明等府。

混凝土構築的城牆給了景洪百姓安全感,而作爲車裡府衙門,府衙的修建也是以防炮工事的標準來修建的。

四尺厚、一丈高的混凝土院牆讓人懷疑人生,而這其中則是生活着整個車裡府衙門的數百名官吏,以及兵馬司的二百兵卒。

正月的景洪氣候還算怡人,與江南晚春的氣候差不多。

坐在嶄新的江南中式書房內,陸愈手拿着一份《大明報》,面前則是爲其煎茶的年輕官員。

“朝廷重設殿閣大學士,看樣子是羣臣都擔心陛下獨斷乾坤,所以想出殿閣大學士這個衙門來與陛下對話。”

陸愈評價着《大明報》中關於廟堂的事情,隨後又在看到報紙上關於各種建設、經濟政策時不免唏噓。

“廷益,雲南雖好,奈何地形過於複雜,你恐怕要與我繼續困居山中了。”

面對陸愈的話,坐在他面前煎茶的那青年臉色如常,但一開口卻字正腔圓:

“調不走就在這裡做事,不管去到哪,終歸要對得起身上這身袍子的。”

“呵呵……這也就是你於廷益能說出這話了。”

陸愈輕笑,而他所笑之人是去歲派來雲南的一名御史。

“我于謙不在乎那些東西,只要俸祿足夠養家,做事情問心無愧,那在哪裡做事都一樣。”

“有多大的本事,我便要辦多大的事情!”

他話音落下間,茶也已經煎好,故而熟練的爲陸愈斟茶。

看得出,兩人已經相識許久,十分融洽。

作爲常駐車裡府的御史,于謙要在車裡府任職三年才能被調換地方,而他麾下還有十餘名御史走訪。

對於他來說,陸愈是一個好官,所以他才能給陸愈一個好臉色。

換做一些他看不過眼的人,他自然不會有什麼好臉色。

他就是這樣的人,性子直,眼睛揉不得沙子,但有有些迂腐,墨守成規。

“要我說,朝廷如果早幾年在江南推行新政,你這脾氣早就被磨平了。”

陸愈端起茶試探性抿了一口,確定不燙後才慢慢細品起來。

于謙沒有回話,只是低頭煎茶。

今日是正旦,便是他這種大忙人,也能在這一日好好休息一天。

“這報紙上說,朝廷準備修建好幾條鐵路,其中也包括了隴川的那三百多裡鐵路。”

“這些鐵路耗費上千萬貫,想來都是發行國債獲得的錢糧。”

“這是件好事,如果隴川與我們的氣候相差不大,如果隴川可以做成這件事,我們也可以效仿他們來種植一些經濟作物。”

“比起他們,我們的優勢更明顯,瀾滄江就在我們身旁,完全可以好好利用。”

“老撾土司雖然貧困,但甘孛智、占城、暹羅都有一定的實力。”

“操作得好,車裡府二十餘萬百姓的生計就不用全賴耕地之上了。”

陸愈的話很是悅耳,于謙卻一句不迴應,他就是這樣的脾氣。

瞧着他,陸愈也十分無奈的搖了搖頭。

在他搖頭的同時,一名青年走入了書房之中,對二人作揖。

“大哥,廷益兄!”

二人聞言向他看去,卻發現是自家弟弟陸渾出現在了衙門。

“大哥,你的俸祿我已經拿到了,廷益兄的俸祿得自己去領。”

陸渾倒是沒有避開于謙,看得出他與于謙關係也十分不錯。

從陸渾手中接過一吊面額百文的銀幣,陸愈也不嫌棄什麼,直接將其收了起來。

經過二十多年的金銀流入,加上大明銀行的開辦,現在的官員俸祿都是發現錢。

作爲正四品的車裡府知府,陸愈的俸祿是每月十二貫,每年一百四十四貫。

此外,由於是偏遠之地,年末還會多發兩個月的俸祿,故此全年下來他能到手一百六十八貫錢。

若是陸愈願意貪腐,一百六十八貫,也不過就是他稍微盤剝就能得到的東西。 不過這麼對比,並非說這筆錢很少,反而該說略多。

一百六十八貫,這錢足夠在江南買十畝地,亦或者在南京或北京購置一套佔地五畝的四進出宅子了。

若是拿來買糧食和雞鴨魚肉則是根本就吃不完,畢竟算下來,陸愈的俸祿是每日四百六十文。

相比較辛辛苦苦勞作一日也不過十幾二十文的偏遠地區百姓,陸愈的俸祿不可謂不高。

哪怕是隻有正六品的于謙,每年俸祿也有五十貫,每日俸祿一百三十多文。

比起那些貪腐的傢伙,他們手裡的俸祿少得可憐,但比起普通百姓,他們的日子可就十分滋潤了。

儘管朱高煦說過,每任皇帝登基都會提高官員一成俸祿,但實際上有的時候不止提高了一成。

例如洪熙年間內地的正六品官員俸祿四十貫,折米爲一百三十石,而洪武年間正六品官員俸祿不過一百石。

洪熙年間的正六品官員俸祿,比洪武年間高出了近三成。

于謙的五十貫年俸,別說養家,就是再養一個小妾都毫無問題。

“好了,我也領俸祿去了。”

畢竟是新年,于謙也不太想在陸愈這裡逗留太久,他也有自己的家人需要照顧。

領了俸祿,然後好好回家享受這一日的休息纔是他想做的事情。

“慢走,我便不送了。”

陸愈輕笑,于謙也懶得理會,徑直走出了書房。

在他走後,陸愈的笑容才慢慢舒緩,瞧着他的背影搖頭道:

“這廝若是能在車裡當一輩子御史也不錯,就他這個性子,去到內地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

嘆氣一聲,陸愈便與弟弟討論起了在昆明就讀中學的事情。

與此同時,距離此地數百里外的隴川府也開始刊登起了招募工人的消息。

“號外號外!《隴川月報》有消息,隴川鐵路不日即將修建,元宵節後開始募工,每日工價四十文,先到先入選,報名地點在報紙上!”

“我要一份!”

“我也來一份!”

“我要一份!”

南甸縣街頭,隨着幾個人在街上叫賣,不多時他們身上的報紙便被人搶購一空。

拿着幾十文錢,他們興高采烈的前往了縣內的報社繼續購買報紙。

在一處酒樓裡,江淮看着他們的背影,臉上不免浮出笑容。

“這條鐵路,終於要開始修建了……”

從他身旁走出,張渤海臉上也掛着笑意:“有了這條鐵路,隴川百姓的日子就舒服了。”

“只可惜,我們這裡不能通往昆明府,不然……唉!”

張渤海還在想着所謂的鐵路,江淮聞言則是苦笑搖搖頭。

他比張渤海要看得開,既然工部說修不了,那就不修就行了,隴川的百姓能過得好,那他這個隴川知府也就有真功實績了。

“文清,有消息來了!”

在江淮與張渤海聊着天的時候,身着吏員常服的高觀拿着一份加急走上了酒樓的三樓。

江淮見狀,表情立馬由鬆散變得凝重,上前接過加急將其打開。

高觀與張渤海見狀,當即側過身去,沒有打探加急的消息。

看完加急,江淮並沒有因爲朱瞻壑即將到來的消息高興,反而是頭疼。

除了這件事外他更頭疼的是徐碩被調走這件事情,要知道徐碩對隴川的支持力度很大,他被調走,無疑對對隴川帶來打擊。

還好繼任的人是趙軌,他與徐碩的交情很深,並且很支持發展隴川的鐵路。

加急中,趙軌讓江淮放心,並聲稱隴川鐵路就是雲南的咽喉,只要隴川鐵路開通,那昆明、大理等府的物資就可以走幾百裡陸路前往南甸,隨後用隴川鐵路輸送商品前往西洋。

數百里山路,與前往交趾、長江的路程差不多,困難程度也差不多。

與其和江南做生意,不如直接省去江南這個中間商,直接由雲南布政司與西洋溝通。

此外,朝廷已經批准開設雲南市舶司,市舶司駐地爲蠻莫縣,等鐵路竣工就開始運營。

“太好了……”

瞧着趙軌給自己的承諾,江淮總算鬆了一口氣。

只是他一想到朱瞻壑要來雲南,心裡還是不免緊張起來。

與此同時,酒樓下也出現了幾名騎馬而來,身穿鴛鴦戰襖的騎兵。

瞧見他們,江淮便知道他們是來尋自己的,因此連忙走下酒樓。

兩方在二樓碰到,而他們也熟悉江淮,所以沒有拖泥帶水,直接作揖道:“江知府,伯爺讓把這封信交給您。”

“好!”接過信,江淮對二人作揖表示感謝送信,高觀見狀則是笑着將手搭在兩名兵卒的肩膀上,摟着他們下樓去了。

給人打點什麼的,讓江淮和張渤海出面有點有失尊貴,還是他這個吏員來做比較好。

在高觀他們走後,江淮他們回到了三層的雅間之中。

拆開信件,內裡內容無非就是宮裡有了旨意,敕令雲南兵馬清剿境內所有土寇匪患。

顯然,這與朱瞻壑的到來有關,而江淮並不覺得奇怪。

“我們這次,恐怕有些麻煩了。”

江淮不好與張渤海說朱瞻壑的真實身份,所以只能說道:“武定侯府的一位勳貴子弟要來我們這裡擔任吏員。”

“武定侯府?”張渤海略皺眉頭,思考了片刻才繼續道:“就是當今皇后殿下的孃家?”

“對!”江淮點了點頭,並不覺得張渤海輕視武定侯府。

自郭英病逝,武定侯府便陷入了後繼無人的局面,不僅僅是他們,許多洪武年間的勳府都在陷入這種局面。

說到底,隨着明軍編制從二百多萬衛所兵縮減到如今七十萬戰兵,與之減少的不僅僅是兵員,還有官職。

在官職緊缺,外部壓力依舊很大的情況下,軍隊採取的自然是能者上,庸者下的競爭制度。

許多洪武年間的開國勳府雖然祖輩厲害,但並不代表子孫就厲害。

開國那麼多公侯伯爵,現如今以二代身份還活躍的,也只有曹國公李景隆、黔國公沐春,以及穎國公傅讓、廣南伯傅茂了。

至於三代,當下也沒聽說有什麼出色的三代冒出頭來。

武定侯府除了一個郭鏞外,其餘人似乎沒有什麼值得誇讚的,而郭鏞這種能力的人在六軍都督府多如過江之鯉。

“畢竟是陛下的親戚,清剿山寇匪盜也算正常。”

張渤海沒有往其他方面想,畢竟誰會相信皇帝把太子派到西南邊陲之地?

哪怕往前數兩千年,皇帝和諸侯王也僅僅只是派子嗣前往北邊,亦或者在長江兩岸罷了。

如果不是江淮得到了確切的消息,就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總之,到時候我會安排他的。”

江淮倍感頭疼,交代了一句話後,便準備等朱瞻壑來到後,由高觀帶着他治理一下地方。

以他對朱瞻壑的瞭解,朱瞻壑應該不會鬧出什麼事情來,如果真的鬧出事情,那很有可能是和貪官污吏大打出手。

儘管江淮對自己治下的隴川有自信,但還是不免有些擔心。

“唉,回家吧。”

搖搖頭,江淮卻也沒了喝酒的心思,只想着回家好好想想應該如何在保護朱瞻壑的情況下,讓朱瞻壑瞭解西南民情。

不同於他的煩惱,此時的朱瞻壑還在爲半個月後的遠行而高興。

“爺爺,屆時孫兒回來,便好好與您說說那滇西之地的風采!”

大明宮裡,一場家宴在這裡舉辦着,養心殿內坐着十數人,基本都是朱高煦的子嗣。

四十三歲的他已經育有九子六女,好在他記憶力比較好,加上他知道李世民、朱棣在歷史上犯的錯誤。

故此他對除朱瞻壑、朱瞻圻以外的子嗣都比較公平。

朱瞻壑是因爲他是太子,而朱瞻圻是因爲他小時候長得可愛,又喜歡與自己撒嬌,故此纔多出些偏愛。

不過朱瞻圻不是嫡子,加上朱高煦也警告過張貴妃,所以朱瞻圻應該不會有什麼膽子敢跳出來爭儲。

事情如朱高煦設想的一樣,朱瞻壑的太子位十分穩固,他也對朱瞻壑大致滿意。

如果朱瞻壑能洗去那股少年人的執拗與黑白之分,他無疑是自己目前來說最好的接班人。

“來,飲酒吧!”

被孫子孫女簇擁的朱棣笑呵呵的舉杯,他的白髮越來越多了,但臉色依舊紅潤。

六十三歲的他,怎麼看也不會有四五十歲時精神,但只要他身體好,朱高煦便已經滿足了。

“老二,你過來與我喝一杯!”

朱棣舉杯示意朱高煦走過去,朱高煦拿起酒壺和酒杯,走到朱棣身前爲他斟了一杯酒。

朱棣望着面前孫兒滿堂的畫面十分高興,不由得回過頭來說道:

“若是可以,北征之前,我還想來一場家宴。”

顯然,朱棣所指的不僅僅是朱高煦這一脈,對此朱高煦心知肚明,但他並不擔心會出現什麼問題。

“只要您想,都可以。”

朱高煦目光炯炯有神,彎着腰與朱棣碰了一杯,父子二人舉杯一飲而盡。

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99章 閉門思過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59章 東窗事發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36章 以利誘之第449章 東洲金銀礦第515章 天家無情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第129章 百廢待興第89章 孤家寡人第386章 波斯之亂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第40章 燕府三子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第92章 鳥盡弓藏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32章 採生折割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第87章 老謀深算第458章 工業展開第136章 奴母婢也第486章 爲人三思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134章 以待天時第4章 魁首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518章 顏李案第134章 以待天時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435章 四方雲動第527章 東風入律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第25章 春和宮內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77章 北地難安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92章 鳥盡弓藏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132章 得隴望蜀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256.第256章 蒙古來投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507章 亂雲飛渡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37章 一舉一動第395章 厚德嘉貞第528章 民康物阜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478章 洪熙三年315.第315章 打開新世界第465章 風浪不止第124章 前路漫漫188.第188章 黃雀在後第29章 二王相猜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441章 父慈子孝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第463章 永樂十七年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451章 繁花似錦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110章 佈局成功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409章 資本道路第418章 明日條約第104章 歸北不遠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第46章 爲孫補償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第428章 其勢可謂第466章 各懷鬼胎第380章 白手起家第82章 拓土之論第25章 春和宮內第453章 棒雞倭狗第46章 爲孫補償第8章 徐氏治戎第130章 秦王樉薨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530章 世界局勢第40章 燕府三子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486章 爲人三思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第466章 各懷鬼胎
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99章 閉門思過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59章 東窗事發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36章 以利誘之第449章 東洲金銀礦第515章 天家無情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第129章 百廢待興第89章 孤家寡人第386章 波斯之亂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第40章 燕府三子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第92章 鳥盡弓藏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32章 採生折割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第87章 老謀深算第458章 工業展開第136章 奴母婢也第486章 爲人三思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134章 以待天時第4章 魁首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518章 顏李案第134章 以待天時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435章 四方雲動第527章 東風入律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第25章 春和宮內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77章 北地難安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92章 鳥盡弓藏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132章 得隴望蜀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256.第256章 蒙古來投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507章 亂雲飛渡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37章 一舉一動第395章 厚德嘉貞第528章 民康物阜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478章 洪熙三年315.第315章 打開新世界第465章 風浪不止第124章 前路漫漫188.第188章 黃雀在後第29章 二王相猜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441章 父慈子孝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第463章 永樂十七年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451章 繁花似錦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110章 佈局成功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409章 資本道路第418章 明日條約第104章 歸北不遠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第46章 爲孫補償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第428章 其勢可謂第466章 各懷鬼胎第380章 白手起家第82章 拓土之論第25章 春和宮內第453章 棒雞倭狗第46章 爲孫補償第8章 徐氏治戎第130章 秦王樉薨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530章 世界局勢第40章 燕府三子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486章 爲人三思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第466章 各懷鬼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