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29 黑色產業

泛着腥味的海風不住地刺激着味蕾,但碼頭上所有人的都似無所覺,腳板從船舷搭上岸頭,一道肥壯身影踏板而來,三兩步就落了地,敏捷的步伐與那身材怎麼看都顯不協調。

來人自是船長,一臉的橫肉,滿面都是風吹日曬過的痕跡,讓人看不清年歲,但那股剽悍兇狠之氣,是掩飾不住的。不過,在見到等在棧橋上的沈柏龍時,立刻綻出如花般的笑容,快步上前,拱手哈腰:“小的見過老爵爺,區區小事,怎勞親自過問?”

面對來人的殷勤,沈柏龍只是輕輕點頭示意,作風依舊是雷厲風行,手一揮,道:“閒話休提,上船驗貨吧!”

“悉聽尊便!”船長也不以爲意,側過身體,還做了個請的手勢。

當然,這種具體的活計,也輪不到沈爵爺躬親去做,在他的授意下,一名膚色黑黃、身材精壯的年輕人帶着幾個人就登船去了,這是沈柏龍三子沈青麟。

棧橋上,船主則畢恭畢敬地衝沈柏龍介紹着此次買賣的貨物:317人活着抵達,福建、兩廣、兩浙都有,漢族爲主,青壯年爲主,還有60多名女人......

而聽着船主的介紹,沈柏龍面色絲毫不見動容,老臉甚至顯得格外嚴肅,一直等到沈青麟帶人下船,衝自己點頭確認之後,方纔開口吩咐道:“交接吧!”

隨着沈柏龍一聲令下,碼頭上頓時忙碌起來,隨着交接活動的開始,夜幕籠罩下,一排排的男男女女,被驅趕着下船,夜色之下視線黯淡,看不清每個人的臉,但每個人的輪廓都透着狼狽,腐臭、襤褸的不只是衣裳,還有如豬玀一般被售賣的尊嚴......

一座草篷底下,沈柏龍與那船主對坐着,看起來有些意興闌珊。已經許久了,碼頭上再度恢復了平靜,沈青麟帶着人走近身來,先一禮,稟道:“已經驗收好了!”

聞言,沈柏龍衝船主那邊示意了下。沈青麟會意,手一擺,立刻有一名僕從穿着的中年,將一口匣子放到船主面前。

見狀,船主所有的敬畏與疲憊都一掃而空,腰都直了起來,只打開匣蓋瞄了兩眼,便立刻合上,就彷彿受不那堆銀幣暗沉光芒的刺激,粗糙的面部堆滿了笑容:“多謝老爵爺!”

與中央帝國內部,依舊以銅錢作爲主要通貨不同,在廣大南洋地區,除卻銅錢,金條銀幣的流通卻更爲發達快速。這是由於南洋流行的各種大宗貨物貿易決定的。

同時,由於鑄錢技術的不足,當下通行南洋的金銀貨幣,多是由帝國鑄錢工坊鑄造,然後流通。當然,隨着各大封國逐步走向完善,也開始一一組建自己的鑄造局,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幣。

“不清點一番?”沈柏龍沉聲問道。

船主道:“爵爺做事,向來公道,何需這等手段?何況,這樁買賣,小的還想着繼續做下去......”

沈柏龍笑了笑,沉吟少許,嘆息一聲後,手指站在一旁的沈青麟,道:“今後,此事就由我家三子操持了!”

船主微訝,看了看沈柏龍,又瞧向一副淡定模樣的沈青麟,迅速恢復笑意,拱手拜道:“將門出虎子,今後,就仰仗小爵爺照顧了......”

......

人口買賣這種黑色產業,放眼歷史,比比皆是,就是在帝國內部,都是層出不窮,並且,很長時間內,都以孩童與女人爲主。當然,這種產業的發展,也往往伴隨着政策變化以及社會變遷。

在幾十年前,當人口數目作爲地方官僚政績的時候,對於治下人口,都是像雞仔一般保護着,對從事人口貿易者,從來都是都是嚴厲打擊,幾無放過。

不過,隨着帝國取消人頭稅,以及後期的稅制改革,再加朝廷不再將人口指標與升遷掛鉤,官府在這方面的關注自然緊跟着放鬆。

當然不是完全不重視,畢竟在任何時代,人口,尤其是具備足夠勞動能力的人口,都是寶貴的社會財富、剝削資源。只不過,對於相關犯罪的打擊是減弱是不爭的事實

大漢帝國在人口貿易方面的發展,最初實則是輸入型的,主要是國家恢復之初,國內勞動力不足,世祖皇帝與朝廷對漢族的自耕農們保護又相對嚴密。

於是,爲了經營他們的土地,開始從外部想辦法,那時候,正值帝國對外拓殖初期,於是前前後後,官方(朝廷各級職司衙門的職田、公田也缺勞動力)民間有幾十萬的外夷以勞動力的形式輸入國內。當然,這一點後來被世祖皇帝嚴厲禁絕了。

隨着天下太平,人口大爆發,勞動力短缺得到解決的同時,也開啓了對外輸出,這同樣也是伴隨着帝國對外拓殖的深入。

需求決定市場,不管是北方陸地封國,還是南洋的海外封國,從建國之後,對於核心人口的需求都迎來了一波暴漲,即便幾十年後的如今,依舊處在一種飢渴的狀態。

而以常規的移民方式,成本又過於高昂,沒有哪個封國能夠扛得住。於是,一種更廉價、更高效同樣也不人道的辦法,逐漸成爲了各國的選擇,或者說一些能量巨大商人,主動幫各國解決難題。

最初商人們膽子還不大,去交易的目標,多爲蠻夷少民,南方以安南、廣南西道等等爲人口來源,北方則是高麗、日本二國。

但是,這些人雖然對南洋諸國有用,但並不是那麼地受歡迎,並且蠻夷嘛,總歸是廉價的。於是,爲謀取高額的利益,一些人就開始把罪惡的雙手伸向漢人了......

從最初的青壯勞動力,到如今有區別、目標地選取貿易對象,讀書識字、工匠、婦女這些,價值顯然要高一些,尤其是女人,行情是越來越好了,畢竟南洋封國陽盛陰衰的情況很普遍,土着女子很多漢族老爺們又看不上,又進一步推高了女人尤其是年輕漂亮女人的價格。相比之下,普通的農民、漁民以及不能提供足夠勞動力的兒童就要廉價很多......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被打開,就很難止住了,而現實的條件又給了從事這方面貿易商賈巨大的空間。一方面是海外封國的巨大需求以及利益誘惑,另一方面又是自世祖時代起就堅決推動的“移民政策”,幾相結合,一股潮流爆發了,一個黑色的產業也隨之蓬勃發展。

當然,像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不管從意識觀念,還是從道德法律上,都是批判、譴責加打擊的。但是,很多人心黑了,面上還是脣紅齒白的,有些事情又黑又惡,也完全可以披着一層正大光明的白皮去做,即便一時的污穢臭氣熏天,後面還可通過其他手段洗白。

對於從事人口貿易的商賈們來說,坑蒙拐騙也好,官商勾結、權錢交易也好,他們有的是手段,避過法律脆弱的監管打擊,把人集中到沿海的大小港口,然後一船就載走。

這項買賣,在北方封國實則也是流行開來的,只不過,海上的貿易顯然要更加蓬勃旺盛。需求同樣旺盛,運輸方便,同時比起北邊成本更低。

而可以想見的是,像這樣的貿易,註定是不人道的,也註定充滿了悲劇。對於貿易的商人來說,他們只管把人送到換錢,至於“移民”的生死健康什麼的,都是次要的。

在早期的時候,還有所收斂,但當這條路越走越激烈,越走越瘋狂時,什麼道德底線都拋之腦後了,最近十多年,則尤其瘋狂。在那一條條漢家兒郎用命開闢出的航道間,從一艘艘漢家海船之上,不知拋下了多少漢家子孫,沿途又不知有多少漢民的冤魂在泣訴......

對於這些情況,帝國本土那邊,朝廷早有警覺,也採取了一定的防備、整治手段,然而,取一時之效可以,想要完全杜絕,基無可能。就一點,哪些是人口貿易,哪些是正規移民,便很難辨別。

除非朝廷徹底改變對外開拓的大政,斷絕海外聯繫,禁止片板出海......但與海外源源不斷輸入的龐大利益相比,一些人間慘劇,似乎又不是那麼難以忍受了。

於是,禁止打擊可以,因噎廢食則大可不必。

至於南洋封國,奴隸貿易則基本屬於合法行爲,只不過針對的是土着蠻夷。而不管是政治需要,還是爲了面上好看,對於漢族人口,各國雖然採取了買賣的實際行爲,用“移民”的藉口增加核心統治人口,但在明面上,也是跟隨帝國中央的法律,嚴厲打擊漢族人口買賣......南洋封國們,幾十年來就玩着這樣的黑色幽默。

到建隆時代,那些往返於帝國本土與南洋封國的船隻上,如果不進行一番徹底的搜查,你根本不清楚,船艙內裝着的究竟是帝國本土的各種貨物,還是所謂“移民”。

可以想見的,通過“貿易”手段進入到南洋的移民,其地位註定不高,雖然要高於那些土着,但想像早期移民那般當漢族老爺,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於沈氏家族來說,他們也參與其中,從事相關活動,也是有官方背書,屬於半官方行爲。對於那一船的“移民”來說,不幸中萬幸,由沈家進行安頓處置,能省很多麻煩,並能在沈氏的安排下迅速安頓下來。

而通過其他私人渠道南來的“移民”,經歷一番曲折是必然的,但不管如何,只要在官府登記造冊了,獲得國民身份之後,總能得到一份基本的保障。

不爲其他,就爲“漢民”的身份,來人的手段多種多樣,甚至罪惡重重,但來人之後,該安頓的也一樣不落。畢竟,同根同源,又是夯土築基的時候,還真能把漢人當豬玀、當奴隸不成?

不約而同的,在保障漢人地位與利益的事務上,各大封國都制定了專門的法律來明確保證,有些事情若是做得太過,就是自己打臉,也不敢太過。

......

處理交待完一船“新移民”的事,沈柏龍慢悠悠地回到他位於王城之側的府邸中,對於他這樣身份的人來說,僮僕上百乃是標配了,喝一口果飲,洗漱一番,至廳堂,已有客靜候。

來人也是一名老者,名叫瀋海窮,這是沈柏龍的堂弟,也是當年跟着他一起到渤泥洲打拼,出生入死幾十年的老兄弟。

瀋海窮雖沒像沈柏龍一樣混到個爵位,但同樣功成名就,因爲仍在吳國海軍中擔任副將,還擁有不小的權力,當然這背後自有沈柏龍的支撐。

而瀋海窮此番求見,也是因一件不足以爲外人道的事情:蘇祿羣島那邊又新崛起了一股海盜,扯旗嘯聚,不知從哪裡得來的消息,派人冒死找到瀋海窮,希望能在朝暉港這邊銷貨......

進入航海時代,海盜的興起是不可避免的,而蘇祿羣島則以其地理位置的原因,則在幾十年後,成爲東南亞海盜最大的一個聚集地。

但光搶還不行,還得有銷貨的渠道,早期,有些海盜把搶來的東西賣到帝國沿海港口,但那條路子風險畢竟太大,後來逐漸轉移,隨着南洋封國的建立、發展與壯大,也成爲海盜們銷貨的主要對象,畢竟監管要鬆一些。

雖然,不管是渤泥洲的吳國還是南海島的魯國,都曾組織海軍進剿,但都不妨礙私下裡生意上的往來。當然了,能往二國銷貨的,也不是一般海盜能夠做到的。

因此,當聽說有一股新興海盜竟能探聽到這層關係,並直接找到瀋海窮,沈柏龍警惕的同時,也不免多了幾分好奇......

海盜,也是一項能夠快速積累財富的職業,想當初,還在上海灘時,他第一次率領衆兄弟出海,出師未捷,就被一干海盜擊破夢想,兄弟死傷殆盡,自個兒也差點丟了性命,一蹶不振。

若不是因緣際會,加入了吳國公府墾殖團,他或許早就葬身在不知何處的犄角旮旯了......

第216章 初夏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148章 教誨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71章 叛軍勢蹙第328章 默認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85章 安心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26章 問罪第69章 夫妻密談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114章 大朝會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446章 流光園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86章 戍卒之心第353章 信使第39章 濮州案(2)第342章 殺肥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29章 太后的病第374章 善待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1689章 高規格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1章 大典日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世宗篇終 駕崩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351章 林邑國第177章 小賢王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407章 麻煩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121章 大朝第284章 影響第384章 反響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160章 平定第5章 堂議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311章 李沆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693章 安西王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92章 兩京並重第102章 遼國現狀
第216章 初夏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148章 教誨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71章 叛軍勢蹙第328章 默認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85章 安心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26章 問罪第69章 夫妻密談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114章 大朝會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446章 流光園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86章 戍卒之心第353章 信使第39章 濮州案(2)第342章 殺肥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29章 太后的病第374章 善待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1689章 高規格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1章 大典日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世宗篇終 駕崩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351章 林邑國第177章 小賢王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407章 麻煩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121章 大朝第284章 影響第384章 反響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160章 平定第5章 堂議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311章 李沆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693章 安西王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92章 兩京並重第102章 遼國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