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七九不和

bookmark

劉皇帝偶來興致,突然駕臨文華殿,讓一干皇子、侍講、侍讀措手不及,連基本處於養老階段的大學士張昭都放下茶盞,拄着柺杖晃悠悠地前來見駕。

在張昭一臉榮幸,感激涕零中,劉皇帝親自扶到師席上,這才落座,把目光放到一干皇子身上,笑吟吟地表示,他只是來察看學業的。

在文華殿就學的,除了到齡的皇子之外,還有一些宗室及公卿子弟,這也是給與國休慼的貴族們一種特殊的褒獎與肯定,誰家地位顯赫,誰家更受皇帝陛下寵信,看他家有沒有適齡子嗣在宮中侍讀就知道了。

皇子之中,由於年長几個兄弟都出宮開府,爲國家效力做事了,仍在宮中就學的,便以七皇子劉暉爲首了。

不過,比起兄長們,老七在弟兄們中的威信顯然不夠,畢竟年紀懸殊不大,再加上隨着歲數增長,劉暉表現出來的一些性格上的不合羣。

七皇子劉暉乃是淑妃周娥皇所生,如今剛滿十四周歲不久,但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稟賦。不似老大的謙和,不似老二的沉穩,老三的機敏,老四的豪邁,老五的自由,老六的嚴肅,劉暉也有他個人鮮明的性格,自信中帶着驕傲。

大概是傳自母親的天賦,劉暉從小便表現出在文才上的天賦,七歲便能寫詩,用很多大漢文豪詞匠的說法,此子極具靈氣,雖不乏恭維之意,但劉皇帝這麼多兒子,也只有劉暉得到過這個評價。

到如今,劉暉不只在詩詞上表現出才華,音樂、書法、作畫、棋藝,只要同文學沾邊的,都有過人的表現,爲此,受到的讚譽自然少不了,文華殿的老師們,對他更是讚不絕口,張昭最喜歡的也是這個文才斐然的七皇子。

才氣往往帶來傲氣,畢竟是少年,心性不定,受到的表揚多了,在待人方面難免多了些自傲,卓爾不羣的同時,自然就顯得不合羣了,其他兄弟也屬於爭強好勝的年紀,也就不怎麼看得慣劉暉了。

尤其是九皇子劉曙,最是不滿劉暉,覺得他做作、好表現,作爲符惠妃的兒子,身份上天然地就要高其他兄弟一層,外有符家這棵參天大樹,內則有小符的溺愛,當然不滿劉暉的風光奪目了。

要知道,由於小符寵出來的一些嬌氣,劉曙就經常受到劉皇帝的訓斥、責罰,而對劉暉,從來都是和顏悅色,笑語相向,有這對比,就更看劉暉不爽了。

因此,在文華殿中,就屬劉暉與劉曙這兩兄弟最不對付,劉曙看不上劉暉,劉暉自然也是瞧不上劉曙了,覺得他充其量就是個膏粱紈絝,既無才識,還好逸惡勞,平日裡兩個人經常鬥嘴。過去,老五劉昀還沒開府時,憑着他出衆的交際能力,還能緩和調解一二,如今這二者卻是越發相看兩厭了。

對於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劉皇帝自然也有所聽聞,不過卻沒有強行干涉,畢竟只是少年意氣,爭風吃醋罷了,再者,劉皇帝也從來不認爲,他這麼多兒子,當真能做到相互之間,完全和諧融洽一片,哪個皇室內部,沒有一些爭鬥與齟齬。

“不錯!很好!這篇賦寫得不錯,比我強!”如今,劉皇帝又當着所有人的面,誇劉暉了,手裡拿着一張紙晃了晃,上邊是一篇字跡工整漂亮的賦,劉暉最近寫出來的——《東征賦》。

劉皇帝這話,除了表揚劉暉,也是在給自己臉上貼金了,他哪裡有什麼詩才詞賦,連賞析都費勁,但並不妨礙他欣賞鼓勵。

在劉皇帝面前,劉暉還是很謙虛的,聽到劉皇帝的誇獎,英俊帥氣的面龐上,露出笑容,拱手道:“前者內外都在討論北伐戰事,兒自忖不能手提吳鉤,縱馬疆場,唯有寄情於辭賦,以表對北伐將士們的敬意了!”

“很好!你能有此認識,這書沒白讀!”劉皇帝頷首笑道:“不像一些人,仗着有幾分才氣,能寫些詩詞歌賦,就特立高標,在詞作中抨擊朝廷,質疑朕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還要擺出一副憂國憂民的姿態,這惺惺作態,令人作嘔!還真以爲真不通詩詞,聽不懂他們弦外之音,看不懂他們詞外之意?

或許該把那些人放到邊關,派到陣前,屆時他們便能知道,他們能夠有閒情雅緻地在京城書寫繁花似錦,都是大漢將士們一刀一劍,浴血拼殺出來的......”

聽劉皇帝這不加掩飾的蔑視言論,在場的人都忍不住低下了頭,過去,有些容易引起爭議、動搖人心的話,劉皇帝是很少說的,即便說,也是和一些私密親近的人講。如今,卻是越發少顧忌了,看得不順眼,聽得不順心的人與事,都是直接開噴。

劉暉尷尬地笑了笑,說道:“陛下高瞻遠矚,自然有些才識淺薄之人,難明聖意了!”

“要不怎麼是我的兒子呢?”劉皇帝又揚了揚手中的《東征賦》,道:“那些清談之輩,就是不如你理解我的志向與用心!”

“哼......”一旁,劉曙見劉暉在劉皇帝面前的表現,忍不住輕哼了一聲。在他眼中,劉暉又在做作邀寵了。

劉皇帝何等耳聰目明,見狀,表情一板,看向他:“劉曙!”

“在!”一聽劉皇帝喚,劉曙立刻就嚴肅起來了,身板繃得很緊,彷彿又記起了西巡路上那一頓鞭子,那吹的冷風,走得冤枉路。

“你覺得你七哥寫得這篇《賦》如何啊?”劉皇帝悠悠然地反問。

很想說一般,但注意到劉皇帝那玩味的眼神,還違心甕聲甕氣地道:“您都說好了,我能說不好嗎?”

看這小子不服氣的表現,劉皇帝淡淡然地笑了:“你要是也能寫出一篇來,不,不用你寫賦,就是做出一首詩來,朕就滿足你一個願望!”

“當真?”劉曙來了精神,下意識地問道,不過注意到劉皇帝的眼神,訕訕一笑,君無戲言嘛,劉皇帝豈會說假。

眼珠精明地轉悠了一下,劉曙昂首道:“給我一日時間,我必然奉上一篇詩作!”

“好!我等着拜讀!”劉皇帝哈哈一笑。

聽其言,劉暉最角也忍不住微微扯動,帶着少許的譏誚,作詩一首,還要一日的時間,該不是找人幫忙吧......

也就是劉曙沒注意到劉暉的表情,不然這兩兄弟怕是又要掐起來了。

“你寫了這麼一篇賦,該傳出去,給外人都看看!朕很高興,該賞!”劉皇帝又瞧向劉暉,道:“這樣,你到朕書房中,挑兩件東西!”

聞言,劉暉頓時拜謝,同樣很開心,不在於賞賜多少,而在於賞賜這件事情本身,這代表着劉皇帝的寵愛。

“劉曖!課業如何了?”劉皇帝終於將注意力放在八子身上了。

所有兒子中,要說最沒性格的,就是折賢妃所生的八皇子劉曖了,從小就是這樣,整個人顯得十分平庸。平日裡也不是沉默寡言,但就是沒什麼存在感。

因此,面對劉皇帝的問話,怯懦一陣,終是答道:“兒的學業,自然不如七哥、九弟......”

見他的表現,劉皇帝眉頭輕皺了下,但很快鬆展開來,也不能強求兒子們人人如龍。

至於剩下的十子劉昭(符後所生)、十一子劉曉(折妃生)、十二子劉晗(寧妃生),劉皇帝則是照例關心一番,尤其是十一子劉曉,西巡一趟,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了。

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268章 西縣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50章 下定決心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1752章 放手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80章 博弈第44章 太后相召第172章 太子妃第1779章 四王畢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84章 教訓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135章 趙家父子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33章 真正目的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403章 抓起來!第53章 交代後事第42章 嶺南在望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74章 根由在朝第44章 太后相召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261章 大捷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180章 過鄴都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60章 狠狠敲打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133章 西征!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45章 移鎮之議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86章 籠絡人心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70章 大禮第34章 驚陶谷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408章 蠢兒子第176章 雍王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2章 父母兄弟第481章 行宮第23章 老臣凋零第429章 向南!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147章 德勝渡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
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268章 西縣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50章 下定決心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1752章 放手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80章 博弈第44章 太后相召第172章 太子妃第1779章 四王畢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84章 教訓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135章 趙家父子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33章 真正目的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403章 抓起來!第53章 交代後事第42章 嶺南在望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74章 根由在朝第44章 太后相召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261章 大捷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180章 過鄴都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60章 狠狠敲打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133章 西征!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45章 移鎮之議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86章 籠絡人心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70章 大禮第34章 驚陶谷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408章 蠢兒子第176章 雍王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2章 父母兄弟第481章 行宮第23章 老臣凋零第429章 向南!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147章 德勝渡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