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皇帝的底氣

劉皇帝對韓熙載任命,不出意料地在東京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就如從高空向平靜的湖水中投入塊巨石,聲大浪翻,波瀾無限,水上的蟲鳥,水下的魚蝦,都是一片驚態。

問題在於,在大多數人看來,皇帝陛下對韓熙載過於重用。東南安撫使,一個東南,一個安撫使,都是需要劃重點,值得深思的。

這不只是江南、江西,還包括吳越、閩地,可以說囊括的南方的精華地帶。而安撫使,則是個歷史悠久的職位,在當下之大漢,雖然屬於皇帝的臨時差遣,但是,但凡是臨時差遣,權力都大得驚人,就如此前皇帝所設的巡撫使、巡閱使。

韓熙載被派去東南,顯然身受聖諭,屬欽差大臣。這樣的信任與重用,豈能不讓大漢的朝臣們眼裡發紅,胃裡泛酸?

他韓熙載何人,不過降臣,雖然有些名氣,但在東京城不頂用,至於名士,給你面子才叫有名望,不給,那還不是一老朽而已......

不過,一般而言,劉皇帝做下的決定,並且已經頒佈的任命,也是不容更改的,議論之聲雖重,卻難改其意志。上上下下都只能盯着韓熙載,看他幹得如何,會是個怎樣的結果。

同時,對於韓熙載而言,這一份沉甸甸的任命,也把他逼得沒了退路。以降臣的身份,揹負王命,手握大權,享受榮耀,一旦行差踏錯,或者辦得不好,抑或辦得太差,達不到預期效果,那麼等待他的,縱然不是萬劫不復,也定然聲名盡毀。

東南的政務,兩江地區,暫時由範質掛同平章事兼着,兩浙則由昝居潤負責,因此,韓熙載這個安撫使南下,並非去安政撫民的,相反,他是去搞事情的。

劉皇帝給韓熙載的任務,一共就三條。

第一,遷豪。把江浙地區那些鉅富、豪商、大地主遷出,給江浙百姓騰出更多的生存空間,緩解社會矛盾,減少貧富差距。遷移的目的地主要有三處,一湖南,二西北,三山陽。

第二,打擊不法。這屬於專項打擊,懲治黑惡,對於那些倚仗特權,魚肉鄉里,聲名狼藉的人或家族,施以最嚴厲的打擊,配合着遷豪行動,雙管齊下。

第三,土地的再分配。這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雖然不打算如當年在蜀地那般“轟轟烈烈”,但在江浙哪怕鈍刀子割肉,幾種手段配合施行,也要打破原本的財富格局。

當然,劉皇帝自己心裡也清楚,這只是一次重新洗牌,清除舊秩序,構造新格局,緩解土地、財富矛盾,加強統治。甚至於,劉承祐對韓熙載直言不諱地說,江左貧富不均,朕均之,當然,這只是私下裡的說法。

另一方面,也劉皇帝個人意志在作怪,兩江、吳越之地,經濟、文化在李、錢兩家的治理下,確是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樣的,原本寄生於兩個政權下的既得利益者,不受劉皇帝所喜。

或許是劉皇帝的心眼太小,如今天下歸屬大漢,不願讓那些人繼續過得安逸,活得滋潤,必須得變,變得讓劉皇帝覺得合適了,感受到統治力了,才能罷休。

事實上,就韓熙載個人而言,對於劉皇帝這種整治豪強的做法,是有些驚的,覺得太激進了。畢竟,當初他的改革,就屬於保守治療。

那時候韓熙載的政策,如果只是對權貴、大商賈、大地主進行限制,從其口中奪食割肉的話,那麼劉皇帝就屬於斷根,推倒重來。

手段太激烈的話,容易引得變亂,激生民變,乃至兵變,永遠不要小瞧地方豪右宗族的影響力。然而,當注意到劉皇帝那雙如同皓月一般明亮的眼神,其間神光露出的若有若無的笑意,韓熙載當時就息了進諫的想法。

看得出來,天子用他,是看上了自己的少許名聲與才幹,並給自己一個正名的機會。同時,要的是個執行者,具體的事務,自己可以建議,但決策性的事情,可就輪不到自己多嘴了。

再者,就算和自己設想的有所偏差,如今機會給了,幹不幹?想清楚了這些,韓熙載也就聰明地做出了選擇......

也是,似劉皇帝這樣的雄主,統一之君,再加一貫養成的強勢風格,豈能是江浙那些舊權貴、豪右所能威脅得到的,又有何資本與之討價還價?

僅剩的少許顧及,或許就是不願使完好的東南半壁陷入戰亂,而受到不必要的創傷。然而,劉皇帝做的,又是他自認爲正確的、必要的事情。

如果真因爲政策過於蠻橫,手段過於激勵,而激起動亂,劉皇帝又豈受此威脅。可以拿出來直說了,當初蜀亂,一定程度上就是劉皇帝潛意識的縱容,而導致的結果,既然不怕蜀亂,又豈懼區區江浙?

如今的劉皇帝,如今的大漢朝廷,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舉天下豪傑而莫能與之相爭,更何況,“豪傑”們已都被盡數剪除,何懼餘勇?

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否正確,不管非議如何,最終都只能按照皇帝的意志與想法,去施行,去嘗試。做得好,做得成功,那他還是英主明君雄才,做得不好,到最差就是個隋煬帝,更何況劉皇帝還是個“開掛”的。

當然,劉皇帝也不是莽夫一個,會計算得失,會衡量風險,會抓時機。而對江浙的事務,也是在忍耐了幾個月後,方纔準備實施。

成功平南後的這幾個月中,朝廷對東南地區的善後工作可一直沒有停息過。到目前爲止,最重要的幾件事,都辦得差不多了。

其一,原本金陵、杭州的官僚,基本都北遷了,將其上層政治,一掃而空。

其二,將原本兩國制定的那些苛捐雜稅一併廢除,曉諭全民,施恩於民,得到了好處的東南百姓,或許還會觀望一陣子,但至少不會對大漢朝廷有更多的排斥。

其三,能員幹吏南派,汰換了大量原來的南方職吏,到開寶元年二月,東南各州縣官府,基本掌控在朝廷手中,臣服於大義,形成事實上統一。

其四,軍事上的徹底整頓,原本兩國三十多萬的軍隊,被迅速消化整編,妥善安置。提及此,又得讚揚錢弘俶的深明大義的,兩浙之地,不只有數百萬民,還有超過十四萬的軍隊,讓朝廷不廢一兵一卒給收納了。當軍隊得到控制,那劉皇帝也就有足夠的底氣,去做任何事。

更重要的,劉皇帝對江浙的整飭動作,算是站在大衆的立場上,去侵犯少部分人的利益,有民意基礎。哪怕沒有,行動展開之後,也足以創造民意。

只要不站在所有人的對面,與天下人的利益衝突,那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他也有足夠的底氣去面對,卻解決。說起來,劉皇帝有的時候,是真有其“任性”的一面的。

當然,派去江南的“工作組”,不只韓熙載一人,他只是主導。劉皇帝從京內諸司,抽調了十名能吏,地方上把王著以及張懿(張洎的叔父)派去了,再加上鍾謨以及一干南臣的配合。

同時,當地軍政也都去了詔令,全力配合!

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321章 矛盾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35章 唐將空談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297章 心虛第98章 溫柔鄉第187章 瑣屑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137章 整編事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36章 虒亭第80章 京觀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48章 接納迴歸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157章 提親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151章 聽政2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43章 事畢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69章 夫妻密談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73章 解決第50章 下定決心第370章 劉鋹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334章 交待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297章 心虛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無題世宗篇29 黑色產業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198章 秋獵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3章 田畔問對第21章 禍從口出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3章 新皇詔制第50章 打他一仗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204章 解決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
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321章 矛盾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35章 唐將空談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297章 心虛第98章 溫柔鄉第187章 瑣屑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137章 整編事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36章 虒亭第80章 京觀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48章 接納迴歸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157章 提親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151章 聽政2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43章 事畢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69章 夫妻密談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73章 解決第50章 下定決心第370章 劉鋹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334章 交待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297章 心虛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無題世宗篇29 黑色產業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198章 秋獵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3章 田畔問對第21章 禍從口出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3章 新皇詔制第50章 打他一仗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204章 解決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