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

bookmark

隨着春意漸濃,開封城也逐漸嚮往日的繁華迅速恢復,就像回春的草木,甦醒的蟲獸。京師繁榮,喧囂是其主旋律,無數市井之聲充斥於街曲巷道,匯聚在一起,便成爲了這個時代的強音。

事實上,如果僅論城市的規模,開封城已經足夠龐大,但在經濟上,則還有巨大的進步空間。統一南方帶來的福利,還未徹底爆發出來,只待南北官商途徹底打通。

在平南以前,經過整整十年的經營,以淮南爲跳板,中原與江南的經濟聯繫已經日趨緊密了。當然,始終是有限制的,畢竟是兩方勢力,長江廣闊卻也不如政治上的鴻溝。

不過,隨着金陵政權被消滅,吳越主動獻土,使得經濟上的交流障礙徹底被挪開,只待匯通,北方的商旅可以放心南下,深入蘇杭,南方的商賈與物產也可以大膽地向北輸送。

但是,距離一些眼界開闊的人而言,眼下的情況,並未如預想中那樣發展,乾柴與烈火之間,彷彿還有一道透明的水幕相阻隔着。

問題在於,朝廷對江南地區的嚴密控制與封鎖,平南的二十多萬水陸大軍雖然逐步北撤了一半,但餘衆與經過整編的地方軍隊仍舊對整個江浙地區進行着封禁。

就像當年平蜀之後,蜀地與中原交通斷絕長達數個月,等經濟上恢復聯繫,則更近一年的時間。區別只在於川蜀對外交通情況確實不便,再加上那場大規模的蜀亂,而江浙則是朝廷有意識的行爲。

自金陵陷落到吳越獻地,隨着朝廷在軍政方面的調整安排,江浙地區也經歷着一些板蕩,主要受劉皇帝的詔令,朝廷在清查、盤點着“戰利品”,人口、土地、財稅、文化、制度、官吏、豪右......在沒理出個頭緒,使其歸治之前,禁令不會取消。

如果要論熱鬧,必屬東京諸市,尤其是南市。碑柱牌樓間仍留有不少慶典的痕跡,那些裝飾的綵帶仍在輕風的吹動下微微搖晃,只是明顯有些髒了,不復當初的光鮮豔麗。同時,仍能聽到一些百姓,對於當日慶典之盛的議論。

韓熙載此時,就沐浴着春光,信步而遊,漫步其間,偶爾會停下腳步,聽聽這些市井之音。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大概是市內最真實的寫照了,來往的車馬行旅,使得當年經過大擴建的街道都顯得擁擠了。

對開封,韓熙載是有些印象的,年輕時的記憶已經十分模糊,但十多年前的感觸還是很深的。那時候,朝廷在西南退了後蜀,在河中平了李守貞,危急的形勢得到緩解,爲了解決在淮河一線與朝廷的衝突,當時在金陵朝堂並不如意的韓熙載奉命出使了。

那一次北行,劉皇帝與開封城都給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當時的開封,歸治不久,一切事務勉強算得上安穩,但論及繁榮,卻是遠不如當時的金陵,然而從那等以強權手段樹立並維護的秩序中,韓熙載感受到了朝廷的決心,察覺到了一種昂揚的志氣,以爲大敵,深爲忌憚。

時隔多年,再度北來,卻是作爲一介降臣了,身份上的轉變,多少有些不適應,但開封的變化,卻讓他歎爲觀止。韓熙載是飽學之士,博覽典籍,在他看來,如果記錄無誤,論城市之興旺發達,或許只有隋唐時期的洛陽可以比擬了,在經濟的屬性上,當初的長安都比擬不了。

在有識之士眼中,中原北方出現一個大漢這樣的朝廷與政權,並不意外,畢竟時勢造英雄,天下亂了那麼久,遲早會有雄主出,這是歷史的規律。

但在十五六年間,就能一改前弊,把國家發展到這種程度,並且基本實現國家的統一,這就有些驚人。或許有前面三代的積累,或許是順應人心思安的大勢,但這個過程中,大漢君臣所付出的努力,經歷的艱難,也是不可磨滅的。

而就韓熙載個人而言,內心的感觸則更多了。當年因家族捲入叛亂,無奈背井離鄉,南渡淮河,其中固然有避難的原因,也在於想在南方的做成一番大事業。

畢竟那時的北方,雖然有後唐明宗李嗣源上臺執政,收拾亂局,但積弊難改,內患不止,中樞與地方藩鎮之間,還有足夠的精力,使勁折騰,內耗不斷。

反而是南方的徐知誥,繼承徐溫的基業,掌控楊吳政權,招賢納士。那時的楊吳,已經佔據淮南、兩江之地的廣大地盤,政治穩定,民生安定,軍事也不弱,可以說是欣欣向榮,大有可爲。

當初在正陽渡,與李谷那一番對賭,是何等的豪情,韓熙載也是意氣風發,有足夠的自信。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也比長江、淮河還要寬闊,沒有合適的船,英雄也要興嘆。

金陵歷來被稱爲王氣之地,虎踞龍盤,然而想要出一個胸懷蒼生並且能夠進取天下的英雄實在是太難了,千百年來,也就只有一個劉寄奴有氣吞萬里如虎的豪邁。

然而,徐知誥終究只是李昪,從李璟到李煜,要讓他們成就大業,又太爲難他們了......

幾十年過去,他都半截身子入黃土的人了,再度回來,回到當初的起點,還期盼着能做點實事,留點身後之命,思之也不免自嘲。

明顯,當年還不如同李谷一樣留在北方了。

想想當日,自己這個老友,位列二十四功臣,青史留名,那是何等快意!不過,想到李谷的際遇,韓熙載又覺得自己或許沒輸得太慘。

至少李谷在唐、晉爲官之時,際遇也比自己好不到哪裡去,自己至少能與南唐主說得上話,參與到軍國事務中,哪怕實權衰弱,那也在決策層。

而李谷,若不是在晉末幸遇到劉皇帝,又豈能有如今的成就,他輔佐庸碌之君,與一干偏安之臣,對抗天命雄主,最終失敗,淪爲降虜,這既是時運,也是天數,倒也不必自憐......

嗯,這樣想,韓熙載或許心裡確實好受一些。

重要的是,如今他韓某人,在人生暮年,也投靠到大漢天子麾下,這個機會,得把握住。

韓熙載人老心不老,心理活動十分豐富,但想得越多,情緒也就逐漸焦慮,開始患得患失起來。當日在金陵,李谷親自登門拜訪,表明了爲朝廷舉才之意,那時候韓熙載也沒繼續矜持了。

其後,便隨李煜,北赴開封。到如今,已經快兩個月了,住宿有安排,但唯獨去處未定,從李谷那裡透的信,皇帝應該還是有意用自己的,但這麼久了,一直沒有召見。

哪怕瓊林苑去了,大典他也應邀觀禮,崇元殿夜宴同樣在場,但是,這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要知道,連得罪了皇帝的徐鉉都被安排到史館編纂《江表志》,整理典籍了。

當然,不是沒有給韓熙載安排,因爲他的名氣,魏仁溥與竇儀本來打算讓他在中書門下擔任諫議大夫的。但是,被韓熙載拒絕了,這這一輩子幹得最多的就是“諫議”的官,已經有些牴觸了。

上報劉承祐後,劉皇帝給的回覆也簡單,聽其自決。於是,這段時間,韓熙載懷着一種複雜的心情,體察着東京的民情、氣象,細緻觀察,用心體會,深入瞭解大漢的制度以及朝政運轉。

щщщ ⊕тTk дn ⊕c o

不管內心活動如何豐富,表面氣度仍舊是名士風範,不急不躁的。

“官人,您終日上街遊逛,一逛就是整日,究竟在看什麼?”終於,身邊跟着的一名小廝,忍不住問道。

偏頭看了他一眼,注意到這斯輕跺腳的動作,韓熙載老臉上露出一點微笑:“走累了?那就找個地方歇歇腳!”

第1740章 農民苦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387章 就國第65章 決議南征第29章 請纓第9章 王峻歸來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1694章 鹽州第162章 薨逝第94章 善後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12章 整風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18章 侯益第61章 趙二爲官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75章 恩威齊下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43章 “梳理”、“優化”第92章 萬歲殿宴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261章 大捷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126章 冬至宴2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1740章 農民苦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80章 春夜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32章 潞州震動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73章 紙上談兵第84章 夏州降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3章 田畔問對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323章 鬥法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51章 耿淑妃薨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56章 彌月之喜第99章 御帳議戰第291章 酬功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311章 李沆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85章 趙礪案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91章 作別西行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147章 德勝渡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1707章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
第1740章 農民苦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387章 就國第65章 決議南征第29章 請纓第9章 王峻歸來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1694章 鹽州第162章 薨逝第94章 善後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12章 整風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18章 侯益第61章 趙二爲官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75章 恩威齊下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43章 “梳理”、“優化”第92章 萬歲殿宴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261章 大捷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126章 冬至宴2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1740章 農民苦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80章 春夜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32章 潞州震動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73章 紙上談兵第84章 夏州降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3章 田畔問對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323章 鬥法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51章 耿淑妃薨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56章 彌月之喜第99章 御帳議戰第291章 酬功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311章 李沆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85章 趙礪案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91章 作別西行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147章 德勝渡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1707章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