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聽到殿外傳來的杜睿的聲音,原本已經十分虛弱,隨時都要昏迷的李承乾突然掙扎着要坐起來,但是已經病入膏肓,行將就木的身體如何還能支撐得住,掙扎了一陣,還是癱倒在了牀上。

這時杜睿已經走了進來,依然是盔明甲亮,絲毫都不想剛剛平定了一場叛亂的樣子,見着李承乾,杜睿的眼眶也是一陣酸澀,千年征伐大食歸來的時候,李承乾的身體還十分康健,兩人還曾在太極殿內飲宴歡慶,可是這才過了多久,李承乾居然變成了這個樣子。

一想到,兩人少年之時的情形,杜睿的心中也是百感交集,緊走兩步上前,拜服於地,道:“臣杜睿來遲,讓聖上受驚了!”

李承乾看着杜睿,臉上帶着欣慰的笑容,這些天他一直都在擔心,擔心他支撐不住,等不到杜睿回來,要是那樣的話,大唐會怎樣,他也不知道,雖然那個時候他已經不在了,但是身爲大唐帝國的君主,他如何能放心得下。

還好,還好!

杜睿總算是回來了,他還來得及見杜睿一面,將大事當面向杜睿交託一番,這是爲公,爲私,李承乾也十分渴望能在駕崩之前,和杜睿見一面,兩人相交多年,引爲摯友,李承乾曾以爲他能和杜睿做一輩子的朋友。

但是他們的友情最終還是沒能戰勝帝王之位對一個人的影響,當李承乾意識到,他首先是大唐皇帝,然後纔是李承乾的時候,對杜睿也生出了幾分猜忌,隨着這份猜忌不斷的被放大,他們之間的友情被無情的擊碎了。

這讓李承乾感到悲傷,作爲一個皇帝,他是個孤家寡人,他強迫自己不能相信任何人,包括他最好的朋友。

如今他就要走了,去另一個世界,除了大唐江山社稷之外,如果還有什麼羈絆着他的話,那就只剩下和杜睿的兄弟之情了。

“承明!”李承乾朝杜睿伸出了手,笑着,這一次不是勉強的笑着,而是發自內心的,“起來!快起來!”

杜睿看着李承乾的樣子,再也忍不住,人到中年的他,不禁眼淚縱橫,膝行幾步,到了李承乾的榻前,一把攥住了李承乾的手,泣道:“聖上!臣來遲了!”

杜睿只是看一眼,就知道,李承乾所中的毒,儘管汝南公主已經盡力壓制住了,但是毒素已經進入了他的心脈,這個時候,縱然是大羅神仙,也沒有辦法了。

杜睿的心裡對李承乾有怨恨嗎?

當然是有的!

杜睿不是草木之人,他也會生氣,他也會怨恨,他一心一意想要爲李家皇室,打造一個盛世王朝,卻屢遭猜忌,在貞觀朝,在永徽朝,他几上幾下,始終都得不到真真正正的信任,他豈能沒有怨恨。

但是如果說他恨李承乾嗎?

杜睿的心告訴他,他並不恨李承乾,他恨得只是大唐皇帝,他如果處在李承乾那個位置的話,恐怕也會作出同樣的事情,一張皇位,天下多少人夢想着能夠坐上去,李承乾坐上了,卻突然發現有人對他的皇位產生了巨大的威脅,而且這個人的能力遠遠在他之上,他豈能不擔心,豈能不猜忌。

杜睿也想到了兩人初識的情形,那個時候,杜睿完全是出於一衆同情心,才選擇對李承乾予以幫助的。

杜睿來自後世,熟知歷史,對李承乾在歷史上的遭遇,頗爲同情,李承乾原本是個天之驕子,他幼年之時便被冊封爲恆山王,不久降爲中山郡王。

武德九年,太宗玄武門之變後即位,十月便立嫡長子李承乾爲皇太子,一直到貞觀十七年被廢,貞觀十九年死於黔州。

三歲封王,八歲太子,二十五歲廢,二十七歲卒,歷史上的李承乾,一生當中有一多半的時間,都在做全天下最尊貴的儲君。

歷史上李承乾的一生是最幸運的,也是最悲劇的。

幸運的是,他出生於開國盛世,他出生前一年,他的父親和爺爺成功起兵進入長安,李淵自封唐王,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出生後三個月,他爺爺登基稱帝,李承乾沒有經歷亂世,是幸運之一。其次他有一個英明神武的父親一一太宗皇帝。再次,他有一個賢良淑德的慈母一一長孫皇后,更重要的是,他的父皇母后感情很好。

無疑,可以生於這樣一個家庭環境和歷史時代,是任何一個人都願意祈求的。

可是,爲什麼這麼優質的土壤卻沒有孕育出參天大樹,反而讓李承乾被廢,最終英年早逝呢?

歷史上太宗皇帝曾有一句最有名的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句話同樣可以解釋李承乾的命運,福兮禍所伏,杜睿始終都認爲,歷史上李承乾的悲劇很大的病源在他的父親一一太宗皇帝。

爲什麼這麼講呢?

首先,是歷史遺留問題,太宗皇帝的帝位得來玄武門之變,射兄殺弟。太宗皇帝是高祖的第二個兒子,他的哥哥李建成是太子,嫡子長子的太子,還有個弟弟李元吉,他們三人是一母同胞。

也就是說,太宗皇帝殺了自己的擁有合法儲君地位的親哥哥,才當了皇帝。這件事是太宗一生第二大的陰影和傷痛,正因爲有這樣的前車之鑑,太宗皇帝的兒子們對於太子並沒有應有的敬畏,反而認爲太子之位可以爭而得,可以經營而得。

所以纔有魏王李泰和蜀王李恪處心積慮的給李承乾設套兒下絆兒,要讓太宗皇帝廢了他,改立自己。

而李泰和李恪是兩個什麼人呢?

李泰是太子的同母弟,文才出衆。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文武全才,就連太宗皇帝自己都曾經評價過李恪英果類己。有這樣兩個人整天虎視眈眈的看着自己,任何人的精神也將收到極大的壓力和刺激。

而太宗皇帝並沒有吸取他父親李淵的教訓,避免兒子們自相殘殺,太宗縱容了諸王的行爲。有幾個例子,太宗如果外出,讓太子監國,讓李泰隨侍左右,太宗晚年立了李治之後,還對李恪作出了“英果類我”的評價。

上,態度曖昧;下,強敵環伺。

可以說,這種環境無論是太宗皇帝哪個兒子,在貞觀初年做了太子,最終都免不了精神異常,走上被廢棄的道路。

另外,對李承乾而言,最大的失誤是結黨。太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和皇帝一樣,天下人都是他的黨,再結私人小團體必然引起在位皇帝的猜疑。

太子如果要結黨,第一要拉攏的人就是當朝皇帝,太子地位的廢立決定權在帝王手裡,所以,只要在皇帝面前表現出“孝”和“忠”來,皇帝認可了,那自然皇帝寵信的朝臣就認可了,那將來順利繼位又有何慮呢?

李泰結黨很自然,他是“非太子”,是“太子”位的順位繼承人。歷史上的李承乾自甘降到李泰的地位,也結私黨,結果貞觀後期,兩派互相激烈爭鬥。對太宗皇帝而言,他們倆就都是敵人了。

因爲都有勢力團體可以威脅自己的皇帝帝位,自己一不小心就會走老爹李淵的路,這還是從好的角度出發考慮。所以,太宗廢了李承乾之後,誰都沒立。立了不結黨的李治,因爲李治對他來說是最安全的,他不會允許任何人威脅自己的地位。

所以,承乾被廢,是主客觀兩方面的悲劇!

杜睿前世讀《新唐書》,對李承乾的遭遇,只能用實堪可憐來評價。他原本是不會走到那一步的,他是長孫皇后所生,是絕對的嫡長子,生下來即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

從史書中對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年方八歲,就很機敏聰惠。解決、處理一些平凡小事,很識大體。”稍長几歲,太宗出巡,都放心的讓他監國,代理國政。

到後來,人性中好玩樂的天性就暴露出來,但害怕父親責怪,就隱藏自己的行跡。朝庭之上,說的都是忠孝之類的言辭。下朝後與一羣年紀相仿的同齡人嬉戲娛樂。有老成持重的左右親近之人加以勸諫,他則高坐引咎自責,非常善於機辯。提意見的人都回答不及。所以人人都以爲他比較賢良。但之後每每老毛病重犯。一些宮內重臣常常規勸。太宗皇帝必定厚加賞賜金銀。想磨礪太子內心。李承乾可能覺得這些人象嗡嗡叫的蒼蠅,非常討厭。總之被吵煩了。乾脆叫人暗地加害他們。此時他同母生的弟弟李泰名聲不錯。皇帝很喜愛。而李承乾有足疾,走不動路,害怕被廢,與李泰關係很差。

在困境之中,李承乾想到的不是改變自己,改變他在太宗皇帝心中的印象,而是選擇了一個普通年輕人那樣極端的方式,去對抗。

李承乾讓奴婢上百人學習音樂,學習胡人的髮式,剪綵綢做跳舞的衣裳。敲鑼打鼓日夜不休。招集一些逃亡奴婢盜取牲畜,殺牛宰羊,召集身邊人一起烹食。又學習突厥語言,喜愛他們的服飾。建立蒙古包,分建部落。使諸部牧羊,抽佩刀割肉來吃。自己裝作死去的可汗,讓衆人哭泣,讓馬奔跑環護。突然又站起來說:“如果我有天下,將萬騎到金城,然後解發,委身思摩,難到不是快樂的事嗎?”

左右親隨那些老成之輩以爲他中邪,然後又聽他說:“我做天子,當由着性子,有勸諫我的,我就殺他五百人,天下不就安定了嗎?”

李承乾大概對那些錯勸諫爲名以詁名吊譽的老成之輩厭惡透頂。但他缺乏理智的天真的語言和行爲馬上又被人爭相報給了皇帝,於是太子下場可想而知。

因爲被一起“謀反”的人告密。太宗皇帝大怒,採取措施,將他流放邊遠之地。廢爲庶人,遷居黔州。

貞觀十九年,李承乾於憂憤中去世,太宗皇帝也爲他的悲慘身世而落淚,憂傷,好幾天不上朝,以國公的身份安葬了他。

可見做明君難,做明君的太子尤難。

杜睿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對這個身份極度高貴,但最後卻悲劇結場的曾經儲君,印象十分深刻,於是杜睿查閱了關於他的一切史料與評論,細細閱覓後,於從前的同情惋惜之外,多了一絲悲憤。

李承乾出生時大唐王朝已經建立,以嫡長子的身份,他一出生就是秦王世子,被祖父李淵賜名“承乾”,也許裡面有承襲大唐乾坤的意思,到了他父親太宗皇帝繼位,八歲的他毫無異議的被封爲皇太子,唐書記載承乾自幼聰慧伶俐,一直很得父母喜愛看好,及冠後卻逐漸變得好玩不務正業然後逐漸失寵,後來準備謀反結果泄露,最後被流放,於兩年後死於流放地,享年二十七歲。

不瞭解內情的也許會以和史書上一樣的以一句“承乾悖逆”概括整個事件,但是凡事都內外結合,史家們把責任全推給李承乾是行不通的,史書的如此評價只不過是看他失敗,然後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罷了,他父親弒兄逼父,登上皇位,然而又有幾個人敢說他的不是,史書只不過是勝利者書寫的產物而已,假如他成功了,當然,有一個如此強大的父親,他想勝太難了,所以只能說假如他成功了,李承乾自然也可以像他的父親一樣,盡其在史書在美化自己,要知道他父親首創了皇帝可以參閱史書。

他出生便是承字輩、嫡長子,地位超然,封爲太子後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母親後位穩定,父親也對他一直不錯,就在他謀反泄露的前一年還在勸他,就在他被流放前還專門去看他,再立太子時還反覆考慮他的安危。

同樣,而對李佑的謀反,太宗皇帝直接賜一杯毒酒了事,一系列的事表明了父親對他的看重,這也難怪,封建環境下,一般父母都會比較看重長子與幼子。

其實杜睿覺得去解釋這樣一個孩子爲什麼會越來越墮落不是太難的,從八歲被封爲太子後,李綱、孔穎達、于志寧、張玄素等一些文人儒士就走進了他的生活,學習就幾乎佔據了他生活的所有,開始可能還好,時間長了難免會生厭,加上他還只是個孩子,人的童年和少年都會有好玩的天性,他漸漸的開始好玩,他嚴格的父親就開始訓斥、不滿與失落。

於是讓一直想奪嫡的李泰有了機會,流言蜚語也就越來越多,接着他腳跛了、一直支持他繼承皇位的母親又病逝了,而李承乾卻在與父親太宗皇帝對抗,長久不得改善的父子關係使他開始爲自己將來做打算,於是產生了宮變的想法。

換位思考,加入父親總是對你很嚴、對你喜愛的一切愛好給予磨滅,你自然而然生恨,從而選擇與父親對抗,所以李承乾的行爲也是可以理解的。

前世杜睿在瞭解了李承乾之後,便想過,假設如果大唐由李承乾繼承大統下去,那人們的生活將會是怎樣。

如果李承乾登基爲帝的話,自然也就沒有李隆基什麼事兒了,沒有了李隆基,自然也就沒有了安史之亂,大唐之所以衰敗,根由都是在於一切在安史之亂,一個強盛的王朝戛然而止,大唐迅速滑向衰落。

如果沒有李隆基,大唐會有安史之亂嗎?

如果大唐由李承乾繼承下去,會不會更加強盛?

之所以李承乾沒有繼承帝位,之所以之後的大唐政權持續動盪,短短盛世之後就走向衰落,杜睿認爲太宗皇帝要擔負很大的責任。這些,都和這一位天可汗有關。

這一位天可汗逼父弒兄,爲他的後世子孫樹立了一個榜樣。

玄武門前,太宗皇帝拿起了屠刀,揮向了李建成、李元吉,他們的直系親屬,也一一被誅滅。李淵喪子喪孫,大慟之下不得不讓位。雖然太宗皇帝雄才偉略,比他的兄弟更具才能。但是,他爲後世樹立的影響就是:太子是什麼?太子就是用來推翻的。

從太宗皇帝登基開始一直到安史之亂,大唐的藩王造反、兄弟鬩牆、女子奪權可謂層出不窮,政權動盪不安。

太宗皇帝剛即位不久,其他分封到全國各地的李淵的其他兒子們就紛紛扯旗造反。花了四五年時間安定下去了,結果又開始了奪嫡之爭。這場奪嫡之爭又把其他倖存的藩王、從龍功臣們牽連進去,可謂好大手筆,人頭滾滾啊。

到太宗皇帝去世時,李姓藩王倖免於難的僅十剩四五。李治之前,有李承乾、李泰、李恪、李佑、李元景、李元昌之亂,李治之後就被武后篡位,武皇死後,皇權好不容易歸於李顯,李顯這個窩囊廢卻被老婆女兒謀殺了。

李旦繼位,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的平衡中戰戰兢兢做個懦弱皇帝,好不容易傳位李隆基,誅滅太平公主,開創了開元盛世,但是十幾年後就開始了安史之亂。

這些戰亂,太宗皇帝難辭其咎。

封建王朝的儲君,一向是立嫡立長爲先。亂世立賢,治世立嫡長。這種傳統是經歷了歷史驗證以後,被確認爲最有利有效的原則而流傳下來的。但是太宗皇帝的行爲讓他的兒子們覺得,太子,就是用來弒殺的。

這就是李承乾悲劇命運的開始。

從史書短短的記載來看,李承乾聰明、能幹、貪玩、調皮,不願受約束,但這無礙於他有潛質成爲一代明君。貞觀九年李淵駕崩的時候,守喪的太宗皇帝讓十八歲的承乾代他處理政務。發現這孩子幹得不錯後,以後又多次讓他監國,也受到大臣們的一致肯定。這說明李承乾是有能力和才情處理政事的,至少比李治果敢。

畢竟,他生在蒸蒸日上國運雄強的唐初治世,他的父親是正直剛的明君,母親是明理溫婉的賢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終牢固穩定,他自己是名份上無可爭議的“嫡長子”,從小就被重點培養。當時朝中也是絕對的正臣當道,沒有哪位大臣出來跟他做對。父母派到他身邊的臣子也都清正忠直,勇於進諫。這是一個先天后天條件都近乎十全十美的太子,怎麼沒有可能成爲明主?

可是,李承乾的內心是不安的。他從小被送到李淵那邊撫養,加上李建成、李元吉等其他叔伯的孩子,估計有十五個皇孫再加上十六七個小皇子在一處蹦達吵鬧,他對這些堂兄堂弟的感情也許比自己的親兄弟還要深。

但是,那些跟他年齡相近、曾經一同在皇宮大內玩耍過的堂兄弟,一夜之間全都消失了,身邊人甚至都不准他再提起那些名字。這就種下了他內心懼怕失寵失勢的種子。因爲他知道,一旦失勢,成者爲王敗者爲寇,他就再沒有榮華富貴。

少年的李承乾,貪玩調皮。李承乾一生事蹟,他那些“過惡”,真的大多都只是私人品德問題,前期尤其如此,比如奢侈、貪玩、搞同性戀等,其實都不是什麼不可救藥的大毛病。據說,孩子故意搗蛋淘氣的一種原因就是,他們希望藉此來吸引父母更多的注意力和愛,然而太宗皇帝對李承乾的叛逆,並沒有耐心的疏導,而是嚴苛的對待兒子,御史也指責太子,朝堂裡面的大臣很多都被李泰收買了,他們跳出來落井下石,李承乾能不恐懼嗎?

尤其是,在一起調皮搗蛋事件中,李承乾傷了腳,成了跛子。這對於身爲驕子的李承乾來說幾乎是不能承受之痛。他怕被父親嫌棄,怕被廢掉儲君之位,他極度自尊,同時自卑,糅合了恐懼和自卑的他就開始慢慢性情大變。

太宗皇帝在和李承乾在你來我往的拉鋸中,雙方的火藥味漸濃,而嗅覺靈敏的李泰及時湊上來,加深了太宗皇帝對於長子的失望情緒。

反正我兒子多,你承乾不聽話不爭氣,我還有別的兒子,你倒是試着再找個爹給我看看?

太宗皇帝追求完美的傾向是很明顯的,他不願意自己的繼承人是個殘障人士,再加上之前就瞭解到的承乾的個人品德問題,換太子的心思就此萌動。

太宗皇帝越是寵愛李泰,越是對李承乾失望,李承乾就越是心慌。

兒子在不安的時候會求助於母親。長孫皇后賢淑良德,是一個好皇后,可未必是個合格的母親。她對李承乾這個長子嚴格要求,卻縱容了李泰。在這樣的母親面前,李承乾恐怕有口難開吧。但長孫皇后不是不愛李承乾,她是以皇后的方式來愛她的兒子們。如果長孫皇后壽命延長,我想她應該是不願意見到李承乾被廢的,可惜,長孫皇后英年早逝。李承乾最強有力的保護者消失了,跟父親的關係又始終不見好轉。這種情緒發展到極端,他只能走上最後的不歸路:謀反。

失敗也是必然的,他沒有太宗皇帝當年的資本,而太宗皇帝對於朝局的控制力又比祖父強得太多。

聰明、能幹、果斷、有權力慾,有決斷力、貪玩淘氣、任性偏激、雄心勃勃、至死不讓人。

不能不苦笑着說,李承乾這些個性,都能在他偉大的父親身上一一找到對應點,李承乾可能事實上是最像太宗皇帝的兒子,只可惜,他走上的是不歸路。

可以想象,如果太宗皇帝不是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如果他沒有間接鼓勵了其他兒子的野心,可能李承乾就不會謀反。如果李承乾不謀反,他就有潛質成爲一代明君。如果李承乾繼位,那就沒有武后篡位,也就沒有韋后亂朝,沒有李隆基的盛世,當然也沒有安史之亂。有可能大唐會走向更久的盛世。

當然,這都是杜睿的假設,只能存在於如果中。最終在前世杜睿也只能爲李承乾嘆息。這麼一個先天后天都有條件完美的太子,隕落了。

可是就在杜睿無語空嗟嘆的時候,上天給了他一次,驗證自己假設的機會,他重生了,重生到了一個身份雖然尷尬,但是血統卻十分高貴的少年身上。

而且幸運的是,在他重生的那一年,他就遇到了化名秦中山的李承乾,兩人很快就成了要好的朋友。

最開始,杜睿幫李承乾,在出於一種同情心之外,也有拿李承乾當作小白鼠,做一番大實驗的心思在裡面。

他想要看看,如果改變歷史,讓李承乾登上皇位的話,華夏的命運將會變得如何?

然而,隨着兩人的接觸,杜睿不禁爲李承乾的人格魅力所傾倒,不可否認,若是論才華的話,不要說是杜睿,就是那個和杜睿一向不對盤的李恪,都要完爆李承乾幾條街,但是若論德行,就連杜睿這個重生者,都要自愧不如。

杜睿的心裡雖然裝着華夏江山,炎黃子孫,可是他喜好美食,華服,這總歸算是一個不大的缺點,而李承乾在做人,尤其是做一個君子上,在杜睿看來是近乎完美的,他不是一個英雄,也不是一個梟雄,但是如果讓他坐上皇帝的位子,他絕對是一位仁君。

他善良,寬厚,仁德,對待每一個人,都十分真誠,做每一件事情,雖然時而急功近利,但是每一次的出發點都是好的。

而且在李承乾的身上,杜睿感覺到了百分之百的信任,這也是爲什麼,他兩次被太宗皇帝罷黜出長安,卻依然盡心盡力的爲李承乾謀劃。

回想當年,李承乾雖然坐在儲君的位子上,但是上有一位強硬的帝王父親,下面的那些個弟弟,諸如李恪,李泰,李佑,李治,哪一個是省油的燈,可以說他的那張儲位,簡直坐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杜睿幫着李承乾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總算是將李承乾扶上了皇帝的寶座。

從貞觀四年,到永徽十年,整整三十年的時間,杜睿也從當初一個十歲的少年,到了現在不惑的年紀了。

杜睿在回想着過往,李承乾也是一樣,心中不由得百感交集,道:“承明!你的心裡還怨恨朕嗎?”

杜睿看着李承乾,流着淚說道:“一開始的時候,臣沒辦法不怨恨,但是後來就想明白了,聖上雖然防着臣,但是卻從來不曾強迫臣去做一些不願意的事情,況且臣一直以來,都將聖上當成親兄一般看待,這世上哪有做弟弟的怨恨兄長的道理!”

李承乾聞言笑了,他笑的很開心,道:“承明!能聽你說出這些話,朕的心裡很高興,高興,承明!這麼多年了,朕也時常後悔,朕知道你是大唐第一的忠臣,你對朕一直都是忠實的,但是朕卻辜負了你,朕今天要向你道歉,承明!朕希望你能原諒朕!”

李承乾艱難的說着,蒼白的臉上浮現起一抹病態的潮紅色,額頭上也有了些許細汗,可見這番話,他說得如何艱難。

杜睿忙道:“聖上言重了,臣萬萬不敢受!”

李承乾笑道:“叫朕兄長!承明!朕有很多個弟弟,可是朕的那些弟弟一個個都想着要害朕,他們都想將朕從這張皇位上拉下來,到頭來,朕才發現,朕真的是個孤家寡人,承明!朕希望你能做朕的兄弟!”

杜睿泣道:“聖上大恩!臣萬死難報萬一!”

李承乾擺了擺手,道:“不!你從來都不曾欠過朕什麼,你也不曾欠先帝的,要說到虧欠,也是我們皇家虧欠了你的!承明!朕如今身中劇毒,性命朝不保夕,大唐的江山,朕的太子,以後就要交給你了!太子懦弱,不看成就大事,可是他性情仁善,寬厚,定然是爲仁君,承明!你能向對待朕一樣,對待太子嗎?”

歸根結底,李承乾最不放心的還是太子李弘,這也是爲什麼他硬撐着,一定要等杜睿回來的原因,只有將李弘交給杜睿,他才能放心。

杜睿聞言,頓時連連點頭:“聖上放心,臣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杜睿知道,李承乾說這樣的話,是打算要託孤給他了,一個人受兩代君王託孤之重,杜睿也堪稱第一人了。

杜睿知道作爲託孤大臣,身上的擔子有多重,尤其這一次他要輔佐的人還是一位幼主,歷史上,真正嚴格意義上的第一次託孤,就是漢武帝劉徹,託孤給霍光,漢武帝晚年的時候,折騰了半天,弄得太子劉倨家破人亡,雞飛狗跳,皇后衛子夫和太子一系的勢力被摧殘得七零八落。

劉徹死之前,對修理太子似有懺悔,發表了《罪己詔》,對若干歷史問題作了輕描淡寫的決議,也省得後來的人瞎忙活。但是他沒有爲太子徹底平反,還是把皇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劉弗陵,並且殺了這個八歲孩子的母親,因他擔心母后專權。

漢武帝劉徹選擇用託孤的方式解決接班人年齡太小、不能擔當皇帝重任的問題。劉徹把小皇帝和天下託付給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這幾個人。丞相田千秋不在顧命大臣之列,核心的人物只有霍、金。

此二人何許人也?

霍光是奉車都尉、光祿大夫;金日磾是駙馬都尉、光祿大夫。霍光是秘書兼侍衛,金日磾是侍衛兼秘書,兩個人都是皇帝身邊的工作人員,是皇帝的親信,並非朝廷的重臣,是皇帝的“私人”,而非朝廷的“公人”。

在皇帝專制時代,尚書房、軍機處之類的皇帝辦公機構,一般比三公九卿、宰相六部的權力要大,用老百姓的話說,實權都在這些地兒。

漢代最有權的是大將軍兼領尚書事,霍光同志在劉徹死後就是擔任這樣的職務,裡外一把抓。

皇帝託孤不是個別的事件,而是華夏的歷史上很普遍的現象,老皇上總是想給兒子搭好班子,一般都會有N個託孤大臣,至少也得來兩位,結構一般是親信重臣加宗室或外戚,也總是希望他們能夠同心協力又能相互制約,保證國家度過危險期,保證政權穩定交接。

別看皇上平常挺牛的,到了這個時候也知道要求人了,流着淚拉着大臣的手,讓兒子給這些叔叔伯伯作揖行禮,拜託他們不要有野心不要篡黨奪權,有時也會說些大方話,像劉備,就對諸葛亮說,咱兒子實在扶不起來,你不妨取而代之。

人們都熟知的劉備託孤其實也是託給了倆人,諸葛亮和李嚴,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也託了倆人,宗室曹真和大臣司馬懿,清初順治託孤於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等四人,離得更近的咸豐皇帝託孤於當時的在任軍機,一共八個。

但是這些人們熟知的託孤後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權力交給小皇帝之前,託孤大臣們要麼一人獨大,其他皆成爲附庸,要麼乾脆鬧分裂搞鬥爭,直到動刀動槍下大獄喝開水。反正前任皇上精心安排的相互制約的局面很難形成,集體保駕的設計總要落空,爲什麼呢?

因爲所謂託孤大臣,行使的是皇帝的權力,這個權力沒法制約的,一制約就有矛盾,一有矛盾就會想到把丫的肉體消滅來個徹底解決,有權壓倒一切。

歷史上最成功的託孤就是劉備在白帝城演的那一出苦情戲,劉備“舉國託孤於諸葛亮,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所謂“心神無貳”就是沒有任何保留,也沒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說君臣關係在這裡達到了最大公無私,這樣的一個境界,是古往今來君臣關係的最高典範。

問題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上。

那麼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一般人的理解,是說如果我這個兒子不中用,請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漢的皇帝好了。

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但是難能可貴,簡直就是偉大。

爲什麼呢?

因爲人們知道華夏的傳統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襲制,這個世襲制至少從夏商周就開始了,秦以後是君主世襲官僚不世襲,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襲。在這樣的漫長的世襲制的傳統中,居然有一個人來打破這樣一個傳統,讓賢於能夠安邦定國的人,那當然是大公無私啊。因爲這意味着,他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棄自己皇族這個家族的利益,放棄按照傳統觀念是上天賦予他的天賦的神權。因爲人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權天授、君權神授,上天和神授給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讓給賢能的人,這是何等的偉大!

問題是,這可能嗎?

當然是不可能的。

爲什麼不可能呢?

首先,華夏曆史上沒有哪個皇帝是心甘情願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傳給自己子孫的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的,沒有過。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這個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哪怕他的兒子是個蠢貨,是個弱智,是個殘疾,他都不會讓出去的,怎麼會出來一個例外?

其次,就算劉備是個例外,也不知道他這種思想從何而來。因爲中國古代從來只有改朝換代,沒有輪番爲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劉備有此思想,豈不成爲中國古代的一位華盛頓了?

最後就算劉備願意當華盛頓,諸葛亮也不敢當亞當斯。你想想看,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曹操只不過是架空了皇帝就被罵作漢賊,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劉阿斗,該罵成什麼?這怎麼可能呢?

所以很早歷史上就有人對這段託孤表示質疑。杜睿就覺得劉備的託孤的這個說法是“詭僞之詞”。“詭”就是詭詐,“僞”就是虛僞,是詭詐虛僞的話,非託孤之謂也,這不是託孤該說的話。

託孤時該說什麼話呢?

應該坦誠,託孤的關鍵在於選準了人,託付一個人,這個人選對了就行了,不要說這些沒用的東西。

所以說實際上劉備對諸葛亮懷有很大的疑慮,正因爲劉備猜忌諸葛亮,又不得不託孤於諸葛亮,才說出這樣的話來把諸葛亮逼到了沒有迴旋的餘地,逼到牆角上,不得不跪下來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叫做陰懷詭詐,根本不是什麼心神無二。

杜睿不希望李承乾說那些“詭僞之詞”,李承乾也確實很坦誠,他甚至都沒有安排一個宗室之人與杜睿相互制衡,或許他有過這樣的心思,但是他又能託付給誰呢?

第58章 侯君集發難第10章 侯府壽宴第11章 大婚第十五章第26章 閉門謝客第47章 你讓朕爲難了!第44章 勇猛無敵第62章 英雄遲暮第59章 朝議第20章 滿載而去第72章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第二十九章第9章 釀酒第3章 想好了嗎?第96章 和親!第98章 霸權意識第34章 殺吐蕃第17章 太宗震怒第15章 完結第7章 西方攻略第六十章第60章 古埃及第十三章第57章 圍城第31章 突襲第12章 消失?第62章 對奏第8章 局第14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13章 孤女第23章 瘋狂高陽第10章 身在甕中第十七章第73章 大食國滅第67章 偷襲班加西第70章 碩鼠第十九章第11章 消弭於無形第12章 兄妹情深第三章第9章 訪客第八十一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二章第五十七章第四十九章第75章 何爲佛第51章 密謀第二十章第28章 佈局第二十七章第36章 英倫小戰國第69章 二世祖第61章 閱兵第26章 怒極攻心第55章 三戰而下第98章 霸權意識第1章 我們回家了第34章 殺吐蕃第23章 新大陸第14章 南下第1章 永徽八年第74章 自賣自身第71章 暗戰第59章 慈不掌兵(續)第1章 晉陽有喜第3章 遠行歸來第87章 什麼情況第二十二章第46章 攻取石堡城第87章 什麼情況第62章 希臘火第28章 佈局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10章 第一桶金第四十二章第32章 深入虎穴第54章 三站而下第7章 夷州土人第48章 情深義重第56章 防患於未然第45章 世家之道第17章 參奏第24章 打金枝第76章 講個屁和第五十九章第36章 坑殺第27章 邊塞烽煙第27章 宣示主權第80章 朱門酒肉臭第100章 蜀王之謀第36章 約法三章第六十章第64章 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第57章 民心天下第62章 希臘火第1章 晉陽有喜第22章 公主情深第42章 父與子第67章 彈劾
第58章 侯君集發難第10章 侯府壽宴第11章 大婚第十五章第26章 閉門謝客第47章 你讓朕爲難了!第44章 勇猛無敵第62章 英雄遲暮第59章 朝議第20章 滿載而去第72章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第二十九章第9章 釀酒第3章 想好了嗎?第96章 和親!第98章 霸權意識第34章 殺吐蕃第17章 太宗震怒第15章 完結第7章 西方攻略第六十章第60章 古埃及第十三章第57章 圍城第31章 突襲第12章 消失?第62章 對奏第8章 局第14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13章 孤女第23章 瘋狂高陽第10章 身在甕中第十七章第73章 大食國滅第67章 偷襲班加西第70章 碩鼠第十九章第11章 消弭於無形第12章 兄妹情深第三章第9章 訪客第八十一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二章第五十七章第四十九章第75章 何爲佛第51章 密謀第二十章第28章 佈局第二十七章第36章 英倫小戰國第69章 二世祖第61章 閱兵第26章 怒極攻心第55章 三戰而下第98章 霸權意識第1章 我們回家了第34章 殺吐蕃第23章 新大陸第14章 南下第1章 永徽八年第74章 自賣自身第71章 暗戰第59章 慈不掌兵(續)第1章 晉陽有喜第3章 遠行歸來第87章 什麼情況第二十二章第46章 攻取石堡城第87章 什麼情況第62章 希臘火第28章 佈局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10章 第一桶金第四十二章第32章 深入虎穴第54章 三站而下第7章 夷州土人第48章 情深義重第56章 防患於未然第45章 世家之道第17章 參奏第24章 打金枝第76章 講個屁和第五十九章第36章 坑殺第27章 邊塞烽煙第27章 宣示主權第80章 朱門酒肉臭第100章 蜀王之謀第36章 約法三章第六十章第64章 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第57章 民心天下第62章 希臘火第1章 晉陽有喜第22章 公主情深第42章 父與子第67章 彈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