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紛紛擾擾

席君買拜訪了杜睿之後,便又急匆匆的趕回了長安,那一日他在朝上所言,可是給李承乾君臣的觸動頗大,如今大唐的戰略方向是在海外,若是大食當真不顧一切東進的話,縱然大唐國力再強大,想要應付起大食那羣穆斯林狂熱病患者,也是麻煩。

說起來,席君買此次來杜陵,也是李承乾的暗示,他雖然忌憚杜睿,可是遇到了麻煩,第一個想到的依然是杜睿,兩人相交二十載,李承乾的心裡對杜睿的能力,已經有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印象,那就是這個天底下,就沒有杜睿堅決不了的難題。

承慶殿內,李承乾聽了席君買所言,揹負着雙手,沉吟了一陣,道:“杜睿當真這般說!”

席君買忙道:“啓稟聖上,臣不敢有半句虛言,杜大人雖然不在朝堂之上,可是卻依然心繫國事,杜大人那顆憂國憂民之心,是決計假不了的!”

李承乾聞言,長嘆一聲,道:“杜睿見微知著,不似朝中那些人,只會大言欺人!”

李承乾說着,又是長嘆一聲,心中涌起了太多的無奈。

回想起前幾日來,朝堂之上,席君買剛剛通報了大食方面的異動,朝上的那些大臣就吵成了一鍋粥。

首先跳出來的就是李義府,這一次因爲檢舉杜睿有功,李承乾也將他提拔了起來,其實李承乾的心中對這個李義府也是大爲不喜,可是武京娘說的對,他總要給天下人一個交代,既然杜睿有罪,檢舉杜睿的李義府自然就是有功的。

“聖上!大食人不尊王化,冒犯天朝,實屬十惡不赦之罪,臣請聖上發大兵予以徵繳,以正視聽,否則天下人還以爲我大唐當真好欺負了!”這番話,李義府說得當真是義憤滿腔,就差主動請纓,率軍西征了。

李承乾聽了,心中也是微微一動,皺起了眉頭,盤算着若是當真與大食開戰的話,成算會有多少。

當初杜睿遠航歸來之後,就在承慶殿內與太宗皇帝,李承乾曾有過一番謀劃,便是跳動拜占庭與大食之間的爭鬥,消耗他們彼此的力量,坐收漁人之利,更何況如今西突厥也被蘇定方驅趕到了中亞,那裡已經形成了三方混戰的局面,大唐這時候摻和進去,確實不大妥當。

李義府這邊話音剛落,褚遂良便出班反對起來,道:“聖上!李大人此言大繆!如今大食四面環敵,窮兵黷武,我大唐何許親自出兵,耗費錢糧,只需坐觀成敗,等其自亡就是了!”

李義府見褚遂良反駁自己的意見,氣道:“褚大人說這等話,是何道理,那大食之主狂妄自大,妄圖染指大唐疆土,若是不施以懲戒,我天朝天威何在?豈不是讓天下人恥笑嗎?”

褚遂良道:“現而今大唐力在經營海外,若是輕啓戰端,一旦舉止有差,使大唐深陷其中,這個責任誰來承擔!”

褚遂良身爲當朝尚書令,自然不希望這個時候和大食開戰,經營海外,每年能給大唐帶來數之不盡的財富,這可是實打實的,和大食開戰,沒有太大的好處不說,還容易深陷戰爭的泥潭,完全是得不償失。

李義府見李承乾意動,急道:“聖上!正是因爲如今大食,拜占庭,突厥三方混戰,我大唐才應及早出兵,若是等那大食滅了拜占庭,又消滅了突厥人,而後大舉東進的話,到時候臣恐西域不復爲大唐所有!”

李義府慫恿着李承乾開戰,也是有自己的盤算,他現在不過是因爲被武京娘看重,這才得以身列朝堂之上,若是沒有幾番拿得出手的功績,只怕李承乾也不會看重他,大唐最重軍功,他想要儘快向上爬,就唯有藉助這個手段了。

褚遂良聞言,冷笑一聲,道:“笑話!那大食和拜占庭打生打死數十年,一直都未分勝敗,況且拜占庭人又得了宋國公的猛火油,縱然進取不足,守成卻是毫無問題,再加上突厥人滋擾其後,國內又有什葉派作亂,那大食想要平定各方,豈是易事?況且那大食能傲立宇內,豈是那般好相與的,一旦戰事開啓,誰能保證大食不會與拜占庭,突厥媾和,到時候結局如何,誰又能說得清!”

李義府氣道:“褚大人何故長他人志氣,滅了自家的威風,我大唐縱橫域內,滅國無數,難道還怕了一個小小的大食國不成!”

結果那一日吵來吵去,最終也沒辨出個所以然,李承乾被吵得頭疼欲裂,可是朝上又沒有個能替他拿主意的人,只能散朝。

而後便將席君買喚到了承慶殿內,旁敲側擊了一番之後,這纔有了席君買前往杜陵之事。

聽了席君買的話,李承乾的心情這纔好了一點兒,這些時日,朝堂上每天都是大吵特吵,一方力主出兵,一方卻又反對出兵,如今有了杜睿的建議,李承乾驕躁的心,這才稍稍安定了些。

“席君買!”

席君買聽李承乾突然叫他的名字,忙應道:“臣在!”

李承乾看着席君買,過了好一會兒才道:“若是讓你領軍,你可有把握打敗那大食國!?”

席君買見李承乾突然冒出了這麼一句,不禁也愣住了,他原以爲將杜睿的話說給李承乾聽,李承乾定然會聽從的,誰知道,李承乾的心裡居然冒出了這個念頭。

李承乾見席君買不說話,也沒有強求,揹負着雙手,來回走動着,他也有自己的盤算,貞觀盛世就在眼前,他作爲太宗皇帝的繼任者,自然不甘心只做一個守成之君,他也想要有屬於自己的功業,等到以後,也能像太宗一樣,能有一個上泰山封禪的資格,甚至將永徽一朝,打造的超過貞觀盛世。

文治方面,已經有了杜睿變法後打下來的底子,雖說不能讓大唐子民人人富足,可是總歸衣食溫飽不成問題了。

武功方面,他在位這兩年,吐蕃,天竺,吐谷渾,還有中南半島上那些林林總總的小國也被滅了不少,可是和太宗在位之時相比,卻還遠遠不如,要知道太宗繼位之初,大唐還要遭受突厥頡利的巨大威脅,太宗硬是在一片瓦礫之上,奮發圖強,將中原大敵突厥徹底消滅了,單單是這份功績,就足以遠超秦皇漢武了。

李承乾不想在後世被人提起的時候,只被人說成是太宗皇帝的兒子,大唐帝國的第三代君王,他想要像太宗皇帝一樣,成爲一代雄主,完成太宗都不曾完成的橫掃域內,氣吞八荒的壯舉。

大食國,無疑就是他最好的對手,大食國足夠強大,縱橫歐亞,所向無敵,就連薩珊波斯這等千年的帝國都在大食國的兵鋒之下煙消雲散,若是大食國能在他的手中覆滅的話,這番功績,天底下何人能及。

所以,李承乾心動了,也由不得他不心動,這個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大的讓他難以割捨,於是纔有了方纔一問。

李承乾知道,若是想要平滅大食國的話,杜睿無疑是最好的人選,可是他不想讓杜睿去,他不想讓自己的每一番功業上,都刻畫着杜睿的名字,他不想讓人覺得他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功績,都是因爲杜睿的謀劃。

從這一點上來看,李承乾也是有私心的,不過這份私心倒也不值得輕視,每一個皇者都是如此,他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光芒,被臣子掩蓋。

“席君買!若是讓你領軍,你可有把握打敗那大食國!?”李承乾又問了一句,這一次,比方纔的語氣要嚴厲了許多。

席君買知道今天躲不過去了,只得硬着頭皮道:“聖上!臣不敢大言欺君!若是以西域都護府如今的實力,再加上吐蕃都護府杜鯤鵬都督從旁協助的話,臣能將大食國東進之兵,拒敵與國門之外。若是聖上調撥臣大軍二十萬,大食國若是來攻,臣能爲聖上,將來犯之敵吞之,可要是滅了大食國,臣力有未逮!”

李承乾聞言,倒也不覺得如何失望,他也想到了,席君買雖然是一位難得的帥才,可是這件事畢竟太大了,滅一國和發動一場戰爭完全不同,這裡面要涉及到的東西太多了,軍力,外交,物資,運輸,還有後續一大堆的事情都要考慮到。

放眼整個朝廷,能有這番能耐的人,一個沒有,那些大臣大多都是一方之才,可是全才,恐怕着大唐天下,也就只有杜睿一個人了。

想到這裡,李承乾的心中又是一嘆,當初將杜睿罷黜之後,他就後悔了,可是身爲一個帝王,他不能朝令夕改,出爾反爾,而且以他對杜睿的瞭解,這一次,杜睿當真是傷了心,恐怕就是他下旨的話,杜睿也不會還朝,除非他在杜睿的面前誠心悔過,或許事情還能有所轉機,可是一個帝王能向自己的臣子認錯嗎?顯然是不能的!

“你先下去吧!回西域之後,當小心在意,萬萬不能讓大食人鑽了空子!”

席君買聞言,如蒙大赦,趕緊叩頭退了出去。

李承乾又在承慶殿內盤橫了一陣,才吩咐人擺駕兩儀殿,兩儀殿是武京孃的住處,原本身爲一國之母,大唐皇后,武京娘是應該居住在立政殿的,可是立政殿除了當年高祖的皇后居住過,就連長孫皇后都不敢涉足,只是在亡故之後,在太宗皇帝的聖命之下,纔將棺槨移到了立政殿內,李承乾登基之後,自然也不敢輕易開啓立政殿,只是吩咐宮人每日裡細心打掃就是了。

李承乾來到兩儀殿的時候,武京娘正檢查太子李弘,臨淄王李賢兩兄弟的課業,杜睿在朝之時,也曾教導這兩位皇子,李弘爲人仁善,性情溫和,對功課上的事,極爲上心,倒是李賢,略顯愚笨,不過倒也踏實,對杜睿的教導,大是心服。

武京娘見李承乾到了,連忙帶着李弘,李賢兩兄弟起身行禮。

李承乾一擺手道:“免了!和你們都說了多少次了,自家人何必這般拘禮,若是在着後宮之中,朕都體會不到半點兒親情的話,朕這個皇帝,也就當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武京娘見李承乾神色疲倦,皺着眉頭,似乎滿懷心事,忙將李弘的功課拿上前,道:“聖上看看弘兒的功課可好!?”

李承乾伸手接過,不論文章如何,單單是這筆字,看着都讓人心喜,道:“弘兒倒是有些長進,這字有些魏晉之風,圓潤有餘,根骨不足,還需再好好練練!弘兒,若是有閒,不防臨摹魏碑!”

李弘聞言,分辨道:“可是太傅說過,字寫出來是給別人看的,兒臣身爲太子,該學的是經世治國的大學問,這書法不過是小道,會寫就成了,不必苛求在此道上有大成就的!”

李承乾聞言一愣,看着李弘沉默無語,他知道李弘所說的太傅是誰,自打杜睿離開之後,李承乾也沒有再任命新的太子太傅,只是上太學的博士負責交代李弘兩兄弟。

武京娘見李承乾不言語,還以爲是惱了,急忙訓斥李弘道:“胡亂說什麼,你難道沒聽說過以字觀人的嗎?你身爲太子,當朝的儲君,若是連這字都寫不好,哪還成什麼體統,還不快快認錯!”

李承乾見李弘面上帶着委屈,笑道:“弘兒說得不錯,身爲太子,學的就應當是經世治國的大學問,這書法小道,粗略懂一些就是了!”

武京娘見李承乾不生氣,這才放下心來,面上卻嗔道:“聖上實在是太嬌慣弘兒了,常此以往下去,那還得了!”

李承乾見李賢還站在一旁,笑道:“賢兒的功課在哪裡,取來讓朕一併看看!”

武京娘聞言,不禁有些爲難,蓋因李賢實在是朽木不可雕,以前杜睿教導的時候,還能有些長進,如今杜睿走了,這功課也就止步不前了。

不過見李承乾堅持,武京娘也不好隱瞞,只得將李賢的功課拿來了,見李賢在一旁惴惴不安的模樣,心中更是不喜。

李承乾接過一看,單單是這一眼,就看出了兩兄弟的差距,李賢的字明顯和李弘有着極大的劣勢,不過細細的看了一下內容,雖然文辭平庸,但是這片《說禮》,卻做得四平八穩,講得也都是大道理,不像李弘那般,辭藻華麗,可是卻略顯空洞。

李承乾看着點了點頭道:“雖然平直了些,不過倒是言辭懇切,尤其是這句‘禮發乎於心,猶又爲禮’,說得好,賢兒,你來說說這禮到底是什麼?”

李賢見李承乾居然問到了自己,不禁一陣緊張,但是見李承乾眼神之中滿是鼓勵的神色,便小聲答道:“兒臣回父皇,這禮乃是儒家之本,講得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的大道理,人若是不學禮,則難以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若是我大唐百姓不講這個禮字,那與蠻夷外邦也就沒什麼區別了!”

這回答只能算是平庸,根本談不到精彩,不過李承乾見李賢,言語清晰,思路順暢,便生出了考較之心,接着又問道:“若是這蠻夷外邦懂得了學禮,又該如何!?”

李賢見李承乾沒有責備自己的意思,膽子也大了不少,回道:“雖說內中華而外夷狄,可是若蠻夷外邦學會了華夏的禮儀,就應該一視同仁,用禮儀文化去感化他們,讓他們明白大道理,知禮儀,經過同化,也就沒什麼不同了!”

李承乾聞言,不禁大感興趣,這些話當初可都是杜睿和他說過的,笑着問道:“這些道理都是誰教給你的?”

李賢低着頭,小聲道:“都是太傅!父皇!母后!兒臣知道自己愚笨,比不得太子哥哥,讓父皇,母后失望了!”

李承乾笑道:“父皇何曾說過對你失望了,那些所謂的聖人學問沒什麼大礙,只要你能懂得大道理,父皇就滿意了,賢兒!父皇也不求你旁的,只要你日後能成一位賢王就成了!”

大概是自己這一輩,爲了一張皇位,兄弟相殘,讓李承乾寒了心,對待自己的子嗣,李承乾實在是不想讓他們再重蹈覆轍了,可是當初太宗皇帝又何嘗不是如此對他們要求的,結果又怎樣呢?

不過李承乾面上雖然是在笑,可是他的心卻在一個勁兒的往下沉,因爲他的兩個兒子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他們的太傅一一杜睿!

事實上杜睿擔任太傅,負責叫道兩名皇子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先是征戰吐蕃,而後又出遊倭州,自從李承乾登基以來,杜睿在長安就沒待多長時間,單單是出征吐蕃,就耗時大半年的光景。

李賢不知道李承乾的心裡在想些什麼,不過見父皇誇獎自己,李賢還是十分開心的,因爲從小他就一直生活在李弘的影子裡,很少被人關注,沒想到今日卻得到了李承乾的誇獎,這讓李賢的膽子也大了起來,道:“父皇!太傅何時才能回來!?”

李承乾一愣,看着怯怯的說出這句話的李賢,道:“賢兒想要讓你們的太傅回來!?”

李賢用力的點了點頭,道:“太傅的學問好,兒臣愚笨有好些功課都聽不明白,可是太傅一說,兒臣就全都明白了。”

李弘也跟着說道:“對啊!父皇,如今負責教兒臣和二弟的那些個大儒,一個個就好像從墳地裡爬出來的一樣,看着就沒有半點兒意思,說起話來也都是之乎者也,聽的人昏昏欲睡,還是太傅好。”

武京娘叱道:“弘兒,賢兒!不可亂言!難道你們都忘記了尊師重道了!”

李承乾卻沒有介意,道:“你們的太傅他會回來的!不過在他回來之前,你們也要用心讀書,知道嗎?”

雖然話是這麼說,可是李承乾也知道,杜睿是絕對不會回來了,他的猜忌已經讓杜睿徹底寒了心,莫說是很快,恐怕在他的有生之年,也見不到杜睿回長安的那一刻了。

接着又叮囑了幾句,李承乾邊讓李弘兄弟兩個下去了,殿內只剩下了他和武京娘兩個。

武京娘這才問道:“聖上!可是有心事!?”

李承乾長嘆一聲,突然擡起頭,雙眼渴求的看着武京娘,道:“京娘!你說朕可是一個好皇帝?”

武京娘一愣,接着笑道:“聖上當然是一位好皇帝,自繼位以來,聖上夙興夜寐,對待國事克勤克儉,從來不曾有少許懈怠,還有那吐蕃,自打高祖皇帝之時,便時常滋擾邊廷,聖上方一繼位,便將吐蕃平滅,單單是這份功績,就是比之先帝,也未有不及!”

李承乾聞言苦笑一聲,道:“朕如何能與先帝相比,先帝開創一代盛世景象,朕便是再做一百年的皇帝,若論功業,也比不得先帝啊!”

武京娘不知道李承乾今日爲何要對他說這麼一番話,只是見李承乾似乎滿腹心事,忙勸道:“聖上若是有心事,爲何不對臣妾說,或許臣妾也能幫着聖上出出主意!”

李承乾聞言一笑,拍了拍武京孃的手,道:“京娘巾幗不讓鬚眉,好!朕便與你說說!這幾日朝堂之上的事,京娘可曾聽說了!?”

武京娘聞言一驚,朝堂之上發生了什麼,如何能瞞得過她的耳朵,自打杜睿離開長安之後,武京娘已然在朝上安插了不少她的人,其中之一就是李義府,不過這話可不能明說。

“聖上說笑了,臣妾久居深宮,朝中之事,聖上不說,臣妾怎會知曉,況且大唐開國,高祖曾有聖諭,後宮不得干政!臣妾又豈敢違逆!”

李承乾笑道:“你我夫妻本爲一體,京孃的見識,朕是知道的,如今朝上諸事繁多,真也是力有未逮,日後朝中的一些瑣事,京娘倒也不妨使着打理一番,也算是爲朕分憂了!”

武京娘聞言,心中頓時一陣狂喜,她一向都自認不比男人差,這纔會生出政治訴求,如今李承乾既然都已經應允了,這豈不是說,日後行事更加方便了,武京娘如何能不喜。

杜睿可沒看出武京娘面色數變,接着便將這幾日朝中關於大食的事情說了一遍。

“朕欲對大食國興兵討伐,又恐力有未逮,萬一深陷戰局之中,於國不利啊!”

武京娘聽過之後,心中盤算了一陣,道:“聖上!可是想要完成先帝未竟之志!?”

李承乾點了點頭,道:“先帝在世之時,便時常看那副宋國公進獻的寰宇圖,時常嘆息,先帝素有大志,一心想要橫掃域內,氣吞八荒,成就一番偉業,而今將此壯志託付於朕,朕如何能忍得下被大食國欺凌之恥!”

武京娘聞言心中盤算了一陣,道:“聖上既然心有不決,不如派人去問問宋國公,宋國公素有見識,或許能對聖上有所幫助!”

李承乾聞言,頓時連連搖頭道:“這不可!不可!此前朕已經派席君買去過了,他並不贊同現在就對大食興兵!”

武京娘笑道:“聖上前次只是問該不該興兵,這次再遣人去,不妨問問興兵的話,如何能勝!”

李承乾聞言一愣,沉思了片刻之後道:“可是宋國公自打離開長安之後,每日裡只是開學授課,教導學生,似乎無意於國事,況且當初宋國公不過有些小錯,朕便將他貶黜,他心中定然有怨,如何肯幫朕!”

武京娘笑道:“聖上差異,天下誰人不知宋國公一心爲國,如今這辦大事相問於他,他豈能不言。”

李承乾點了點頭,道:“你說的倒也不差,只不過派何人前去纔好!?若是弘兒年紀大了的話,倒是合適的人選,只可惜弘兒不過沖齡,如何擔得起這般大事!”

武京娘聞言,突然笑道:“聖上!難道臣妾便去不的嗎?”

李承乾一愣,道:“你!這這如何使得!”

武京娘立刻反問道:“爲何使不得?聖上方纔還說,讓臣妾爲聖上分憂的,難道方纔剛剛纔說過的話,聖上就忘記了不成,臣妾雖是女流之輩,可是身爲大唐的皇后,難道便做不得這件事!”

李承乾聞言也不禁猶豫了,武京娘說的不錯,大唐皇后和大唐的皇帝本爲一體,她自然做的,可是大唐自立國以來,便沒有皇后出宮的先例,便是長孫皇后在時,太宗皇帝巡幸東都洛陽,長孫皇后也是要坐鎮長安的。

不過武京娘說得也很有道理,爲什麼大唐的皇后就不能出宮辦事?

想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李承乾突然笑了,道:“既然你有此心,好!這次便由你代朕,往杜陵走一遭!”

武京娘聞言備受鼓舞,學着朝中那些大臣的模樣,手臂平舉,兩手手指併攏,搭在一起,對着李承乾一躬身,道:“臣妾武氏遵旨!”

第53章 尤里烏斯一世第六十七章第27章 不敢領受和不容拒絕第6章 狼子野心第20章 頭疼第六十二章第64章 大軍出,天下動第三十二章第52章 鞠智盛第32章 泉蓋蘇文第62章 羅敷有夫第12章 文采不減當年第74章 豎儒蜂起壯士死第56章 越俎代庖第103章 棄子第2章 失孤第1章 重生第30章 大戰開啓第4章 西行漫記第31章 出征第十八章第5章 離情別緒第34章 偷襲和龍第12章 皇后省親第三章第49章 魏王李泰第37章 杜府四春第59章 慈不掌兵(續)第54章 三站而下第四十九章第85章 太宗的憂慮第59章 慈不掌兵(續)第77章 收得佳徒第1章 永徽八年第五十四章第六十五章第5章 憤怒的侯君集第33章 應對第55章 三戰而下第44章 勇猛無敵第55章 三戰而下第五十六章第35章 蒂卡爾城第62章 英雄遲暮第50章 戰事再起第十七章第39章 神兵天降第92章 情敵第五章第七十三章第10章 第一桶金第1章 濁世佳公子第四十五章第47章 故人第五十九章第62章 神出鬼沒第十四章第42章 自不量力第四十九章第53章 卡迭石大戰第二十章第85章 太宗的憂慮第1章 濁世佳公子第二十四章第65章 大海戰續第17章 國喪第30章 土著問題第101章 海第41章 吐蕃大亂第68章 首戰第21章 君子之道第54章 後宮之主第66章 主動請纓第26章 進兵遼河第63章 皇室豪放女第十五章第四十三章第90章 汝南公主第二十一章第48章 情深義重第十八章第三十六章第44章 勇猛無敵第104章 不如歸去第42章 自不量力第十八章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20章 執以師禮第48章 橫生枝節第9章 這不是戰爭第32章 廷議第61章 相思牽掛第17章 國喪第二十六章第16章 暗戰第5章 離情別緒第四十九章第八十一章第58章 侯君集發難第57章 趁機發難
第53章 尤里烏斯一世第六十七章第27章 不敢領受和不容拒絕第6章 狼子野心第20章 頭疼第六十二章第64章 大軍出,天下動第三十二章第52章 鞠智盛第32章 泉蓋蘇文第62章 羅敷有夫第12章 文采不減當年第74章 豎儒蜂起壯士死第56章 越俎代庖第103章 棄子第2章 失孤第1章 重生第30章 大戰開啓第4章 西行漫記第31章 出征第十八章第5章 離情別緒第34章 偷襲和龍第12章 皇后省親第三章第49章 魏王李泰第37章 杜府四春第59章 慈不掌兵(續)第54章 三站而下第四十九章第85章 太宗的憂慮第59章 慈不掌兵(續)第77章 收得佳徒第1章 永徽八年第五十四章第六十五章第5章 憤怒的侯君集第33章 應對第55章 三戰而下第44章 勇猛無敵第55章 三戰而下第五十六章第35章 蒂卡爾城第62章 英雄遲暮第50章 戰事再起第十七章第39章 神兵天降第92章 情敵第五章第七十三章第10章 第一桶金第1章 濁世佳公子第四十五章第47章 故人第五十九章第62章 神出鬼沒第十四章第42章 自不量力第四十九章第53章 卡迭石大戰第二十章第85章 太宗的憂慮第1章 濁世佳公子第二十四章第65章 大海戰續第17章 國喪第30章 土著問題第101章 海第41章 吐蕃大亂第68章 首戰第21章 君子之道第54章 後宮之主第66章 主動請纓第26章 進兵遼河第63章 皇室豪放女第十五章第四十三章第90章 汝南公主第二十一章第48章 情深義重第十八章第三十六章第44章 勇猛無敵第104章 不如歸去第42章 自不量力第十八章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20章 執以師禮第48章 橫生枝節第9章 這不是戰爭第32章 廷議第61章 相思牽掛第17章 國喪第二十六章第16章 暗戰第5章 離情別緒第四十九章第八十一章第58章 侯君集發難第57章 趁機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