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是非功過

在華夏有史以來所有帝王之中,唐太宗李世民算得上是第一個被百姓真心稱頌的人物,固然由於他的豐功偉業,也由於他本身具有其它帝王身上難以發現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也成爲以後所有帝王的規範。

在世的五十二年當中,太宗總共做了二十三年的皇帝,他不是華夏曆史上得享帝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在他黨政期間,所創造的豐功偉績,卻是後來人無法企及的。

自十八歲開始,太宗整整經歷了三十五年的軍事政治生涯。

軍事上,在起兵反隋過程中,太宗從太原延東河南下直搗長安。在統一的戰爭中,更是縱橫弛騁數千裡,他所表現的卓越軍事才能和思想,可以和中國歷史上任何一位著名軍事家相媲美。稱帝登基之後,掩武修文,採取輕徭薄賦政策,關心民生疾苦,使得隋末即告破產的全國經濟很快得以全面復甦。

在政治上,更是鼓勵臣下進諫,虛心聽取不同和反對意見,同時不論出身,大膽選拔起用才能之士,就像魏徵,原本輔佐隱太子李建成,甚至幾次出謀劃策,要置他於死地,可當太宗獲勝之後,卻不計前嫌,對魏徵委以重任,可以看得出太宗的心胸開闊,也正是有了這份胸襟,纔有了被後世稱頌不止的“貞觀之治”。

一方面徹底解決了長久以來的北方外患,另一方面則政治清明,最初全國死刑犯每年不過29人,後來也不過增加到290人。

此外,不論在文化提升,民族融合上,太宗也都有很大貢獻,締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無可諱言,太宗的一生當中難免也有瑕疵,像是“玄武門之變”,對子女的關係幾乎重蹈高祖李淵的覆轍,以及晚年的獨斷、猜嫉和迷信輕向等,但是這些瑕疵並沒有使他的豐功偉業因而減色。

對於太宗的評價,《舊唐書》有一句話很客觀中肯: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

史書還稱:太宗玄鑑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神莫能測。

然而在杜睿看來,這個評價雖然有逢迎之嫌,然確實不爲過。太宗所創造的功業,也確實稱得上是千古一帝,若以後世人的眼光來品評的話,還可以再加上一點,那就是:他同時也是一個見識宏遠、有勇有謀的軍事家、思想家、戰略家、政治家。

總管太宗的一生,他初出茅廬,第一次在顯貴的視線中出現,是在公元615年,隋煬帝被圍雁門,年僅16歲的太宗應募救援隋天子。當時之情形是突厥十萬騎兵壓境,圍困隋煬帝的是其鐵騎中的精銳。面對敵衆我寡形勢,援兵總司令雲定興也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對這場救援戰,他心裡是沒有底的。小小年紀的太宗在仔細分析敵情後,獻計雲定興,稱:“始畢可汗舉國之師,敢圍天子,必以國家倉卒無援。我軍張容,令十里幡旗相續,夜則鉦鼓相應,虜必謂救兵雲集,望塵而遁矣。不然,彼衆我寡,悉軍來戰,必不能支焉。”很顯然,太宗當時對敵我情況分析是相當精準的,用其計,雲定興果然解了雁門之圍。

杜睿倒是覺得,太宗這招與諸葛亮的運兵戰略有雷同之處。在冷兵器時代,這種“空城計”既需要頭腦異常清醒,對敵方和己方的實力判斷正確,也需要大氣魄,有心理上的絕對優勢,不然戰爭最後的結局就會要改寫,但是歷史證明太宗的決策是正確的。

太宗作爲一名傑出的政治家,不僅聰慧過人,而且在青年時代就顯露出了自己的“宿志”,拿後世的話來說,太宗小小年紀就有做國家元首的宏偉志向。

其父李淵在太原爲地方長官,人脈資源很廣,他就利用這一局面就廣交朋友,禮賢下士,當時的“羣盜大俠,仰其名,紛紛投奔於他”。也就是這羣豪傑,隨同太宗出生入死,協力同心,逐一把隋末的地方割據勢力剿滅殆盡。

可以說,太宗在青年時代,就在爲自己將來能做帝王做好了人才儲備的鋪墊工作,這是有爲之君的遠見之處。人們常說:得人才者,得天下。環顧當今之世界,國與國之間、省與省之間的人才爭奪,其長遠意義不也是如此嗎?

太宗對於認準了的事情,就會執著地做下去,原則的方面毫不含糊。太原起兵後,其父在霍邑受挫,糧盡欲退兵太原。太宗據理力爭,認爲:既然扛舉義旗,目的也在於挽救蒼生,現在應該進入咸陽,號令天下,哪有剛剛遇到一點小挫折,就半途而廢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此刻退兵,響應義旗號召組成的大軍就會立即解體。退兵太原,顯然是自取滅亡之路。

太宗的分析入情入理,可是李淵還是不予採納,下令大軍返回太原。此種情況下,太宗推出絕招,灑淚苦諫高祖李淵。李淵行軍帳內傳入太宗的陣陣慘悽哭聲,召問其故,太宗對答:“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必克,退還則必散。衆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須臾而至,是以悲耳。”

太宗的話,讓李淵醒悟過來,立即撤銷了退兵令,決定與宋老生展開決戰。結果是反敗爲勝,斬殺敵軍主將宋老生,平定了霍邑城,爲唐軍的下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後來平定地方割據勢力時,太宗長遠見識又一次得到印證。唐建國之初,宋金剛兵鋒銳利,連陷許多州縣,首都長安受到巨大威脅。這種情況下,李淵與羣臣商議,認爲:敵人來勢兇猛,很難對付,黃河以東的地盤應該放棄,守住潼關以西的地方就可以了。

太宗則上表分析指出:“太原是王業的根基所在,國家的根本,黃河以東的物產富饒,是首都長安的依靠,放棄它們,實在是讓人感到憤怒不已!給我幾萬精兵,我一定能夠剿滅他,平復丟失太原等地。”

最後李淵採納了太宗的建議,讓太宗親征宋金剛,最終大勝而歸。

武德七年,突厥頡利、突利二汗乘唐王朝立國未穩,國勢不強,率兵侵擾關中一帶。面對強悍的突厥勢力,唐帝國大臣們又一次憂心忡忡,勸說李淵火燒長安,遷移都城於它處。李淵對此深以爲然,擬採納之。此時,也有一部分大臣,認爲移都不可取,但又不敢觸龍顏、逆聖聽,只能乾着急,獨有太宗上表指陳其厲害,言語間豪氣萬丈。李淵爲此還大發脾氣,但是太宗始終不爲所動,堅持己見,直到李淵做出讓步爲止。

太宗在被立爲皇太子之前,東征西討,參加的大小戰役無數,可謂戰功赫赫。其親自指揮大戰役有克薛仁杲、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等。這些戰役充分展示了太宗的傑出的軍事才華。在多數情況下,太宗都能出敵不意,以少勝多。他指揮的戰役之所以大多能獲得勝利,究其原因,在杜睿看來,一方面是因爲他有一羣能征善戰、不貪生怕死的高級將領,上下能故同心合力。另一方面,太宗作爲統帥,身先士卒,分析戰況絲絲入扣,察敵情於微裡。

太宗的戰略戰術原則類似於杜睿前世所在共和國的毛太祖,大抵上也是圍繞,敵進我退,敵退我擾,敵疲我打的原則進行。

如克薛仁杲一役,將士們對太宗出奇制勝深爲驚異,有將士問:“您在敵人守城不出,攻城器械又缺乏的情況下,卻發動騎兵主動出擊,此時步兵尚未跟進,大家都認爲攻城困難,想不到的是您把它攻下來了,原因何在?”

太宗答曰:“我這是以計迫敵,讓他們來不及考慮發兵,所以贏了。”

太宗還進一步分析道:“往年,敵人打了很多勝戰,養精蓄銳已久,很久不見我軍出擊戰鬥,突然間見我軍主動出擊,必然會率全部勢力與我們爭鬥,後來雖然爲我軍所敗,但是擒殺之敵並不多,此時若不窮追猛打的話,敵方的士兵多爲隴西人,其回逃的話,必將是後患無窮,我軍若急追不捨,敵人當畏懼請降。”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太宗每次大戰總會在瞭解敵情後立即做出判斷,決定自己的戰鬥對策。

如擒竇建德一役,太宗觀察敵情細緻入微,牢牢地把握了戰爭的機遇。在敵人飢疲至極,敵方將士們爭先搶奪飲水的時候,太宗親率騎兵如天兵降至,讓對手防不勝防。這次戰役結果是,包括敵軍主將竇建德本人也做了俘虜,王世充受震懾,也主動請降,山東割據勢力就此徹底剿滅,唐王朝的後方解除了後顧之憂。

關於他的戰術原則,杜睿替太宗總結了四點:一是堅壁挫銳。二是準確利用騎兵,在敵後打反擊戰。三是勇追窮寇,以絕後患。四是親自偵察,細緻部署。

並且太宗其他方面的經驗也有很多,特別是作戰時身先士卒,休息時與將士同吃同行,同甘共苦,起到了鼓舞士氣的作用,這對於戰役的勝利至關重要。

太宗之所以能在年輕時代縱橫天下,登基稱帝之後,將大唐打造出了一個貞觀盛世,出了他本身的英明神武之外,還因爲他的手下,謀臣如雲,猛將似海。這些將帥們隨同太宗東征西討,剿滅各地割據勢力,平定地方內亂,震懾周邊各國,可謂是戰果累累、戰功赫赫。毫無疑問,這羣賢臣良將是太宗的重要參謀和幫手。

太宗在太原起兵之前,就廣結地方豪俠爲己所用,戰爭過程中他更是大膽使用和提拔那些有德有才的將領。其用人的原則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例如宋金剛戰敗後,猛將尉遲敬德來降,爲太宗所器重。後來與尉遲敬德同降的另一將領反叛,太宗周圍的將士認爲降將敬德必反,不問青紅皁白,將其囚于軍中。

屈突通等將領還勸說太宗:“這個人勇健非常,剛剛歸降我方,又被我們猜忌,留下來養癰遺患,不如把他殺了。”

太宗卻說:“你們不要說了,以他的個性,要反的話,早在他人之前了,怎麼還會在別人造反後再反呢?”

不僅派人放了尉遲敬德,還讓他來到自己的臥室,賜予金銀,安慰他說:“大丈夫以意氣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終不聽讒言害忠良,公宜體之。必應欲去,今以此物相資,表一時共事之情也。”

太宗這些推心置腹的話,讓尉遲敬德感動不已,下定決心要報太宗的知遇之恩。就是這個尉遲敬德,在接下來的大戰王世充之役中,拼死命救下了太宗。

隱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前,欲買通太宗身邊的這員悍將,以爲內應,他親自寫信給尉遲敬德,並贈送他一車金銀,爲其所拒。

尉遲敬德還將此事通報了太宗,表示自己沒有二心,太宗安慰他說:“公之素心,鬱如山嶽,積金至斗,知公情不可移。送來但取,寧須慮也。若不然,恐公身不安。且知彼陰計,足爲良策。”

通過對待尉遲敬德,就可以看得出太宗用人,可謂用情正,用情實,玄武門之變,正是尉遲敬德死命相保,纔有太宗轉危爲安!

太宗繼位之後,高祖留給他的並非是一個強盛的帝國,概因大唐帝國建國之初,四面臨敵,尤其北方突厥勢力虎視眈眈,讓太宗寢臥難安。

太宗以史爲鑑,認爲中原和突厥之間的勢力是此消彼長,抗禦北方勢力最好的辦法是“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築苑,造諸淫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唯習弓馬,庶使汝鬥戰,亦望汝前無橫敵。”於是每天都有數百人在殿前操演,隨後士兵的戰鬥力逐步提高,成爲精銳之師。

太宗還時常與重臣探討治國理政之道,以隋文帝爲例,認爲天下之廣,一人獨專,雖勞形苦神,也不能盡善盡美,因此要選天下優秀人才,爲天下之務所用,委任責成,各盡所用。也就是選拔優秀人才,組成一個團隊,做到人盡其才,物盡所用。

爲得天下之人才,太宗皇帝兩次昭布天下諸州,要求各州舉盡舉孝悌淳篤、文章秀異者。同時他還實行開科取士,盡攬人才。這纔有了後來那句很有名的詩句一一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

只要是人才,不管是前朝遺老,還是以前的敵手,太宗都能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他們。尉遲敬德,以及貞觀名臣魏徵得到重用就是很好的例子。

太宗對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基本上能做到人盡其才,揚長避短。如對於歷史上有名的房玄齡、杜如晦的使用就是一個典型,房、杜二人不善於斷案和處理雜務,卻善於謀劃和決定國家大事,所以太宗讓他們官拜宰相,站在宏觀層面治理國家。戴胄等人則相反,他不通經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讓他做大理寺少卿,負責審理案件,在微觀層面做出業績。

特別是對待杜睿,太宗敢在杜睿沖齡之時,便委以重任,雖然杜睿幾起幾落,但總歸在太宗晚年得到了絕對的信任,這才使得杜睿能夠從容的應對幾次政變,用雷霆之勢,將其破滅,避免了大唐的動盪,挽救了來之不易的大唐盛世。

太宗在位期間,社會安定、政治清明。這與他吸取隋亡教訓,大力推崇節儉的做法是分不開的。

在節儉方面,他首先以身作則。如貞觀二年,大臣們奏曰:“依禮,季夏之月,可以居臺榭,今隆暑未退,秋霖方始,宮中卑溼,請移一閣一居之。”

太宗對曰:“朕有氣病,豈宜下溼。若遂來請。靡費良多。昔漢文帝將起露臺,而惜十家之產。朕德不逮漢帝,而所費過之,豈謂爲民父母之道也。”

對大臣的建議,太宗表示了拒絕,這爲羣臣開了一個節儉的好頭,這才使得上行下效。

而且每當太宗奢欲上來,大臣反對,太宗總能從諫如流,立刻制止,作爲一個君王,尤其是值得後人景仰和反思。

公元630年,太宗突然下令讓人修繕洛陽乾元殿。大臣張玄素聽說後,當即反對,上表說:“陛下當初平定洛陽時,很看不慣隋煬帝奢靡淫亂的生活,曾下令放火燒掉洛陽一切豪華宮殿,並告誡後人要引以爲戒,現在您當政不到十年,難道忘了當初自己說過的話嗎?”

太宗聽後,雖很惱怒張玄素將自己和隋煬帝扯在一起,可他還是剋制了奢欲,下令立即停工,並對手下人說:“以後有事要去洛陽,就是住在露天,也不會再幹勞民傷財的事情了。”

治國理政難免有糊塗的時候,關鍵是能否聽取別人的建議,從別人的建議中得啓發、受教益呢?

太宗就是這樣的人!如魏徵所諫兩百餘事,多爲採納,爲求諫言,數次引魏徵入臥內,訪以得失。納諫一次可以,數次如此,需要何等胸懷?一個帝王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遍覽史冊,肯怕也只有太宗這一人而已。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貞觀年間,社會太平,君臣和諧,毫無疑問與太宗能夠吸取隋王朝的敗亡的教訓,肯於納諫,從善如流有關。

張玄素敢於直諫其奢侈,甚至把他和隋煬帝扯到一起,要是遇上一位不開明的君王,腦袋早已搬家了。

即使事情放到講究民主的後世,人們大概也會感嘆有忠心沒有忠膽。

原因何在?

但凡上位者,一般都習慣聽好話,好話讓人心情舒暢,上下一團和氣。若有下屬對上官敢提異常尖銳的意見,首先的前提就是這個上官有接納意見的寬廣胸懷,否則不是流於形式,就會惱羞成怒,耿耿於懷,反過來讓那個進諫的下屬“難受”一番。

恰如魏徵所言:“陛下導之使言,臣所以敢諫,若陛下不受臣諫,豈敢數犯龍鱗?”

可謂一語破的,從這一層面來看,大唐帝國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成爲亞洲乃至世界最強的國家,就是因爲有太宗這樣心胸開闊的帝王而使然。

總管太宗的一生,其智勇雙全,戰功赫赫,打天下鹹服對手,其虛心納諫,寬厚愛民,治天下軍民同樂。

在他治理下的大唐,纔會有如今這般盛世景象。在後世人們談到濟世安邦的偉業君王時,會很自然地想起太宗皇帝。談到虛懷若谷的帝王之時,人們同樣會習慣性的把標的立即指向太宗。

當然,太宗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一個完人,處理家事方面,史書說他“失愛於昆弟,失教於諸子”,在外交和軍事層面上,晚年也是失策頻頻,特別晚年納諫不如貞觀初年,奢侈之風有所擡頭。

當然,人們不會因爲這些瑕疵而否認太宗皇帝的偉業。舊唐書說的好: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世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至其牽於多愛,復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爲。然《春秋》之法,常責備於賢者,是以後後世君子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嘆息於斯焉。

即便是站在杜睿這個後世人的角度,也可以說一句:偉哉,千古一帝唐太宗,他的出現是經歷了隋末戰亂,困苦時代的華夏子民的大幸,即便是後世人,也沒有理由不羨慕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

如今這一切都到了要蓋棺定論的時候了,一代聖明英主即將告別人世,對於他的是非功過,也只能交由後世人去評說了。

杜睿想來,大概也正是因爲太宗的身上存在着瑕疵,他並非是一個聖人,這才使得後世人們對他這位華夏曆史上最爲偉大的皇帝念念不忘吧。

第二十三章第63章 皇室豪放女第10章 身在甕中第73章 所謂西天極樂第44章 大刀闊斧第25章 征服伴隨殺戮第五十章第8章 晉王來訪第28章 一觸即發第55章 內華夏而外夷狄第67章 三國博弈第46章 炎炎夏日第9章 疑懼第31章 豎子第69章 請辭第59章 慈不掌兵(續)第30章 捷報傳來第54章 翻身農奴把歌唱第四十八章第62章 英雄遲暮第1章 晉陽有喜第16章 託孤第86章 長孫皇后第101章 海第36章 天下洶洶第1章 濁世佳公子第七章第64章 大唐利益第31章 突襲第34章 孔孟無用第72章 舞弊第12章 澳洲道第66章 葉齊德第3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三十三章第59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第6章 海外棄民第3章 翹家少女第76章 事了拂衣去第80章 朱門酒肉臭第40章 幻滅第六十六章第64章 諾真水之戰第八章第52章 鞠智盛第41章 衰頹第83章 七寶齋內藏七寶~~~第八十四章 大觀園第18章 身後事第十四章第七十八章第二十五章第七十八章第47章 兵進吐蕃第7章 夷州土人第101章 海第5章 公主們第67章 三國博弈第70章 蘇烈第9章 意外來客第56章 癡心妄想第二十章第72章 歸來第74章 海戰揚威第28章 一觸即發第84章 驕兵之計第21章 把妹第50章 戰事再起第2章 良友第17章 參奏第34章 文明古國第3章 大唐武裝第71章 暗戰第十六章第十四章第37章 繼續進軍(上)第31章 四方雲動第64章 諾真水之戰第23章 新大陸第48章 罪惡源泉第65章 教訓淫僧第59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第3章 勸誡第20章 鬆贊老布第六十八章第20章 不朝第22章 公主情深第78章 上元佳節第64章 搜府第三章第43章 定計第70章 李承乾的感情生活第75章 登陸倭島第60章 媚娘心思第28章 相煎何太急第50章 嚴拒第77章 生子當如杜承明第20章 不朝第23章 詔書第8章 怒極第23章 戰
第二十三章第63章 皇室豪放女第10章 身在甕中第73章 所謂西天極樂第44章 大刀闊斧第25章 征服伴隨殺戮第五十章第8章 晉王來訪第28章 一觸即發第55章 內華夏而外夷狄第67章 三國博弈第46章 炎炎夏日第9章 疑懼第31章 豎子第69章 請辭第59章 慈不掌兵(續)第30章 捷報傳來第54章 翻身農奴把歌唱第四十八章第62章 英雄遲暮第1章 晉陽有喜第16章 託孤第86章 長孫皇后第101章 海第36章 天下洶洶第1章 濁世佳公子第七章第64章 大唐利益第31章 突襲第34章 孔孟無用第72章 舞弊第12章 澳洲道第66章 葉齊德第3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三十三章第59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第6章 海外棄民第3章 翹家少女第76章 事了拂衣去第80章 朱門酒肉臭第40章 幻滅第六十六章第64章 諾真水之戰第八章第52章 鞠智盛第41章 衰頹第83章 七寶齋內藏七寶~~~第八十四章 大觀園第18章 身後事第十四章第七十八章第二十五章第七十八章第47章 兵進吐蕃第7章 夷州土人第101章 海第5章 公主們第67章 三國博弈第70章 蘇烈第9章 意外來客第56章 癡心妄想第二十章第72章 歸來第74章 海戰揚威第28章 一觸即發第84章 驕兵之計第21章 把妹第50章 戰事再起第2章 良友第17章 參奏第34章 文明古國第3章 大唐武裝第71章 暗戰第十六章第十四章第37章 繼續進軍(上)第31章 四方雲動第64章 諾真水之戰第23章 新大陸第48章 罪惡源泉第65章 教訓淫僧第59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第3章 勸誡第20章 鬆贊老布第六十八章第20章 不朝第22章 公主情深第78章 上元佳節第64章 搜府第三章第43章 定計第70章 李承乾的感情生活第75章 登陸倭島第60章 媚娘心思第28章 相煎何太急第50章 嚴拒第77章 生子當如杜承明第20章 不朝第23章 詔書第8章 怒極第23章 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