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加減

樑嘯等人趕到,聽了竇嬰的消息之後,雖然在細節上有些不同意見,對竇嬰這個方案卻沒什麼異議。印書坊能夠快速翻印書籍,爲大範圍的啓蒙民智提供了條件,這當然是好事。天子志向遠大,要做的事很多,多一些人才總是好的。

別的不說,能夠讓自己的文章印行天下,對這些喜歡舞文弄墨的人來說,也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事。

作爲始作俑者,樑嘯卻沒有多說什麼。事實上,別看這些人說得眉飛色舞,真正瞭解這一項革新意義的人,卻只有他一個。也只有他最清楚,如果天子沒有被建功立業的念頭刺激得熱血沸騰,也不會這麼容易答應這件事。

就和給功臣子弟從軍立功的機會一樣,這都是對皇權的無形削弱。如果換了後世,皇權****已經根深蒂固,就算是印書,也不過是印一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屁話,只能教出一些順民,可是現在不同,開啓民智無疑會將對君主集權產生摧毀性的力量。

如果說給功臣子弟從軍創造機會是培養一個利益集團阻擊皇權****,那開啓民智無疑就是釜底抽薪,徹底斷絕皇權獨大的可能。現在是一個好機會,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機會。再等十幾年,等天子開疆拓土的雄心衰退,轉而考慮鞏固自己的統治時,再提這個建議就遲了。

或許用不了多久,天子就能反應過來,所以,這件事必須立刻推進,而且儘可能的將更多的人拖進來,讓天子不好輕易反悔。如果能把這件事做成了,就算沒白來這個時代一次。

樑嘯靜靜的坐在一旁,看着天子和竇嬰等人興高采烈的討論,輕輕地吁了一口氣。

“伯鳴,這件事,恐怕還要你出面,與淮南王叔商量商量。”

樑嘯躬身領命。“陛下,這件事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無非是花點錢而已。印書說起來高尚,本質上還是生意嘛。”

天子忍不住放聲大笑。“怎麼什麼事到了你嘴裡,都是生意呢。”

竇嬰等人也着笑,氣氛輕鬆。樑嘯不以爲然的聳聳肩。“天下的所有事,無非都是利害二字,當然可以說成生意。區別只有於所謀之利是私利還是公利,是小利還是大利。避而不言利,開口閉口就是義的人,不是欺人,就是自欺。”

天子一拍大腿,慨然道:“董夫子又中一刀,何其冤也。”

衆人鬨堂大笑。

說笑了一陣,天子收起笑容。“要印的書很多,不過,第一件事,還是要將太史令的發現公佈天下。天道人心,都是不可輕忽的大事,以前多有向壁虛造,如今既然有了發現,就該儘早讓天下賢人材士知曉。從此之後,就事論事,不要牽扯太多。這借虛妄之言,說未盡之意的事,再也不能出現了。”

竇嬰等人會意,躬身領命。

“還有,治河是大事,不可急於求成,既要羣策羣力,也要防止一些人以大義之名,謀一己私利。獻上來的文書計策,都要仔細甄別,不要讓那些信口開河的人鑽了空子。”

“陛下聖明。”衆臣再次領命。

樑嘯也隨着大喊聖明。曹時大捷的消息傳來,河西的壓力已經有所減弱,河患再次成爲天子關注的重點。發佈新的星圖只爲破除天人感應的謠言,洗清天子自己的責任。若非如此,他是不會輕易做出這個決定的。天人感應的陰陽學說由來已久,要對這樣的“常識”開刀,絕非易事。

公佈司馬談的新發現,拋棄天命說,對天子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如此一來,天子就不得不面對另外一個問題:如何證明他自己的皇位是正當的?

很多事都是聯繫在一起的,只要開了一個頭,有時候就由不得自己了,即使明知前面是個坑,也只得硬着頭皮往裡跳。說了一個謊,就得用更多的謊來圓。皇權正當性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後來也成了學術的禁忌話題,儒家一邊通過來證明這個僞命題獲取權力,一邊又不斷被這個僞命題羞辱和傷害。

如今,樑嘯終於有機會打破這個死循環,在源頭處就將其導歸正軌,雖然他也不知道正軌是不是真的存在,但他至少有機會不讓歷史重蹈覆轍,嘗試另一種可能。

竇嬰來去匆匆,帶着樑嘯寫給淮南王的書信趕回長安,他要籌備印書坊的事去了。雖然還沒真正意識到印書坊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力,但籌建一個印書坊也絕對是一件大事。他準備親自操辦,甚至有把這個印書坊辦成自己這輩子最後一件大事的意思。

——

得知長安民心安定,治河的事又有了着落,天子重新將注意力轉到河西的戰事上來,召集韓安國和樑嘯等人議事。

曹時捷報頻傳,歸順的羌人越來越多,不出意外的話,漢軍已經可以控制住羌中諸部。天子有意讓曹時轉戰河西,與李廣相呼應。李廣和王恢自從離開武威之後,就再也沒有消息傳來,天子非常擔心。

畢竟李廣只有一萬騎,如果遭遇匈奴主力,很有可能遭受重大挫折。

聽了天子的擔憂,樑嘯等人都沒有急着發言,而是將目光轉向了韓安國。韓安國雖然還是御史大夫,但他已經擔起了丞相的責任。作爲外朝的代表,韓安國在很多時候起着一個平衡的作用,以免徐樂、嚴安等人立功心切,鼓動天子做出太草率的決定。

讓曹時轉戰河西,很顯然就是徐樂等人的建議,至少是得到了他們贊同的。這和最初的戰略安排不合,而且就目前而言,曹時也只是進展順利,遠遠沒有真正控制住羌人。

韓安國也沒有急着發言,他盯着地圖看了好一會。“陛下,臣以爲,控制了羌人就已經控制了河西,也就穩住了商道,保證了與西域的聯繫,沒有必要再深入大漠。況且李廣已經率部出征,若是能勝,李廣已勝之。若不能勝,曹時、衛青也無能爲力。畢竟與匈奴人戰,要的是騎兵,而不是步卒。”

天子沉默不語,又將目光轉向了樑嘯。

樑嘯和韓安國交換了一個眼神,不緊不慢的說道:“陛下,臣與韓公的意見既相同,又不同。”

“哦,怎麼說?”

“相同之處,在於曹時部無須深入大漠。誠如韓公所言,曹時、衛青統領的人馬中恐怕挑不出戰力與李將軍部相當的一萬騎,即使進入大漠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倒不如利用這次大勝的機會鞏固河西,像處理武威一樣,將河西納入漢境,增設郡縣,加強防守。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況且河西對於匈奴人來說,絕不是一指這麼簡單,而是真正的命脈。”

天子緩緩點頭。河西對西部匈奴的重要性不亞於河南對匈奴王庭的重要性。自從漢軍奪取河南和陰山以後,匈奴王庭一蹶不振,再也無法輕易騷擾漢地邊境,如今雁門、代郡都已經成爲安居之所。如果能控制住河西,在那裡設郡縣,直接控制,匈奴人就很難再奪回去了。

由朝廷統一指揮的漢軍可不是鬆散的羌人部落,不管匈奴人攻擊哪一點,面對的都將是強大的漢軍西部軍,而不是某一個羌人部落。

只是這樣一來,李广部的生死就只能聽天由命了,而天子卻希望在羌中大捷之後重創西部匈奴,再奏凱歌。

“那李將軍和那一萬精銳怎麼辦,難道就任由他們出生入死,不聞不問?”

“陛下,臣相信,每一個出征的將士,都有必死之心,唯其如此才能一往無前。李將軍、大行令和那一萬將士出征之前就已經知道這個情況,如果與強敵相遇,他們絕不會怨天尤人,唯有一戰,以報效陛下的恩典,不負家鄉父老的厚望。”

天子沉吟不語,還是不肯放棄。

樑嘯頓了頓,接着說道:“陛下,李將軍、大行令所部皆是百裡挑一的勇士。他們深入草原,如龍入大海,隨心所欲。能戰則戰,不能戰則走,無牽無掛。若是得知曹時部也進入草原,萬一曹時遇險,他是救,還是不救?”

天子吸了一口氣,閉口不言。他只考慮讓曹時去支援李廣,卻沒想到曹時有可能成爲李廣的軟肋。

徐樂等人互相看看,也覺得不太妥。曹時是天子的姊夫,他如果遇險,李廣不知道便罷,知道了,斷無不救之理。李廣不是周亞夫,他沒有抗命的底氣。

可是,主意是他們出的,這時候他們也不可能自打耳光。

就在氣氛僵持之時,韓安國適時的接上了話頭。“陛下,臣覺得,可以讓曹時率步卒守河西,衛青率騎兵出塞,大加旗鼓,但不能超出兩百里,確保在必要的時候能及時回到河西,據險而守。如此,可分匈奴之兵,也是策應李將軍的一個辦法。萬一李將軍遇險,他們也能及時接應他撤退。”

天子有了臺階可下,也不再堅持,點點頭,安排人草擬詔書。

——

燕然山,匈奴河。

李廣跳下馬背,讓李敢牽着馬去飲水,自己換了一匹備馬,策馬衝上旁邊的山坡,舉起千里眼,四處張望。他雖然風塵僕僕,卻精神振奮,眸子閃閃發亮。

大行令王恢策馬而來,也將座騎扔給親衛,自己步行上山。

“將軍,如何,匈奴人追上來了嗎?”

“還沒看到。”李廣笑道:“不過,他們應該不會放棄,我李廣的首級還是值兩個錢的,何況還有你大行令。”

王恢哈哈一笑,並不計較李廣不經意間露出的倨傲。倒不是心胸寬廣,而是他立功心切。跟着李廣跑了一路,他知道,要想立功,就必須緊跟李廣,否則別說立功封侯,連命都可能送掉。

李廣平時話不多,看起來很木訥,但是到了戰場上,他卻換了一個人,處處展現着他名將的光彩。王恢也是領過兵的人,也不得不佩服李廣在將士中的威望。這樣的情形,他只在樑嘯的身上看到過。

“那我們還要跑嗎?”

“不用跑了。”李廣冷笑一聲:“他們已經追了我們五天,腳程差距已經有半天時間,這還是在我們故意放慢腳步的情況下。他們已經累慘了,不過是一羣待宰的羔羊,又何必再跑?就在這裡幹掉他們,開個利市。”

王恢不由自主的鬆了一口氣。從武威出發,他們已經在草原上跑了半個月,居然一次真正的戰鬥都沒有發生。有幾次,他們和匈奴人擦肩而過,相距不足三十里,但李廣一聽說對方有兩萬或更多的兵力,扭頭就跑,一點名將的風度也沒有。

有那麼一陣子,王恢甚至懷疑他怯戰,只想在草原上轉一圈,然後就打道回府。畢竟草原那麼大,如果他說自己沒遇到匈奴人,別人也無法驗證真假。

現在他明白了,李廣一直在等待戰機。他利用漢軍在戰馬質量和數量的微弱優勢,甚至不惜以自身爲餌,誘使匈奴人來追。

在他們身後的匈奴人就是如此。這支匈奴人馬有一萬多人,比漢軍略多一些,但是戰馬整體質量略遜一籌,追了五天之後,他們已經有些力不從心,落後半天的距離。

這還是漢軍刻意控制速度的情況下。

現在漢軍在休養備戰,而匈奴人卻還在趕路。半天之後,等他們趕到這裡的時候,漢軍以逸待勞,而匈奴人卻筋疲力盡,只要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將是一場一面倒的屠殺。

匈奴人千辛萬苦趕來的目的,除了送首級,就是送輜重。

王恢雖然是燕人,熟知邊情,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到了草原上,漢軍還能牢牢的掌握着主動權,把匈奴人拖得半死不活。直到此刻,他纔算明白了樑嘯提議李廣減兵的用意。

一萬真正的精銳和兩萬騎之間的細微差距,在戰場上被放大了無數倍,最終成就了漢軍的機會。

斬首一萬級,身爲副將的王恢肯定有機會封侯。一想到封侯,王恢又哪裡會和李廣鬥氣,這不是和自己過不去麼。惹惱了李廣,將他安排成預備隊,不讓他上陣,豈不是又一次和侯爵擦肩而過?

這樣的事,在閩越已經遇到一次,王恢不想再遇到第二次。

第639章 喜與憂第37章 閉門羹第623章 打賭第603章 鐵華離俯首第353章 炫富第439章 自取其辱第644章 神兵天降第283章 傷別離第650章 猜忌第535章 翻船第381章 捨己從人第539章 天堂第652章 以退爲進第289章 夜訪第610章 借兵第369章 桑弘羊第263章 全身而退第456章 道與術第614章 人心所向第343章 花落第579章 出征第266章 歡喜第550章 影射第49章 人不如馬第52章 小心思第267章 國難財第637章 轉機第389章 誘敵第641章 長遠規劃第499章 太子第405章 重兵壓境第93章 開賭第77章 技驚四座第49章 人不如馬第626章 臨機應變第246章 溫柔鄉,英雄冢第383章 劉安出擊第364章 教訓第486章 決口第585章 利器第358章 戇汲黯第300章 狹路相逢第574章 經營第190章 回京第345章 人生苦短第239章 大獲全勝第277章 滑雪板,副團長第444章 良材美玉第113章 狡兔三窟第206章 不速之客第336章 慢走,不送第242章 烏茲刀、大宛馬第555章 浪潮第133章 見識第514章 危機第113章 狡兔三窟第376章 大一統第489章 不服第93章 開賭第331章 轉戰天山第560章 加減第379章 富貴逼人第102章 坐地起價第20章 佈局第257章 下馬威第316章 李廣立功第369章 桑弘羊第362章 門前冷落第160章 攻心爲上第77章 技驚四座第256章 傭兵第31章 養名與避禍第324章 縱橫揮闔第89章 吃硬不吃軟第556章 天道第237章 騎虎難下第30章 翁主第283章 傷別離第59章 別離第332章 揮手如雲,覆掌如雨第205章 草原人第54章 誰連累誰第71章 東方朔第323章 新目標第7章 藏龍臥虎第258章 精挑細選第181章 小鞋第248章 監氏城第33章 桓君歸來第474章 麻煩第436章 讓你四箭又何妨第339章 弄巧成拙第101章 兄弟第143章 脫鉤第576章 同樂第144章 援手第417章 君心難測第115章 遇險第594章 暗算第355章 見好就收
第639章 喜與憂第37章 閉門羹第623章 打賭第603章 鐵華離俯首第353章 炫富第439章 自取其辱第644章 神兵天降第283章 傷別離第650章 猜忌第535章 翻船第381章 捨己從人第539章 天堂第652章 以退爲進第289章 夜訪第610章 借兵第369章 桑弘羊第263章 全身而退第456章 道與術第614章 人心所向第343章 花落第579章 出征第266章 歡喜第550章 影射第49章 人不如馬第52章 小心思第267章 國難財第637章 轉機第389章 誘敵第641章 長遠規劃第499章 太子第405章 重兵壓境第93章 開賭第77章 技驚四座第49章 人不如馬第626章 臨機應變第246章 溫柔鄉,英雄冢第383章 劉安出擊第364章 教訓第486章 決口第585章 利器第358章 戇汲黯第300章 狹路相逢第574章 經營第190章 回京第345章 人生苦短第239章 大獲全勝第277章 滑雪板,副團長第444章 良材美玉第113章 狡兔三窟第206章 不速之客第336章 慢走,不送第242章 烏茲刀、大宛馬第555章 浪潮第133章 見識第514章 危機第113章 狡兔三窟第376章 大一統第489章 不服第93章 開賭第331章 轉戰天山第560章 加減第379章 富貴逼人第102章 坐地起價第20章 佈局第257章 下馬威第316章 李廣立功第369章 桑弘羊第362章 門前冷落第160章 攻心爲上第77章 技驚四座第256章 傭兵第31章 養名與避禍第324章 縱橫揮闔第89章 吃硬不吃軟第556章 天道第237章 騎虎難下第30章 翁主第283章 傷別離第59章 別離第332章 揮手如雲,覆掌如雨第205章 草原人第54章 誰連累誰第71章 東方朔第323章 新目標第7章 藏龍臥虎第258章 精挑細選第181章 小鞋第248章 監氏城第33章 桓君歸來第474章 麻煩第436章 讓你四箭又何妨第339章 弄巧成拙第101章 兄弟第143章 脫鉤第576章 同樂第144章 援手第417章 君心難測第115章 遇險第594章 暗算第355章 見好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