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春水微皺(六)

第二日,恭親王領銜的軍機處請罪摺子就送到了內奏事處,慈禧太后看完摺子,沉默不語。合上摺子,坐在炕上,左手無意識地扣着桌面,過了片刻,太后發話了。

“德齡。”

“奴才在。”

“你覺得六爺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主子豈是奴才可以妄自評判的。”

“無妨,”太后含笑,恭親王自咸豐四年以來又一次在政治上的“新生”,以議政王、領班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的資格成爲自雍正時期的怡親王胤祥以來最爲權勢顯赫的近支親貴的代表人物,按照後世的歷史,他也即將成爲洋務派在中樞的首腦。新軍機處正式成員奕?、桂良、文祥、寶鋆、沈兆霖,候補成員曹毓瑛,奕?一黨佔了幾乎全部的份額。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負責人原來就是奕?、桂良、文祥,政變以後,添加了崇倫、恆祺、董恂,其主體還是奕訢黨人。至此,恭親王的勢力已經滲透到軍機處、總理衙門、內務府、宗人府等幾乎清政府的全部的核心政治建築當中。其人的顯赫程度是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以來的唯一一位,除開怡親王胤祥差可比擬外,其他王公大臣都難以望其項背。他的態度對於自己的施政至關重要,咸豐朝恭親王失勢,朝中交往不多,太后也就未曾細細關注恭親王的爲人,再者,自留守京師以來,凡是自己指示,恭親王無有不遵者,雙方合作的極爲愉快,自己定計,恭王執行,這也摸不着他的脾性,倒是舊年尊奉康慈皇太后之後,恭親王志得意滿,不過也只是隱隱的印象,做不得準的,不如還問從小伺候在咸豐皇帝和恭親王身邊的老人德齡來的妥當,“這裡就是咱們兩個人,你說的話,本宮自然不會外傳,這宮裡頭,能說說貼心話的沒幾個,除了你,”太后指着捧了一叢杏花進暖閣的安茜說道,“也就是他們幾個了。”

“年少意氣風發,如今這些年倒是沉靜下來了。”德齡想了想措辭,一字一句得回道,“不過到底是天潢貴胄,性子裡的脾氣總還是在的。”

根據史書記載,宣宗一直對二子誰繼承大統猶豫不決,有兩件事對皇位繼承人的決定起到了決定性影響,其一出於《清史稿》:“文宗自六歲入學,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歷十餘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傳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另一則則出於野史筆記《清人逸事》,曰:“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對,將藉以決定儲位。二皇子各請命於其師,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則謂咸豐帝曰:‘阿哥如條陳時政,智識萬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如其言,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這兩個故事中實際上可以看到,奕?最初應該是一個相當依賴實際才能而疏於攻心的人,但權利場上心計謀略卻是制勝的法寶。

太后聞言笑了起來,“那豈不是綿裡藏針?”點點頭,若有所思,“你的話沒錯,但自從宣宗皇帝駕崩,到了文宗皇帝朝,恭親王開始當差,卻也是雷厲風行的緊,可最後還是被文宗皇帝攆回到上書房讀書,這和他的性子確實是深有關係,皇帝登基,他復出議政,如今的性子卻也是看不出來,不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或許,年歲增長了些,或許性子能柔和了點,”慈禧太后下定決心,擡起筆,在奏摺上刷刷寫了幾個字,“明發,此外,叫值班的軍機章京進來,擬旨明發。”

“喳。”楊慶喜領命而去,慈禧對着德齡說道:“如今可瞧見了?本宮能給六爺的,遠遠超過先帝。”

“伏念列聖御極以來。俱頒詔旨求言。誠以人之聰明智慮。有所未周。必能兼聽並觀。而後上下之情通……朕以沖人。未堪多難。重賴母后皇太后萬幾日理……凡爲臣子。均當竭誠抒悃之時。豈宜醜正惡直。苟安緘默用特通諭中外臣工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責者。於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據實直陳。封章密奏。務期各抒所見。毋以空言塞責。以副朕側席求言之至意。”

同治元年三月十三日,皇帝下詔,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且下旨褒獎議政王並軍機處,肯定了以恭親王爲首的軍機大臣們的成績,再下旨褒獎於閩中“敢於言事”,“着吏部記檔,日後從優敘功”。等於從側面上,慈禧太后承認自己的行爲違背了垂簾章程。(未完待續)

三十六、當陽橋頭(三)五十五、山西戰事(四)十四、鬢雲欲度(三)六、順而化之(一)六、江淮戰事(四)四十四、前度劉郎(三)八、鐵路紛擾(五)三十三、朝日鮮鮮(六)一、金鼓畫角(三)四十、夜雨萌芽(五)十五、左顧右盼(一)七、大南天子(一)二、明月孤雲(三)二十、不請自來(二)九十二、新軍南下(三)四十、夜雨萌芽(四)七十一、故弄玄虛(四)十九、急轉直下(中)四十一、寒光鐵衣(四)十二、初露崢嶸(下)十七、指東打西(一)十九、風起北疆(五)一、六年之後(一)二十七、大捷之後(三)八、中樞之事(二)二十五、夜帶金刀(五)四十二、巾幗英雄(中)九十七、英魂不遠(一)二十、黃昏驚變(三)三十一、倚天照海(上)三十、同治立後(七)三十七、通州和談(九)六、江淮戰事(三)三十七、天下無主(一)一、阪上之雲(五)三十五、一瀉千里(七)三十七、另有所圖(二)十七、所謂禮儀(三)三十三、天津條約(完)十七、金蟬脫殼(上)八十九、大幕拉開(三)二十七、大捷之後(五)十七、非洲有土(四)二十五、夜帶金刀(五)三十四、科場弊案(二)十三、金明暗滅(一)三、激揚文字(三)十五、九龍治水(一)二十一、鼎湖弓箭(二)三十五、勤政親賢(七)三十五、勤政親賢(一)二十五、一波又起(三)一、三月初三(六)十六、兒女情長(四)二、宗親衆人(一)本月完結。二十、欲加之罪(三)三十三、朝日鮮鮮(三)三十一、倚天照海(完)三十七、另有所圖(一)十四、偶現麟角(一)四十一、思凡夜奔(三)三十二、圖窮匕見(六)三十、扶搖直上(三)一百零二、升龍大典(六)二十六、少年之國(二)三十五、硝煙再起(三)十、海不揚波(四)四十、一點天星(二)十八、八仙過海(下)二十、不請自來(六)三十七、通州和談(五)七十六、東南蠶神(二)三十三、雷霆雨露(八)八十四、風雲再變(四)八十七、越南新主(一)密碼君的打賞加更二十、黃昏驚變(完)十四、武昌大戰(六)二十三、舉國之力(三)四十五、游擊戰法(四)六、英國大使(一)二十一、佈局奧匈(四)三十八、南軍勤王(五)二十六、一元復始(八)四十七、可與人言(四)五、補入軍機(四)十五、五年瑣事(三)二十三、請君入甕(三)六十五、即日宣戰(四)八、鐵路紛擾(三)十三、各顯神通(五)二十二、戮力同心(六)二十八、皆爲一事(四)二十八、鏖戰江西(九)九、情義大者(三)十八、追封哀榮(四)二十五、夜帶金刀(四)二十二、金陵王氣(五)九十三、力壓法人(二)二十四、圓明三園(六)
三十六、當陽橋頭(三)五十五、山西戰事(四)十四、鬢雲欲度(三)六、順而化之(一)六、江淮戰事(四)四十四、前度劉郎(三)八、鐵路紛擾(五)三十三、朝日鮮鮮(六)一、金鼓畫角(三)四十、夜雨萌芽(五)十五、左顧右盼(一)七、大南天子(一)二、明月孤雲(三)二十、不請自來(二)九十二、新軍南下(三)四十、夜雨萌芽(四)七十一、故弄玄虛(四)十九、急轉直下(中)四十一、寒光鐵衣(四)十二、初露崢嶸(下)十七、指東打西(一)十九、風起北疆(五)一、六年之後(一)二十七、大捷之後(三)八、中樞之事(二)二十五、夜帶金刀(五)四十二、巾幗英雄(中)九十七、英魂不遠(一)二十、黃昏驚變(三)三十一、倚天照海(上)三十、同治立後(七)三十七、通州和談(九)六、江淮戰事(三)三十七、天下無主(一)一、阪上之雲(五)三十五、一瀉千里(七)三十七、另有所圖(二)十七、所謂禮儀(三)三十三、天津條約(完)十七、金蟬脫殼(上)八十九、大幕拉開(三)二十七、大捷之後(五)十七、非洲有土(四)二十五、夜帶金刀(五)三十四、科場弊案(二)十三、金明暗滅(一)三、激揚文字(三)十五、九龍治水(一)二十一、鼎湖弓箭(二)三十五、勤政親賢(七)三十五、勤政親賢(一)二十五、一波又起(三)一、三月初三(六)十六、兒女情長(四)二、宗親衆人(一)本月完結。二十、欲加之罪(三)三十三、朝日鮮鮮(三)三十一、倚天照海(完)三十七、另有所圖(一)十四、偶現麟角(一)四十一、思凡夜奔(三)三十二、圖窮匕見(六)三十、扶搖直上(三)一百零二、升龍大典(六)二十六、少年之國(二)三十五、硝煙再起(三)十、海不揚波(四)四十、一點天星(二)十八、八仙過海(下)二十、不請自來(六)三十七、通州和談(五)七十六、東南蠶神(二)三十三、雷霆雨露(八)八十四、風雲再變(四)八十七、越南新主(一)密碼君的打賞加更二十、黃昏驚變(完)十四、武昌大戰(六)二十三、舉國之力(三)四十五、游擊戰法(四)六、英國大使(一)二十一、佈局奧匈(四)三十八、南軍勤王(五)二十六、一元復始(八)四十七、可與人言(四)五、補入軍機(四)十五、五年瑣事(三)二十三、請君入甕(三)六十五、即日宣戰(四)八、鐵路紛擾(三)十三、各顯神通(五)二十二、戮力同心(六)二十八、皆爲一事(四)二十八、鏖戰江西(九)九、情義大者(三)十八、追封哀榮(四)二十五、夜帶金刀(四)二十二、金陵王氣(五)九十三、力壓法人(二)二十四、圓明三園(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