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出塞劫掠
崔澈謊稱物資被突厥燒燬,當然不是想私吞,若在場的只有博陵騎卒,他或許會嘗試遮掩。
但五千幽州騎士還未歸心,他也沒想過拿這批物資去籠絡他們,萬一有人說漏了嘴,朝廷追究起來,罪責可不輕。
如今的崔澈,心中當然只有楊堅一顆太陽,但現在還不是除蟲射日的時候。
崔澈撥付給司錄房彥謙一千博陵騎卒,負責掩埋屍體,押解俘虜,運送傷員與物資回薊縣。
由房彥謙安排人往大興報捷,以及向楊堅通報他的下一步計劃:反擊突厥。
同時派遣親隨李青往庫莫奚報信,聲稱將要贈送給他們的禮物在漁陽縣盡數被突厥人燒燬。
漁陽之戰的消息很快會傳播出去,也能側面驗證崔澈的說法,突厥人確實出兵劫取這批物資。
自會加深突厥與庫莫奚之間的矛盾,他們之間矛盾的種子無需崔澈種下,平時爭奪水草牧區,又怎會少了衝突。
房彥謙組織起將士打掃戰場,崔澈領着其餘不足七千騎卒攜帶早已準備好的乾糧,由王當萬爲嚮導北上,尋找地勤察部落所在。
出塞作戰,最大的難題不是擊潰敵人,而是如何找到敵人。
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而茫茫草原、荒漠又極易迷失方向,被後人稱爲迷路侯的李廣,深受其害,最終含恨自盡。
所幸崔澈身邊有趙穆、王當萬二人,他們熟悉道路,而地勤察外出劫掠,其部落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遷徙,面對一羣老弱婦孺,崔澈又怎會放過,必須得出重拳。
開皇七年(587年)五月初八,崔澈站在高坡上,注視着坡下亂作一團的突厥部落,他面無表情的一揮手,近七千騎卒一擁而下,只見黑色長龍轉瞬間便將數百名留守部落的突厥士兵吞沒。
他們在羣帳中肆意殺戮,劫掠婦孺、牲畜。
戰爭就是這樣,突厥人南下,不會有憐憫之心,崔澈北上反擊,也不會懷有婦人之仁。
“總管有令!男丁身高過車轅者,盡數殺之!”
傳令的騎卒奔走呼喊,地勤察部已經淪爲了人間煉獄,血腥恐怖。
當然,其中並不包含被突厥過往擄去的漢人,他們紛紛高喊着自己的漢人身份,這才免去被屠戮的命運。
崔澈準備將俘獲的突厥婦人、女子盡數分賜給麾下隨他出徵的將士,也沒忘了留在幽州的一千博陵騎卒。
地勤察部能糾集五千騎兵,他們的妻女,足夠崔澈麾下將士瓜分,只存在美或醜的區別,不存在有沒有的問題。
張武捉來了一名婦人,獻給崔澈,據俘虜說是小可汗地勤察的可敦,也就是妻子。
崔澈在全軍將士的起鬨中,挑起了婦人的下巴,仔細打量幾眼,這婦人容貌與自己的妻妾相差甚遠,也就身份貴重了些。
但一個小可汗的可敦,哪比得上北齊皇后、太后穆邪利,北周皇后尉遲熾繁,北周皇后、太后,大隋公主楊麗華三人。
“劉方!”
崔澈呼喊道。
總管府司馬劉方大聲應道:
“在!”
崔澈將這婦人往劉方懷中一推,笑道:
“賞你了!”
“下官謝總管賞賜!”
劉方激動道。
崔澈看不上眼,不代表劉方無動於衷,古人最喜歡的便是在戰勝敵人後,強佔他們的妻女。
當然,也不是崔澈眼光太高,屬實是自己上頭還有一位岳母獨孤伽羅。
崔澈又指着被驅趕在一起的突厥婦人,對張武、王當萬道:
“此間女子,回去後,任你二人最先挑選!”
張武、王當萬趕忙稱謝,隨後崔澈又向全軍將士承諾,按漁陽之戰與今日的功勳,決定挑選突厥婦人的順序。
一時間全軍將士歡呼雷動。
激動的情緒稍稍退去,將士們驅趕着婦孺、牲畜,馬鞍旁懸掛着突厥人的首級返回幽州。
途中,張武問道:
“那些狼崽子該如何處置。”
崔澈回身望了一眼驚恐不已的突厥少年們,笑道:
“這便是我送給庫莫奚人的禮物!”
一旁的劉方聞言,深深看了眼崔澈,心中只剩歎服。
先是以突厥人焚燬物資,來加深庫莫奚人對突厥人的怨恨,再將突厥少年贈與庫莫奚人爲奴,白撿的便宜,庫莫奚人又怎會拒絕。
但西突厥阿波可汗知道此事,定然要向庫莫奚人將突厥少年們討要回去,庫莫奚人給還是不給。
若是服軟歸還,且不說庫莫奚的部族領袖日後如何服衆,更會激起庫莫奚人對突厥的怨恨,先是燒了他們應得的物資,如今又來搶崔澈贈送的奴隸。
若是不給,庫莫奚人與西突厥必然發生衝突,以奚人的實力,自然不是西突厥的對手,必然倒向隋朝,向庫莫奚人的老朋友崔澈求援。
劉方抽繭剝絲,對此事細緻分析後,甚至懷疑所謂突厥南下劫掠物資,也是崔澈一手安排,但奈何沒有證據。
即使找到了證據,他也不會揭發此事,畢竟崔澈剛剛纔把地勤察的可敦賞賜給了自己,受人恩果記千年,怎能轉頭就去報復。
當然,其中也與崔澈黨羽衆多有關,晉王楊廣、吏部尚書蘇威、信州總管楊素都與他交好,背後還有博陵崔氏與楊麗華,劉方是瘋了纔會在崔澈有意向自己示好的時候,去拆他的臺。
薊縣,崔澈上任之初,曾命十八縣縣令每人舉薦三名士人來薊縣供崔澈選拔,以及五十軍鎮各選派四名軍士。
由於地勤察南下,崔澈讓十八縣縣令無需往薊縣述職,但五十四名士人,以及二百名軍士卻已經在薊城等候了許久。
正當衆人不耐煩的時候,司錄房彥謙領博陵一千騎士回到薊縣,將地勤察的首級懸掛在薊城城樓,又把收集來的突厥將士首級在城外壘成京觀,以供幽州百姓圍觀。
與此同時,突厥南下襲擊漁陽,被崔澈擊破,俘斬五千人的消息也不脛而走。
來到薊縣的士人與軍士再不敢抱怨,而憑着城外突厥人的首級,崔澈也如願立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