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4章 陛下勿憂

人都是有上進心的,王應麟也是想成爲名留青史的人物的。且退一步講,自己再進一步有利於自己的後代和家族。而他在禮部尚書的職位上徘徊多年,回返江南後升爲參知政事也僅一年餘,雖在自己的履歷上填上一筆副相之名,但是也知只是過渡。

王應麟清楚隨着小皇帝的長大,權威日盛,與朝中衆臣的治世理念多有衝突,矛盾日益顯現。只是因爲入主江南時日尚少,還需藉助老臣們的威望來穩定時局,且也不想落下鳥盡弓藏的惡名。纔會將他們提拔到相位,來日致仕也可榮養,子孫可以蒙蔭入仕,也算對得起他們多年來的忠心輔佐,同時皇帝也是在爲親信入朝鋪路。

雖然清楚自己的處境,也感恩於皇帝的苦心。但王應麟還是有些鬱悶,自己爲官多年,還未能一展胸中抱復,就要黯然致仕歸鄉,心中甚是遺憾。這次隨扈皇帝北伐,他忠心侍君,不辭勞苦的奔波,爲陛下精心謀劃,也是想在自己官場生涯結束之際留下些痕跡,彌補心中的遺憾。

而今皇帝有意挽留,讓王應麟大感意外之餘,也是驚喜莫名。但也知陛下挽留自己不僅是以爲自己此次北伐出力甚多,定然也有大事需要他去做。至於會是什麼事情,一時也參詳不透,而這近一年來伴駕左右,他對陛下有了更爲深入的瞭解。

讓王應麟體會最深的是陛下行事往往是謀而後動,尤其是在關乎國家的大事上不會行險,向來是穩中求進。前時陛下因爲俢敕與編修律法、士紳一體納稅和科舉取才等諸事與朝臣們意見不合,而爲了北伐之事,皇帝暫且隱忍,並沒有發作。

現下北伐收復了荊襄、淮東、淮西和淮北數州,川蜀戰場也是形勢大好,逼的蒙元向大宋乞和,這是南遷以來大宋從未有過的勝利,皇帝在朝野的威望無兩。而前時陛下也曾吐露要對抗稅的士紳加以懲處,因而王應麟想着很可能凱旋之後,陛下會將此棘手之事交予自己處理。

“王相,當初朕初登帝位,有感於規矩繁瑣、省部事權分離,相互推諉扯皮,效率低下。有鑑於此獨留尚書和樞密二省,精簡機構,以提高朝廷運轉。而現下隨着收復江南和兩淮,事務倍增,朝臣們疲於應付,朕處理政務也深感吃力,當如何應對呢?”趙昺不知道王應麟想了那麼多,請其在涼棚下坐下問道。

“這……”陛下的問題讓王應麟倍感突兀,與自己所想千差萬別,想了想試探着問道,“陛下之意是要增加朝廷的辦事機構,恢復過去裁撤的部司?”

“是有此意,當下國家大事決於尚書省兩相及參知政事,令行合一,提高了朝廷的運作效率,可現下弊端顯現,缺乏監督和制約,考慮事情傾向於近前,而缺乏遠慮,這不利於我朝長遠的發展。朕有意恢復中書門下,但又擔心弊病再生,重蹈舊轍,又引發冗官之禍!”趙昺點點頭道。

“陛下,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由來?”王應麟對於這件事倒是持支持的態度,見小皇帝尚有顧及,卻也沒有着急表態,而是想知道陛下對此知之多少,以便再做解說。

“朕以爲三省六部制應該源於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之制,儘管後世官制和名稱各朝各有不同,且職能有所調整,但政治功能和社會地位未曾發生根本的改變!”趙昺言道。

當初他來到這個世界,對於繁雜的官制和名稱、職能很是苦惱了一陣子,逼的他差點發瘋。可當皇帝連官制都弄不清楚,豈不成了笑話,所以他一邊學習,一邊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調整,總算弄清楚了來龍去脈,但其中演變卻不大明瞭。

但三省六部制的演化還是清楚的,簡單的說就是種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若最遠有史考證的話可以追溯到周朝封爵體制:公、侯、伯、子、男。經歷了春秋戰國後,由秦始皇始立三公制,此後漢朝到魏、晉、南北朝都是採用的三公制。而三省制,名義上始於隋唐,宋元沿用,至於明清時期的內閣制也是由此演變而來。

嚴格說來,秦漢開始中國歷史上才正式有統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國,更像一種封建的統一,到了秦漢,中央方面纔有一個更像樣的統一政府,秦漢所轄的各地方,不再是封建性的諸侯列國並存,而是緊密隸屬於中央的郡縣制度的行政區分了,所以三公制可以直接從秦漢時代算起。

“陛下所言不錯,但二者之間也是大不同的。”王應麟捋捋鬍鬚道,他長期擔任吏部尚書,對此瞭解的極爲深刻,也更有發言權。

“首先兩者的官制結構不同。三公九卿制度管轄繁雜,無論庶務、軍事、監察盡爲一體,皇室家政與國政混爲一談,家國不分;而三省六部制則是集決策、核議、庶務爲一體,各部間的自有事務分工,彼此間相互制約。”

“其次三公九卿制下的丞相只有一個,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集決策、核議與行政之權於一身,諸事可一言而決;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長官皆可稱相,分理諸事,相互制約,以免集權於一人。再有三公九卿制的確立使權力集於中央朝廷,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則使集權制度趨向於完善。”

“朕明白了。”趙昺點點頭道,“秦漢之三公九卿制度,宰相可以獨攬大權,謂之獨相。而三省六部制度則是三省職權相合纔等於一個秦漢的宰相,而監察之權還獨立在外,可謂之羣相治國。也便是秦時宰相李斯與權閹趙高就能私改詔書,以胡亥繼位。三國時期權相曹操就可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斷朝綱。”

“陛下其實是擔心若是恢復三省制,會導致皇權旁落,相權獨攬朝政吧?”王應麟聽出皇帝言下之意,想想還是直言相告道,“依照字之原意,丞是副貳之意;所謂相,亦是副。皆爲皇帝之佐官,仍以皇帝爲尊……”

趙昺聽着王應麟的解說,其中頗有新意,也有別於自己的理解。丞相依照文字學原義,就如現俗稱嬪相,這是新郎新娘的副,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由嬪相代理來做。所以丞是副,相也是副,正名定義,丞相就是一個副官。是什麼人的副官呢?他該就是皇帝的副官。

現代的國家組織政府往往是一個一個人,不再是一個一個家。不過在秦漢乃至魏晉南北朝,還留下一個很大的問題:便是皇室和政府的關係。皇室是不是即算政府?若把皇室和政府劃開,這兩邊的職權又怎樣分?這是秦漢時代首先遇到的一個大問題。

而拿歷史大趨勢來看,可說中國人一向意見,皇室和政府是應該分開的,而且也確實在依照此原則而演進。皇帝是國家的唯一領袖沒有問題,而實際上政權則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國家的元首,象徵此國家之統一;宰相是政府的領袖,負政治上一切實際的責任,他們之間也就是一把手二把手的關係。

不過皇權和相權之劃分,這也是古代政治史上的大題目。當時皇帝和宰相,各有相關的機構,但兩邊的組織,大小不同。

漢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與尚書。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飲食起居。只有尚書是管文書的,這真正是皇宮裡的“秘書”了。但漢代開始的尚書,其職權地位本不高,後來才愈弄愈大,最先尚書不過只是六尚之一,也就是皇帝的辦公廳而已。

宰相的秘書處呢?共有十三個部門,即是當時所謂的十三曹,一個曹等於現在一個司。宰相府下就有十三個機關。這相府十三曹,此諸曹比之皇室的尚書所管範圍大得多,而且此十三曹的權位也很重,就像後代的專部大臣。其實可見漢代實際事權,照法理,該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纔是政府的真領袖。

漢代中央政府的組織,就是三公、九卿,這是政府裡的最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管監察,輔助丞相來監察一切政治設施,它是副丞相。且按照漢代慣例,先做過了御史大夫,才得升任爲丞相。

太尉雖與丞相尊位相等,實際除卻軍事外,不預聞其他政事。因此當時最高行政長官實在是丞相,皇帝實際上不能管理一切事,所以由宰相來代理,且他還要管及皇帝的家務。

不過事實上,宰相既要掌管國家政府的一切事情,便沒有閒工夫管皇帝的家事,於是在御史大夫,設有一個御史中丞,他便是御史大夫的副,這個人就住在皇宮裡,御史中丞隸屬於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隸屬於宰相,相當於皇室一切事仍由由宰相管……

第1464章 神秘貢品第551章 往深裡看第856章 前車之鑑第478章 形勢已成第1056章 真相何在第809章 防範未然第1415章 太學有亂第836章 絕不讓步第415章 算計了誰第273章 相互試探第611章 勝券在握第375章 斷水之危第704章 機遇第1306章 一錯再錯第1167章 關門打狗第1255章 禍水東引第1251章 兩廂對比第1362章 精華糟粕第1048章 醒悟第449章 挑明第904章 苗頭第625章 政治賬第913章 順其自然第302章 亂局第1349章 炮震三關(三)第902章 都是屁話第1055章 另尋它法第1164章 自投羅網第744章 算是贏了第123章 順者生第1008章 新問題第161章 點撥第043章 作夢第876章 意外之財第272章 各有主意第406章 瞬息萬變第675章 不是東西第147章 共識第783章 有機可乘第248章 初勝第1172章 必爭之地第1395章 順勢借勢第1037章 義不容辭第164章 真相第461章 墮落了第827章 傷離別第974章 餘波第627章 高大上第477章 其中有詐第1174章 金湯之城第701章 好消息第1377章 審慎而行第518章 忙不完第420章 變化第847章 俢敕第1092章 虛驚一場第084章 高論第1370章 不辨不明第1200章 不能不防第224章 提個醒兒第1322章 價賤不劣第805章 談又何妨第1318章 自己做過第1013章 理念不同第113章 師徒鬥(三)第1049章 皆有學問第625章 政治賬第1127章 大夢初醒第985章 得力之人第702章 手段第409章 對決(一)第1393章 不辨不明第736章 太湖第619章 拼了第977章 實用主義第1423章 口是心非第557章 養眼第588章 堡壘行宮第1282章 依然嚴峻第692章 炒故事第1426章 不同往昔第051章 疑慮第1007章 撐腰第614章 中計了第1051章 北伐也要算賬第1124章 放開手腳第998章 ‘飯’難第571章 辨人第302章 亂局第043章 作夢第1355章 末日降臨第557章 養眼第385章 集火射擊第817章 爲財所困第1382章 最好結局第026章 到訪第1222章 甕中捉鱉第641章 出宮第143章 安瓊策(二)第1103章 夾城失守
第1464章 神秘貢品第551章 往深裡看第856章 前車之鑑第478章 形勢已成第1056章 真相何在第809章 防範未然第1415章 太學有亂第836章 絕不讓步第415章 算計了誰第273章 相互試探第611章 勝券在握第375章 斷水之危第704章 機遇第1306章 一錯再錯第1167章 關門打狗第1255章 禍水東引第1251章 兩廂對比第1362章 精華糟粕第1048章 醒悟第449章 挑明第904章 苗頭第625章 政治賬第913章 順其自然第302章 亂局第1349章 炮震三關(三)第902章 都是屁話第1055章 另尋它法第1164章 自投羅網第744章 算是贏了第123章 順者生第1008章 新問題第161章 點撥第043章 作夢第876章 意外之財第272章 各有主意第406章 瞬息萬變第675章 不是東西第147章 共識第783章 有機可乘第248章 初勝第1172章 必爭之地第1395章 順勢借勢第1037章 義不容辭第164章 真相第461章 墮落了第827章 傷離別第974章 餘波第627章 高大上第477章 其中有詐第1174章 金湯之城第701章 好消息第1377章 審慎而行第518章 忙不完第420章 變化第847章 俢敕第1092章 虛驚一場第084章 高論第1370章 不辨不明第1200章 不能不防第224章 提個醒兒第1322章 價賤不劣第805章 談又何妨第1318章 自己做過第1013章 理念不同第113章 師徒鬥(三)第1049章 皆有學問第625章 政治賬第1127章 大夢初醒第985章 得力之人第702章 手段第409章 對決(一)第1393章 不辨不明第736章 太湖第619章 拼了第977章 實用主義第1423章 口是心非第557章 養眼第588章 堡壘行宮第1282章 依然嚴峻第692章 炒故事第1426章 不同往昔第051章 疑慮第1007章 撐腰第614章 中計了第1051章 北伐也要算賬第1124章 放開手腳第998章 ‘飯’難第571章 辨人第302章 亂局第043章 作夢第1355章 末日降臨第557章 養眼第385章 集火射擊第817章 爲財所困第1382章 最好結局第026章 到訪第1222章 甕中捉鱉第641章 出宮第143章 安瓊策(二)第1103章 夾城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