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戰國諸侯爭兼併,爭王業秦孝公招賢
故事天下國勢,盛者未必不衰,衰者未必不盛。昔日夏苗,嗷嗷堯舜,今日南海,光耀中華,五千年彈指一揮間。周室本乃西戎北狄,竅據中原以承正統。及至周王德衰力疲,諸侯坐大。春秋便起五霸,輪流當政。五霸當中,晉國最盛,無奈地壯河雄,盛極必衰,分裂爲韓、魏、趙三國,晉室一去不能復返,這叫自生自滅。秦本西羌狄戎,遊勇西陲,有楚王成就霸業,方始有秦國稱列諸侯,但秦能急起直追,終成王業,這叫衰者能盛。及至戰國,周姬王室畏縮於洛陽之內,已不及小小的中山國侯爺了,這叫盛者未必不衰。想當年,周武王所封的一千八百國,至此只剩幾十個國家了,其中已有一半被楚國所吞併溶化,成爲兩千年來中華天下的南、北分野。到了此時,能有資格在天下稱雄的數來也就只有八個了,它們就是楚、秦、齊、魏、趙、韓、燕、越。而魏國先得天時,且得地利和人聚,重演春秋而霸王天下。然而,楚自莊王問鼎中原,齊自桓公雄立以來,一直想着統率諸侯而稱霸,而秦則欲承周室,竅據中原以主天下。看來,頭戴霸王冠的魏惠王是要接受楚、齊、秦、趙、越的挑戰了。那麼,誰有資格接過魏惠王的霸王冠呢?紛紛天下,當然也就是楚、齊、秦三國了。
楚自宣王以來,休戰養息。當是時年,三晉魏、趙、韓和秦、齊二國勢力與日俱增,相互競逐,尤其以魏、齊二國爲盛。而魏惠文王東征西討,南侵北戰,成了天下霸王,威攝天下。當時楚、秦二國爲姻親,相互照應,共同抵禦魏、齊的南侵和西征,並取得了商洛、泗上的勝利。楚宣王五年,三晉魏、趙、韓西征伐秦,秦與魏、趙戰於陝北、河西,與魏、韓戰於洛南,三晉連手,打得秦軍節節敗退,魏軍取河西的華陰、潼關,趙軍奪陝北的榆關、延安,韓軍取關東的靈寶至潼關。在陝西東南部,魏、韓二國連手,大敗秦軍於洛南,兵指商州古道。楚宣王聞訊,隨舉兵十萬,經少習關(武關)、商邑(丹鳳)至商州,大戰韓、魏聯軍。翌年,楚、秦十八萬聯軍於商州丹陽擊退魏、韓二十萬聯軍的進攻,並於同年在洛南大敗魏、韓聯軍,魏軍敗退至潼關、安邑,韓軍則敗退到洛地三川。當時楚爲大國,地闊三千餘里,將兵七十餘萬,與秦國世代爲姻親。於是,楚宣王隨將商州古道以北的廣大地區讓與秦獻公,秦獻公銘感五內。及後,楚宣王揮師北上,與魏軍戰於魯陽、禹州,大敗魏軍,奪回魯陽、禹州二地,圍困魏軍於許昌。秦師則與魏軍戰於石門、少樑,秦軍雖然大敗魏師,但還是不能奪回河西之地。
數年以後,秦獻公卒,其子孝公立,是年二十一歲。秦孝公元年,秦國河山以東的強國有六,齊威王、楚宣王、魏惠文王、燕悼王、韓哀侯、趙成侯並峙。淮北、泗上之間仍有小國十餘個。楚、魏、韓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今天的陝西華縣西北,北沿洛河流域,經靖邊、榆林,東北到河曲一帶,北邊據有上郡之地。楚自漢中、上庸,南有巴巫、黔中。周王室微,諸侯爭霸,競相兼併。而秦國仍然荒僻在雍州,東受魏欺,南要楚扶,不能參與中原諸侯的會盟。秦孝公於是勤政儉樸,廣佈惠施,招兵買馬,昭明*賞。並詔告天下說:“昔日我秦繆公自岐山、雍州之間,修德行武,取關中,陝北,東平晉亂,以黃河爲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封伯,諸侯畢賀,爲後世奠定君國大業,這是多麼光采榮耀的事呀!憶往昔,厲、躁、簡公、家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天下諸侯都看不起秦國和秦人,這是多麼可恨的事呀。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羣臣或天下志士仁人能出奇計使秦強盛者,吾且尊其長官,並與之分土,同享盛事佳音”。接着,便出兵東圍陝城,西斬戎之獂王。無奈,魏惠文王乃天下至強,秦孝公無力與之對敵,反屢受魏國欺負。
當時魏鞅聞秦孝公天下詔,即砸鍋賣鐵,四處託人,得以進見秦孝公。衛鞅,本乃衛國人,爲了名利,不惜出賣妻女祖宗,賣主求榮,臭名遠揚。先是託人拜見魏惠文王,爲了討好魏王,斷絕衛籍,改姓魏名鞅,以示忠誠。當魏惠文王詳聽了魏鞅的所謂富國強兵之術後說:“你可聞仁者無敵,義者無堅不摧”?隨不用魏鞅。魏鞅到了秦國,爲了巴結秦人,又改姓爲秦名爲鞅,是爲秦鞅。於是,秦孝公召見秦鞅,隨得以重用。因此,秦鞅開始變法修刑,對秦民施以種種慘不忍睹的酷刑。兇吏酷刑的結果只能把秦民當成殺戳的工具,秦鞅的以交割人頭和掠地奪城而記軍*,表面上秦軍很勇猛,但卻無一不是名利薰心,把頭顱當飯吃,滅絕人性。於是,秦國及其軍隊從此便贏得了虎狼之國、豺狼之師的稱號,這與秦孝公的所謂孝字號大相徑庭。但是,當真把人訓練變成惡狼就能無敵於天下嗎?秦臣甘龍、杜摯不以爲然,對秦孝公說:“秦國要向東發展,會盟諸侯,首先應消除中原百姓對秦人的誤會,行大義於天下,佈德澤於萬民,取仁信於四海。這纔是富國強兵之本。衛鞅之法,乃無君無父之術,等到秦國霸主天下的時候也就到了強弩之末了”。秦孝公急*近利,遂不聽甘龍、杜摯等人的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