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西周策(1)

薛公以齊爲韓、魏攻楚

[原文]

薛公以齊爲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而藉兵乞食於西周。韓慶①爲西周謂薛公曰:“君以齊爲韓、魏攻楚,九年而取宛、葉以北②以強韓、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地廣而益重,齊必輕矣。夫本末更盛,虛實有時,竊爲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陰合於秦而君無攻,又無藉兵乞食。君臨函谷③而無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謂秦王④曰:‘薛公必不破秦以張韓、魏,所以進兵者,欲王令楚割東國⑤以與齊也。’秦王出楚王⑥以爲和,君令弊邑以此惠秦,秦得無破而以楚之東國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齊,齊得東國而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秦不大弱而處之三晉之西,三晉必重齊。”薛公曰:“善。”因令韓慶入秦,而使三國無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於西周。

[註釋]

①韓慶:西周臣。②宛、葉以北:指今河南襄城、魯山一帶。③函谷:秦關,在今河南靈寶北三十里。④秦王:指秦昭王。⑤東國:自今河南郾城以東,沿淮北至泗上一帶。⑥出楚王:前299年,秦約楚懷王在武關相會,懷王被執入秦。

[譯文]

薛公利用齊國和韓、魏的勢力攻打楚國,又聯合韓、魏攻秦,並向西周借兵求糧。韓慶替西周對薛公說:“您之前利用齊國和韓、魏的勢力攻打楚國,其間歷時九年,取得宛、葉以北的土地,並使韓、魏漸漸強大起來,現在又藉助攻秦來增強他們的國力。韓、魏在南邊不畏懼楚國,在西邊也不擔心秦國的騷擾,於是疆域逐漸擴大,地位日益提高,如此一來,齊國必受到別國的輕視。事情的本末倒置和虛實變換是經常發生的,我暗地裡爲您感到不安啊。您不如讓敝國私下裡和秦國結盟,而您打消攻打秦國的念頭,也不向敝國借兵求糧。您兵臨函谷關下,並不展開攻打,讓敝國前去把您的想法告訴秦王說:‘薛公是不會做破秦來擴張韓、魏的勢力的事情的,他之所以向秦國發兵,目的僅僅是爲了讓大王把楚的東部地區割給齊國啊。’秦王釋放楚王歸國,兩國之間議和,您讓敝國以此討好秦國,秦國僅用楚的東國就能免除自己的戰禍,而不受任何損失,定會欣然答應。楚王被釋放回國,也會感激齊國。齊取得楚的東國,勢力定會更加強大,薛邑也可以世世代代高枕無憂。秦國的勢力並沒有受到重大削弱,而秦處在三晉的西方,對三晉構成威脅,三晉必然重視與齊國的關係。”薛公說:“很好。”於是就派韓慶到秦國去,同時取消了三國攻秦的軍事戰略部署,也不再向西周借兵求糧。

秦敗魏將犀武軍於伊闕

[原文]

秦敗魏將犀武軍於伊闕,進兵而攻周。爲周最謂李兌曰:“君不如禁秦之攻周。趙之上計,莫如令秦、魏復戰。今秦攻周而得之①,則衆必多傷矣。秦欲待周之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勝魏之勞,後有攻周之敗,又必不攻魏。今君禁之,而秦未與魏講也。而全趙令其止②,必不敢不聽,是君卻秦而定周也。秦去周,必復攻魏,魏不能支③,必因君而講④,則君重矣。若魏不講,而疾支之,是君存周而戰秦、魏也。重亦盡在趙。”

[註釋]

①得之:得到西周的土地和人民。②全趙:趙未遭戰禍,未受損傷,故曰“全趙”。③支:抵禦。④因:通過。

[譯文]

秦軍在伊闕擊潰魏將犀武的大軍之後,又派兵討伐西周。有人作爲周最的說客對李兌說:“您何不勸阻秦軍攻打西周。趙事戰略的上策莫過於讓秦、魏兩國再次交戰。以目前的狀況來看,秦國此次攻打西周,一旦取得了勝利,那麼士兵傷亡一定很慘重。秦國假若在西周取得勝利,必然的不會再攻打魏國了;秦國一旦攻打西周失敗,它在此之前有戰勝魏國的戰績,之後有攻打西周的慘敗,不會再去攻打魏國了。現在您勸阻秦國攻打西周,正是趁着秦國還沒有與魏國講和的大好時機。假若趙國勸阻秦國不要攻打西周,它一定不敢不採納,您這樣做實際上就是退了秦兵而保了西周。秦軍從西周退兵,必定會再次攻打魏國,魏國沒有能力與秦國對抗,必定會藉助您的能力去與秦國講和,那麼您就會備受尊重了。如果魏國不肯講和,而執意負隅反抗,這樣您就保了西周而讓秦、魏兩國再次交戰。左右天下的大權就全落在趙國手裡。”

秦令樗裡疾以車百乘入周

[原文]

秦令樗裡疾①以車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②,甚敬。楚王怒,讓周,以③其重秦客。遊騰④謂楚王曰:“昔知伯欲伐仇由⑤,遺之大鐘⑥,載以廣車⑦,因隨入以兵,仇由卒亡,無備故也。桓公⑧伐蔡也,號言⑨伐楚,其實襲蔡。今秦,虎狼之國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裡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懼焉,以蔡、仇由戒之,故使長兵⑩在前,強弩在後,名曰衛疾,而實囚之也。周君豈能無愛國哉?恐一日之亡國,而憂大王。”楚王乃悅。

[註釋]

①樗(chū出)裡疾:秦惠王弟,生於樗裡,名疾。②卒:兵士百人爲卒。③以:因爲。④遊騰:一名遊勝,周臣。⑤智伯:姓荀名瑤,晉卿。仇由:地名,在今山西盂縣東北。⑥鍾:古樂器的一種。⑦廣車:大車。⑧桓公:即齊桓公小白。⑨號言:猶聲言。⑩長兵:指戈、矛一類的兵器。

[譯文]

秦國派公子樗裡疾統帥一百輛兵車進入西周境內,西周君派一百名兵士去恭迎他們,態度上非常恭敬。楚懷王爲此非常憤憤不平,並指責西周,認爲他們如此尊重秦國的客人,十分過分。西周大臣遊騰對楚懷王說:“從前知伯打算討伐狄人的仇由,就踢給仇由一口大鐘,裝在一輛大車上,派士兵尾隨大車進入仇由的地盤,仇由最終被消滅了,仇由敗在毫無防範。齊桓公討伐蔡國,對外謊稱討伐楚國,實際上是去偷襲蔡國。目前的秦國是個如狼似虎的國家,懷揣着吞併周朝的狼子野心;派遣樗裡疾統帥一百輛兵車進入周境,周君爲此而感到恐慌,以蔡國和仇由的教訓爲戒,所以派了持矛的士兵走在前面,強弩手跟在後面,名義上是保衛樗裡疾,實際上是把他圍在包圍圈內,以便監督他的一言一行。西周君哪能不愛自己的國家呢?是恐怕有朝一日國家覆亡,這纔是最讓大王憂心忡忡的事。”楚王聽了此番言論才高興起來。

雍氏之役

[原文]

雍氏之役①,韓徵甲與粟於周,周君患之,告蘇代②。蘇代曰:“何患焉!代能爲君令韓不徵甲與粟於周,又能爲君得高都③。”周君大悅,曰:“子苟能,寡人請以國聽。”

[註釋]

①雍氏之役:周赧王十五年,楚國再次出兵攻打韓國。②蘇代:說客蘇秦之弟,亦有蘇秦之兄的說法。③高都:韓國地名。

[譯文]

楚國又去攻打韓國的雍氏,韓國向東周徵兵調糧,周君內心很憂慮,便把這件事告訴了蘇代。蘇代說:“有什麼可憂慮的呢,蘇代我能夠替大王去打消韓國向東周徵兵求糧的念頭,還能替您爭取到韓地高都。”周王很是高興,說:“你如果真能辦到,我願意把國家的大權託付給你。”

[原文]

蘇代遂往見韓相國公仲曰①:“公不聞楚計乎?昭應謂楚王曰:‘韓氏罷②於兵,倉廩空,無以守城,吾收之以飢,不過一月必拔之。’今圍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③也,楚王始不信昭應之計矣;今公乃徵甲及粟於周,此告楚病也。昭應聞此,必勸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仲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與周?”公仲怒曰:“吾無徵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爲與高都?”代曰:“與之高都,則周必折而入於韓,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④,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與也?”公仲曰:“善。”不徵甲與粟於周而與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註釋]

①公仲:韓相國公仲朋。②罷:疲憊。③病:困。④焚周之節:焚節表示絕交。

[譯文]

於是蘇代便動身去拜見韓相國公中說:“您難道沒有聽到楚國的計謀嗎?楚國將領昭應之前對楚王說:‘韓國對戰爭已經疲憊了,糧庫也空虛,沒有能力守城,我們趁韓國鬧饑荒的時機去攻打它的雍氏,不出一個月就可以拿下。’現在楚軍圍困雍氏五個月還沒能拿下,這就證明楚國已陷入困境了。楚王此事已經開始懷疑昭應的計謀了,這個當口您卻向西周徵兵調糧,這無異於告訴楚國您也陷入困境了。如果昭應得知這一情況,一定會勸說楚王繼續增兵攻取雍氏,雍氏恐怕不保了。”公中說:“說的對啊。可是派去徵兵調糧的使者已經動身了。”蘇代說:“您何不把高都讓給西周?”公中憤怒地說:“我不向西周徵兵調糧,也已經仁至義盡的了。爲什麼還要把高都給他呢?”蘇代說:“把高都讓給他,周王一定轉而歸順韓國,秦國得知此事也必定雷霆大怒,必定會燒掉西周的符信,斷絕兩國之間的使臣的往來。這樣您就能用一個凋敝不堪的高都換取一個完整的西周,爲什麼不讓呢?”公中說:“好吧。”於是不但沒有向西周徵兵調糧,而是交出了高都。楚軍最終也沒有拿下雍氏而退兵了。

周君之秦

[原文]

周君之秦。謂周最曰:“不如譽秦王之孝也①,因以應爲太后養地②。秦王、太后必喜,是公有秦也③。交善④,周君必以爲公功;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註釋]

①譽:誇獎。秦王:指秦昭王。②應:古應國此時屬西周。③有秦:取得秦國的歡心。④交善:此指周、秦交善。

[譯文]

周君想要去秦國。有人對周最說:“不如對秦王的孝心多加誇讚,順便把應地作爲頤養天年之地贈送給太后。秦王和太后一定爲此感到高興的,這樣您就取得了秦國的歡心。周、秦兩國的交好,周君一定把這份功勞歸於您;如果兩國交惡,慫恿周君到秦國去的您,就一定是罪大惡極了。”

蘇厲謂周君

[原文]

蘇厲①謂周君曰:“敗韓、魏,殺犀武②,攻趙,取藺、離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樑,樑必破,破則周危,君不若止之。”

謂白起③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養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葉者,百發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今公破韓、魏,殺犀武,而北攻趙,取藺、離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週,踐韓而以攻樑,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註釋]

①蘇厲:蘇秦的弟弟。②犀武:魏國的大將。③白起:秦國的將領,立了很大的軍功,被封爲武安君。

[譯文]

說客蘇厲對周君說:“擊潰韓、魏聯軍,殺掉魏將犀武,攻取越國藺、離石、祁等地的都是秦將白起。其緣故是他善於用兵,又得上天眷顧。現在,他要攻打魏都大梁,大梁必然會被攻克,一旦大梁被攻克,西周就岌岌可危。大王您不如阻止他攻打魏都。”蘇厲又對白起說:“楚國的養由基是射箭的高手,距離柳葉百步射擊,百發百中。在他身邊觀看的人都說他的射箭技術無與倫比。有一人從旁走過,卻說:‘射得的確不錯,可以教別人射嗎?’養由基說:‘別人都誇我射得好,您卻問可以教別人射嗎?您爲何不代我射呢?’那人說:‘我並不能教您左手拉滿弓,用盡全力向前屈伸,右手拉弦,用盡全力向後彎曲此種射擊箭術。但是,您射柳葉能百發百中,卻不懂得趁着射得好的時候休養生息,不一會兒,當氣力衰竭,疲憊不堪,弓身不正,箭桿彎曲變形的時候,您若發出一箭而不中,豈不前功盡棄了麼!’現在擊敗韓、魏,殺了犀武,向北攻趙,直取了藺、離石和祁的都是您呀。您的功勞顯赫。現在您又率秦兵出塞,途經東、西兩週,進逼韓國,圍攻魏都大梁,如果攻打失利,豈不前功盡棄了麼!您不如佯裝有病,推脫不去攻打魏都大梁。”

楚兵在山南

[原文]

楚兵在山南,吾得將爲楚王屬怨於周①。或謂周君曰:“不如令太子將軍正迎吾得於境,而君自郊迎,令天下皆知君之重吾得也②。因泄之楚,曰:‘周君所以事吾得者器,必名曰某。’楚王必求之,而吾得無效也③,王必罪之。”

[註釋]

①吾得:楚將名。屬怨:結怨。②重:尊重。③效:獻。

[譯文]

第73章 魏策四(2)第29章 齊策四(2)第56章 趙策三(2)第60章 趙策三(6)第54章 趙策二(4)第44章 楚策四(1)第95章 宋、衛策(2)第32章 齊策五(2)第82章 韓策三(2)第63章 魏策一(1)第5章 西周策(2)第63章 魏策一(1)第52章 趙策二(2)第72章 魏策四(1)第11章 秦策(6)第74章 魏策四(3)第57章 趙策三(3)第14章 秦策二(3)第11章 秦策(6)第74章 魏策四(3)第43章 楚策三(2)第10章 秦策(5)第80章 韓策二(3)第69章 魏策三(1)第60章 趙策三(6)第40章 楚策二(1)第41章 楚策二(2)第47章 趙策一(1)第44章 楚策四(1)第42章 楚策三(1)第56章 趙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79章 韓策二(2)第37章 楚策一(2)第35章 齊策六(3)第24章 齊策一(3)第96章 中山策(1)第8章 秦策(3)第12章 秦策二(1)第9章 秦策(4)第2章 東周策(2)第11章 秦策(6)第52章 趙策二(2)第48章 趙策一(2)第95章 宋、衛策(2)第85章 燕策一(2)第84章 燕策一(1)第19章 秦策四(1)第66章 魏策二(1)第71章 魏策三(3)第20章 秦策四(2)第74章 魏策四(3)第87章 燕策一(4)第10章 秦策(5)第36章 楚策一(1)第33章 齊策六(1)第18章 秦策三(2)第75章 韓策一(1)第25章 齊策二第82章 韓策三(2)第65章 魏策一(3)第63章 魏策一(1)第27章 齊策三(2)第64章 魏策一(2)第44章 楚策四(1)第31章 齊策五(1)第77章 韓策一(3)第53章 趙策二(3)第15章 秦策二(4)第10章 秦策(5)第42章 楚策三(1)第84章 燕策一(1)第10章 秦策(5)第57章 趙策三(3)第66章 魏策二(1)第23章 齊策一(2)第45章 楚策四(2)第11章 秦策(6)第13章 秦策二(2)第40章 楚策二(1)第62章 趙策三(8)第69章 魏策三(1)第81章 韓策三(1)第54章 趙策二(4)第50章 趙策一(4)第73章 魏策四(2)第12章 秦策二(1)第46章 楚策四(3)第35章 齊策六(3)第58章 趙策三(4)第29章 齊策四(2)第11章 秦策(6)第70章 魏策三(2)第28章 齊策四(1)第95章 宋、衛策(2)第41章 楚策二(2)第82章 韓策三(2)第58章 趙策三(4)第52章 趙策二(2)
第73章 魏策四(2)第29章 齊策四(2)第56章 趙策三(2)第60章 趙策三(6)第54章 趙策二(4)第44章 楚策四(1)第95章 宋、衛策(2)第32章 齊策五(2)第82章 韓策三(2)第63章 魏策一(1)第5章 西周策(2)第63章 魏策一(1)第52章 趙策二(2)第72章 魏策四(1)第11章 秦策(6)第74章 魏策四(3)第57章 趙策三(3)第14章 秦策二(3)第11章 秦策(6)第74章 魏策四(3)第43章 楚策三(2)第10章 秦策(5)第80章 韓策二(3)第69章 魏策三(1)第60章 趙策三(6)第40章 楚策二(1)第41章 楚策二(2)第47章 趙策一(1)第44章 楚策四(1)第42章 楚策三(1)第56章 趙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79章 韓策二(2)第37章 楚策一(2)第35章 齊策六(3)第24章 齊策一(3)第96章 中山策(1)第8章 秦策(3)第12章 秦策二(1)第9章 秦策(4)第2章 東周策(2)第11章 秦策(6)第52章 趙策二(2)第48章 趙策一(2)第95章 宋、衛策(2)第85章 燕策一(2)第84章 燕策一(1)第19章 秦策四(1)第66章 魏策二(1)第71章 魏策三(3)第20章 秦策四(2)第74章 魏策四(3)第87章 燕策一(4)第10章 秦策(5)第36章 楚策一(1)第33章 齊策六(1)第18章 秦策三(2)第75章 韓策一(1)第25章 齊策二第82章 韓策三(2)第65章 魏策一(3)第63章 魏策一(1)第27章 齊策三(2)第64章 魏策一(2)第44章 楚策四(1)第31章 齊策五(1)第77章 韓策一(3)第53章 趙策二(3)第15章 秦策二(4)第10章 秦策(5)第42章 楚策三(1)第84章 燕策一(1)第10章 秦策(5)第57章 趙策三(3)第66章 魏策二(1)第23章 齊策一(2)第45章 楚策四(2)第11章 秦策(6)第13章 秦策二(2)第40章 楚策二(1)第62章 趙策三(8)第69章 魏策三(1)第81章 韓策三(1)第54章 趙策二(4)第50章 趙策一(4)第73章 魏策四(2)第12章 秦策二(1)第46章 楚策四(3)第35章 齊策六(3)第58章 趙策三(4)第29章 齊策四(2)第11章 秦策(6)第70章 魏策三(2)第28章 齊策四(1)第95章 宋、衛策(2)第41章 楚策二(2)第82章 韓策三(2)第58章 趙策三(4)第52章 趙策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