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秦策四(3)

趙王說:“不久之前,秦國攻打趙國,我爲了求得自保,曾把河間地區12個縣割給秦國,現在趙國國土削弱,兵力衰減,始終不能避免秦國的禍害。現在您又讓我割讓一半的國土給秦國,這豈不是讓秦國變得更加強大,相反我們趙國將無法生存下去,滅亡也指日可待了。希望您能再想個別的策略。”司空馬回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執筆的官員,在任上待了很長時間依然是個沒有權利的小官,從沒有統率過軍隊,請大王允許我統帥趙國的全部軍隊去抵抗秦國。”趙王沒有聽從司空馬的建議,任命他爲將。司空馬說:“我向您進諫愚計,大王您不肯採納,如此一來,我對大王來說沒有什麼用處了,我請求離開趙國。”

司空馬離開了趙國,路上經過平原津。平源津的長官郭遺得知了此事,就熱情地接待了他,問他說:“我聽說秦國的兵馬正在攻打趙國,您從趙國來,請問兩國的戰況如何啊?”司空馬向郭遺詳細說了他爲趙王出謀劃策,但又沒有被趙王採納的經過,並預期趙國必然會走向滅亡。郭遺說:“那麼您預期,趙國會在什麼時候滅亡啊?”司空馬說:“趙王如果能夠始終讓武安君李牧做將帥的話,趙國還能支持一年的時間;如果趙王殺掉了武安君,那麼趙國不出半年就滅亡了。趙王的大臣當中有個名叫韓倉的大臣,他對趙王阿諛奉承、曲意逢迎,與趙王的關係十分親近。韓倉爲人妒賢嫉能,時常向趙王進讒言禍害功臣。現在趙國正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趙王一定會聽信韓倉的話,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武安君就必死無疑啊。”

[原文]

韓倉果惡之,王使人代①。武安君至,使韓倉數之曰②:“將軍戰勝,王觴將軍③。將軍爲壽於前而捍匕首④,當死。”武安君曰:“病鉤⑤,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懼死罪於前,故使工人爲木材從接手。上若不信,請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韓倉,狀如振梱⑥,纏之以布。“願公入明之。”韓倉曰:“受命於王,賜將軍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賜死,縮劍將自誅⑦,乃曰:“人臣不得自殺宮中。”過司馬門⑧,趣甚疾,出門也⑨。右舉劍將自誅,臂短不能及,銜劍徵之於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趙亡。

平原令見諸公,必爲言之曰:“嗟嗞乎,司空馬!”又以爲司空馬逐於秦,非不知也;去趙,非不肖也。趙去司空馬而國亡。國亡者,非無賢人,不能用也。

[註釋]

①使人代:派人代替武安君爲將。②數:猶言數說。③觴:讓人飲酒。④捍:持以自衛。⑤鉤:彎曲,此指因病不能伸直。⑥匕(kǔn捆):門橛。⑦縮:猶取。⑧過:走:過。⑨門:即棘門。

[譯文]

韓倉果然在趙王面前詆譭武安君李牧,於是趙王就派人奪了李牧的帥印。武安君返回邯鄲後,趙王就指使韓倉當面數落武安君李牧,說:“以前將軍您打了勝仗,大王向您敬酒以示敬重,將軍您向大王賀壽,手中卻握着匕首,這樣的大不敬,應該被誅殺!”武安君解釋說:“那是因爲我的右胳膊殘疾,不能自由伸展了,您別看我的身軀高大,可是胳膊卻比較短,向大王跪拜的時候雙手很難觸到地面,我擔心這樣對大王不敬,唯恐犯了死罪,於是就讓木工用木頭做了一個假臂。趙王如果不信的話,我請求展示我的手臂給您看。”於是就從袖中拿出假臂,給韓倉看。只見這個假臂像是木橛一樣,上面纏滿布條。李牧懇求道:“我希望您能入宮替我向大王辯明。”韓倉卻說:“我僅是按照大王的命令辦事,大王要賜死將軍,決不會赦免,我不敢替你辯駁。”武安君只好向北面朝趙王所在的位置拜了拜,謝趙王賜予他死罪,將要抽出寶劍自殺,又說:“作爲大王的臣子不能在宮中自殺。”於是就從司馬門走出去,走得很急,不一會就出了棘門。他右手拿着寶劍要自殺,但是胳膊太短夠不着脖子,於是就用嘴含住劍,將劍柄抵在柱子上把自己刺死了。武安君死後,僅僅五個月趙國就滅亡了。

從此之後,平原令每次見到別人,總會替司空馬惋惜,說:“可惜啊,司空馬!”同時他還認爲,司空馬被秦國驅逐出境,並不是因爲他不睿智;而司馬空離開趙國,也不是因爲他無能。司空馬離開了趙國,趙國很快就滅亡了。由此看來,國家滅亡不是因爲沒有賢人,而是因爲君主不能任用賢人。

四國爲一

[原文]

四國爲一①,將以攻秦。秦王召羣臣賓客六十人而問焉②,曰:“四國爲一,將以圖秦,寡人屈於內③,而百姓靡於外④,爲之奈何?”羣臣莫對。姚賈對曰⑤:“賈願出使四國;必絕其謀,而安其兵⑥。”乃資車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⑦,冠帶以其劍。姚賈辭行,絕其謀,止其兵,與之爲交以報秦。秦王大悅。賈封千戶⑧,以爲上卿。

韓非短之,曰:“賈以珍珠重寶南使荊、吳⑨,北使燕、代之間三年,四國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寶盡於內,是賈以王之權、國之寶,外自交於諸侯,願王察之。且樑監門子,嘗盜於樑,臣於趙而逐。取世監門子,樑之大盜,趙之逐臣,與同知社稷之計,非所以厲羣臣也。”

王召姚賈而問曰:“吾聞子以寡人財交於諸侯,有諸?”對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復見寡人?”對曰:“曾參孝其親,天下願以爲子;子胥忠於君,天下願以爲臣;貞女工巧,天下願以爲妃⑩。今賈忠王,而王不知也。賈不歸四國,尚焉之?使賈不忠於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今王聽讒,則無忠臣矣。”[註釋]

①四國:即下文所說的荊、吳、燕、代四國。②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稱始皇。③屈於內:猶言國內的財力匱乏。④靡於外:耗盡在外邊。靡,猶盡。⑤姚賈:魏國人,曾仕趙,後仕於秦。⑥安,止。⑦衣(yì義)以其衣:即使姚賈穿上王的衣服。⑧賈封千戶:封姚賈食邑千戶。⑨吳:此指越,越滅吳,故此以吳代越。⑩妃:婚配。

[譯文]

楚、吳、燕、代四國聯手,想要去攻打秦國。秦始皇召見羣臣以及六十位賓客,問他們說:“四國聯手打算對秦國不利,我國現在內部財力睏乏,在外面又消耗了太多的百姓的力量,四國聯軍的攻打我們該怎麼辦好?”羣臣中沒有一個人做出迴應。只有姚賈回答說:“我姚賈願意出使去四國,一定能破壞他們的陰謀,阻止他們出兵。”秦王於是派給他一百輛車子,一千斤金子,把自己的衣服讓他穿上,又把王冠、御帶、寶劍贈送給他。姚賈辭別了秦王,遍訪各國,最後破壞了四國的計謀,制止了他們發兵攻打秦國,最後與他們結成友好邦交,姚賈纔回報秦王。秦王十分高興,拿千戶的城邑封給了姚賈,並任命他爲上卿。

秦臣韓非誹謗他說:“姚賈拿着珍貴的物品,向南出使荊、吳,向北出使燕、代,在那裡長達三年,這幾個國家未必真心與秦國結盟,但帶去的珍寶財物耗盡,這是利用大王的權勢、珍寶去和諸侯相勾結,希望大王能夠明察。況且他不過是大梁一個守門人的兒子,曾在大梁有過盜竊的前科,在趙國做了官又曾被驅逐出境。這樣一個守門人的兒子、魏國的盜賊、趙國的逐臣來過問國家的大政方針,恐怕不是鼓勵羣臣的辦法。”

秦王召見姚賈,問他說:“我聽說你拿秦國的珠寶去結交諸侯,有這回事嗎?”姚賈回答說:“是的。”秦王說:“那你還有什麼臉面再來見我?”姚賈說:“昔日曾參對他的父母十分孝敬,天下人都希望有曾參這樣的兒子;伍子胥對他的國君十分忠誠,天下的國君都想有伍子胥這樣的臣子;善於女工的女子手非常靈巧,天下人都想有這樣的妻子。現在我效忠於大王您,您卻不知道。我不到四國,把財寶送給他們,又能到哪裡去呢?倘若我對大王不忠誠的話,四國的君主又爲什麼會信任我呢?夏桀聽信讒言,錯殺了良將關龍逢;殷紂王聽信誹謗之言,殺了忠臣比干,最終自己死了,國家也滅亡了。現在大王要是聽信讒言,就不會有忠臣爲國家效力了。”

[原文]

王曰:“子監門子,樑之大盜,趙之逐臣。”姚賈曰:“太公望①,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②,子良之逐臣,棘津之不讎庸③,文王用之而王。管仲,齊鄙之賈人也,南陽之弊幽,魯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傳賣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盜,而勝於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詬醜,大誹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與立功也。使若卞隨、務光、申屠狄④,人主豈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聽其非,察其爲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雖有外謗者,不聽;雖有高世之名,無咫尺之功者,不賞。是以羣臣莫敢以虛願望於上。”

秦王曰:“然。”乃復使姚賈而誅韓非⑤。

[註釋]

①太公望:即呂尚,俗稱姜太公。②朝歌:殷都,在今河北淇縣東北。③讎:同“售”。④卞隨、務光:夏桀時隱士,傳說商湯滅夏,以天下讓之,二人辭不受,投水而死。申屠狄:傳說因不忍見紂之無道,抱石自沉於澗水。

[譯文]

秦王又說到:“我聽說你是守門人的兒子,魏國的盜賊,趙國不待見的臣子,是這樣嗎?”姚賈說:“姜太公一個齊國人,被自己的老婆拋棄,在朝歌賣牛肉,可是無人問津,在子良手下當差,最後也被趕走,在棘津出賣勞力卻沒有人僱用,但文王用他卻成就了自己的王業。管仲是齊國邊境地區的小商販,在南陽時窮困潦倒,到了魯國又成了被赦免的囚犯,但齊桓公用他成就了自己的霸業。百里奚當初不過是虞國的一個乞丐,被人用五張羊皮的身價轉賣到秦國,但秦穆公用他爲相國之後,稱霸西戎。晉文公任用中山的小偷,卻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這四個人,都身負惡名,遭受天下人的非議,但明君能任用他們,因爲知道他們可以建立不朽的偉業。假如人人都像卞隨、務光、申屠狄那樣的做隱士,誰又能爲國效力呢?所以明君不注重臣子的污點,不聽信別人的讒言,主要考察臣子能否爲自己所用。只要能安定國家,就不聽別人對臣子的誹謗;即使有很大的名氣,但沒有一點功績,也不加以賞賜,這樣一來,所有作臣子的就不會有無功受祿的非分之想。”

秦王說:“你說很有道理。”於是就重新派出姚賈去結交諸侯,並且殺掉了韓非。

第26章 齊策三(1)第50章 趙策一(4)第28章 齊策四(1)第84章 燕策一(1)第26章 齊策三(1)第79章 韓策二(2)第48章 趙策一(2)第66章 魏策二(1)第9章 秦策(4)第78章 韓策二(1)第75章 韓策一(1)第16章 秦策二(5)第78章 韓策二(1)第21章 秦策四(3)第25章 齊策二第25章 齊策二第96章 中山策(1)第82章 韓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79章 韓策二(2)第54章 趙策二(4)第19章 秦策四(1)第41章 楚策二(2)第50章 趙策一(4)第35章 齊策六(3)第88章 燕策二(1)第92章 燕策三(2)第75章 韓策一(1)第38章 楚策一(3)第25章 齊策二第79章 韓策二(2)第68章 魏策二(3)第21章 秦策四(3)第71章 魏策三(3)第30章 齊策四(3)第57章 趙策三(3)第9章 秦策(4)第6章 秦策(1)第33章 齊策六(1)第75章 韓策一(1)第84章 燕策一(1)第46章 楚策四(3)第83章 韓策三(3)第39章 楚策一(4)第17章 秦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85章 燕策一(2)第72章 魏策四(1)第92章 燕策三(2)第93章 燕策三(3)第91章 燕策三(1)第23章 齊策一(2)第92章 燕策三(2)第79章 韓策二(2)第30章 齊策四(3)第94章 宋、衛策(1)第95章 宋、衛策(2)第58章 趙策三(4)第90章 燕策二(3)第9章 秦策(4)第61章 趙策三(7)第73章 魏策四(2)第22章 齊策一(1)第27章 齊策三(2)第20章 秦策四(2)第7章 秦策(2)第21章 秦策四(3)第48章 趙策一(2)第82章 韓策三(2)第6章 秦策(1)第76章 韓策一(2)第10章 秦策(5)第32章 齊策五(2)第73章 魏策四(2)第28章 齊策四(1)第38章 楚策一(3)第92章 燕策三(2)第60章 趙策三(6)第60章 趙策三(6)第87章 燕策一(4)第69章 魏策三(1)第54章 趙策二(4)第59章 趙策三(5)第44章 楚策四(1)第56章 趙策三(2)第57章 趙策三(3)第31章 齊策五(1)第51章 趙策二(1)第76章 韓策一(2)第68章 魏策二(3)第33章 齊策六(1)第5章 西周策(2)第27章 齊策三(2)第66章 魏策二(1)第22章 齊策一(1)第61章 趙策三(7)第3章 東周策(3)第96章 中山策(1)第3章 東周策(3)第68章 魏策二(3)
第26章 齊策三(1)第50章 趙策一(4)第28章 齊策四(1)第84章 燕策一(1)第26章 齊策三(1)第79章 韓策二(2)第48章 趙策一(2)第66章 魏策二(1)第9章 秦策(4)第78章 韓策二(1)第75章 韓策一(1)第16章 秦策二(5)第78章 韓策二(1)第21章 秦策四(3)第25章 齊策二第25章 齊策二第96章 中山策(1)第82章 韓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79章 韓策二(2)第54章 趙策二(4)第19章 秦策四(1)第41章 楚策二(2)第50章 趙策一(4)第35章 齊策六(3)第88章 燕策二(1)第92章 燕策三(2)第75章 韓策一(1)第38章 楚策一(3)第25章 齊策二第79章 韓策二(2)第68章 魏策二(3)第21章 秦策四(3)第71章 魏策三(3)第30章 齊策四(3)第57章 趙策三(3)第9章 秦策(4)第6章 秦策(1)第33章 齊策六(1)第75章 韓策一(1)第84章 燕策一(1)第46章 楚策四(3)第83章 韓策三(3)第39章 楚策一(4)第17章 秦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85章 燕策一(2)第72章 魏策四(1)第92章 燕策三(2)第93章 燕策三(3)第91章 燕策三(1)第23章 齊策一(2)第92章 燕策三(2)第79章 韓策二(2)第30章 齊策四(3)第94章 宋、衛策(1)第95章 宋、衛策(2)第58章 趙策三(4)第90章 燕策二(3)第9章 秦策(4)第61章 趙策三(7)第73章 魏策四(2)第22章 齊策一(1)第27章 齊策三(2)第20章 秦策四(2)第7章 秦策(2)第21章 秦策四(3)第48章 趙策一(2)第82章 韓策三(2)第6章 秦策(1)第76章 韓策一(2)第10章 秦策(5)第32章 齊策五(2)第73章 魏策四(2)第28章 齊策四(1)第38章 楚策一(3)第92章 燕策三(2)第60章 趙策三(6)第60章 趙策三(6)第87章 燕策一(4)第69章 魏策三(1)第54章 趙策二(4)第59章 趙策三(5)第44章 楚策四(1)第56章 趙策三(2)第57章 趙策三(3)第31章 齊策五(1)第51章 趙策二(1)第76章 韓策一(2)第68章 魏策二(3)第33章 齊策六(1)第5章 西周策(2)第27章 齊策三(2)第66章 魏策二(1)第22章 齊策一(1)第61章 趙策三(7)第3章 東周策(3)第96章 中山策(1)第3章 東周策(3)第68章 魏策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