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7章 學以致用

bookmark

見契嵩和尚發窘,徐平笑道:“法師有道高僧,這些口舌之爭不必向心裡去。法師不遠萬里而來,路上必然辛苦,來呀,帶法師前去歇息。”

契嵩口宣佛號,謝過徐平,隨着驛卒到別院裡消息。他是有道高僧,跟張載談話哪怕一時有些困窘,也不會放在心上。只是乍聞一向佛法昌盛的西域之地釋家衰落,有些神傷而已。其實張載就是欺契嵩是個南方和尚,對於西北的事情不清楚,故意銼他銳氣。

口中誦着觀音菩薩法號,契嵩有些黯然地離開。他到哪裡都揹着一尊菩薩像,每天口誦菩薩法號十萬聲,這日常功課看着容易,實際上一天到晚有了空閒就要念。

契嵩離去,徐平讓張載坐了下來,上了茶,問他:“秀才平日讀些什麼書?”

張載拱手:“回經略相公,凡先賢之書,學生平日無不苦讀。近日有管勾國子監李祭酒的《潛書》、《平土書》二書,傳到西府,學生借自友人,正在研讀。”

“哦,李覯的這兩篇文章就是這一兩年寫出來的,你也有讀過?說來聽聽。”

張載端正了坐姿,侃侃而談:“李祭酒這幾篇文章,言天下不富,生民流離,皆因耕者無田土,有田土之人而又不耕。欲要天下大富,就當讓耕者有其田,不耕之人不能多佔田土。正是因爲如此,李祭酒倡言天下應重行周時井田之制。李祭酒言,此時學者言井田之利的人多有,但只言井田可以均貧富,使耕者自足。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古時井田之制,不獨欲使耕者有其田,使地無遺利,亦要使人無遺力。一手一足無不耕,一步一畝無不稼,如此則地利用盡,人盡其力,則田饒五穀,谷多則民富,民富則國強。”

徐平聽着不由微笑,李覯的這幾篇文章不是他授意的,但卻經過徐平指導修改。徐平當然不會跟這幾位儒學大家一樣,一心要恢復古制,重劃井田,他只是託古改制而已。井田制拋開具體內容不談,實際上是一種農業的集體勞作制度。至於怎麼操作,當然是按孟子說的以意逆志,以我之意逆聖人之志,聖人怎麼說不重要,我要怎麼做才重要。

井田制的宣傳是徐平爲營田務的進一步擴大造輿論。經過包裝的井田制,實際上就是現在營田務的制度,也是徐平要在西北屯田的制度。西北各族雜處,土地條件又不好,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很難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下去,必須藉助集體的力量。而井田制恰恰就是一種農業集體經濟,至於要不要跟經典裡說的制度一樣,那當然不需要。

張載說完,徐平道:“李覯《平土書》對井田之制剖析得很深刻,確實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不過,中原腹地人戶密集,地方富庶,驟行井田之制多有不便。西北地廣人稀,又雜以蕃羌,倒是可以施行。行井田制,其實還有一個好處,秀才能不能說得上來?”

低頭想了一會,張載道:“學生只是讀李祭酒的書,才覺得井田之制對現今之世大有用處,至於精微處,還沒有深思過。事情總要做了纔能有體悟,學生準備這幾年在鄉里買上些閒地,僱些客戶,真正用井田之制耕過試一試。”

“你有這份志氣也是難得了。井田制還有一個好處,即寓軍令於內政之中,平時耕作編伍指揮一如戰時,拿起鋤頭種田,放下鋤頭拿起刀槍便是朝廷之兵。西北邊鄙之地,只有如此才能把閒田開爲荒地,若有蕃羌來犯,禦敵於國門之外。”

徐平前世的時候並不覺得周圍農村的組織有什麼特別,鄉、鎮到村,村到隊,隊再到組,只是覺得是正常的行政結構。到了這個世界真正經歷過民事與軍事,才醒悟過來,那種鄉、村、隊、組的組織形式,本來是半軍事化的。如果是備戰時期,可以很容易在這種組織結構中組織民兵,一旦戰事爆發,又可以抽調民兵補入正規軍中。甚至非常時期,行政組織可以快速地轉變爲軍事組織,實現全民皆兵。

那種組織,是爲了世界大戰而準備的政治結構。當然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就慢慢地開始廢棄了。但在邊遠或者特別不穩定的地區,依然不可替代。

恢復井田制徐平沒有興趣,但用軍隊的組織體系屯田,寓兵於民,開拓蕃漢雜處的河湟地區,卻是徐平想做的。只有如此,才能夠抵擋住周圍的遊牧民族,甚至形成優勢。小農小戶的生產方式,還是必須依賴官方的軍事力量才能生存,並不合徐平的要求。

張載低頭沉思,才發現一個井田制度,實際上蘊含了不少的學問,深究下去道理無窮。

擡起頭來,張載對徐平道:“經略,此次來秦鳳路,是要在本路用井田制屯田嗎?”

徐平笑着道:“正有這個想法。秀才,你要不要到軍中來幫忙?古人言,行萬里路強過讀萬卷書。學以致用,一件事情真正做過,比讀多少書都強。”

張載站起身來,拱手道:“學生敢不從命!”

徐平與樑蒨相視而笑,對張載道:“從京城來的路上,我行得急了一些,尚有十天才到秦州與曹知州交接的時限。這些日子你可以在家裡安排一下,有什麼難處,只管跟樑通判講,他自會幫你。五天之後,隨我一起去秦州,在極邊之地做出一番事業來。”

張載爭忙道謝,答應到時一定隨徐平前去。作爲一路邊帥,徐平賬下用的人很多,也有自己徵辟低級官員的資格,不管是在帥司還是在州衙,都能安排人。

張載今年二十歲,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又自小心懷大志,又爲朝廷爲天下做出一些事情來。有這次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重新落座,徐平詳細問了張載平時讀的書籍。郿縣處於交通要道,特別是出川的人大多經過這裡,蜀地文化發達,帶着這裡也人文興盛。不過科舉卻有些寒酸,鳳翔府的進士很少,名師也少,張載的心思多是用於學術上,對於科舉文章卻不怎麼在意。

徐平吩咐譚虎,取了一套這些年國子監和三司刻的書的集子,送給張載。此次來到西北,徐平帶的書籍不少,除了聖賢之書,更有這幾年新政推行的書籍。除此之外,甚至還帶了大量佛經和技術類書籍,佛經給蕃羌,用宗教拉攏他們,技術書籍則是給地方的。

鳳翔府是徐平預備的秦鳳路的大基地大後方,要在這裡建工商業中心,同時也要建學術技術的中心。帶來的書籍很多都要留在這裡,捐給州學縣學,實際上就是當作一個圖書館,培養起合格的人才來。

此時西北的中心,自然是永興軍,也就是京兆府,後世的西安。因爲特殊的地位和歷史淵源,一般京兆尹之類的虛職才用府名,而朝官知府事,一般用知永興軍,即軍額。永興軍是陝西路的首府,文化經濟比其他地方都要發達,但對秦鳳路來說,有些遠了。

(備註:歷史上李覯的《平土書》寫於景祐年間,張載的井田思想受其影響很深。)

第50章 大典(上)第67章 晾到一邊第172章 你需忍耐第56章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第200章 各懷心思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102章 幫一把第102章 首告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129章 刻漏社第88章 猛虎入狼羣(六)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164章 歐陽修第98章 東南茶法第146章 分別第231章 購物券第254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15章 久違的京城第112章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第132章 兵進門州第256章 皇城司出馬第24章 留客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100章 儒者之僞第166章 前線指揮第276章 牽連衆多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154章 好借好還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129章 重貶第26章 峰迴路轉第14章 歐陽修認輸第44章 打起來了第31章 霸王鏖兵處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314章 話不投機第138章 憤怒第75章 弒父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161章 特旨升遷第176章 一日兩待制第60章 釜底抽薪第88章 棄杖不殺第174章 今夜別出宮了第85章 猛虎入狼羣(三)第87章 好事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180章 重召舊部第59章 洞若觀火第135章 節制兩路兵馬第131章 一起發財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237章 任福之死第22章 星第44章 往事難回首第228章 大戰將臨第24章 煩心事第10章 治術(一)第179章 意外第156章 破城第1章 徐家莊第27章 歷史的輪迴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179章 意外第104章 往事難忘懷第291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下)第156章 做事就好第329章 私下奏對第247章 誰不知我高提轄!第71章 少取多予第183章 富國安民策第17章 最難是缺人第247章 誰不知我高提轄!第7章 第一權臣第24章 富貴田園第278章 殺人越貨第136章 小馬蹄帶來的戰事第230章 審計司第302章 青冢第239章 該論功過了第229章 圍寨第194章 去往何處?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171章 萬事操之在我第205章 夫妻對話第194章 進退之間第201章 猛虎掏心第137章 事不怕細第22章 試學士院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289章 唐龍鎮第51章 菩薩轉世第122章 甩鍋第3章 秀秀(下)第201章 陛辭第75章 僵局
第50章 大典(上)第67章 晾到一邊第172章 你需忍耐第56章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第200章 各懷心思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102章 幫一把第102章 首告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129章 刻漏社第88章 猛虎入狼羣(六)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164章 歐陽修第98章 東南茶法第146章 分別第231章 購物券第254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15章 久違的京城第112章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第132章 兵進門州第256章 皇城司出馬第24章 留客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100章 儒者之僞第166章 前線指揮第276章 牽連衆多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154章 好借好還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129章 重貶第26章 峰迴路轉第14章 歐陽修認輸第44章 打起來了第31章 霸王鏖兵處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314章 話不投機第138章 憤怒第75章 弒父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161章 特旨升遷第176章 一日兩待制第60章 釜底抽薪第88章 棄杖不殺第174章 今夜別出宮了第85章 猛虎入狼羣(三)第87章 好事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180章 重召舊部第59章 洞若觀火第135章 節制兩路兵馬第131章 一起發財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237章 任福之死第22章 星第44章 往事難回首第228章 大戰將臨第24章 煩心事第10章 治術(一)第179章 意外第156章 破城第1章 徐家莊第27章 歷史的輪迴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179章 意外第104章 往事難忘懷第291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下)第156章 做事就好第329章 私下奏對第247章 誰不知我高提轄!第71章 少取多予第183章 富國安民策第17章 最難是缺人第247章 誰不知我高提轄!第7章 第一權臣第24章 富貴田園第278章 殺人越貨第136章 小馬蹄帶來的戰事第230章 審計司第302章 青冢第239章 該論功過了第229章 圍寨第194章 去往何處?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171章 萬事操之在我第205章 夫妻對話第194章 進退之間第201章 猛虎掏心第137章 事不怕細第22章 試學士院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289章 唐龍鎮第51章 菩薩轉世第122章 甩鍋第3章 秀秀(下)第201章 陛辭第75章 僵局